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9 20:4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选择题
1.(2022春·广东肇庆·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A.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B.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2.(2022春·广东汕头·七年级统考期末)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3.(2022春·广东江门·七年级统考期末)在美国作家迈克尔 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国家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大运河 D.完善科举制度。
4.(2022春·广东湛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B.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
5.(2022春·广东清远·七年级统考期末)“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第82位。这位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6.(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统考期末)“这是数百年来多少旷世枭雄所梦想的目标,……这更是中华民族的夙愿,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大分裂,人们对民族和睦与国家统一充满了强烈的渴望。”材料反映了隋朝的统一( )
A.统一了黄河、长江流域 B.开创了新的大一统局面
C.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D.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7.(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统考期末)南京市鸡鸣寺内有一水井名胭脂井。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宠爱妃子张丽华和孔贵妃,隋军打来时,陈后主一手拉一人,一起躲藏到枯井中。隋军搜遍全皇宫,最终从枯井中把他们吊了上来,石井栏上沾满了胭脂痕,故名胭脂井。该井见证了(  )
A.陈后主荒诞误国 B.南朝都城繁华
C.隋军的英勇善战 D.陈朝动荡不安
8.(2022春·广东·七年级统考期末)隋朝完成了“政治上的南北统一”和“经济上的南北统一”。与两大“统一”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消灭陈朝 修建运河 B.隋朝建立 消灭陈朝
C.开创科举 修建运河 D.隋朝建立 修建运河
9.(2022春·广东揭阳·七年级统考期末)581年,杨坚取代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A.洛阳 B.成都 C.建康 D.长安
10.(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校考期末)有人曾评论:单论其功绩,二者不相差。单论其才能,炀帝甚于文帝,是圣君的潜力股。但是两帝“用心”不一。文帝虽然苛政,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而炀帝虽然功绩斐然,但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与材料描写不相符的是( )
A.隋炀帝才能卓越并且功绩斐然 B.隋文帝功绩巨大但实行过苛政
C.隋炀帝不顾百姓权益引发大乱 D.隋文帝急于求成导致隋朝灭亡
11.(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东莞市长安培英初级中学校考期末)隋朝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多个粮仓,题1图中的含嘉仓是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其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窑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这主要反映了隋朝
A.完成统一 B.经济发展 C.创立科举 D.轻徭薄赋
12.(2022春·广东汕尾·七年级统考期末)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采纳长孙平的建议,命令诸州以民间的传统组织——社为单位,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以备水旱赈济,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隋文帝此举的目的在于( )
A.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B.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C.为开凿大运河作准备 D.强化隋王朝对人民的控制
13.(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校考期末)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同时连通五大水系,运河沿岸形成大片良田,对灌溉和运输都有重要意义,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这反映了大运河( )
A.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B.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D.使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
14.(2022春·广东湛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题6表所示信息折射出,隋朝( )
事项 概况 出处
修通通济渠 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6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修通永济渠 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1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改造邗沟 公元605年,征淮南民数十万,数月,修成。 《资治通鉴·炀帝纪》
题6表A.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百姓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受到严峻挑战 D.国家体制优势
15.(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华南师大附中校考期末)隋朝平陈的第二年十一月,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陈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经两年用兵才平定了江南的叛乱。可知隋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包括( )
A.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B.满足都城粮食需要
C.巩固对江南的统治 D.满足统治者的私欲
16.(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史料记载,594年,“关中大旱,人饥”,“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从605年开始,大运河陆续开凿。由此可知,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之一是( )
A.缓解北方饥荒 B.修建大型工程 C.完成隋朝统一 D.开创科举制度
17.(2022春·广东阳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韩昇在《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说:“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下列哪一项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
A.隋文帝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B.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C.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广纳贤才 D.隋炀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18.(2022春·广东汕头·七年级统考期末)隋朝大业二十年七月,面对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家烟尘并起,隋炀帝自觉无力收拾河山,下令建造龙舟数千艘,自水路从东都洛阳南逃扬州,结果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炀帝南逃的水路路线应该是( )
A.永济渠——通济渠——邗沟 B.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邗沟——江南河
19.(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校考期末)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它分为四段,最北面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20.(2022春·广东梅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有关隋炀帝暴政的表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营建东都洛阳 ②开凿大运河 ③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
