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恐龙无处不有》课件(共36张PPT)+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恐龙无处不有》课件(共36张PPT)+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9 19:32:56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新课导入
点击播放恐龙消失的原因
新课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艾萨克·阿西莫夫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有》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 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严谨的推理论证的思路。
3. 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被读者誉为“神一样的人”“永远的科幻教父”。代表作有《新疆域》《基地》等。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
知识链接
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它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有一定程度的严谨性,并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遗骸( ) 褶皱( ) 劫难( )
追溯( ) 两栖( ) 鸟臀目( )
骨骼( ) 衍射( ) 潮汐( )
硅 ( ) 携带( ) 铱 ( )
hái
zhě
jié


tún
ɡé
yǎn

xié

ɡuī
( )漂流
( )漂白

( )漂亮
( )驮运
( )驮子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tuó
duò

piāo
piǎo
piào
多音字
( )压力
( )压根儿



只在“压根儿”“压板”中读“yà”,其他情况都读“yā”。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yǔn
陨石

sǔn
损失

yǔn
殒命

zhě
褶皱


熠熠生辉

zhé
摺尺
形近字
预习检查
理解并掌握下列的词语意思
【劫难】
【致密】
【褶皱】
【追溯】
【迹象】
【不解之谜】
【天衣无缝】
灾难;灾祸。
细而密,细致精密。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将来。
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任务一 整体阅读,了解内容,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相互影响的。引出说明内容。

