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壮阔的意境,强烈的时代感。
2.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赏析诗人的巨人形象。
3.通过本诗的学习鉴赏诗歌的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抒发的浓烈感情。
难点: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四青年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五四运动的爆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当时的青年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我们走近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学生出示五四运动及郭沫若的相关资料。
作家作品
郭沫若(1892- -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 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1921 年结 集出版《女神》,体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精神,强烈 的反抗精神和自由体的形式,浪漫主义特征,开创了一代 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作品:诗集《女神》《星空》,散文《创造十年》,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2.教师补充并介绍背景。
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设计意图: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三、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朗读诗歌。
2.分组讨论:
(1)请谈谈你从刚才的朗诵中体会到了诗歌怎样的情感?
(2)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艺术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3)这首诗为什么要写“滚滚的洪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背景进行分析。
(4)“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深刻含义?
3.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合作成果。
明确:(1)奔放、激越、亢奋、热烈。
(2)“我”是一个巨人的形象。“我”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我”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滚滚的洪涛。
(3)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刚爆发不久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般,它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4)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四、置身诗境,鉴赏诗歌
1.学生朗读诗歌,小组成员共同交流、鉴赏诗歌。
2.师生共同探究后明确。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另一方面,经过诗人的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赏析郭沫若的另一首诗《炉中煤》。(出示投影)
1.朗读诗歌,小组讨论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明确:抒发爱国情怀,眷恋祖国的情感
2.诗歌是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就像花的芬芳寄托于花朵一样。本诗有哪些形象?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形象:年青的女郎、炉中煤。
象征意义:“年青的女郎”象征受过五四运动洗礼后,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祖国。
“炉中煤”象征作者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火热激情。
3.再次齐读,感悟作者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
六、课堂小结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有感情地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
2.课下阅读诗集《女神》,感悟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手法和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