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9 20:4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北宋的政治
1.(2022春·广东河源·七年级统考期末)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超越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2.(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统考期末)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缴纳役钱。”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C.控制剧烈土地兼并 D.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3.(2022春·广东汕头·七年级统考期末)“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损害农民利益
4.(2022春·广东肇庆·七年级德庆县德城中学校考期末)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 )
A.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
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 D.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
5.(2022春·广东汕尾·七年级统考期末)“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材料说明宋朝( )
A.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B.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C.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6.(2022春·广东湛江·七年级统考期末)王安石变法颁行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军队战斗力问题 B.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7.(2022春·广东揭阳·七年级统考期末)赵匡胤曾问赵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最有可能回答( )
A.“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B.“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C.“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D.“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
8.(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制度
9.(2022春·广东揭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据此推知宋朝的基本国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重文轻武 D.重武轻文
10.(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校考期末)“保甲法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句话是王安石所说,他推行保甲法的目的是?( )
A.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B.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11.(2022春·广东梅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③设通判监督地方知州
④掌控地方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2022春·广东湛江·七年级校考期末)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发展了商业经济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
13.(2022春·广东清远·七年级统考期末)宋真宗曾赋《劝学》:“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密前读。”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A.科举成绩 B.道德表现 C.门第高低 D.血缘亲疏
14.(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华南师大附中校考期末)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宋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废除了世家大族特权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调整了人才选拔范围
15.(2022春·广东茂名·七年级校考期末)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 )
A.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 B.“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C.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 D.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
16.(2022春·广东肇庆·七年级统考期末)电视剧《清平乐》是一部热播剧,该剧以北宋为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剧中一代文臣范仲淹,却能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戍边西北。这反映宋代
A.分化相权 B.武将稀缺 C.奖励耕种 D.文臣统兵
17.(2022春·广东佛山·七年级统考期末)“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曰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腹心之患”,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创设三省六部制度 B.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C.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D.设锦衣卫监视百官
18.(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期末)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 )
A.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 B.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分离统兵与调兵权
19.(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华南师大附中校考期末)长沙市灵官渡又名朱张渡口,该名称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宋代两位理学大师朱熹、张拭,他们在"朱张会讲"时经常在此渡口乘船往来,众多学子求学问道也多经过这个渡口,遂成一时之盛。追根溯源,下列哪位湖湘思想家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A.屈原 B.胡安国 C.周敦颐 D.欧阳玄
20.(2022春·广东湛江·七年级校考期末)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采取“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办法,其主要目的是( )
A.缓和文官与武将的关系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C.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局面 D.扩大中央政府统治区域
21.(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期末)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眯,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材料三 宋朝读书风气很浓,人们希望用勤苦来获得学问,再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
——萧子文《简读宋朝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什么?其确立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材料三中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力之门”,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请再列举一例该国策的具体表现。
(4)综上所述,谈谈科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统治时期,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强化中央集权,分知州的权力,A项正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于中央,排除B项;通判没有超越知州的权力,排除C项;为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缴纳役钱。”可知,这一规定是针对官僚的特权作出的,它对限制官僚的特权起了一定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军队和土地兼并,排除A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可以看出材料认为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行了多项措施,因此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推行操之过急,B项正确;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损害农民利益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材料揭示的原因,排除AD项;王安石变法开始是得到宋神宗的支持的,排除C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科举考试注重保密性,反映出其管理日益严密,C项正确;“实现了”“杜绝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都市生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为了实现富国的措施,B项正确;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与增强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A项;方田均税法,是为解决以往各地田赋不均、税户相率隐田逃税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措施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赵国胤采纳赵普收精兵、制钱谷夺其权的建议,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的意思是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谨慎发布命令,避免出现差错,排除A项;“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是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排除B项;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与心学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时,为了防止出现唐末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宋初制订了“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官品秩低,却能节制高品级武官,D项正确;重文轻武的政治体制决定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故C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政策在汉初实行,排除A;重农抑商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重武轻文与宋朝的基本国策不符,排除D。故选C。
10.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说明保甲法的推行是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平息农民起义。保甲法规定农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同保之人要相互监督、检举,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故D符合题意;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与史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权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把他们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又以文臣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以牵制之;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官、职、差遣”,不让官员长期掌握某些方面的权力。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B。
12.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C符合题意;打破坊市界限有利于发展商业经济,故A不符合题意;北宋和各民族政权的和议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北宋夜市的出现,活跃了市民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A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男人如果想实现生平最大的志向,就得勤快地抱着六经在窗前读。由此可知,宋代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是科举成绩。A正确;科举采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以才能作为选拔的标准,因此BCD错误。综上故选A。
14.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宋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朝完善科举考试录取程序,对科举制度调整,C项正确;科举制度诞生有利于废除了世家大族特权,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调整了人才选拔范围,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规定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B项符合题意;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A项;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和王安石变法没有关系,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时期没有实行志愿兵役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据所学知识,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政策,使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因此一代文臣范仲淹,却能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戍边西北。这反映宋代文臣统兵,D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分化相权、奖励耕种 ,排除AC项。宋朝是不是武将稀缺,而是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排除B项。故选D项。
17.B
【详解】依据题干的“曰腹心之患,即禁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腹心之患”,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禁军将领兵权。故B符合题意;隋朝创设三省六部制度,排除A;宋太祖的腹心之患是禁兵,与取消节度使收税权无关,排除C;明太祖设锦衣卫监视百官,排除D。故选B。
18.A
【详解】根据题干“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这就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故选A项;BD项都是为了消弱节度使的兵权,C项是为了消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均与题干“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敦颐是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他是理学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最先举起了新儒学的大旗,为新儒学在思想文化、哲学政治领域开疆辟土、攻城略地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C项正确;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排除A项;胡安国,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学者,胡安国把史学引入理学,为南宋儒学的建设引入新的思想内容与方法,排除B项;欧阳玄以史学成就最为突出,同时也以诗文闻名天下,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局面。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局面,C符合题意;缓和文官与武将的关系不是采取“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办法的目的,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军事方面的措施,B排除;扩大中央政府统治区域不是采取“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办法的目的,D排除。故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
21.(1)科举制;进士科的创立。
(2)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创立殿试。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重文轻武;文臣统兵的格局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
(4)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或维护统治;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了朝廷。
【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科举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废除选官制度,改以考试选官,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眯,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武则天完善了科举制,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利之门”,政府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