(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大陆漂
移假说,印证主旨。

(15)总结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构造”
理论的有力证据,点明文章的主旨。

逻辑顺序
整体感知
本文说明了什么问题?
恐龙无处不有
板块构造学说
表面上
实际上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合作探究
活动1 补充下列思维导图,回答“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鸟臀目恐龙化石骨骼
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该岛处在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
在南极出现恐龙
任务二 整体阅读,了解内容,培养科学推理思维
合作探究
活动2 同学共同完成 “ ‘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的思维导图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南极确实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
恐龙如何进到另
一个陆地上去的呢?
大陆漂移
文字表达: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恐龙无处不有”。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合作探究
综述“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由此推断“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每一块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地球其他大陆也都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合作探究
活动3 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了解“大陆漂移”理论。
2.25亿年前,泛大陆形成,恐龙舒适生活
2亿年前,分裂四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6500万年以前,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恐龙都灭绝了
5000万年前,印度北移,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大陆漂移学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大陆海岸的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也称泛大陆),它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状况。
合作探究
问题: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大陆漂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大陆漂移”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合作探究
活动4 回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恐龙化石的分布
古生物学
地质学
板块构造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举例)
合作探究
任务二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理,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举例子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列举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说明“恐龙无处不有”。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的寒冷程度。
打比方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列数字具体说明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的大概时间,使后面的说明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
合作探究
任务二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理,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作比较
下定义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将南极生物的命运与其他同类相比较,强调了南极的寒冷,突出表现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巨大影响。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对“泛大陆”这一概念进行解释说明,使说明通俗易懂。
合作探究
任务三 梳理说明顺序,探究创造性思维,谈谈你的启示
活动1 绘制流程图来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支持“板块理论”
(事实)
(结论)
找出答案
南极发现恐龙
大陆在漂移
发现问题
逻 辑 顺 序
核心:观点与事实之间建立联系
南极内外发现恐龙化石
事理
逻 辑 思 维
( )
合作探究
活动2 小组探究:从这篇文章中看出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1. 联想、想象:生物界的恐龙迁移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科学研究有了新的方向和突破。
2. 科学假设、推理: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不可能迁移—不可能单独生活----设想----大陆漂移。
3. 多角度思考问题:同一问题(南极为什么出现恐龙化石),生物界、地质界多学科思考,把生物界和地质界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板块漂移学说。
合作探究
追问:这样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对我们又什么启示?
1、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与想象,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启发我们,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新发现。
2、本文的推论又严密的逻辑支撑,逻辑就是事理、规律。在问题的研究中,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支撑的推理,不管多么的惊世骇俗,都站得住脚,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是事理说明文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穿越恐龙时代》
《穿越恐龙时代》是一本内容非常惊险,画面很有动感的无字绘本。曾在1995年获得凯迪克银奖,是第一本关于恐龙的无字绘本!当我读到本绘本的时候就想起了电影《侏罗纪公园》,刺激惊险一幕幕,画面冲击强,想看又不好看,不看又怕错过,故事情节也是脑洞大大,闭上眼里都不敢深入想象自己进去侏罗纪该如何是好,能否全身而退?
文章主旨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堂检测
1.下列划线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褶皱(zhě) 劫难(jié) 骨骼(gé)
B. 遗骸(hái) 蟾蜍(yú) 撞击(zhuàng)
C. 两栖(xī) 深渊(yuān) 鸟臀(tún)
D. 追溯(suó) 衍射(yǎn) 溅到(iiàn)
A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有错误的是( )
A. 流逝 时间流逝 流失 水土流失
B. 熔化 岩石熔化 融化 冰雪融化
C. 导致 导致失败 倒置 本末倒置
D. 漂移 大陆漂移 飘逸 白云飘逸
D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老鹰从天空中俯冲下来,把一只野兔抓走了。
B.除夕之夜,边防战士手握钢枪,在冰天雪地里为祖国人民站岗放哨。
C.妈妈的连衣裙天衣无缝,穿在身上特别好看。
D.这种植物的种子是如何扎根山区并蔓延开来的,仍然是不解之谜。
【解析】“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用在句中属于望文生义,不合句意。
C
课堂检测
4.对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作比较)
B.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举例子)
