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时、分、秒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加强对“时间单位”的感知,知道1分=60秒。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时间的长短与某些行为的次数建立联系,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和时间打交道"。结合生活经验,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与时间有关的生活场景吗? 学生分别描述四幅生活中的情境 (1)主题图由四幅情境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2)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绳和跑步蕴含了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了解计量比1分钟短的时间需要用秒作单位,感知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情境1:春节晚会上,大家在倒计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师:相信你们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生:情境2:交通信号灯在1秒1秒地闪烁。 师:你真是一位善于发现的孩子。 生:情境3:这个同学在1分钟内跳了115个。 她跳的可真多呀! 生:情境4:图中的男同学50米跑了9秒。 这位男生跑的可真快! 师:大家说的可真好!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倒计时的场景呢?这些倒计时你们知道用什么作时间单位的呢? 生:我知道还有数心跳,这些倒计时都是用“秒”作时间单位。 师:看来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常用秒来计量很短的时间,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认识秒针 设置情景: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们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展示钟面模型 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面上刻度的含义。 通过展示钟面,回顾和时间单位相关的问题,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为学生积累对时、分、秒认识的经验。
提出问题:老师为大家带了一块钟表。在钟面上,哪个指针与“秒”有关? 预设1:我是这样想的,钟面上最细的指针就是秒针 预设2:我是这样想的,钟面上最细最长的指针就是秒针……
大家说的都很棒,钟面上最细最长的就是我们的秒针。 追问:那另外两个指针还认识嘛?如何辨别这三个指针呢? 预设1:我是根据它们的速度来辨别的,时针跑的最慢,其次是分针,秒针跑的最快。 预设2:我是根据它们的胖瘦和长短来辨别的,时针:最粗、最短;分针较粗、较短;秒针又细又长
同学们真棒,既然大家已经认识了秒针,那么问题又来了:秒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过去几秒的呢?
2.认识 “秒 ” 认识1秒:演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秒针的转动 提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秒针转动了几个小格呢?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说出,秒针转动了一个小格。 学生在学习秒的认识之前已学习了时、分的认识,对于钟面上指针与刻度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此环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秒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过去几秒的呢?" 思考并回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应用,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
追问:大家再思考一下,秒针转动1个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呢?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说出,秒针转动一个小格经过的时间为1秒。并初步掌握我们可以通过秒针转动的小格数计秒。
追问:秒针转动1个小格是1秒,那转动4个小格是不是就是4秒? 学生思考并得出: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 注:如果学生确定,教师可应充分肯定并强调。
计量5秒:演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秒针转动的路程,让学生说一说秒针走一大格时间过去了几秒。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说出,秒针走了一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的路程,秒针走1个小格的时间是1秒,所以秒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5秒。
计量十几秒”:演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秒针转动的路程探究经过的时间 预设:学生通过数秒针走过小格数的方法,得出秒针走过了12个小格,即经过了12秒的时间。
追问:有没有更快更准确的方法呢,请同学们开动自己的脑筋想一想。 学生发表想法:可以通过数大格加小格的方法,快速计算出秒针走过的区域,算出经过的时间。 秒针一共走过了2个大格和2个小格,所以经过的时间为2×5+2=12秒
认识秒与分的关系”:课件演示秒针走1圈,分针同步转动。 提出问题: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的变化,体会分、秒之间的关系。 学生发现:1分=60秒。 通过让学生观察钟面,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分和秒之间的关系,理解1分=60秒。
3.计量“秒” 提出问题: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 预设:学生会提到带秒针的钟表、电子表、秒表等。 了解秒表、电子表以及计时方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生活价值。
(1)介绍电子表。出示电子表实物或图片,说明:两个圆点左边的数表示几时,右边的数表示几分,右下角的数表示几秒。 提出问题:图中的电子表显示的时间,小朋友们能认出来吗? 学生观察并得出:6时55分57秒 、10时58分50秒
(2)介绍秒表。出示秒表实物或图片。说明:秒表是体育运动中常用的计时工具,在教学、比赛和训练中常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认识时间的计量工具,体会它们的不同用途,钟面主要用来表示时刻,秒表用来计量时间的长短。
4.进一步探究 【体验1秒的长短】 提出问题:1秒有多长呢? 学生根据钟表的滴答声将1秒的时长转化为具体的“量”,钟表滴答一声和眨一下眼睛。 通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体验10秒的长短】 交代任务,明确游戏规则:老师说“开始”,就闭上眼睛;你认为10秒到了,就悄悄举手告诉老师,睁开眼看看是多少秒。 学生之间反馈交流,验证调整。 将抽象的10秒时间的长度转化为具体的学生熟悉的活动的次数,让学生通从事多种活动体验10秒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并在交流中体会时间相同、速度不同会导致活的次数不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节奏,认识到可将自己从事活动的节奏作为估计时间标准。
提出问题:大家都是怎么估计时间的长短呢?和我们说一说你的方法吧。教师要关注估计准确的和偏差较大的两类学生 预设:学生会提到拍手、眨眼、数数等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秒针转动的节奏进行验证。 准备把握1秒的时长,调整对1秒时长的方法。
环节三 巩固练习 分别用15秒进行下面的活动,记录结果,让学生充分感受15秒的实际长度。 2.试一试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把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建立起“1分”的时间观念。 3.根据情景根据生活经验,检验和调整学生对时间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 本环节设计了基础练习,还以多种方式考察了对“时间单位”的感知。此外,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对一段时间进行估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目的是让学生在估计、判断、验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1.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3.1分=60秒 对本节知识的回顾,让学生边回顾边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巩固、加强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五 拓展延伸 每1秒钟内有4000颗星星诞生,有30颗星星爆炸消失。 每1秒钟内蜜蜂会扇动230次翅膀,最快的蜗牛会行进1.3厘米。
环节六 布置作业 P7 练习一,第 6,7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