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9 20:5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1元朝的统治
1.(2022春·广东惠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有效地行政管理主要得益于( )
A.和亲制度 B.册封制度 C.朝贡制度 D.行省制度
2.(2022春·广东·七年级统考期末)《行省制度研究》第三至七章的标题分别是:“行省与地方财政”、“行省提调军事”、“行省统辖所属地方官府与司法刑狱”、“行省的屯田、漕运、驿站、工匠造作等职司”。据标题可以了解行省制度的( )
A.形成 B.演变 C.职能 D.影响
3.(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遭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可见,元朝行省(  )
A.权力集中,总揽一地的军、政、财权
B.不利于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基本一致
D.有利于实现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4.(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统考期末)有学者认为,一方面,元代的行省制度是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控扼天下而设立的,在某些行省的设置上确实适应了稳定政局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一味地以犬牙交错划分行省而不顾同一地理单元内的区域经济联系、文化风俗差异等因素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该学者对元代行省制(  )
A.高度肯定 B.认识模糊 C.全盘否定 D.辩证分析
5.(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忽必烈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由此可见,御史台的职责是( )
A.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B.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C.负责全国的监察事务 D.承担全国的医疗事务
6.(2022春·广东汕头·七年级统考期末)钱穆评价元朝行省制度说:“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材料反映了行省的设置( )
A.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B.使得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7.(2022春·广东肇庆·七年级德庆县德城中学校考期末)雄安新区的建设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意义深远。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管辖元朝“腹里”的行政机构是
A.行省 B.宣政院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8.(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秀全中学校考期末)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根据元朝形势图(1330年)(见下图),可知( )
A.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 B.西藏已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D.行省是地方管理的唯一机构
9.(2022春·广东江门·七年级校考期末)“元代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的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由此可知,元代此举( )
A.以文化分流为行政划分原则 B.客观上促进了文化融合
C.有利于文化趋同制度的推行 D.合理设置区划巩固统治
10.(2022春·广东湛江·七年级统考期末)自秦汉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通常以大山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但是元朝行省的划分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在全国除了“腹里”和边疆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等10个行省。元朝的这一做法
A.切断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B.有利于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地理基础
C.严密防范封国势力的壮大 D.扩大统治区域,以利于加强专制皇权
11.(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校考期末)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
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12.(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校考期末)下面有关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达起余杭,北达涿郡,共分四段。
B.隋朝大运河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C.元朝时又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缩短了江南到洛阳的航程
D.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3.(2022春·广东惠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元代在西藏确立统治之后,开始派官员清查户口,并在交通要道设置大小甲姆(驿站)。在第三次清查户口时,还增设一种马甲姆(兵站),负责吐蕃到内地道路的安全及秩序,并为军事行动提供方便。这些做法( )
A.强化对西藏的管理 B.保证了政令的顺畅通达
C.具有因俗而治特征 D.加重了西藏人民的负担
14.(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统考期末)根据《岛夷志略》记载,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十一锭二十五两,别无差科”。由此可知,元朝管理澎湖和琉球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御史台 C.枢密院 D.中书省
15.(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元朝将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他地区设置10个行省。这反映了元朝的治理特点足( )
A.因地制宜 B.民族歧视 C.中央集权 D.整齐划一
16.(2022春·广东汕头·七年级统考期末)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jù急),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元史·兵志》载:“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唯兵一昼夜行四百。”据这两则史料无法推断( )
A.宋元时通过驿站传递文书 B.政府设驿站加强与地方联系
C.元朝政府开始设置驿站 D.宋元时期陆路交通发达
17.(2022春·广东湛江·七年级统考期末)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岛设立了澎湖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巡检职位很低,只有九品,主要负责巡逻和缉查罪犯,并兼办盐课。澎湖巡检司的出现,说明
A.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B.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C.西藏地区正式列入元朝的版图 D.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
18.(2022春·广东汕头·七年级统考期末)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19.(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统考期末)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
A.疆域辽阔统一 B.中央集权衰落 C.民族交融发展 D.对外交往活跃
20.(2022春·广东潮州·七年级统考期末)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50人为蒙克,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元儿等族,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汉族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消除民族歧视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21.(2022春·广东·七年级期末)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元朝时再次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最有力的见证是( )
A.回族形成 B.建立行省制度 C.定都大都 D.元杂剧的兴盛
22.(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最后与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 八思巴为十三世纪西藏杰出的宗教领袖,他在元朝统一西藏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促进西藏与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薛学仁《八思巴在元朝统一西藏中的作用》
材料四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摘编自《中国通史》
(1)简述材料一中的《步辇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在内容和影响上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八思巴的历史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管辖西藏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归纳元朝民族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所形成的原因。
23.(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校考期末)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各路少数民族地区首领齐聚长安城,请求唐太宗担任“天可汗”,“天可汗”的意思是“各族共同的君主”。
材料二 王善军在《南宋社会中的契丹人》中提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
材料三 就族源而言,回族先人主要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中亚人,回族在形成过程中,还大量地融进了汉,蒙(主要是汉)等族的成分。
