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
1.请你想象自己是春天小溪边的一棵小草,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运用第一人称,表达温暖、美好的感受。要求: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50字。
春风 温暖 滋润 裙裾
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
1.示例:和煦的春风像温暖的手掌,抚摸着我的发梢,温馨、惬意。脚下的土地开始一点点解冻,我的身体慢慢变得舒展、滋润。我知道春天已来临,迎春花会舞动她漂亮的裙裾,欢迎又一个美好的季节。
解析:解答此题,应强化审题意识,关注题干中的“第一人称”“温暖”“美好”等关键信息以及修辞手法、字数等要求,同时根据词语提示,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拟写答案时,注意做到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4 / 4《峨日朵雪峰之侧》名师教学评价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服 薄璧 彷徨 前额
B.嚣鸣 深渊 石砾 铆钉
C.雄莺 雪豹 渗出 罅隙
D.粽色 撕裂 绣蚀 厮打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
B.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C.美感的流动性,更多的是作用于诗人和读者内心,而与表现对象自身的运动关系并不是很大。
D.这一系列具有伤残感的意向,既是他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现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
3.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诗人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这句话暗含了什么?
4.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小心地探出前额”,这个举动说明什么?
教学策略:通过练习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讲授巩固提高。本环节采用练习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跟本课相关的练习。适时检验教学效果,体现“以学定教”的策略。评价学生宏观把握信息和微观分析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纵观全文,把握诗歌的内涵,初步领会诗歌的布局谋篇技巧,为下一步纵深探究作铺垫。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
答案提示
1.A项,璧一壁。C项,莺一鹰。D项,棕一棕,绣一锈。答案B
2.B项成分残缺,在“审美”后加“价值”。答案B
3.诗题交代了作者所处的位置。“这是我此刘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舍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暂欧,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
4.说明此时作者所处的海拔已经很高。
4 / 4《峨日朵雪峰之侧》课外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河床
昌耀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仰观而不可近狎。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我是父亲。
我爱听兀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
是眩晕的飓风。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
是始皇帝。
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
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你们的团栾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1.诗人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的“自述”形式构思全诗?
2.“河床”在诗中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河床》一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河床》一诗在构思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答案:全诗采用了“自述”的形式,诗人代河床发言,这就避免了我们读诗时产生隔膜的感觉,也避免了肤浅的赞美。当我们读到这首诗的第一行“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时,从审美心理上就已经与河床成为一体,审美体验也随着诗歌情感的递进而递进,这正是诗人巧妙的抒情手法的成功之处。
2.答案:全诗表现了河床的雄悍、粗犷、原始、神秘和旺盛的生命力,它可以是英雄和先驱者的象征,也可以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沉着自信的民族的象征。全诗热情讴歌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表达了诗人沉雄、稳健、恒久的感情。
3.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种气势是河床的气势,更是诗人情感的气势。
4.答案:诗人以辐射性的构思,用无限延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景象。诗人的思绪纷纷扬扬,但又都像辐条一样紧紧地辐辏在所咏唱的核心意象——河床上,避免了思绪庞杂给人造成的审美疲劳,让读者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
4 / 4《峨日朵雪峰之侧》课内阅读训练
一、课内精读Ⅰ
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回答下面问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1.诗歌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其中的“之侧”不是“之顶”“之巅”的原因是什么?
2.赏析诗句“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3.诗的结尾安排“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一细节的目的是什么?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4.全诗塑造了哪些审美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课内精读Ⅱ
1.我们或许见过雪山落日,或许见过攀岩比赛,或许还见过蜘蛛人的表演,但我们或许没有见过将这种种意象组织在一起的诗篇,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内容和主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解析
一、课内精读
1.答案:此诗起笔很突兀:“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给读者一个攀登者的形象,这一形象不是绝对高大的,他并未登上山顶,所以说是“仅能征服”。接着描写的动态也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这也是这首诗题目中是“之侧”而不是“之顶”“之巅”的原因。
2.答案:这组意象形象地写出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更表现了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这显然不仅是攀登者当时的处境,而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的写照,更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
3.答案:安排这一细节,旨在告诉我们:小得可怜的蜘蛛,与落日、山海、滑坡、军旅、巨石、雄鹰、雪豹等,不管是形体、力量,还是风格,都相差悬殊。但就是这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登上了高山,而且它并不宣示什么,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所以,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难以企及的,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诗人几乎在一刹那改变了自己,了无痕迹地与蜘蛛取得了认同和默契,一同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认识,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4.答案: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锈蚀的岩壁、蜘蛛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意境,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理想社会。表达了诗人虽然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意志没有消沉,仍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坎坷的命运,艰苦的生活,磨炼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二、课内精读
1.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贴身绝壁登山的勇士的所见所思,通过对壮观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彰显出人类生命的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歌主旨的能力。首先要把握诗中“我”的形象;其次理解诗中如“太阳”“棕色深渊”“峨日朵之雪”“蜘蛛”等意象,它们共同营造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与氛围,衬托出攀登者的顽强与坚韧,从而表现了主题。
4 / 4《峨日朵雪峰之侧》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石砾( ) 铆( )钉
罅( )隙 赐予( )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昌耀,原名王昌耀,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5年毕业于河北省荣军中学。1950年参军,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B.昌耀曾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著有《昌耀抒情诗集》《昌耀的诗》等。
C.昌耀以边缘化生存中博大的普世理想,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和始终的精神困顿,具现为黄土高原式的诗篇。
D.昌耀的诗中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来自青藏高原的民俗元素和大地气质。现代生存剧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坚定的道义担当,“君子自强不息”的灵魂苦行,构成了他在诗艺和精神上对当代诗歌无可替代的贡献。
答案解析
1.lì mǎo xià yǔ
2.C。“黄土高原”应为“青藏高原”。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