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综合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如图为20世纪初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简易示意图,其中a、b处应分别填写 ( )
A.英国、美国 B.西班牙、英国
C.德国、美国 D.英国、德国
2.20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5周年,105年前的巴尔干半岛笼罩着战争的阴云,人们生活在“火药桶”旁,最终点燃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 ( )
A.三国同盟的建立 B.萨拉热窝事件
C.三国协约的出现 D.巴黎和会的召开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英国对德国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从1914年的82 400万美元增加到1916年的321 400万美元,而与同盟国的贸易则几近于无。美国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已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这表明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是 ( )
A.企图称霸世界
B.取得军事胜利的果实
C.保家卫国
D.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4.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的条件
5.“由于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6、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试验,即“追随理想的试验、面对现实的试验、回归理想的试验”,其中“面对现实的试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7、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缔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我们从歌词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C.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
D.斯大林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8、《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
A.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
B.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D.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
9、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交战双方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激化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10、“没有别的事件能像十月革俞那样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1917年以后,世界再也不能同过去样了。”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 )
A.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武装起义推翻国内的沙皇专制统治 D.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1.列宁说:“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战争这一巨大的历史过程又空前的加速了社会的发展。”由此推断一战的积极作用是( )
A.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B.推动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C.促进了美苏的崛起
D.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2.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3.普京曾指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这里的“苏联式的经济”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重点发展农业的政策
14.“它向全世界宣告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追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这评价的是( )
A.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运动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15.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省略的文字是( )
A.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B.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C.西方的“混合经济 D.美国的“新经济”
16.这次国际会议把“强权战胜公理”和“弱国无外交”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中国也在战胜国之列,但因为贫弱,依然改变不了原有的处境。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
A.商定如何处置德国和战争后成立“国联”
B.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四国条约》
C.商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D.如何尽快打败法西斯国家以及确立战后世界秩序
17.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条约》
B.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维护了世界和平
C.1929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爆发
D.一战后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
18.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在经济崩溃和大饥荒之后,城市忽然恢复了生机,涌现了各种产品,价格开始回落。他在1921年迈出了这充满危险却不可避免、必不可少的、勇敢坚定而富有远见的一步。”材料中的“他”是( )
A.亚历山大二世 B.列宁
C.斯大林 D.戈尔巴乔夫
19.“约有75%的零售业以及大量的小型手工业经营权重新回到私人手中,农民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他们有余的谷物。但是政府依然控制着经济‘制高点’:重工业、批发商业、银行业与运输业。”导致俄国当时出现这一现象的政策因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20.1929年至1936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各国的政治危机,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中。而这一时期的苏联风景这边独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的工业国。苏联风景这边独好的主要原因是( )
A.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行计划经济,探索出苏联模式
C.批判个人崇拜,发动垦荒运动
D.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倡导政治多元化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爆发于俄国的哪个城市 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材料二 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 (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3)概括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我们不得不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正在饱尝这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 为此,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革命的爆发是二月革命后一系列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本阶级的利益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人们相信布尔什维克,认为只有推翻无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自己的政权,国家才能有出路。
(1)材料一中的“这场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据材料概括指出引发这场革命的原因。
材料二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的统计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的出现与什么政策有关?该政策在农业上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3)苏联模式在谁的领导下形成的?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模式的特点。
(4)如何评价苏联模式?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23.【分析数据﹣﹣解释历史现象】
(1)分析图一,说明 1921﹣1925 年苏联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图二,说明 1937 年苏联工业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形成这种 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
1-5DBDCB 6-10BABCD 11-15BBCDB 16-20ABBBB
21、(1)十月革命;彼得格勒;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
(2)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实行新经济政策。
(4)苏联模式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91年底苏联解体。
22(1)革命:十月革命 原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本阶级的利益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趋势:增长、上升 政策:新经济政策 措施: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农民可以自由出售税后剩余粮食
(3)领导:斯大林 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 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弊端日益暴露,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
23、(1)持续增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第二位;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