C.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打比方、列数字)
D.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作比较)
【解析】将恐龙灭绝的原因分为“撞击说”和“火山说”,是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D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
古生物学: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地质学: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疑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生存
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点击播放微课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 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严谨的推理论证的思路。
3. 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 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严谨的推理论证的思路。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了解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992年), 著名 家、科普作家、 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 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与 、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代表作有《新疆域》《基地》等。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
2.知识链接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即“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3.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骨骼( ) 鸟臀目( ) 俯冲( ) 岛屿( )
深渊( ) 流逝( ) 携带( ) 两栖( )
覆盖( ) 铱( ) 潮汐( ) 抵达( )
劫难( ) 排斥( ) 趋势( ) 膨胀( )
追溯( ) 衍射( ) 二氧化硅( )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
②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
③像流水一样消逝。( )
④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
⑤通常指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文中指海潮。( )
⑥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
⑦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
二、探究案
★《恐龙无处不有》
1.课文结构梳理
恐龙无处不有 科学发现——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② 、互相影响
产生疑问——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
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研究价值——支持“① ”理论
2.思考探究
(1)本文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说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5)请简要分析一下作者的“板块构造”理论的推断思路。
(6)这篇短文在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8)本文的语言严密而准确,主要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请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中“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
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大约”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被压扁的沙子》
1.课文结构梳理
被压扁的沙子 ① 问题 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 撞击说 火山说 严谨的思维求实的结论
分析问题 肯定“撞击说” 斯石英形成原理——沙子受到巨大②
斯石英出现地点 受巨大撞击的地方
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
否定“火山说” 火山携带的斯石英被③
火山活动地区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得出结论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④
2.思考探究
(1)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2)本文说明了什么问题?
(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提9年来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4)结合第2、3段内容,介绍一下“撞击说”和“火山说”
(5)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是正确的?他是怎样证明的?
(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7)本文的语言严密而准确,主要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请分析下面的句子。
①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②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③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1.美国 科幻小说 文学评论 雨果 罗伯特·海因莱因
3.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骨骼(ɡé) 鸟臀目(tún) 俯冲(fǔ) 岛屿(yǔ)
深渊(yuān) 流逝(shì) 携带(xié) 两栖(qī)
覆盖(fù) 铱(yī) 潮汐(xī) 抵达(dǐ)
劫难(jié) 排斥(chì) 趋势(qū) 膨胀(zhànɡ)
追溯(sù) 衍射(yǎn) 二氧化硅(ɡuī)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领域 ②俯冲 ③流逝 ④追溯 ⑤潮汐 ⑥天衣无缝 ⑦ 不解之谜
二、探究案
★《恐龙无处不有》
1.课文结构梳理
①板块构造 ②紧密相连
2.思考探究
(1)表面上看,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实际上是在说明“板块构造学说”。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肯定”一词,说明作者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表明作者对这一观点的支持。
(3)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4)地球由若干个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不停地缓慢地移动,造成一些板块被拉开,另一些板块被挤压在一起。
(5)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者说“泛大陆”→由此可知,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6)古生物学和板块构造理论。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这两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7)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②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泛大陆”加以解释。
③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南极生物的命运同其他同类作比较,生动地强调了南极的寒冷和南极生物的厄运,突出表现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巨大变迁。
