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语文累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默写。
(1)读古诗文,不单要读其语言,更要读懂其中的情感意蕴。读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① ,② ”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彷徨与苦闷;读李商隐《无题》中的“③ ,④ ”两句,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
(2)诗文离不开“月”:“⑤ ,⑥ ”(《商山早行》),残月余辉陪伴着早行旅人踏上征程;“⑦ ,⑧ ”(《月夜忆舍弟》),如水月华下饱含着杜甫浓浓的乡思;“⑨ ,⑩ ”(《水调歌头》),天上的圆月寄托着苏轼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浴双手,然后捧卷。在一番庄严肃(mù)的感觉之中,你必将得到书的神谕。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在文段横线中填入相应的汉字。
视接千载 扁 舟肃 mù
(2)“神谕”在文中的意思是 。
(3)下列短语的类型与“万家灯火”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道亮光 B.紧密相连 C.风平浪静 D.这个世界
(4)“沐浴双手,然后捧卷”的古风令人钦佩,古人读书的刻苦精神更让人景仰。下列成语与古人苦读无关的一项是()
A.悬梁刺股 B.断章取义 C.断齑画粥 D.车胤囊萤
3.“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合肥市琥珀中学将开展以“自强不息,青春有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说文解字》中解释“强”曰“呼啸声震撼人的大型爬行动物”;后引申为“武力鼎盛,疆域广大”。
请根据你的理解,选出下列句子中“强”的意思与“自强不息”中“强”含义不同的一项()
A.兵革之强。——《战国策 秦策》
B.赵强而燕弱。——《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C.天下强国无过齐者。——《战国策 齐策》
D.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张载》
(2)请仿照例句①,分别概括下面诗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的内涵。(两个四字短语概括)
①志向坚定,奋斗不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②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请为下则材料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字数控制在15字以内。
15岁女孩杨秀花家住深山,为了上网课,每天都要爬一个小时陡峭的山路,来到距家4公兰外的悬崖,窝在崖壁边上课,因为附近只有这里有信号。学校要求每天早上7点45分打卡,因此秀花6点就得起床,尽早出门,书包里装着馒头、包子当作干粮。直到下午5点,天差不多要黑了才回家。粗略计算,秀花每天都要在悬崖边待上至少10个小时。
(4)九(1)班的同学准备举行一场以“让自强之花处处开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为本次演讲比赛写一个开场白。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而来的价值准则,是包含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有着家风的影子。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被列在“治国”“平天下”之前,突出的就是齐家的重要性。齐家,当先正家风。父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家风才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和道德约束,在家庭内部接力传承。
家风的“家”,更是国家的“家”。在任何一个社会,家庭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风既是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摘编自《家风关系家事与国事》,《光明日报》2022年9月15日)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优良家风传统中,形成了非常突出的家风特质。
中国人自古就认识到,“家事”“国事”“天下事”紧密相关,“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族”的孔氏,传至第 64代孙孔尚贤,在颁布族规《孔氏祖训箴规》时,把“践行忠孝,家国同构”归结为孔氏家风的终极追求,成为孔氏家族绵延赓续2000余年的精神支柱,体现出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优良家风,涉及立身、治家、为人处世、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家风内容的价值取向,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崇仁尚义、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重礼谦逊,等等。正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优良家风,不是物质财富的载体,而是一个家庭的精神信仰和性格特征,是众多家庭成员的精神寄托。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当然有一种刚性的规范、制约作用,但更为主要的是一种柔性的调适与引导,是一种通过家庭成员的情感沟通、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魏书》所云“渐渍家风”便是对这一过程的形象阐释。
(摘编自《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光明日报》2022年2月7日)
材料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摘编自《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直》,《人民日报》2022年9月2日)
4.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任何一个社会,家庭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B.“践行忠孝,家国同构”是孔氏家风的终极追求,成为孔氏家族绵延赓续的精神支柱。
C.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更为主要的是一种柔性的调适与引导。
D.社会风气好是家风好的基础。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
5.结合材料一,说一说什么是家风。
6.材料三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7.优良家风具有哪些突出的特质?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花开从一粒种子开始
包利民
①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就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不知不觉中已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②从记事起,父亲就去房后的那片坡地上刨树坑,或是午间太阳最毒的时候,或是黄昏的斜照里。那片坡地寸草不生,是极黏、极硬的黄土,就像村庄绿色大地上的一块疮疤。当时我以为父亲在那里刨坑是为了栽树,可是当坡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坑时,父亲却又提着柳条筐去大地上装土,然后把坡上的那些坑填平。
③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我从一个懵懂儿童长成了少年,而那坡上,也已是绿草如茵。此时的父亲,依旧刨着坑,看那些最新鲜的泥土已泛出黝黝的黑色,也许,可以栽树了吧!当父亲把那些树苗栽在坡上,那一片幼林立时摇曳着一方新绿。
④我问父亲:“你在这里刨了那么多年,就是为了栽上这些树?”父亲露出最舒心的微笑,说:“是啊,就是为了这些树啊 !”我很是不解:“那么多地方可以栽树,为啥偏偏选这个坡?你要是栽到别的地方,那些树早长成大树了!”父亲将目光投向远方,良久才说:“咱们家在这儿已经生活四代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爷爷就常念叨着,说这个坡上要是有些树就好了!”我忽然明白,正是爷爷的话,让父亲的心里深深植下了一个信念,他才能年复一年地挥锹抡镐,把黄土变成黑土。
⑤那个时候,由于家境的贫困,我曾几度想放弃学业,和父亲在那块黑土地收获微薄的希望。只是父亲从不点头,一次次把我赶回学校。最后一次,面对态度决绝的我,父亲没有挥起他铁硬的巴掌,他拉着我来到那片坡地上,指着西南的方向,说:“你爷爷埋在那里,我爷爷也埋在那里,我们这三代人都在这里刨食,以后我也会埋在那里。可我不想一代代的人都困在这里,我已经出不去了,我只能把你爷爷心里想的事去办成。我不想你和我们一样,不想以后你对你儿子说出我今天说的话。回去上学吧,这里给不了你想要的,也给不了我想要的 !”