——摘编自《回族的形成》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位“各族共同的君主”励精图治,开创了盛世局面,历史上将他的统治时期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与北宋之间的民族主流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依据材料指出“契丹人”“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时期,以“回族”的形成为代表的民族大交融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认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 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D项正确;和亲、册封、主要是与其他民族、朝贡主要是针对其他国家,因此ABC项与“有效地行政管理”没有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开创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作用巨大,它管理地方财政、提调军事、统辖所属地方官府与司法刑狱、管理本省的屯田、漕运、驿站、工匠造作等职司,C项正确;做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制度产生,排除A项;元朝行省管辖广大,后世行省管理范围相对较小,这体现的是演变,排除B项;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依据题干中“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遭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元朝的行省掌管地方的军、政、财权一切大权,A项正确;“不利于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元朝与宋朝对地方的管理截然不同,宋朝极力分权,元集权,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西藏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依据题干中“一方面,元代的行省制度是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控扼天下而设立的,在某些行省的设置上确实适应了稳定政局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一味地以犬牙交错划分行省而不顾同一地理单元内的区域经济联系、文化风俗差异等因素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可知,该学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元朝的行省制度。D项正确;“高度肯定”表述不完整,排除A项;“认识模糊”表述错误,排除B项;“全盘否定”表述不完整,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依据题干“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说明御史台是用来监督中书省和枢密院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元朝中书省管行政,排除A项;枢密使管军事,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元朝负责全国医疗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这段内容反映了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使得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排除B项;行省的设置没有改变南北经济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C项正确;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排除A项;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排除C项;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宣政院辖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表明元朝西藏已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B项正确;中书省掌管山东、山西、河北,排除A项;图片信息无法得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排除C项;行省是地方管理的唯一机构表述错误,还有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管辖地方,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材料中“元代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B项正确;元代行政划分的原则是犬牙交错,A项不是元代行政划分原则,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融合,并且还保留地区特色,并非文化趋同,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以险据守,B项正确;行省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切断中国历史的连续性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元朝行省不属于封国,排除C项;改变行政区的划分方式与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可知,《农桑辑要》是元朝官方编成,内容主要包括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B项正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与手工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农业技术发生质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缩短江南到大都的航程,元政府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这样直接保障了江南到大都的粮食供应,C错误;ABD三项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元代通过设置相关机构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同时设驿站加强沟通与联系,目的是强化对西藏的管理,A项正确;B项只涉及到驿站的作用,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用当地的习俗管理,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加强管理,并没有加重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A项正确;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排除B项;枢密院是中央的军事机构,排除C项;中书省是元朝中央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依据材料“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他地区设置10个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元朝在不同地区设置不同机构,实行不同的管辖方式,故这反映了元朝的治理特点是因地制宜,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族歧视”,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整齐划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唯兵一昼夜行四百”可知,元朝通过急递铺传递文书,但不能说明元朝政府开始设置驿站,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元时通过驿站传递文书,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元时通过驿站传递文书,加强与地方联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日行四百里”、“唯兵一昼夜行四百”可知,宋元时期陆路交通发达,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岛设立了澎湖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这是中央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元朝而不是唐朝,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管理台湾,不是管理西藏、新疆,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18.C
【详解】元朝时期,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体现宣政院的“贵显”,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ABD项都不是宣政院的职责,排除。故选C项。
19.A
【详解】根据“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相当辽阔,同时政令能及时传达,也说明国家统一,A项正确;衰落的说法错误,应该是加强,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交融和对外的交往,排除C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录取进士包括多个民族,且父母半数以上都是不同民族的联姻,另外自身也大多数是娶了非本民族女子为妻,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汉族地位提高,排除A项;完全汉化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为体现科举考试规则,排除C项。故选D项。
21.A
【详解】根据材料“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元朝时再次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最有力的见证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A项正确;建立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民族交融的表现,排除B项;定都大都,是元朝的都城定于大都,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22.(1)历史事件: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按意给分。回答“唐朝和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亦可)
(2)相同点:宋朝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宋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3)贡献:促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促进西藏与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措施:统计户口,设立驿站;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4)特点:高度的民族交融。
原因: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许多外来民族,同汉、蒙、维吾尔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回族开始形成。(答出2点即可)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这体现的历史事件是,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最后与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可知,相同点有,宋朝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宋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八思巴为十三世纪西藏杰出的宗教领袖,他在元朝统一西藏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促进西藏与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贡献是,促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促进西藏与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措施有,统计户口,设立驿站,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四“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是,高度的民族交融;这是因为,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许多外来民族,同汉、蒙、维吾尔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回族开始形成。
23.(1)开明的民族政策; “贞观之治”。
(2)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通过联姻,契丹人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
(3)国家的统一。
(4)开放性题目,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
【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各路少数民族地区首领齐聚长安城,请求唐太宗担任“天可汗””可知,唐太宗因执行开明民族政策而被北方各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被誉为“贞观之治”。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辽;辽宋处于相对和平的局面,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第三问依据材料信息“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可知,通过联姻,契丹人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
(3)依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以“回族”的形成为代表的民族大交融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统一。
(4)开放性题目,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