④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运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冰雪覆盖的特点。“十分之九”说明南极洲冰的储量十分丰富。
(8)①不能互换。“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这里是说大陆漂浮在水面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适合于动物。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其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②不能。“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所推测的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定的数字,如果去掉,就是一个很确切的数字了,与事实不符,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被压扁的沙子》
1.课文结构梳理
①提出 ②压力 ③转化 ④撞击
2.思考探究
(1)撞击说、火山说
(2)面上看,是在说明“被压扁的沙子”,实际上是在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3)①用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问题的争论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恐龙灭绝的原因。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进入平流层的尘埃使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
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致使地球生物大量灭绝。
(5)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
(1)科学的实验证明
①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
②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
(2)有力的事实证明
①在某些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撞击的地区发现了斯石英。
②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
(3)严密的推理证明
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陨石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6)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的沙子”重得多的特点。
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6500年前的生物“大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引出恐龙灭绝的又一个原因——“火山说”。
③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斯石英可以变为普通沙子。
(7)①“可能”表推测,并不完全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②“在通常条件下”说明将特殊情况排除在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似乎”和“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似乎”表示一种猜测语气,“肯定”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确定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用“肯定”是因为根据客观条件可以推测地壳深处有斯石英的存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三、质疑案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分层作业(原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地震(zhèn)  劫难(jué)  天衣无缝(fèng)
B.褶皱(zhě)   潮汐(xī)    海洋深渊(yuān)
C.陨落(yǔn)   追溯(sù)    地壳运动(ké)
D.衍射(yǎn)   彗星(huì)   两栖动物(xī)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足 (  )(2分)
A.深渊 膨胀 汇聚 毫无疑问 B.流逝 致密 欧州 本末倒置
C.臀部 俯冲 覆盖 天衣无缝 D.稀少 聪慧 拼合 不可抗拒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老鹰从天空中俯冲下来,把一只野兔抓走了。
B.除夕之夜,边防战士手握钢枪,在冰天雪地里为祖国人民站岗放哨。
C.妈妈的连衣裙天衣无缝,穿在身上特别好看。
D.这种植物的种子是如何扎根山区并蔓延开来的,仍然是不解之谜。
4.对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作比较)
B.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举例子)
C.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打比方、列数字)
D.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作比较)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B.重视不重视、落实不落实,决定了道法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
C.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地领土面积的18%左右。
D.神舟十四号飞船载着三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赴苍穹。
二、课外阅读
[2022宜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孕育新生命,生物大灭绝并非全是祸
冯伟民
①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火山喷发,令人记忆犹新。因为每一次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灰飘浮在空中,不仅破坏生物的呼吸系统,而且会引发地震和海啸等其他一系列的灾难。
②在地球46亿年历史中,生命史约占40亿年,而漫长的生命史上也曾发生过许多次生物大灭绝。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尽管纷繁复杂,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倾向于认为,其幕后黑手大多指向地球内部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火山喷发。
③显生宙以来发生的五次大灭绝,给生物界带来了惨重灾难。
④第一次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造成了灭绝属占当时属总数的60%—70%,灭绝种数高达80%。
⑤第二次的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其灭绝科占当时科总数的30%,灭绝的海洋动物有70多科。
⑥到了第三次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更以约陆生生物75%的科和海洋生物90%的物种的消失高居历次大灭绝的榜首。
⑦还有第四次的三叠纪晚期生物大灭绝,有1/3的科灭绝、40%—53%的属灭绝。其中海洋生物有20%的科灭绝。
⑧最后就是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有26%的科、超过半数的属、75%的种在大灭绝中消失。称霸一时的恐龙以及菊石、双壳类中的固着蛤类则完全灭绝。
⑨而这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无一例外都有火山喷发的因素。尤其是二叠纪末大灭绝,西伯利亚地区曾经发生史上最大规模的地幔柱事件,持续了大约100万年,释放出超过300万立方千米的地幔物质,冷却的玄武岩洪流覆盖面积超过700万平方公里。
⑩与此同时,峨眉山火山喷发的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岩浆凝结成的玄武岩一直延伸到越南北部。即便是白垩纪末包括恐龙在内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有著名的小行星撞击假说,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德干玄武岩的喷发与那次大灭绝有着时间上的高度吻合。