⑥就是那样的一番话,让我彻底放弃了辍学的念头,而且在求学的路上经历那么多的艰难,也没有轻言放弃。爷爷已经看不到那片长满绿树的坡地了,我不想父亲也看不到他所希望的那一天。那些年,在外地上学,找工作,成家,漂泊辗转之中,在心底最深的角落,总有一种希望在温暖着我,哪怕身处最黯淡的际遇之中。
⑦多年以后的今天,走过那一路的风尘,终于让生命有了自己的亮色。就如老家后面的那片坡地,最终成了绿树浓荫的天堂。那种改变是父亲一锹一镐的努力,是爷爷当年留给父亲的希冀。就如我的今天,正是有了父亲当年的殷殷期盼,我才有力量去凿穿头顶的黑暗,哪怕再艰难,也从没放弃过努力与希望。
⑧是的,我的生命已经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朵,而这花朵,源于当年父亲种在我心底的一粒种子。和父亲再次漫步于坡地的林中,看那些高直的树干刺破蓝天,那份感慨无以言喻。树们正年轻,葱茏着爷爷当年的梦想,而父亲却是垂垂老矣。他的生命也曾开出过花朵吧,还有什么比这一大片林子更能让他的人生灿烂无比呢?他的那朵花,是爷爷播下的种子。
⑨父亲看着我的目光满是欣慰,仿佛我的一切,才是他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真的,有时候 。只要用心去呵护,那种子总会开出花朵来吧!
(有改动)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父亲年复一年在房后的坡地上刨坑的时候,“我”的心理是“欣慰”。
B.第⑤段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父亲为了让“我”打消辍学念头的良苦用心。
C.第⑧段两次提到了“种子”,这两个“种子”都象征了种在心底里的希望。
D.本文作者回忆父亲刨树坑,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文字。
几乎每一年,父亲都在重复这一过程。就像那些田里不知疲倦的庄稼,岁岁往返着枯荣。
10.选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本文以“花开从一粒种子开始”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2.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拥毳衣炉火
③及下船
④遂缘小溪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15.【甲】文段中,点明作者偶遇知音惊喜行为的句子是“ ”,【乙】文段中,最能概括雪窦山景色之美的句子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16.【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三、作文(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皆有味。鲜花有鲜花的味道,阳光有阳光的味道,爱有爱的味道,遗憾有遗憾的味道,相聚有相聚的味道,离别有离别的味道……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作文。
【提示和要求】
①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②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箸、顾、炬、茅、露、愿、婵娟。
故答案为: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⑵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答案】(1)zǎi;piān;穆
(2)神的指示,这里是指获得书本中的智慧。
(3)C
(4)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其他常识;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解析】【分析】⑴“视接千载”中的“载”读作“zǎi”,“扁舟”中的“扁”读作“piān”,“肃mù”写作“肃穆”。
⑵根据“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的提示,“神谕”的意思是:神的指示,这里是指获得书本中的智慧。
⑶“万家灯火”是偏正短语。
ABD.都是偏正短语;
C.是并列短语。
故选:C。
⑷A.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B.断章取义:不顾文章或讲话的原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C.断齑画粥: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D.车胤囊萤: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故选:B。
故答案为:⑴zǎi;piān;穆。
⑵神的指示,这里是指获得书本中的智慧。
⑶ C
⑷ B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掌握能力。要在平时规范读写汉字,勤于整理,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在平时从词语的色彩、对象和使用范围等角度多积累词语,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去分析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短语类型的判断能力。平时要掌握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动补短语等类型,并掌握一定 判断技巧。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和掌握能力。平时要对成语典故、文史典籍、国别朝代、姓名称谓、风俗礼仪等一些常识多熟悉和了解。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答案】(1)D
(2)历经磨难,坚韧顽强;任重道远,求索不止
(3)【示例1】好少年悬崖边上网课
【示例2】求知路上不畏险,悬崖边上上网课
(4)示例:大家好!自强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自强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让我们一起自强不息,做一个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下面我宣布,九(1)班演讲比赛现在开始。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新闻概括;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⑴A.句意:武器装备强大。强:强大。
B.句意:大而燕国弱小。强:强大。
C.句意: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强:强大。
D.句意: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勉力。
故选:D。
⑵②句意: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表现出一种历经磨难,坚韧顽强的精神。
③句意: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地去追求和探索。表现出一种任重道远,求索不止的精神。
⑶解答此题,先读懂材料内容,找出材料的主体对象“15岁女孩杨秀花”,然后按照“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的思路整理得出基本答案。要注意字数要求。如:15岁女孩悬崖边上蹭网。
⑷这道题要紧扣“让自强之花处处开放”这一主题,注意修辞的运用,以让开场白富有文采。还要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真挚等。
故答案为:⑴D
⑵历经磨难,坚韧顽强;任重道远,求索不止
⑶【示例1】好少年悬崖边上网课【示例2】求知路上不畏险,悬崖边上上网课
⑷示例:大家好!自强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自强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让我们一起自强不息,做一个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下面我宣布,九(1)班演讲比赛现在开始。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整体分析原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分析理解以及概括归纳能力。要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给新闻内容拟写标题的能力。拟写标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语段内容,用什么人做什么的答题模式去归纳和整理。
