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明朝的对外关系
1.(2022春·广东汕头·七年级统考期末)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郑和)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明朝航海的持续发展
C.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D.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2.(2022春·广东肇庆·七年级德庆县德城中学校考期末)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根源在于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响
3.(2022春·广东惠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4.(2022春·广东惠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永乐二十一年,跟随郑和来中国的使臣达一千二百人,“诸番使臣充斥于庭”,中国的首都成了亚非各国使者会聚的胜地。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达到了宣扬国威的目的 B.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推动了亚非国家的交流 D.打开了对外交往的大门
5.(2022春·广东河源·七年级统考期末)在印度尼西亚流传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行 C.郑和七下西洋 D.鉴真东渡
6.(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华南师大附中校考期末)明成祖永乐年间的一幅绢本设色绘画作品,以永乐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贡“麒麟”为据,描绘了榜葛剌进贡麒麟时的场景。原产于非洲大陆的长颈鹿在明朝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和下列哪个事件有关
A.班超出使西域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郑和七下西洋
7.(2022春·广东阳江·七年级统考期末)在非洲帕泰岛的西游村有“杏林“世家,家族祖传医术是从郑和船队携带的海医学到的;当地居民从先前中国人那里学习中医,再结合当地本土的医术,创造出非洲式拔火罐。这主要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吸收了非洲文化 B.丰富了中医内容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宣扬了明朝国威
8.(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校考期末)比较下列三幅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殖民扩张的速度
9.(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华南师大附中校考期末)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探险走过广阔的大洋,绘制了人类第一部精密的“航海图”:他以科学的编组,利用多种通信手段,克服种种困难,灵活地指挥舰队的各项海上活动。据此可知,明朝七下西洋得益于
A.强大的国力支撑 B.先进的科技手段
C.杰出的领导人物 D.稳进的外交理念
10.(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秀全中学校考期末)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史实,这些史实体现了
A.古代中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
C.对外贸易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1.(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东莞市长安培英初级中学校考期末)南宋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这两支军队能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反抗侵略决心坚定 B.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C.将士们对倭寇的深恶痛绝 D.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
12.(2022春·广东湛江·七年级校考期末)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抗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13.(2022春·广东河源·七年级统考期末)明代有诗云:“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该诗的作者应为(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14.(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广州市南武中学校考期末)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饱含戚继光
A.精忠报国,收复中原之念 B.文韬武略,宣扬大国之威
C.大义凛然,肃清倭患之愿 D.赤胆忠心,驱逐荷夷之志
15.(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华南师大附中校考期末)戚继光在平息倭寇的斗争中,注重“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此”、“长短相杂,刺卫兼合”。据此可知,戚继光
A.注重发展优势武器 B.反对“以夷制夷”的策略
C.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D.主张改革部队的教育训练
16.(2022春·广东茂名·七年级校考期末)“嘉靖四十年(1561年),取得台州大捷;进入福建、广东后,与其他将领合作,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祸患。”这叙述的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斗争 C.雅克萨之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
17.(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统考期末)戚继光撰写的两部军事名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备受兵家重视。康熙六年,朝鲜令将士学习《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多次翻刻出版《纪效新书》。材料说明戚继光( )
A.治军方法独到有效 B.善于借鉴他国军事思想
C.广泛使用火药武器 D.有效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18.(2022春·广东阳江·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朝中期,中国沿海倭患日益严重,一位著名抗倭将领在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时曾写道“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他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俞大猷 D.岳飞
19.(2022春·广东湛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遣使献方物。……元初,又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贞元二十年,遣使来朝,留学生橘逸势,学问僧空涛。元和元年,日本国使判官高阶真人上言:“前伴学生,艺业精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从之。
——摘编自[后晋]刘驹等《旧斯书》卷一九九上《东夷倭国》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什么历史更实?
材料二
发明 传播
造纸术 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非洲
活字印刷术 13世纪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由丝绸之路传入波斯,后经蒙古人西征等传入欧洲
火药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指南针 12世纪由阿拉伯商人经海路传入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入欧洲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材料三 明朝期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了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但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例如,1405到1433年间……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8000人,乘船62艘……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率领船队进行“七次远洋航行”的是谁?为什么说这“七次远洋航行”是“史无前例”的?