由此可见,火山爆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最终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与毁灭。而小行星撞击可能是灭绝事件中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整个生命史表明,生物大灭绝事件并非全是祸,旧物种灭绝为新物种的出现提供机遇,腾出了生存空间,孕育着新的生命大辐射。
20多亿年前,原核生命的大灭绝迎来了真核生命的诞生和发展;二叠纪末大灭绝彻底颠覆了古生代生态系统,却揭开了爬行动物海陆空全盛演化的帷幕;白垩纪末恐龙的灭绝,使得哺乳动物走出困境,成为新生代的王者。因此,生物大灭绝是生物演化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推动力。
另外,生物大灭绝还磨炼了生物的抗灾能力,因为经历了大灾难后,总有些生物以其难以想象的顽强和忍耐力,以及独特的生存策略而幸存下来。
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些生物之所以能躲过大灭绝,与它们采取的策略和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不同的动物往往有着其应对灾难的独门绝技,如拥有高效的代谢系统、具备固有的耐温特性、采用小型化的策略、巧遇海洋中未受影响的某个水层等“避难所”,这些无疑都为当今人类认识自然与生物的演化关系,应对新的大灭绝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有意义的是,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生物大灭绝的火山岩浆活动,还对矿产资源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由于火山岩浆活动和海底岩浆喷发总是导致海水温度显著升高,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海洋酸化,致使有毒硫化氢气体泛起,最终导致海洋生物大规模灭绝,继而影响陆生生物的灭绝。而当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海洋或湖泊中的藻类却获得惊人的繁衍,其生物量巨大,经埋藏后即可形成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在这种还原环境中,不仅形成油气,还形成金属矿产。
科学家研究表明,生物大灭绝与大规模的海底缺氧事件有关。202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对藏南喜马拉雅-特提斯区内亚来至土龙之间的黑色页岩研究显示,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可能是缺氧事件导致的。而来自其他的研究也表明,页岩气的形成和历史上几次生物大灭绝都有着直接关联。
我国页岩气主要形成于更早的奥陶纪和志留纪,且以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黑色页岩为主。
总之,生物大灭绝与页岩气等能源形成的关系表明,大自然的演变往往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生物大灭绝固然是生命史上最悲惨的时刻,但是大灭绝也为生物界的更新与进一步演化开辟了新途径,并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矿产资源,为后来诞生的人类提供了页岩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奠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选自《科普时报》2022年4月6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火山喷发的事件说起,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了对火山喷发巨大灾害的说明。
B.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些生物之所以能躲过大灭绝,在于它们都有应对灾难的独门绝技。
C.作者通过一些研究证明,页岩气的形成和历史上几次生物大灭绝都有着直接关联。
D.本文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理有据。
2.作者推断生物大灭绝的幕后黑手是地球内部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火山喷发。阅读第①~ 段,分析其思路。恐龙灭绝的原因,你赞同本文的观点还是《被压扁的沙子》的观点 (5分)
3.作者为什么说生物大灭绝对人类来说并非全是祸 (3分)
4.本文的语言既准确又不乏生动,请结合画线句中的“幕后黑手”或“大多”来谈谈你的理解。(2分)
三、素养提升
(一)[2022湖北恩施中考]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
神舟十三号这样回家
余建斌 吴月辉 谷业凯 刘诗瑶
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员能够更快更舒适地安全返回地面。为此,科技人员做了精心设计和保障。
②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没有太多技术升级或改变,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
③神舟十三号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首先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一天多。
④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可以说是过程复杂、惊心动魄,它要依次经过轨返分离、推返分离、经过黑障区、开降落伞、开着陆缓冲发动机等关键飞行事件及环节,返回过程还要经过严酷空间环境和轨道条件的考验。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下,神舟十三号牢牢把握住了“三个度”,确保舒适安全地回家。
⑤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就必须对返回地球后的最终着陆速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在飞船研制阶段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和数据判读,保证飞船在着陆过程中逐步降低速度,那就是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确保飞船再入大气层;返回舱具有特定气动外形,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⑥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烧蚀材料升华脱落,带走大量热量。此外,返回前会实施“热控预冷”,提前将返回舱温度降低少许。
⑦此外,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为神舟十三号飞船配备了一套“着陆轻功”。首先是返回轨道维持,调整飞船的轨道平面,使飞船星下点轨迹经过返回瞄准点;随后返回制动,通过制动的速度增量和发动机开机时刻,确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为精准着陆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舱升力控制,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通过一系列姿态机动,巧妙利用空气动力产生的升力,进行航向和横向运动的控制,精准调整预定的着陆点,最终平安返回。
⑧神舟十三号的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收官,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有删改)
1. 联系全文,指出第④段中的“三个度”是   、   、   。(3分)
2. 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3. 阅读第⑤段,请你概括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过程中采用哪几种措施减速。(3分)
4.文章第⑦段中“着陆轻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用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 (3分)
(二)【学科素养】学习了课文之后,班级举行了“走近恐龙”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8分)
1.请你为本次实践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2.给下面一段文字补写一个结论。(2分)
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恐龙的祖先原本都是小个子,经过亿万年的不断发福,它们最终变成生命史上最庞大的一类动物,从而走上穷途末路。今日世界上的大象、长颈鹿、大熊猫,当初都曾有灵活小巧的身躯,随着一代代自我膨胀,渐次沦为珍稀的自然保护动物。可见,                。
      