(4)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拟写开场白,要在了解活动主题的基础上,采用慷慨激昂或热情洋溢的抒情性文字导入主题。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答案】4.D
5.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而来的价值准则,是包含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既是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6.举例论证。列举纪录片《守望家风》中拓氏家族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7.家国一体的宗旨;崇德向善的取向;家人心灵的归宿。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论证过程;举例论证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判断。注意防止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等逻辑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给定材料的相关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到指定区域去归纳和提炼。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判断能力。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问题的归纳提取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4.ABC.正确。D.有误,根据材料一可知:“家风好是社会风气好的基础”。
故答案为:D。
5.根据“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而来的价值准则,是包含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既是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归纳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而来的价值准则,是包含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既是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6.这一段用名言引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的观点,然后列举纪录片《守望家风》中拓氏家族的故事作为事实论据进行论证,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列举纪录片《守望家风》中拓氏家族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7.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可知,好的家风特质表现在家国一体、崇德向善、心灵的归宿三个方面。
故答案为:家国一体的宗旨;崇德向善的取向;家人心灵的归宿。
【答案】8.A
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重复刨树坑的过程”写成“庄稼岁岁往返着荣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不知疲倦地重复在那片坡地上刨树坑填土的过程,抒发了“我”对父亲执着刨树坑的敬佩之情。
10.①以“我”的见闻感受贯穿全文,使文中关于父亲、关于成长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使叙述亲切自然;②以“我”的视角阐述“我”成长与受到启发的过程,便于直抒胸臆,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并引起读者思考。
11.①是行文的线索,全文围绕“花开从一粒种子开始”展开叙述,结构严谨;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给别人的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之花都将芬芳;③具有象征意义,“种子”象征希望,“花开”象征希望实现,充满诗情画意且富有哲理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①爷爷给父亲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父亲将坡上种满了树,父亲给“我”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我走出了家乡,这粒种子代表一代代人的希想;②希望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地在他人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鼓励他人朝着目标奋进,同时,我们也会获得前进的动力。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善于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重点是要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去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好处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文章的叙事视角主要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前者往往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便于抒情,易于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用意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能够揭示文本的主要内容,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等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文本的主旨,然后联系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8.A.有误,由第④段“我问父亲”“我很是不解”可知当父亲年复一年在房后坡地上刨坑的时候,“我”的心理是“疑惑”而不是“欣慰”。BCD.正确。
故答案为:A。
9.几乎每一年,把“父亲都在重复这一过程”说成“那些田里不知疲倦的庄稼,岁岁往返着枯荣”,是比喻的手法,结合“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我从一个懵懂儿童长成了少年,而那坡上,也已是绿草如茵”句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不知疲倦地重复在那片坡地上刨树坑填土的过程,抒发了“我”对父亲执着刨树坑的敬佩之情。
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重复刨树坑的过程”写成“庄稼岁岁往返着荣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不知疲倦地重复在那片坡地上刨树坑填土的过程,抒发了“我”对父亲执着刨树坑的敬佩之情。
10.“父亲就去房后的那片坡地上刨树坑,或是午间太阳最毒的时候,或是黄昏的斜照里。那片坡地寸草不生,是极黏、极硬的黄土,就像村庄绿色大地上的一块疮疤。当时我以为父亲在那里刨坑是为了栽树,可是当坡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坑时,父亲却又提着柳条筐去大地上装土,然后把坡上的那些坑填平”句是“从记事起”看见的。第四段父亲栽树的目的是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表现的。第五段父亲对“我”的期望。第六段——第八段“我”后来的成功源于父亲。由此可知,本文以“我”的见闻感受贯穿全文,使文中关于父亲、关于成长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使叙述亲切自然;以“我”的视角阐述“我”成长与受到启发的过程,便于直抒胸臆,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并引起读者思考。
