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9 11:1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导入新课
五四青年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五四运动的爆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当时的青年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我们走近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导入新课
1
任务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3
任务三:置身诗境,鉴赏诗歌
5
学习目标
2
任务二:朗诵诗歌,理解内容
4
任务四: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6
目录
7
任务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壮阔的意境,强烈的时代感
2.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赏析诗人的巨人形象。
3.通过本诗的学习鉴赏诗歌的内容。
任务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家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1921年结集出版《女神》,体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精神,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由体的形式,浪漫主义特征,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作品:诗集《女神》《星空》,散文《创造十年》,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任务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任务二:朗诵诗歌,理解内容
1.朗读诗歌并分组讨论。
(1)请谈谈你从刚才的朗诵中体会到了诗歌怎样的情感?
(2)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艺术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3)这首诗为什么要写“滚滚的洪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背景进行分析。
(4)“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深刻含义?
2.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合作成果。
(1)奔放、激越、亢奋、热烈。
(2)“我”是一个巨人的形象。“我”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我”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滚滚的洪涛。
任务二:朗诵诗歌,理解内容
(3)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刚爆发不久。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般,它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4)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任务二:朗诵诗歌,理解内容
任务三:置身诗境,鉴赏诗歌
1.朗读诗歌,小组成员共同交流、鉴赏诗歌。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另一方面,经过诗人的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2.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任务四:拓展延伸
赏析郭沫若的另一首诗《炉中煤》。
1.朗读诗歌,小组讨论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抒发爱国情怀,眷恋祖国的情感
2.诗歌是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就像花的芬芳寄托于花朵一样。本诗有哪些形象?象征意义是什么?
形象:
象征意义:
“炉中煤”象征作者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火热激情。
3.再次齐读,感悟作者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
年青的女郎、炉中煤。
“年青的女郎”象征受过五四运动洗礼后,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祖国。
任务四:拓展延伸
任务四:高考链接
解读高考
本课收入了四首非常经典的现代诗,现代诗的“三美”主张鲜明地体现在了这四首诗歌中。整齐的句式对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有极大的影响,诗歌中有许多经典名句值得我们去吟咏、仿写。在高考的“语言表达”部分,仿用句式是重要的考查点,也是高频考点,所以我们应该对这方面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高考考点 仿用句式
能力层级 表达应用E
考点解读
解读高考
任务四:高考链接
仿用句式题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选话题型仿写。自选话题型仿写是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仿写内容可自由发挥,依照例句句式进行仿写。
2.限定话题型仿写。限定话题型仿写,即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要求学生以同一话题或给出的新话题为方向,按例句格式进行仿写。
仿用句式,即根据题目要求,依照特定句子的句式写一句话或几句话,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并与修辞手法等结合起来考查,其中排比、比喻、对偶是考查的重点。这种题型既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又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深受命题者的青睐。如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5题;又如201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20题:“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
高考考点 仿用句式
能力层级 表达应用E
考点解读
核心素养
设题方式
任务四:高考链接
解读高考
3.对联型仿写。对联型仿写可看作是句式仿写、句式变换等题型的新形式,既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修辞知识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深入而广泛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对联型仿写是一类以考查综合知识为重点并侧重体现考生能力的典型试题。
4.嵌入式仿写。嵌入式仿写,一般限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所写句子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
仿用句式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即“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多采用主观题的形式
真题研习
1.【 2018·全国卷II】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1)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2)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3)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点拨: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的步骤:①分析示例特点。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一个六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句组成的。②巧分材料词句。将材料中“垦田拓海”“抗灾治水”“同舟共济”等六个四字短语按照意义两两分组,分别照应“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辨析“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这三个六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③仿照示例句式,整理句子。
真题研习
本题的难点在于:将六个四字短语两两分组,分别照应核心主题。“垦田拓海”“抗灾治水”强调的是人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具体做法,照应了“脱贫困奔小康”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指的是人面对困难时的合作互助精神,照应了“御外侮卫家国”的“团结”精神;“开天辟地”“逐日奔月”说的是人为之奋斗的美好愿景,照应了“建强国谋复兴”的“梦想”精神。
真题研习
2.【 2017·浙江卷】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
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点拨: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即用归谬法仿照示例写一句话来反驳生活中的错误看法或观点。仿写时须先假设生活中人们常提到的某一错误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依据此观点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即可。句式上可采用“如果……那么……”的形式。
真题研习
真题研习
3.【 2015·天津卷】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7 分)
提示:包含文化信息;语意准确,语言通顺。
例:“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 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任务五:课堂小结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任务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有感情地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
2.课下阅读诗集《女神》,感悟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手法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