3.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4分)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分层作业(解析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地震(zhèn)  劫难(jué)  天衣无缝(fèng)
B.褶皱(zhě)   潮汐(xī)    海洋深渊(yuān)
C.陨落(yǔn)   追溯(sù)    地壳运动(ké)
D.衍射(yǎn)   彗星(huì)   两栖动物(xī)
【答案】B 
【解析】A.劫jié。C.壳qiào。D.栖qī。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足 (  )(2分)
A.深渊 膨胀 汇聚 毫无疑问 B.流逝 致密 欧州 本末倒置
C.臀部 俯冲 覆盖 天衣无缝 D.稀少 聪慧 拼合 不可抗拒
【答案】B 
【解析】“欧州”应为“欧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老鹰从天空中俯冲下来,把一只野兔抓走了。
B.除夕之夜,边防战士手握钢枪,在冰天雪地里为祖国人民站岗放哨。
C.妈妈的连衣裙天衣无缝,穿在身上特别好看。
D.这种植物的种子是如何扎根山区并蔓延开来的,仍然是不解之谜。
【答案】C 
【解析】“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用在句中属于望文生义,不合句意。
4.对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作比较)
B.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举例子)
C.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打比方、列数字)
D.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作比较)
【答案】D 
【解析】将恐龙灭绝的原因分为“撞击说”和“火山说”,是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B.重视不重视、落实不落实,决定了道法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
C.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地领土面积的18%左右。
D.神舟十四号飞船载着三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赴苍穹。
【答案】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后加“的水平”;B项,两面对一面,可在“在立德树人中”后加“能否”;C项,重复累赘,去掉“约”或“左右”。
二、课外阅读
[2022宜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孕育新生命,生物大灭绝并非全是祸
冯伟民
①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火山喷发,令人记忆犹新。因为每一次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灰飘浮在空中,不仅破坏生物的呼吸系统,而且会引发地震和海啸等其他一系列的灾难。
②在地球46亿年历史中,生命史约占40亿年,而漫长的生命史上也曾发生过许多次生物大灭绝。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尽管纷繁复杂,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倾向于认为,其幕后黑手大多指向地球内部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火山喷发。
③显生宙以来发生的五次大灭绝,给生物界带来了惨重灾难。
④第一次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造成了灭绝属占当时属总数的60%—70%,灭绝种数高达80%。
⑤第二次的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其灭绝科占当时科总数的30%,灭绝的海洋动物有70多科。
⑥到了第三次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更以约陆生生物75%的科和海洋生物90%的物种的消失高居历次大灭绝的榜首。
⑦还有第四次的三叠纪晚期生物大灭绝,有1/3的科灭绝、40%—53%的属灭绝。其中海洋生物有20%的科灭绝。
⑧最后就是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有26%的科、超过半数的属、75%的种在大灭绝中消失。称霸一时的恐龙以及菊石、双壳类中的固着蛤类则完全灭绝。
⑨而这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无一例外都有火山喷发的因素。尤其是二叠纪末大灭绝,西伯利亚地区曾经发生史上最大规模的地幔柱事件,持续了大约100万年,释放出超过300万立方千米的地幔物质,冷却的玄武岩洪流覆盖面积超过700万平方公里。
⑩与此同时,峨眉山火山喷发的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岩浆凝结成的玄武岩一直延伸到越南北部。即便是白垩纪末包括恐龙在内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有著名的小行星撞击假说,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德干玄武岩的喷发与那次大灭绝有着时间上的高度吻合。
由此可见,火山爆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最终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与毁灭。而小行星撞击可能是灭绝事件中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整个生命史表明,生物大灭绝事件并非全是祸,旧物种灭绝为新物种的出现提供机遇,腾出了生存空间,孕育着新的生命大辐射。
20多亿年前,原核生命的大灭绝迎来了真核生命的诞生和发展;二叠纪末大灭绝彻底颠覆了古生代生态系统,却揭开了爬行动物海陆空全盛演化的帷幕;白垩纪末恐龙的灭绝,使得哺乳动物走出困境,成为新生代的王者。因此,生物大灭绝是生物演化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推动力。
另外,生物大灭绝还磨炼了生物的抗灾能力,因为经历了大灾难后,总有些生物以其难以想象的顽强和忍耐力,以及独特的生存策略而幸存下来。
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些生物之所以能躲过大灭绝,与它们采取的策略和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不同的动物往往有着其应对灾难的独门绝技,如拥有高效的代谢系统、具备固有的耐温特性、采用小型化的策略、巧遇海洋中未受影响的某个水层等“避难所”,这些无疑都为当今人类认识自然与生物的演化关系,应对新的大灭绝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有意义的是,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生物大灭绝的火山岩浆活动,还对矿产资源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由于火山岩浆活动和海底岩浆喷发总是导致海水温度显著升高,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海洋酸化,致使有毒硫化氢气体泛起,最终导致海洋生物大规模灭绝,继而影响陆生生物的灭绝。而当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海洋或湖泊中的藻类却获得惊人的繁衍,其生物量巨大,经埋藏后即可形成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在这种还原环境中,不仅形成油气,还形成金属矿产。
科学家研究表明,生物大灭绝与大规模的海底缺氧事件有关。202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对藏南喜马拉雅-特提斯区内亚来至土龙之间的黑色页岩研究显示,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可能是缺氧事件导致的。而来自其他的研究也表明,页岩气的形成和历史上几次生物大灭绝都有着直接关联。
我国页岩气主要形成于更早的奥陶纪和志留纪,且以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黑色页岩为主。
总之,生物大灭绝与页岩气等能源形成的关系表明,大自然的演变往往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生物大灭绝固然是生命史上最悲惨的时刻,但是大灭绝也为生物界的更新与进一步演化开辟了新途径,并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矿产资源,为后来诞生的人类提供了页岩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奠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选自《科普时报》2022年4月6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火山喷发的事件说起,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了对火山喷发巨大灾害的说明。
B.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些生物之所以能躲过大灭绝,在于它们都有应对灾难的独门绝技。
C.作者通过一些研究证明,页岩气的形成和历史上几次生物大灭绝都有着直接关联。
D.本文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理有据。
【答案】B
【解析】根据第①~ 段可知,不同的动物有应对灾难的独门绝技只是能躲过大灭绝的一个原因,而且不同的动物不是“都”有独门绝技。故选B。
2.作者推断生物大灭绝的幕后黑手是地球内部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火山喷发。阅读第①~ 段,分析其思路。恐龙灭绝的原因,你赞同本文的观点还是《被压扁的沙子》的观点 (5分)
【答案】第一问:本文作者首先通过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火山喷发的事件,说明了火山喷发带来的巨大灾害;然后说明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无一例外都有火山喷发的因素,并列举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与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时火山的喷发情况来证明;最后点明火山喷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最终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与毁灭,从而推断出生物大灭绝的幕后黑手是地球内部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火山喷发。(3分)