故答案为:①以“我”的见闻感受贯穿全文,使文中关于父亲、关于成长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使叙述亲切自然;②以“我”的视角阐述“我”成长与受到启发的过程,便于直抒胸臆,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并引起读者思考。
11.第⑧段“是的,我的生命已经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朵,而这花朵,源于当年父亲种在我心底的一粒种子”,第 ⑨段“给别人的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也会在自己心里留下一份希望,只要用心去呵护,那种子总会开出花朵来吧”句是在前文父亲多年翻地,种树和在“我”想辍学时的教育和鼓励,使“我”能够有点成绩的事情所得的感受。由此分析,题目是行文的线索,全文围绕“花开从一粒种子开始”展开叙述,结构严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给别人的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之花都将芬芳;具有象征意义,“种子”象征希望,“花开”象征希望实现,充满诗情画意且富有哲理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①是行文的线索,全文围绕“花开从一粒种子开始”展开叙述,结构严谨;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给别人的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之花都将芬芳;③具有象征意义,“种子”象征希望,“花开”象征希望实现,充满诗情画意且富有哲理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给别人的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也会在自己心里留下一份希望。结合“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爷爷就常念叨着,说这个坡上要是有些树就好了!“我忽然明白,正是爷爷的话,让父亲的心里深深植下了一个信念,他才能年复一年地挥锹抡镐,把黄土变成黑土”句可知,爷爷给父亲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父亲将坡上种满了树。结合“那些年,在外地上学,找工作,成家,漂泊辗转之中,在心底最深的角落,总有一种希望在温暖着我,哪怕身处最黯淡的际遇之中。多年以后的今天,走过那一路的风尘,终于让生命有了自己的亮色。就如我的今天,正是有了父亲当年的殷殷期盼,我才有力量去凿穿头顶的黑暗,哪怕再艰难,也从没放弃过努力与希望”句可知,父亲给“我”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我走出了家乡,这粒种子代表一代代人的希想;希望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地在他人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鼓励他人朝着目标奋进,同时,我们也会获得前进的动力。
故答案为:①爷爷给父亲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父亲将坡上种满了树,父亲给“我”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我走出了家乡,这粒种子代表一代代人的希想;②希望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地在他人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鼓励他人朝着目标奋进,同时,我们也会获得前进的动力。
【答案】13.全,都;裹、围;等到;沿着
14.①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1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真行画图中
16.【甲】文:表达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寄托了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雪窦山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题、句式、写作特点和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结合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色,揣摩作者写作意图。做题时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分析判断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感情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写作背景和字里行间渗透的带有情感字眼的词语进行分析。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蹚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13.①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倶,都。②句意: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拥,裹,围。
③句意:等到了下船的时候。及,等到。
④句意:我就沿着小溪。缘,沿着。
故答案为:全,都;裹、围;等到;沿着。
14.①重点词: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②重点词:类,像。城府,城市官府。句意: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故答案为:①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15.结合“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句可知,【甲】文段中,点明作者偶遇知音惊喜行为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乙】文段中,最能概括雪窦山景色之美的句子是“真行画图中”,此句是对前文的写景的内容的总结。
故答案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真行画图中。
16.甲文: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痴”字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乙文:“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句中“真行画图中”是对前文写景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雪窦山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甲】文:表达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寄托了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雪窦山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7.【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这是一道材料加话题的作文。首句指出“世间万物皆有味”,无论是鲜花、阳光、爱还是相聚、离别都有各种不同的“味道”。考生就要抓住这个话题写出自己对“味道”的体会和感受,不能简单地饭菜的味道、鲜花的味道,要善于从具体到抽象,写出“味道”背后意蕴。
【立意选取】
1.成功的味道。通过奋斗努力,收获成功。
2.温暖的味道。写一个考生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关心、关爱,积极融入温暖的大家庭的故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语文累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默写。
(1)读古诗文,不单要读其语言,更要读懂其中的情感意蕴。读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① ,② ”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彷徨与苦闷;读李商隐《无题》中的“③ ,④ ”两句,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
