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意象,结合诗歌语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些是高考诗歌阅读的常规考点,通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2.毛泽东同志作品中体现出的个人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新考纲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的焦点,要加深理解。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第3课 百合花/茹志鹃 哦,香雪/铁凝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本诗写于1923年,闻一多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全诗共九节。
第一节,诗一开始就突出红烛意象,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把所咏之物与将言之志自然地联系了起来。“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一令人困惑的问题,“一误再误”“矛盾!冲突!”和“不误,不误!”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烛般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热烈而忧伤的。红烛无私无畏地牺牲,是想照亮别人,照亮世界,毕竟世界太黑暗了。蜡炬之火远未成燎原之势,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残风”的存在,使红烛伤心、焦急而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而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八节和第九节,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收束全诗,可谓“卒章显其志”。
二、艺术特色
这首诗具有浓烈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使用感叹词强烈地表达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感,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适配,如重复句的使用,注重押韵、格律。闻一多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学情整体分析】
诗词具有含混与跳跃的特点,这给学生理解诗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要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辅导;改变授课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具体感知,重点赏析。厘清抒情脉络,品味语言,挖掘诗歌的语言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体悟诗歌的美。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赏析诗人的形象。
2.通过本诗的学习鉴赏诗歌的内容。
3.厘清写作思路,把握诗歌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探究诗歌主题。
5.比较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三、教学策略设计
本篇需要学生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了解闻一多的“三美”主张,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演示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提升理解能力,实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难点:把握新诗语意的跳跃,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促成审美情趣的提升和文化自觉。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导入语二: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他从美国归来,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其诗的深层根基。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教学策略:设情境 巧激趣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此要充分体现“导向”“设疑”等作用。建议教师多展示作者的人生经历。培有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分别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本文写作背景的角度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重在渲染作者面对人生逆境的不屈态度。导入环节可以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增强其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二、教学精讲
新知讲解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志向、抱负等,融入诗歌形象(人、物、景)当中,借助某些诗歌形象含蓄地去表达。我们把寄托或承载诗人主观情感的诗歌形象称为意象,即有“意”之“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品析把握意象是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解读诗歌、打开诗人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通过油纸伞、篱墙、丁香、雨巷等一系列意象来抒写自己冷漠、凄清、惆怅的心境,诗人在雨巷中希望丁香姑娘能找到出路,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结果依旧在雨巷中彷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教学策略:少教精教
《红烛》篇幅较长,要遵循“长文短教”的原则,避免碎片化。这个过程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信息提取,提高观察记忆、分析概括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从外形看就匀称整齐。
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营造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的学科素养,提高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具体分析
本诗的意象是“红烛”,象征着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全诗以诗人与“红烛”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自焚”与“流泪”两个显著特征,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的思想感情。
1.齐读诗歌。诗歌起笔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什么用意吗?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以物明志,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诗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状态来叙说着自己的心境。受五四时期文化的影响,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非常深厚,而李商隐的名篇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红烛”也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和追求的象征。
2.自由诵读诗歌。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矛盾!冲突!”?
前面“一误再误”,后面“不误,不误”。这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困惑后的醒悟。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让诗人很迷惑,这不是“矛盾!冲突!”吗?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理解了红烛,这正是一种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与利己主义相对。因而由衷地赞美了红烛,并产生敬仰之情。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教学策略:教学预设效果生成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和进行审美评价之前,先着重感受和感知诗歌的导向。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从“红烛”这一意象起,感受诗歌构思的精巧、想象的新奇和语言的生动。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实证与推理的学科素养,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展示《红烛》的情感波动,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体现《红烛》独特的个性,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