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光的反射和折射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20 15:4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光的反射和折射
、选择题
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
A.注水后的水池底部看起来变浅
B.平静的水中映出人的倒影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
D.站在阳光下.地面上会出现影子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潭清疑水浅
B.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
C.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
D.海市蜃楼
人站在岸边观察水中的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浅,下列图中能说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
A. B.
C. D.
某荷花池水深2m,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5m处的荷尖上,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1.5m
B.蜻蜓在水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荷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绿色的光
D.荷花池底看起来比实际的2m要浅一些
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C.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前后移动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
D.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成正立的像
以下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树木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B.用遥控器对着墙壁也能控制电视
C.沙漠中形成的“海市蜃楼”
D.太阳光下人和物体的影子
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d)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B.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向平面镜,那么这束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分别为(  )
A.30°、30° B.60°、60° C.30°、60° D.60°、30°
如图所示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B.只有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反射
C.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填空题
早晨的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30°角射到一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经镜面反射后,反射角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反射角将   (增大/不变/减小)。
有时候,我们可以在清澈而平静的湖中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现象。“云在水中飘”是云在水面的   形成的虚像;“鱼在云上游”是鱼通过水面的   形成的虚像。
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2 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1.2 m,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m。
、实验题
小明同学用两块平面镜制成如图甲的实验装置(两平面镜之间是空的),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一般为后镀膜,即后镜面为主要反射面。具体操作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在白纸上放置该装置;
②取两支完全相同的铅笔A.B,将A铅笔置于平面镜前某一点上,并做上记号;
③再将B铅笔竖立着在平面镜后面移动,直至看上去与A的像完全 为止,并做上记号;
④改变A铅笔的位置,重复第2、3两步;
⑤连接对应的物点和像点,测出物距和像距,得出结论。
(1)请将步骤③补充完整   。
(2)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应分别测量图乙中的    (选填序号)。
①AD
②AC
③BC
④BD
(3)用该装置进行探究比单独用一块玻璃板具有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
、解答题
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的三角形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并保留作图痕迹。
2.5光的反射和折射答案解析
、选择题
B
【解析】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当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也会发生改变,例如:海市蜃楼现象。
【解答】A.清澈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B、平静的水中映出人的倒立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符合题意;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是由于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不符合题意;
D、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身体挡住了光而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C
【解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转,这种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潭清疑水浅、三棱镜的色散、海市蜃楼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太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故答案为:C。
D
【解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人站在岸边观察水中的物体,水里物体发出的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眼睛后,我们沿相反方向望过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虚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C。
D
【解析】(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3)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4)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由于光的折射,它的虚像比实际的位置要浅一些。
【解答】A.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蜻蜓距离水面0.5m,那么它的像距离水面也是0.5m,故A错误;
B.蜻蜓在水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荷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反射绿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故C错误;
D.由于光的折射,荷花池底看起来比实际的2m要浅一些,故D正确。
故选D。
C
【解析】(1)当我们观察物体时,物体的亮度与环境亮度相差越大,看到的物体越清晰;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物体和像的位置关于平面镜对称;
(4)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不能成在光屏上。
【解答】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由于物体A的大小不变,所以像的大小不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前后移动玻璃板的位置,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像的位置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那么发现B不能与A的像始终重合,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成正立的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C
【解析】【解答】解:A.树木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B、用遥控器对着墙壁也能控制电视,是光的反射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C、沙漠中形成的“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符合题意;
D、太阳光下人和物体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
【解析】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图(d)中,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对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对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强,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
A
【解析】【解答】解:
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A正确.
B、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B错误.
C、阳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所以C错误.
D、勺子“弯折”了是由于水面下的勺子反射的光进入空气时反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造成的.所以属于光的折射,所以D错误.
故选A.
(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4)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有:透镜的应用、池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B
【解析】根据反射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镜为60°。
故选B。
A
【解析】光线在光滑平整的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在一定范围内;如果人在反射光的范围内,会感觉非常明亮,否则会感觉一片黑暗。光线在凸凹不平的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无论人紫哪个角落,都能接收到,但不会感觉非常明亮,据此解答。
【解答】A.当对面无车时,自己车灯发出的光照到潮湿的路面上发生镜面反射,而这些反射光线不能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所以驾驶员看到路面更暗,故A正确;
B.干燥的路面比较粗糙,而潮湿的路面比较光滑,但是它们都能使光线发生反射,故B错误;
C.潮湿的路面有水,因此比干燥的路面更光滑平整,因此容易发生镜面反射,故C错误;
D.找到干燥路面的光发生漫反射,但是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A.
、填空题
60°;减小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找到反射角的大小;再确定早晨到中午入射光线的入射方向的变化,确定入射角的变化,从而分析出反射角的变化。
【解答】根据图解,入射角等于60°,所以反射角也等于60°,在法线的右侧作出反射光线,如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入射光线逐渐向法线靠近,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也逐渐减小。
故答案为:60° 减小
反射;折射
【解析】(1)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外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解答】有时候,我们可以在清澈而平静的湖中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现象。“云在水中飘”是云在水面的反射形成的虚像;“鱼在云上游”是鱼通过水面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1)虚
(2)4
(3)上升;0.6
【解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解答;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从而完成水位高度的变化即可。
【解答】(1)A点与光屏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因此在水中形成的是虚像。
(2)A点与水面相距2 m,根据“物像等距”可知,A的像A’到水面的距离也是2m,则A与A'的距离为:2m+2m=4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1.2,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可知,水面上升了;
BE=OF=1.2m,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
所以,
则说明水位上升了0.6m。
、实验题
(1)重合
(2)①④
(3)成像更清晰或可以在较明亮的环境中实验(合理即可)
【解析】(1)当铅笔B与前面的铅笔A的像完全重合时,即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又可以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2)注意分析哪个面为反射面即可;
(3)该装置有不透明的反射面,比玻璃板反射的光线更强烈,因此成像更清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可知,步骤③中需要补充的是:重合。
(2)根据乙图可知,D面为反射面,相当于平面镜,因此物距为AD,像距为BD,则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应该分别测量图乙的在AD和BD,故选①④。
(3)用该装置进行探究比单独用一块玻璃板具有的优点是:成像更清晰或可以在较明亮的环境中实验。
、解答题
解: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解答】①通过A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在这条直线上根据“物像点等距”找到对应的像点A';
②同理,找到B点对应的像点B'和C点对应的像点C';
③ 将像点A'、B'和C'依次连接起来,得到三角形ABC的像,如下图所示: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