(2)诗文离不开“月”:“⑤ ,⑥ ”(《商山早行》),残月余辉陪伴着早行旅人踏上征程;“⑦ ,⑧ ”(《月夜忆舍弟》),如水月华下饱含着杜甫浓浓的乡思;“⑨ ,⑩ ”(《水调歌头》),天上的圆月寄托着苏轼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答案】(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箸、顾、炬、茅、露、愿、婵娟。
故答案为: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⑵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浴双手,然后捧卷。在一番庄严肃(mù)的感觉之中,你必将得到书的神谕。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在文段横线中填入相应的汉字。
视接千载 扁 舟肃 mù
(2)“神谕”在文中的意思是 。
(3)下列短语的类型与“万家灯火”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道亮光 B.紧密相连 C.风平浪静 D.这个世界
(4)“沐浴双手,然后捧卷”的古风令人钦佩,古人读书的刻苦精神更让人景仰。下列成语与古人苦读无关的一项是()
A.悬梁刺股 B.断章取义 C.断齑画粥 D.车胤囊萤
【答案】(1)zǎi;piān;穆
(2)神的指示,这里是指获得书本中的智慧。
(3)C
(4)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其他常识;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解析】【分析】⑴“视接千载”中的“载”读作“zǎi”,“扁舟”中的“扁”读作“piān”,“肃mù”写作“肃穆”。
⑵根据“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的提示,“神谕”的意思是:神的指示,这里是指获得书本中的智慧。
⑶“万家灯火”是偏正短语。
ABD.都是偏正短语;
C.是并列短语。
故选:C。
⑷A.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B.断章取义:不顾文章或讲话的原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C.断齑画粥: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D.车胤囊萤: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故选:B。
故答案为:⑴zǎi;piān;穆。
⑵神的指示,这里是指获得书本中的智慧。
⑶ C
⑷ B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掌握能力。要在平时规范读写汉字,勤于整理,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在平时从词语的色彩、对象和使用范围等角度多积累词语,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去分析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短语类型的判断能力。平时要掌握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动补短语等类型,并掌握一定 判断技巧。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和掌握能力。平时要对成语典故、文史典籍、国别朝代、姓名称谓、风俗礼仪等一些常识多熟悉和了解。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合肥市琥珀中学将开展以“自强不息,青春有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说文解字》中解释“强”曰“呼啸声震撼人的大型爬行动物”;后引申为“武力鼎盛,疆域广大”。
请根据你的理解,选出下列句子中“强”的意思与“自强不息”中“强”含义不同的一项()
A.兵革之强。——《战国策 秦策》
B.赵强而燕弱。——《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C.天下强国无过齐者。——《战国策 齐策》
D.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张载》
(2)请仿照例句①,分别概括下面诗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的内涵。(两个四字短语概括)
①志向坚定,奋斗不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②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请为下则材料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字数控制在15字以内。
15岁女孩杨秀花家住深山,为了上网课,每天都要爬一个小时陡峭的山路,来到距家4公兰外的悬崖,窝在崖壁边上课,因为附近只有这里有信号。学校要求每天早上7点45分打卡,因此秀花6点就得起床,尽早出门,书包里装着馒头、包子当作干粮。直到下午5点,天差不多要黑了才回家。粗略计算,秀花每天都要在悬崖边待上至少10个小时。
(4)九(1)班的同学准备举行一场以“让自强之花处处开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为本次演讲比赛写一个开场白。
【答案】(1)D
(2)历经磨难,坚韧顽强;任重道远,求索不止
(3)【示例1】好少年悬崖边上网课
【示例2】求知路上不畏险,悬崖边上上网课
(4)示例:大家好!自强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自强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让我们一起自强不息,做一个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下面我宣布,九(1)班演讲比赛现在开始。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新闻概括;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⑴A.句意:武器装备强大。强:强大。
B.句意:大而燕国弱小。强:强大。
C.句意: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强:强大。
D.句意: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勉力。
故选:D。
⑵②句意: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表现出一种历经磨难,坚韧顽强的精神。
③句意: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地去追求和探索。表现出一种任重道远,求索不止的精神。
⑶解答此题,先读懂材料内容,找出材料的主体对象“15岁女孩杨秀花”,然后按照“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的思路整理得出基本答案。要注意字数要求。如:15岁女孩悬崖边上蹭网。
⑷这道题要紧扣“让自强之花处处开放”这一主题,注意修辞的运用,以让开场白富有文采。还要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真挚等。
故答案为:⑴D
⑵历经磨难,坚韧顽强;任重道远,求索不止
⑶【示例1】好少年悬崖边上网课【示例2】求知路上不畏险,悬崖边上上网课
⑷示例:大家好!自强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自强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让我们一起自强不息,做一个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下面我宣布,九(1)班演讲比赛现在开始。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整体分析原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分析理解以及概括归纳能力。要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给新闻内容拟写标题的能力。拟写标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语段内容,用什么人做什么的答题模式去归纳和整理。
(4)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拟写开场白,要在了解活动主题的基础上,采用慷慨激昂或热情洋溢的抒情性文字导入主题。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而来的价值准则,是包含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有着家风的影子。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被列在“治国”“平天下”之前,突出的就是齐家的重要性。齐家,当先正家风。父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家风才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和道德约束,在家庭内部接力传承。
