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 盐类的水解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 盐类的水解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20 14:5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盐类的水解
一、教材分析
“盐类的水解”属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和反应,对盐溶液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在高中必修一中学习了离子反应,学习了盐的定义,对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有感性的认识,掌握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选修4的第三章,前两节内容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即溶液中C(H+ )与C(OH-)的相对大小。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既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进阶的建立,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的具体应用加深认识。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沉淀溶解平衡紧密相连的。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沉淀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本节内容包括盐类的水解、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和盐类水解的应用两部分。教材在“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有的是呈碱性、有的呈酸性而有的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并通过讨论活动从宏观上认识并概括出盐的组成与其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分,从微观粒子变化的水平揭示了盐溶液酸碱性的本质,总结盐类的水解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1. 起点能力:化学平衡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离子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盐的水解并非新知识,而是勒夏特列原理与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综合应用,离子相互结合形成弱电解质,从逆向达到其电离平衡。
2. 能力分析:进入高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运用勒夏特列原理解决平衡问题的模型认知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 (2)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
(1)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
(2)使用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建立思维模型,探究不同类型盐溶液的酸碱性,揭示化学平衡理论在盐溶液中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与快乐;
(2)通过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2. 教学难点:从微观本质分析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五、教学仪器和试剂
1. 仪器:PPT、洗瓶、玻璃棒、表面皿、滤纸、pH试纸、镊子。
2. 实验试剂:CH3COONa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NH4Cl溶液、NaCl溶液、AlCl3溶液、蒸馏水。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情境激疑, 引出课题 环节二:深入探究,宏微结合 环节三:深入主题,归纳总结 环节四:巩固练习,提出疑问 【思考】被蜜蜂、黄蜂蜇伤,如何处理? 【问题1】Na2CO3、NaHCO3属于哪类物质?盐的定义是什么?盐有哪些类型?盐溶液呈什么性? 【小组实验】 用pH试纸测定食盐、氯化铵、氯化铝、纯碱、小苏打、醋酸钠溶液的pH,并思考盐的类型与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联系?填写课本P54科学探究的表格。 【思考】CH3COONa 、NH4Cl、NaCl溶液为什么分别呈酸性、碱性、中性呢? 【回忆】那么纯水为什么呈中性?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回答】纯水:c(H+)=c(OH-) 【交流分析】 完成P55表格。 NH4+结合OH_,从而使溶液中OH_的浓度降低,破坏了水的电离或者说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中H+的浓度大于OH_的浓度,因此溶液呈酸性) 【练一练】 你能推出CH3COONa、NaCl溶液的酸碱性吗?你能总结出什么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吗? 【回答】NaCl电离出来的Na+和Cl-都不会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反应,溶液还显中性。 【提问】根据刚才我们一起分析的各种盐在水溶液在的情况,把盐和水反应生成酸和碱的过程称为盐类的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大家思考:什么是盐的水解?任何盐都能水解吗?盐的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课堂练习】 巩固加深 【课后探究】 被蜜蜂叮咬后可以在患处涂抹Na2CO3和NaHCO3,为什么同浓度的溶液碱性不同呢? 【课后作业】 完成一体两翼第三节第1课时A组 人体被蜂蜇伤后导致人血液的酸碱平衡被破坏。被黄蜂叮咬:在患处涂抹食醋;被蜜蜂叮咬:在患处涂抹纯碱、小苏打。 【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测定实验。 操作: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涂在pH试纸上,与比色卡对比,读出pH。 盐的类型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中性酸性碱性
【结论】1.盐溶液不一定都是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2.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溶液酸碱性决定于c(H+)与c(OH-)的相对大小。 【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 (1)NH4Cl(强酸弱碱盐)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2)溶液中的哪些离子之间可以相互结合?(3)离子的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4)盐溶液酸碱性?(5)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NH4Cl + H2ONH3·H2O + HCl NH4+ + H2O NH3·H2O + H+ CH3COONa +H2OCH3COOH + NaOH CH3COO + H2OCH3COOH + OH 【分析】醋酸钠电离出的醋酸根离子和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醋酸,使溶液呈碱性。 【总结】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盐电离产生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结合水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或氢离子生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从而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促进了水的电离,使得溶液中c(H+)≠c(OH-)。 【板书】 1.概念: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与水所电离出来的OH-或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条件:盐必须是可溶性盐;盐中必须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 3.实质:生成弱电解质;促进水的电离;导致溶液中的C(H+)≠C(OH–),使溶液呈现出一定的酸、碱性,建立了新的平衡体系——盐类的水解平衡。 【小结】 盐类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其本质是在溶液中由盐电离出的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跟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弱酸或弱碱),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引起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呈现一定的酸碱性。 唤起学生对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原因的回忆;同时以纯碱和小苏打是盐,但为碱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让学生寻找盐溶液溶液显酸碱性的理论解释埋下伏笔。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人生存和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学生时代就要加强;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合理猜想是学好理科的重要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思维模型的建立是发展模型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演绎推理,从个别物质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现象的本质去归纳出同类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的过程。 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在高考中体现的较为强烈,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盐类的水解
一、盐类的水解
1.概念: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C(H+)或C(OH-)或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盐类的水解。
2.条件:盐必须是可溶性盐;盐中必须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
3.实质:生成弱电解质;促进水的电离;导致溶液中的C(H+)≠C(OH–),使溶液呈现出一定的酸、碱性,建立了新的平衡体系——盐类的水解平衡。
教学反思
本节属于概念教学,盐的水解是中学化学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高考热点。本节重点在于对盐类水解实质的学习。经过试讲,和老师们的研讨,本节课通过故事引入,引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盐但是具有碱性,通过学生分组实验,通过两个探究过程:盐的类型和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联系?盐溶液为什么会呈现酸碱性?引出盐类水解的概念,总结盐类水解的实质。但是这样的设计可能存在以下问题,设置的探究实验可探究性不强,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基本已经了解了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发现他们的探究热情不高,只是对实验的过程感兴趣。同时实验的引入,可能会使学生过分注重水解的结果(溶液酸碱性),而忽略了水解的实质(促进水电离)。
本节按照常规思路,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由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现象入手,归纳盐的种类和盐溶液酸碱性规律,接着以典型案例氯化铵、醋酸钠和氯化钠为例,结合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从离子相互作用角度讲解了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的实质原因,进而涉及到对水的电离的影响。
本节不足之处以及改进:1.时间把握上,节奏有点快,最后剩了2分钟,在今后训练中注意锻炼课堂“张弛有度”的把握。2.导课部分设问不紧凑,没有起到使学生思维随着问题步步推进,起伏跌宕的作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3.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对比分析不明显,今后的教学中突出两种典型水解盐的分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