第二问:赞同本文的观点或《被压扁的沙子》的观点皆可,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厘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与发表观点和看法。第一问,厘清写作思路时,需要阅读文本,明确各段说明的主要内容,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表述即可。第二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时要明确两文的不同观点:本文认为恐龙灭绝是火山喷发导致的;《被压扁的沙子》认为恐龙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
3.作者为什么说生物大灭绝对人类来说并非全是祸 (3分)
【答案】①旧物种灭绝为新物种的出现提供机遇,腾出生存空间,孕育新生命。②生物大灭绝还磨炼了生物的抗灾能力,为当今人类认识自然与生物的演化关系,应对新的大灭绝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③生物大灭绝催生了大量新型的矿产资源,为后来诞生的人类提供了页岩气、煤炭等资源,奠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在第 段中,作者说“生物大灭绝事件并非全是祸”,因此应从第 段及其后面的段落中分析概括原因。结合第 段“然而,整个生命史表明……孕育着新的生命大辐射”,第 段“另外,生物大灭绝还磨炼了生物的抗灾能力……以及独特的生存策略而幸存下来”,第 段“这些无疑都为当今人类认识自然与生物的演化关系,应对新的大灭绝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第 段“有意义的是……还对矿产资源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第 段“但是大灭绝也为生物界的更新与进一步演化开辟了新途径……奠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可知,作者认为旧物种灭绝为新物种的出现提供机遇,腾出生存空间,孕育新生命。生物大灭绝还磨炼了生物的抗灾能力,为当今人类认识自然与生物的演化关系,应对新的大灭绝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并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矿产资源,为后来诞生的人类提供了页岩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奠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4.本文的语言既准确又不乏生动,请结合画线句中的“幕后黑手”或“大多”来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案】示例一:“幕后黑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地球内部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是生物大灭绝背后的主要原因,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示例二:“大多”是表范围的限制词,说明有大部分证据指向了火山喷发,但不排除还有证据是不指向这一点的,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题干中明确了本文的语言特点,即“既准确又不乏生动”,然后结合画线句,从“幕后黑手”和“大多”中任选其一分析即可。“幕后黑手”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球内部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是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大多”是表范围的限制词,说明有大部分证据指向了地球内部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是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但不排除还有证据是不指向这一点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素养提升
(一)[2022湖北恩施中考]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
神舟十三号这样回家
余建斌 吴月辉 谷业凯 刘诗瑶
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员能够更快更舒适地安全返回地面。为此,科技人员做了精心设计和保障。
②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没有太多技术升级或改变,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
③神舟十三号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首先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一天多。
④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可以说是过程复杂、惊心动魄,它要依次经过轨返分离、推返分离、经过黑障区、开降落伞、开着陆缓冲发动机等关键飞行事件及环节,返回过程还要经过严酷空间环境和轨道条件的考验。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下,神舟十三号牢牢把握住了“三个度”,确保舒适安全地回家。
⑤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就必须对返回地球后的最终着陆速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在飞船研制阶段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和数据判读,保证飞船在着陆过程中逐步降低速度,那就是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确保飞船再入大气层;返回舱具有特定气动外形,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⑥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烧蚀材料升华脱落,带走大量热量。此外,返回前会实施“热控预冷”,提前将返回舱温度降低少许。
⑦此外,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为神舟十三号飞船配备了一套“着陆轻功”。首先是返回轨道维持,调整飞船的轨道平面,使飞船星下点轨迹经过返回瞄准点;随后返回制动,通过制动的速度增量和发动机开机时刻,确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为精准着陆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舱升力控制,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通过一系列姿态机动,巧妙利用空气动力产生的升力,进行航向和横向运动的控制,精准调整预定的着陆点,最终平安返回。
⑧神舟十三号的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收官,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有删改)
1. 联系全文,指出第④段中的“三个度”是   、   、   。(3分)
【答案】速度 温度 精度 
【解析】结合“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此外,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可概括为速度、温度和精度。
2. 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答案】作比较、列数字。具体突出地说明了虽然此次快速返回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大大缩短了返回所需时间。
【解析】“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作比较,突出说明此次快速返回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大大缩短。
3. 阅读第⑤段,请你概括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过程中采用哪几种措施减速。(3分)
【答案】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返回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
【解析】结合“那就是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确保飞船再入大气层”,概括为: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结合“返回舱具有特定气动外形,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概括为:返回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结合“返回舱运动至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概括为:返回舱运动至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结合“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概括为: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
4.文章第⑦段中“着陆轻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用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 (3分)
【答案】“着陆轻功”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着陆的特点,突出着陆点的精确。
【解析】“着陆轻功”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结合“首先是返回轨道维持……最终平安返回”分析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着陆的特点,突出着陆点的精确。
(二)【学科素养】学习了课文之后,班级举行了“走近恐龙”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8分)
1.请你为本次实践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答案】示例:探寻恐龙奥秘,激发科学兴趣。
【解析】所拟标语能紧扣活动主题、简洁生动且有一定鼓动性即可。
2.给下面一段文字补写一个结论。(2分)
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恐龙的祖先原本都是小个子,经过亿万年的不断发福,它们最终变成生命史上最庞大的一类动物,从而走上穷途末路。今日世界上的大象、长颈鹿、大熊猫,当初都曾有灵活小巧的身躯,随着一代代自我膨胀,渐次沦为珍稀的自然保护动物。可见,                。
【答案】躯体增大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解析】理解文字内容,抓住文段中的“小个子”“庞大”“穷途末路”“灵活小巧”“自我膨胀”“沦为”等词语即可归纳出结论。
      