家风的“家”,更是国家的“家”。在任何一个社会,家庭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风既是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摘编自《家风关系家事与国事》,《光明日报》2022年9月15日)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优良家风传统中,形成了非常突出的家风特质。
中国人自古就认识到,“家事”“国事”“天下事”紧密相关,“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族”的孔氏,传至第 64代孙孔尚贤,在颁布族规《孔氏祖训箴规》时,把“践行忠孝,家国同构”归结为孔氏家风的终极追求,成为孔氏家族绵延赓续2000余年的精神支柱,体现出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优良家风,涉及立身、治家、为人处世、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家风内容的价值取向,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崇仁尚义、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重礼谦逊,等等。正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优良家风,不是物质财富的载体,而是一个家庭的精神信仰和性格特征,是众多家庭成员的精神寄托。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当然有一种刚性的规范、制约作用,但更为主要的是一种柔性的调适与引导,是一种通过家庭成员的情感沟通、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魏书》所云“渐渍家风”便是对这一过程的形象阐释。
(摘编自《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光明日报》2022年2月7日)
材料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摘编自《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直》,《人民日报》2022年9月2日)
4.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任何一个社会,家庭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B.“践行忠孝,家国同构”是孔氏家风的终极追求,成为孔氏家族绵延赓续的精神支柱。
C.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更为主要的是一种柔性的调适与引导。
D.社会风气好是家风好的基础。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
5.结合材料一,说一说什么是家风。
6.材料三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7.优良家风具有哪些突出的特质?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D
5.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而来的价值准则,是包含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既是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6.举例论证。列举纪录片《守望家风》中拓氏家族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7.家国一体的宗旨;崇德向善的取向;家人心灵的归宿。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论证过程;举例论证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判断。注意防止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等逻辑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给定材料的相关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到指定区域去归纳和提炼。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判断能力。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问题的归纳提取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4.ABC.正确。D.有误,根据材料一可知:“家风好是社会风气好的基础”。
故答案为:D。
5.根据“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而来的价值准则,是包含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既是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归纳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而来的价值准则,是包含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既是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6.这一段用名言引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的观点,然后列举纪录片《守望家风》中拓氏家族的故事作为事实论据进行论证,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列举纪录片《守望家风》中拓氏家族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7.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可知,好的家风特质表现在家国一体、崇德向善、心灵的归宿三个方面。
故答案为:家国一体的宗旨;崇德向善的取向;家人心灵的归宿。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花开从一粒种子开始
包利民
①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就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不知不觉中已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②从记事起,父亲就去房后的那片坡地上刨树坑,或是午间太阳最毒的时候,或是黄昏的斜照里。那片坡地寸草不生,是极黏、极硬的黄土,就像村庄绿色大地上的一块疮疤。当时我以为父亲在那里刨坑是为了栽树,可是当坡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坑时,父亲却又提着柳条筐去大地上装土,然后把坡上的那些坑填平。
③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我从一个懵懂儿童长成了少年,而那坡上,也已是绿草如茵。此时的父亲,依旧刨着坑,看那些最新鲜的泥土已泛出黝黝的黑色,也许,可以栽树了吧!当父亲把那些树苗栽在坡上,那一片幼林立时摇曳着一方新绿。
④我问父亲:“你在这里刨了那么多年,就是为了栽上这些树?”父亲露出最舒心的微笑,说:“是啊,就是为了这些树啊 !”我很是不解:“那么多地方可以栽树,为啥偏偏选这个坡?你要是栽到别的地方,那些树早长成大树了!”父亲将目光投向远方,良久才说:“咱们家在这儿已经生活四代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爷爷就常念叨着,说这个坡上要是有些树就好了!”我忽然明白,正是爷爷的话,让父亲的心里深深植下了一个信念,他才能年复一年地挥锹抡镐,把黄土变成黑土。
⑤那个时候,由于家境的贫困,我曾几度想放弃学业,和父亲在那块黑土地收获微薄的希望。只是父亲从不点头,一次次把我赶回学校。最后一次,面对态度决绝的我,父亲没有挥起他铁硬的巴掌,他拉着我来到那片坡地上,指着西南的方向,说:“你爷爷埋在那里,我爷爷也埋在那里,我们这三代人都在这里刨食,以后我也会埋在那里。可我不想一代代的人都困在这里,我已经出不去了,我只能把你爷爷心里想的事去办成。我不想你和我们一样,不想以后你对你儿子说出我今天说的话。回去上学吧,这里给不了你想要的,也给不了我想要的 !”