④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⑤三次征辽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1.(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表是关于隋炀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隋炀帝( )
605年 即位:一游江都;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下令开凿大运河
607年 出洛阳游长安等地;下诏大修长城
608年 出塞巡长城
609年 出洛阳西巡,破吐谷浑
610年 二游江都
612-614年 连续三次攻打高句丽
615年 赴太原,巡北塞,在雁门被突厥围困
616年 三游江都
A.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B.励精图治巩固统一
C.厉行节俭从善如流 D.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二、综合题
22.(2022春·广东肇庆·七年级德庆县德城中学校考期末)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因繁荣而辉煌,因短暂而惋惜,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于589年灭陈,统一全国。文帝励精图治,发展政治经济,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材料二 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徵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
——《通典》
材料三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1)材料一中“隋文帝”是谁 哪一年建立的隋朝
(2)从材料二中概括隋炀帝即位后的暴政。
(3)材料三中作者对大运河的开通持什么观点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23.(2022春·广东江门·七年级统考期末)隋炀帝是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05年,乙丑,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三月,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工程浩大,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命尚书右丞相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五月,随于洛阳筑西苑。八月,隋炀帝乘龙舟,至江都。所用船只首尾相接二百余里,所过州县五百里内都被命令献食。
——摘编自杜文玉主编《中国历代大事年表》
材料二:说“炀帝是一个暴君”是极片面和无道理的。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他在内部与对外方面所进行各种活动,不仅起到了完成我国统一事业的作用,也起到了促进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外关系发展的作用。
——摘自万绳南《论隋炀帝》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当代史学家大部分人持不必争论的态度,延续此前历代朝野对隋场帝的恶评。7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海内外学者纷纷认为不能以“末代昏君”论定隋炀帝,也不能以胜败定功过。90年代后半期至今,有学者疾呼“愿天下人还他个公道”,希望更多地从正面、积极的角度重新评价隋炀帝。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历史事件造成的主要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万绳南对隋炀帝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相关史实加以证明。
(3)获取并整理历史信息是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能力。根据材料三,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时间 当代史学家对隋炀帝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 A
B 不能以“末代昏君”论定隋炀帝,也不能以胜败定功过
90年代后半期至今 C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因此,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为: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B项正确;而ACD,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项正确;隋朝建立是在581年,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581年, 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完成国家统一。故A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与完成国家统一的影响力要小,故B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故C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完善了科举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D
【详解】材料中介绍了隋朝的来历。材料中“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说明隋朝最初国号是随朝,后来改为隋朝。故D符合题意;杨坚并没经历南朝,排除A;隋朝的开国皇帝是杨坚,排除B;材料中“杨坚袭此封爵”说明杨坚做过“随国公”,排除C;故选D。
5.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他在位期间成功在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联系所学可知指的是隋文帝。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杨坚就是隋文帝。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故A符合题意;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B排除;唐太宗和唐玄宗是唐朝的皇帝,CD排除。故选A。
6.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隋朝统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D项正确;材料没体现隋朝统一黄河、长江流域;开创了新的大一统局面,排除AB项;题干强调隋朝顺应人民统一意愿,没反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依据题干中“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宠爱妃子张丽华和孔贵妃,隋军打来时,陈后主一手拉一人,一起躲藏到枯井中。隋军搜遍全皇宫,最终从枯井中把他们吊了上来,石井栏上沾满了胭脂痕,故名胭脂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灭陈,陈后主做出如上举动,A项正确;“南朝都城繁华”题干未提及,排除B;“隋军的英勇善战”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C;“陈朝动荡不安”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朝消灭陈朝,完成了“政治上的南北统一”,随后修筑大运河,完成了“经济上的南北统一” ,A项正确;隋朝建立时中国多个政权并立,开创科举是选官制度的进步,和统一无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9.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西安),杨坚是为隋文帝,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可知,隋炀帝急于求成导致隋朝灭亡,故D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炀帝甚于文帝,是圣君的潜力股”可知隋炀帝才能卓越并且功绩斐然,故排除A项; 根据材料“文帝虽然苛政,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可知,隋文帝功绩巨大但实行过苛政,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可知隋炀帝不顾百姓权益引发大乱,故排除C项。故选D。
11.B
【详解】依据题干“隋朝建有含嘉仓、洛阳仓等多个粮仓……”可知:隋朝粮仓储备充足,反映了其经济发展,因此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故B正确;题干没有反映隋朝实现了国家统一或创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或实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ACD排除。故选B。