3.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4分)
【答案】(示例)①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②带动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尽量避免化石的遗失。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建议合理、对保护恐龙化石有一定作用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 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严谨的推理论证的思路。
3. 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 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严谨的推理论证的思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视频:《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真相》
师: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我们带着疑问请先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
(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阿西莫夫)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 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严谨的推理论证的思路。
3. 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走近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代表作有《新疆域》《基地》等。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
2.知识链接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它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有一定程度的严谨性,并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3.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骨骼(ɡé) 鸟臀目(tún) 俯冲(fǔ) 岛屿(yǔ)
深渊(yuān) 流逝(shì) 携带(xié) 两栖(qī)
覆盖(fù) 铱(yī) 潮汐(xī) 抵达(dǐ)
劫难(jié) 排斥(chì) 趋势(qū) 膨胀(zhànɡ)
追溯(sù) 衍射(yǎn) 二氧化硅(ɡuī)
(2)理解词意
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俯冲: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潮汐:通常指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文中指海潮。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点生读,师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为课文划分层次。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讨论后归纳)
预设:
一部分(1):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引出说明内容。
二部分(2—14):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板块构造”理论。
三部分(15):总结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点明文章的主旨。
师小结:很显然,本文是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五、研读课文,深入学习
1.本文说明了什么问题?
预设:表面上看,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实际上是在说明“板块构造学说”。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说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肯定”一词,说明作者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表明作者对这一观点的支持。
3.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预设: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4.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预设:地球由若干个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不停地缓慢地移动,造成一些板块被拉开,另一些板块被挤压在一起。
5.请简要分析一下作者的“板块构造”理论的推断思路。
预设: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者说“泛大陆”→由此可知,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6.这篇短文在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预设:古生物学和板块构造理论。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这两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预设: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泛大陆”加以解释。
(3)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南极生物的命运同其他同类作比较,生动地强调了南极的寒冷和南极生物的厄运,突出表现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巨大变迁。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运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冰雪覆盖的特点。“十分之九”说明南极洲冰的储量十分丰富。
8.本文的语言严密而准确,主要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请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中“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
预设:不能互换。“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这里是说大陆漂浮在水面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适合于动物。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其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大约”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预设:不能。“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所推测的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定的数字,如果去掉,就是一个很确切的数字了,与事实不符,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课堂小结
这篇事理说明文从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出发,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证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