⑥就是那样的一番话,让我彻底放弃了辍学的念头,而且在求学的路上经历那么多的艰难,也没有轻言放弃。爷爷已经看不到那片长满绿树的坡地了,我不想父亲也看不到他所希望的那一天。那些年,在外地上学,找工作,成家,漂泊辗转之中,在心底最深的角落,总有一种希望在温暖着我,哪怕身处最黯淡的际遇之中。
⑦多年以后的今天,走过那一路的风尘,终于让生命有了自己的亮色。就如老家后面的那片坡地,最终成了绿树浓荫的天堂。那种改变是父亲一锹一镐的努力,是爷爷当年留给父亲的希冀。就如我的今天,正是有了父亲当年的殷殷期盼,我才有力量去凿穿头顶的黑暗,哪怕再艰难,也从没放弃过努力与希望。
⑧是的,我的生命已经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朵,而这花朵,源于当年父亲种在我心底的一粒种子。和父亲再次漫步于坡地的林中,看那些高直的树干刺破蓝天,那份感慨无以言喻。树们正年轻,葱茏着爷爷当年的梦想,而父亲却是垂垂老矣。他的生命也曾开出过花朵吧,还有什么比这一大片林子更能让他的人生灿烂无比呢?他的那朵花,是爷爷播下的种子。
⑨父亲看着我的目光满是欣慰,仿佛我的一切,才是他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真的,有时候 。只要用心去呵护,那种子总会开出花朵来吧!
(有改动)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父亲年复一年在房后的坡地上刨坑的时候,“我”的心理是“欣慰”。
B.第⑤段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父亲为了让“我”打消辍学念头的良苦用心。
C.第⑧段两次提到了“种子”,这两个“种子”都象征了种在心底里的希望。
D.本文作者回忆父亲刨树坑,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文字。
几乎每一年,父亲都在重复这一过程。就像那些田里不知疲倦的庄稼,岁岁往返着枯荣。
10.选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本文以“花开从一粒种子开始”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2.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8.A
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重复刨树坑的过程”写成“庄稼岁岁往返着荣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不知疲倦地重复在那片坡地上刨树坑填土的过程,抒发了“我”对父亲执着刨树坑的敬佩之情。
10.①以“我”的见闻感受贯穿全文,使文中关于父亲、关于成长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使叙述亲切自然;②以“我”的视角阐述“我”成长与受到启发的过程,便于直抒胸臆,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并引起读者思考。
11.①是行文的线索,全文围绕“花开从一粒种子开始”展开叙述,结构严谨;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给别人的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之花都将芬芳;③具有象征意义,“种子”象征希望,“花开”象征希望实现,充满诗情画意且富有哲理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①爷爷给父亲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父亲将坡上种满了树,父亲给“我”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我走出了家乡,这粒种子代表一代代人的希想;②希望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地在他人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鼓励他人朝着目标奋进,同时,我们也会获得前进的动力。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善于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重点是要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去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好处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文章的叙事视角主要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前者往往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便于抒情,易于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用意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能够揭示文本的主要内容,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等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文本的主旨,然后联系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8.A.有误,由第④段“我问父亲”“我很是不解”可知当父亲年复一年在房后坡地上刨坑的时候,“我”的心理是“疑惑”而不是“欣慰”。BCD.正确。
故答案为:A。
9.几乎每一年,把“父亲都在重复这一过程”说成“那些田里不知疲倦的庄稼,岁岁往返着枯荣”,是比喻的手法,结合“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我从一个懵懂儿童长成了少年,而那坡上,也已是绿草如茵”句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不知疲倦地重复在那片坡地上刨树坑填土的过程,抒发了“我”对父亲执着刨树坑的敬佩之情。
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重复刨树坑的过程”写成“庄稼岁岁往返着荣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不知疲倦地重复在那片坡地上刨树坑填土的过程,抒发了“我”对父亲执着刨树坑的敬佩之情。
10.“父亲就去房后的那片坡地上刨树坑,或是午间太阳最毒的时候,或是黄昏的斜照里。那片坡地寸草不生,是极黏、极硬的黄土,就像村庄绿色大地上的一块疮疤。当时我以为父亲在那里刨坑是为了栽树,可是当坡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坑时,父亲却又提着柳条筐去大地上装土,然后把坡上的那些坑填平”句是“从记事起”看见的。第四段父亲栽树的目的是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表现的。第五段父亲对“我”的期望。第六段——第八段“我”后来的成功源于父亲。由此可知,本文以“我”的见闻感受贯穿全文,使文中关于父亲、关于成长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使叙述亲切自然;以“我”的视角阐述“我”成长与受到启发的过程,便于直抒胸臆,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并引起读者思考。
故答案为:①以“我”的见闻感受贯穿全文,使文中关于父亲、关于成长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使叙述亲切自然;②以“我”的视角阐述“我”成长与受到启发的过程,便于直抒胸臆,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并引起读者思考。