20.(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统考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农业交流】
辣椒不是中国的原产作物,它原产于美洲。1493年辣椒传入西班牙,随后在16世纪中叶风靡整个欧洲,后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传入印度,16世纪末辣椒开始传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后,大大改善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张艺凡《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材料二 【中外科技交流】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成为“司南”。隋唐时代,我国指南针的精度足以辨明24个方向。北宋时期,罗盘可以指示48个方向,同时文献中也记载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使用其进行导航,大大提高了航路的正确性。中国人这一发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12世纪时,罗盘传到欧洲。
——摘编自于希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西传》
(1)根据材料一,列举一项我国同时期引进于美洲的作物,并分析其传入中国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南针的作用。
(2)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郑和)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C项正确;增加财政收入、利于航海发展、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重在“根源”二字,也就是要分析郑和之后中国封建王朝对外关系走向闭关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自诩天朝上国,受自然经济认识所困,认为无需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明清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落后,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总体来讲,就是统治者施行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A正确。科技落后是闭关锁国造成的影响,不是原因,因此B错误。明朝末年荷兰等殖民者的入侵是导致中国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因此C错误。八股取士主要的影响是造成学子死读书、读死书、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与闭关锁国的形成无关。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A。
【点睛】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D
【详解】1405 年到 1433 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材料中“永乐三年”是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故D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是西汉时期,排除A;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都是唐朝时期,排除B和C。故选D。
4.C
【详解】根据材料“明永乐二十一年,跟随郑和来中国的使臣达一千二百人,“诸番使臣充斥于庭”,中国的首都成了亚非各国使者会聚的胜地”可得出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亚非国家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打开了对外交往的大门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东汉班超出使和经营西域。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达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15——16世纪,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因此题干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称赞的是郑和七下西洋,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与题干的“张班立功异域”有关,排除A项;玄奘西行与题干对联无关,排除B项;鉴真东渡与题干对联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威望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班超出使西域在东汉,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在唐代,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非洲帕泰岛的西游村……是从郑和船队携带的海医学到的;当地居民从先前中国人那里学习中医,再结合当地本土的医术,创造出非洲式拔火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表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文化。选项C符合题意;是非洲人吸收了中国文化,A排除;丰富了中医内容,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宣扬了明朝国威,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D排除。故选C。
8.C
【详解】西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宋代制瓷业发达,宋代瓷器畅销海内外,因此宋代的海外贸易之路也称为“宋代海上瓷器之路”,促进了宋代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明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同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的联系。因此三幅图片反映的事件都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三幅图片反映的事件都是和平交往,不是殖民扩张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探险走过广阔的大洋,绘制了人类第一部精密的‘航海图’:他以科学的编组,利用多种通信手段,克服种种困难,灵活地指挥舰队的各项海上活动”可知,材料反映明朝七下西洋得益于郑和的个人才能,杰出的领导人物,C项正确;ABD项都有利于促进明朝七下西洋,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路线图”“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繁的表现包括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海外各国扩大政治影响,显示天朝富庶与强盛,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D项正确;古代中国并不是一直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如明朝曾有“禁海令”,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海外各国扩大政治影响,显示天朝富庶与强盛,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并未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金军很惧怕他们,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选项B符合题意;岳飞抗金属于抗击少数民族的压迫,而非外来侵略,排除A;对倭寇的深恶痛绝的是“戚家军”,C排除;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与岳飞抗金史实不符,D排除。故选B。
12.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可以看出为了击退倭寇,妇女老幼齐上阵,这一史实说明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赢得人民的支持,C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涉及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人民起义抗倭反明,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代,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消灭了倭寇,维护了人民利益和安全,他写诗明志说“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B项正确;郑和是航海家,郑成功打击荷兰侵略者,文天祥抗元,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政府派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到东部沿海一带抗倭。题干诗句正表达了戚继光的宏愿与作为,即大义凛然,肃清倭患之愿,C项正确;精忠报国是指岳飞,排除A项;文韬武略,宣扬大国之威,与题干诗句内容不符,排除B项;“赤胆忠心,驱逐荷夷之志”体现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此”反映了戚继光注重武器装备的改善,题干“长短相杂,刺卫兼合”反映的是戚继光讲究武器性能的科学配合,故题干反映戚继光注重发展优势武器,A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戚继光反对“以夷制夷”的策略 、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主张改革部队的教育训练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B正确;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A排除;康熙帝经过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收复雅克萨,C排除;左宗棠打败沙俄收复新疆,D排除;故选B。
17.A
【详解】依据题干“康熙六年,朝鲜令将士学习《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多次翻刻出版《纪效新书》”可知,戚继光治军方法独到有效,对其它国家影响巨大,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戚继光对他国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中未体现火药武器,排除C项;藩镇割据出现在唐朝后期,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朝中期,中国沿海倭患日益严重,一位著名抗倭将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的著名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抗击倭寇的目的和决心,A项符合题意;B项郑成功是抗击的是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C项俞大猷是和戚继光一起抗倭的将领,不符合题意;D项岳飞是南宋抗金将领,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1)唐朝;遣唐使。
(2)中国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阿拉伯的国家起了桥梁作用。
(3)郑和;规模盛大,航海人数众多,航海范围惊人。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贞观五年,遣使献方物”可得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一中的“元和元年,日本国使判官高阶真人上言:‘前伴学生,艺业精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可得出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的遣唐使。
(2)
根据材料“12世纪传入欧洲”可得出“中国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根据材料“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可得出: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阿拉伯的国家起了桥梁作用。
(3)
郑和在1405年到1433年,即15世纪,率领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所以率领船队进行“七次远洋航行”的是郑和。根据材料三中的“首次远航28000人,乘船62艘”可得出“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航海人数众多”;根据材料三中的“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可得出“这七次远洋航行航海范围惊人”;所以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航海人数众多,航海范围惊人,显示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居领先地位的技术优势,因此这“七次远洋航行”是“史无前例”的。
20.(1)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写出其中一项即可)。
原因:明代造船业发达;人口增长需要引进其它粮食作物;郑和下西洋为中外物种交流奠定基础;(写出其中一项即可)
指南针作用: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正确性,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等等。
(2)第一档,学生能紧扣主旨,从文明交流的作用进行评述。示例: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档,学生片面提炼主旨,仅能从物种或技术交流,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或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等片面角度出发进行论述。示例:指南针影响世界进程;世界文明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等。
第三档,完全偏离题目主旨。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同时期引进于美洲的作物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写出其中一项即可);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明代造船业发达;人口增长需要引进其它粮食作物;郑和下西洋为中外物种交流奠定基础;(写出其中一项即可)指南针作用:根据材料“使用其进行导航,大大提高了航路的正确性。中国人这一发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12世纪时,罗盘传到欧洲。”可知作用是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正确性,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等等。
(2)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第一档,学生能紧扣主旨,从文明交流的作用进行评述。示例: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第二档,学生片面提炼主旨,仅能从物种或技术交流,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或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等片面角度出发进行论述。示例:指南针影响世界进程;世界文明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等。第三档,完全偏离题目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