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 《沁园春·长沙》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 《沁园春·长沙》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9 08:4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意象,结合诗歌语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些是高考诗歌阅读的常规考点,通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2.毛泽东同志作品中体现出的个人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新考纲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的焦点,要加深理解。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第3课 百合花/茹志鹃 哦,香雪/铁凝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
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各方都关注的问题。
写《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毛泽东32岁,这一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景,写湘江边美丽壮观的秋天景色,也写作者面对大好河山时的感受,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远跳、近观、仰望、俯视,看到了红叶、绿水、船只、蓝天、雄鹰、游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自然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体现出山红水绿的静态美;而“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争”“击”“翔”等词,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息,生动地刻画出了百舸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以及万里长空中飞鹰的矫健和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美。之后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总结,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在感慨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准确地表现出作者感慨不尽、思绪万千的精神状态,而一个设问直接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气魄。
下片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开启,由独立寒秋、故地重游所看到的景色,联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玩的情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地描绘出来。
无论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道”,还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都表现出一群有志青年慷慨激昂,评论国事,奋笔疾书,激浊扬清的形象。他们“粪土当年万户侯”,向军阀、官僚展开了英勇斗争,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到词的结尾,一句意味深长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呼应了上片的一问: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一代英豪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此句也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艺术特色
这首词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上片写景,句句有情;下片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的壮志豪情。这里的情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的,是借景抒情。从全词来说,情为重点,景为衬托,情是作者寄兴之所在,是作者改造世界之志的归宿。第二,意象纷呈,意境深远。这首词的意象是呈辐射状的,即以中心意象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比如上片的中心意象是“万类霜天”,它回应了“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下片的中心意象是“同学少年”,它辐射出“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复合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学情整体分析】
面对意思含混的特点,允许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多元解读;针对诗词的跳跃,需紧抓意象与情感这两条线。
利用情境式任务,需要打通过去与现在,深入文本,回到那个时代去理解作品。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描写秋景的诗词导入,让学生有初步印象,从而体会毛泽东这首词的大气磅礴,不落俗套。
指导诵读,体味情感——多读自然能领悟诗歌意境及情感。
再读全词,梳理思路——厘清思路,领悟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至的特点。
2.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3.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策略设计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的赞美,对“同学少年”书生意气的讴歌,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四、教学方法建议
合作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领悟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作者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难点:体悟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秋,似乎总带有一点儿伤感,但秋的诗意也让人着迷。
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出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 《沁园春·长沙》也是一篇写秋之力作,格调究竟怎么样呢?
导入语二: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秋天的萧瑟。如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但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云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教学策略:设情境 巧激趣
导语的形式没有一定之规,贵在灵活、不拘一格,全赖教师的匠心独运、巧妙设计。在此要充分体现“导向”“设疑”“激趣”等作用。导入要言简意赅。无论哪种导入都需要以激情感染学生,并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作具体的调整,给教师提供多角度的导入素材和思路,争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可以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增强其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教学精讲
研读课文——深度学习
1.先检查预习情况,师询问: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自读情况,有关毛泽东资料的查阅情况。然后设置问题情境:
(1)毛泽东的人生经历了哪些阶段?
(2)《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分别是什么?
(3)毛泽东是怎样的一个人?
(4)毛泽东有怎样的历史功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小组内自读《沁园春·长沙》,揣摩诗词的情绪变化,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教学策略:深度学 深探究
学生诵读、思考、表达,教师诵读、引导、点评。知识层面的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帮助能力迁移。感受文章细节;由表象通向深层的文化。通过练习,提升整合与语理、批判与发现的学科素养。
合作探究——能力达成
1.分组
全班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并进行组内讨论。
根据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将全班分为四组:语言素养组、思维素养组、审美素养组、文化素养组。组员相对稳定,但对应组名和研讨方向随课堂不断变化。
设计意图:强化表达方式相关知识,落实思维训练,领会景和情的关系。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领会理解的能力,培养实证与推理的学科素养。
2.分工:各组组长领取对应任务。
教学策略:设活动 深探究
分组分工、自主探究,组内合作、组外质疑;学习小组课堂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分工、合作、探究,有利于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展示,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设计规划能力。
第一组:语言素养组
问题情境:杜甫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沁园春·长沙》也有不少“惊人之语”,探讨本文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活动步骤:知识铺垫,学习引导。
师:炼字,即锤炼词语,指作者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老师引导总结:
精妙之处——准确性、凝练性、创造性、形象性。
准确性: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句稳词妥,通体通顺,让大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说的是什么。
凝练性:字斟句酌,达到精粹的程度。
创造性:是指创造一个新的词句或者赋予原有的词句以新的含义。
形象性:是指生动具体,有血有肉。
师:“染”字也见于王实甫的《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文中的“染”字写出树林被秋霜打红的动态美,耐人寻味,形象、准确、富有创意。由此,也能看出作者丰富的学养。
第二组:思维素养组
问题情境一:通读《沁园春·长沙》,概括全词描绘的四个画面。
活动步骤:
巧搭梯子,引导提取概括
—— —— ——
教学策略:先学后教
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引导,在于“搭梯子、找支点”,培养学生的“策略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
(2)深度探究,逻辑思维训练
问题情境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秋景的意图是什么?画出词上阕中相关的句子,有针对性地分析。写景抒情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吗?本文深层次的意图是什么?
活动步骤:
(1)知识拓展,逻辑思维提升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强调诗词中所有的景物都寄托作者的情思。常见的情和景关系:景中寓情、触景生情、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2)深度探究,综合思维提升
—— ——
学习策略:活动学习
由“写景”“抒情”“议论”等知识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语境,然后分析景情关系。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学生锻炼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提炼、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培育交流与语境的素养。
学科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本设计指向思维素养,在直觉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实证和推理的素养,引导分析和概括。提取文章相关信息;领会作者的描写意图,品味作者的审美感受。
第三组:审美素养组
问题情境: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样,《沁园春·长沙》也是一首秋之壮歌。
分析这首词的豪迈之气。
活动步骤:
知识拓展,审美感知
豪放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宋代形成词学流派之一。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迈之气——视野开阔、气势恢宏、感情强烈、境界高远……
视野开阔:从大处着笔,跨越时空。
气势恢宏:以豪迈雄壮著称,读来让人心胸为之豁达,精神为之振奋。
感情强烈:感情热情奔放,直抒胸臆。
境界高远:忧国忧民,有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第四组:文化素养组
问题情境:毛泽东为什么能写出《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这样的壮词?毛泽东的精神和气魄对你有哪些人生启迪?
活动步骤:
(1)知识补充,拓展视野
师:《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
作者不单是写作品的人,更是把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传达给读者的人。伟大的作品必须有伟大的内心。另外,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影响着作品的方方面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爱国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的豁达情怀……
(2)组织讨论,陶冶情操
示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
设计意图:在细致入微地品味语言之后,再从整体上提出问题,指导探究。旨在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艺术价值。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体验与感悟、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的学科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以学定教
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领会作者特定情境下的情感。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