11.第⑧段“是的,我的生命已经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朵,而这花朵,源于当年父亲种在我心底的一粒种子”,第 ⑨段“给别人的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也会在自己心里留下一份希望,只要用心去呵护,那种子总会开出花朵来吧”句是在前文父亲多年翻地,种树和在“我”想辍学时的教育和鼓励,使“我”能够有点成绩的事情所得的感受。由此分析,题目是行文的线索,全文围绕“花开从一粒种子开始”展开叙述,结构严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给别人的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之花都将芬芳;具有象征意义,“种子”象征希望,“花开”象征希望实现,充满诗情画意且富有哲理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①是行文的线索,全文围绕“花开从一粒种子开始”展开叙述,结构严谨;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给别人的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之花都将芬芳;③具有象征意义,“种子”象征希望,“花开”象征希望实现,充满诗情画意且富有哲理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给别人的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也会在自己心里留下一份希望。结合“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爷爷就常念叨着,说这个坡上要是有些树就好了!“我忽然明白,正是爷爷的话,让父亲的心里深深植下了一个信念,他才能年复一年地挥锹抡镐,把黄土变成黑土”句可知,爷爷给父亲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父亲将坡上种满了树。结合“那些年,在外地上学,找工作,成家,漂泊辗转之中,在心底最深的角落,总有一种希望在温暖着我,哪怕身处最黯淡的际遇之中。多年以后的今天,走过那一路的风尘,终于让生命有了自己的亮色。就如我的今天,正是有了父亲当年的殷殷期盼,我才有力量去凿穿头顶的黑暗,哪怕再艰难,也从没放弃过努力与希望”句可知,父亲给“我”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我走出了家乡,这粒种子代表一代代人的希想;希望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地在他人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鼓励他人朝着目标奋进,同时,我们也会获得前进的动力。
故答案为:①爷爷给父亲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父亲将坡上种满了树,父亲给“我”的心里种了一粒种子,所以我走出了家乡,这粒种子代表一代代人的希想;②希望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地在他人心里撒下希望的种子,鼓励他人朝着目标奋进,同时,我们也会获得前进的动力。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拥毳衣炉火
③及下船
④遂缘小溪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15.【甲】文段中,点明作者偶遇知音惊喜行为的句子是“ ”,【乙】文段中,最能概括雪窦山景色之美的句子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16.【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3.全,都;裹、围;等到;沿着
14.①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1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真行画图中
16.【甲】文:表达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寄托了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雪窦山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题、句式、写作特点和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结合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色,揣摩作者写作意图。做题时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分析判断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感情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写作背景和字里行间渗透的带有情感字眼的词语进行分析。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蹚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13.①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倶,都。②句意: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拥,裹,围。
③句意:等到了下船的时候。及,等到。
④句意:我就沿着小溪。缘,沿着。
故答案为:全,都;裹、围;等到;沿着。
14.①重点词: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②重点词:类,像。城府,城市官府。句意: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故答案为:①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15.结合“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句可知,【甲】文段中,点明作者偶遇知音惊喜行为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乙】文段中,最能概括雪窦山景色之美的句子是“真行画图中”,此句是对前文的写景的内容的总结。
故答案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真行画图中。
16.甲文: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痴”字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乙文:“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句中“真行画图中”是对前文写景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雪窦山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甲】文:表达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寄托了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雪窦山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三、作文(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皆有味。鲜花有鲜花的味道,阳光有阳光的味道,爱有爱的味道,遗憾有遗憾的味道,相聚有相聚的味道,离别有离别的味道……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作文。
【提示和要求】
①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②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这是一道材料加话题的作文。首句指出“世间万物皆有味”,无论是鲜花、阳光、爱还是相聚、离别都有各种不同的“味道”。考生就要抓住这个话题写出自己对“味道”的体会和感受,不能简单地饭菜的味道、鲜花的味道,要善于从具体到抽象,写出“味道”背后意蕴。
【立意选取】
1.成功的味道。通过奋斗努力,收获成功。
2.温暖的味道。写一个考生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关心、关爱,积极融入温暖的大家庭的故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