12.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以备水旱赈济,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可知,隋文帝此举目的在于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能力,B项正确;材料没涉及隋文帝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凿大运河,强化隋王朝对人民的控制,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运河沿岸形成大片良田”“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可知大运河带动了从南到北沿岸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交流,而不是中外经济交流,排除B项;隋朝开通大运河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繁荣发展,但经济中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
1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修筑大运河,大运河工程浩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这充分说明中央集权国家的制度优势,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中央集权受到严峻挑战,排除AC项;材料反映出修筑大运河役使了大量人力,B项属于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隋文帝经两年用兵才平定了江南的叛乱。”可得出修建大运河,可以加强对地方的联系与管理控制,以巩固统治,C项正确;ABD项都与运河的修建有关,但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594年,‘关中大旱,人饥’,‘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从605年开始,大运河陆续开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北粮运问题,成了隋朝统治阶级的当务之急,得出题干材料表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是缓解北方饥荒,A项正确;修建大型工程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589年,隋朝统一全国,从605年开始,大运河陆续开凿,不能说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之一是完成隋朝统一,排除C项;开创科举制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隋炀帝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故B项正确;AC和题意无关,排除;隋炀帝修筑长城和抵御匈奴无关,D项说法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大运河的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1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邘沟、江南河,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因此,隋炀帝南逃的水路路线应该是通济渠、邘沟,B项正确;隋炀帝南逃的水路路线应该是通济渠、邘沟,不涉及永济渠,排除A项;隋炀帝南逃的水路路线应该是通济渠、邘沟,不涉及江南河,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为便于南北交通,巩固统治,开凿了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因此大运河最北边的一段是永济渠,故选A。
20.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营建东都洛阳、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和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隋炀帝三次征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因此有关隋炀帝暴政的表述中,正确的一组是①②③⑤,B项符合题意;而④正式确立科举制度不属于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排除。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1.D
【详解】依据表格可以看出,隋炀帝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多次出巡,三次攻打高句丽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说明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不问政事沉迷享乐”,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励精图治巩固统一”,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厉行节俭从善如流”,排除C项。故选D项。
22.(1)隋文帝:杨坚。时间:581年。
(2)开通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三征辽东。
(3)观点: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4)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劳民伤财,这也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解析】(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是杨坚,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三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徭役、兵役,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激化了社会矛盾。
(3)
依据材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但是大运河的开通劳民伤财,这也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23.(1)历史事件:营建东都洛阳(或东京);开通济渠;建筑西苑;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社会问题:役使大量劳动力,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巡游江南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评价:隋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隋炀帝不是暴君;史实: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或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A:延续历代对隋炀帝的恶评;B: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C:更多地从正面、积极的角度重新评价隋炀帝。
(4)要客观、全面、科学、公正、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史料,论从史出;要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去评价。
【解析】(1)
事件:根据材料“^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工程浩大”可知,营建东都洛阳(或东京);根据材料“命尚书右丞相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可知,开通济渠;根据材料“五月,随于洛阳筑西苑”可知,建筑西苑;根据材料“八月,隋炀帝乘龙舟,至江都”可知,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
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每月役丁二百万人……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所过州县五百里内都被命令献食”及所学可知,可以从役使大量劳动力,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巡游江南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等角度作答。
(2)
评价:根据材料“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可知,隋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根据材料“说‘炀帝是一个暴君’是极片面和无道理的”可知,隋炀帝不是暴君。
史实:根据所学可知,可以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或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等角度作答。
(3)
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延续此前历代朝野对隋场帝的恶评”可知,A是延续历代对隋炀帝的恶评;根据材料“7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海内外学者纷纷认为不能以‘末代昏君’论定隋炀帝,也不能以胜败定功过”可知,B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根据材料“90年代后半期至今……希望更多地从正面、积极的角度重新评价隋炀帝”可知,C是更多地从正面、积极的角度重新评价隋炀帝。
(4)
原则: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可知,可以从要客观、全面、科学、公正、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史料,论从史出;要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去评价等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