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一单元 隋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一单元 隋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9 15:2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一单元 隋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中描述的制度及其正式诞生的时期分别是(  )
A.世袭制隋文帝时 B.科举制隋炀帝时
C.科举制唐太宗时 D.世袭制武则天时
3.某同学制作了“朝代更替表”,其中空框处分别是(  )
A.秦朝元朝 B.秦朝清朝 C.唐朝元朝 D.唐朝清朝
4.某作者在《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一书中,以三年之功,穷尽武则天一生所有留存至今的史料,还原了一个较真实的武则天。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在此书中的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5.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7.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盛唐气象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加强
8.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玄芙西行,研习佛法
C.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9.“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材料中的事件(  )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使内地节度使的权势得到极大削弱
C.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0.下图是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更替时间轴。据时间轴可知,五代时期(  )
A.经济发展迅速 B.藩镇割据加剧
C.政权更替频繁 D.国家疆域扩大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1.(6分)交流才有发展,历史证明走开放之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三:明朝期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了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例如,1405到1433年间……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7000多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把大唐文化传四方”的史实一例。
(2)读材料二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什么位置?当时政府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活动的机构叫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谁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为什么说这“七次远洋航行”是“史无前例”的?
1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诗中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三: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dú)武(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摘自《贞观政要》
(1)材料一图描述的是   (水利工程的名称)。
(2)写出图中字母对应的地点或河段的名称。
A:   (城市)B:   (城市)
C:   (河段)F:   (河段)
(3)材料二中的“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诗中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隋朝的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没有内在关系,并简析其原因。
1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759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 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石壕吏》。
《石壕吏》(节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成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材料二: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出现的内讧,为唐军平叛创造了有利条件。肃宗即位后,一边任命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平叛,收复失地,另一方面又迅速从河西、北庭、安西节度使处调兵增援。此外,肃宗还向回纥、于阑、西域等少数民族政权借兵,参加战斗。在叛军的控制区,如河北等地,由于叛军的残暴统治,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安、史的统治。
(1)结合材料一指出杜甫创作这篇诗作的背景。
(2)诗歌内容主要描写了当时怎样的一种情景?诗歌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3)试从材料二总结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
三、综合题(共15分)
14.(7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探究一:制度创新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进士、举人、状元等称号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2)探究二:工具创新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两例,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促进了社会大变革。
(3)探究三:文化创新
唐诗是唐朝主要文学形式,到了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又是什么?
(4)探究四:启示篇
通过对上述史实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
15.(8分)“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下列资料和图片是某中学的同学们搜集到的,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资料:西晋灭亡后,中国发生了大分裂,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隋文帝杨坚因其锐意改革、为君节俭而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
——《三鉴斋——隋朝统一与开皇之治》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促进了“开皇之治”局面的形成?
(2)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隋炀帝的暴政激起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成为短命的王朝。请你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隋炀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3)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和谐”发展献策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启示?
四、列举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6.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制度。
(1)隋朝开始确立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一一   
(2)元朝实行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一一   
(3)清朝时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一一   
17.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开国帝王。
(1)隋朝一一   
(2)唐朝一一   
(3)北宋一一   
(4)明朝一一   
18.列举题
①唐朝发明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的生产工具是   。
②唐朝闻名中外,造型精美,色彩亮丽的陶瓷是   。
③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的是甘肃敦煌的   。
④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割据太原的是   。
⑤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
19.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国家
(1)音乐传入中国,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国家,今天的印度——   
(3)派大批遣唐使学习,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大运河的开通;遣唐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史实,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强盛,交通便利,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所以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不符合题意;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不符合题意;
D.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2.【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诗句描述的是科举制。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B符合题意;
世袭制开始于夏朝,排除A;
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排除C;
武则天时期创立了殿试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科举制度诞生的标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科举制是常考考点,需要熟练掌握科举制诞生、发展、意义的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方框处介于隋朝和五代十国之间,第二个方框处介于辽宋夏金和明朝之间,结合所学知识,
隋朝灭亡后,李渊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此后经历了辽宋夏金时期,元朝建立后灭亡南宋等政权,结束了辽宋夏金以来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后来又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建立,因此,方框处分别是唐朝、元朝,C符合题意;
秦朝建立是在隋朝之前,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明朝灭亡之后满清入主中原,统一全国,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朝代的更替。难度适中,熟练掌握朝代更替的顺序即可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人物是唐玄宗,不是武则天,D符合题意;
武则天是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符合题意,排除A;
武则天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不符合题意,排除B;
武则天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武则天的统治即可作答。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需要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可知,“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因为是当时留下遗迹,说明可以作为研究我国古代瓷器生产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表明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①③④正确,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盛唐时期陶瓷业的发展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②是曲辕犁,③是筒车, D符合题意;
①选项是汉朝的耧车,排除AC;
④选项的唐三彩与农业无关,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的繁荣。难度适中,掌握唐朝农业发展的表现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唐朝时外国纺织品传入中国,而中国内地也能够效仿外国纺织品进行生产,这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说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加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不符合题意;
B. 中外交流开启盛唐气象 ,不符合题意;
C.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8.【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属于历史史实,是对唐朝建立的客观真实记录,A选项错误;
“玄奘西行,研习佛法”这属于历史史实,B选项错误;
“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这属于历史观点,C选项正确;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这属于历史史实,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点。
9.【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唐玄宗志得意满“起兵范阳”“唐王朝不堪一击”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符合题意;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排除A;
安史之乱使内地节度使的权势得到极大增强,排除B;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安史之乱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且每个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C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迅速,与题干无关,排除A;
藩镇割据加剧,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B;
国家疆域扩大,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五代十国的特征即可作答。
11.【答案】(1)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等。
(2)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市舶司。
(3)郑和。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可知,这体现了开放的对外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可知,鉴真东渡,将唐文化传到日本。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根据所学可知,当时政府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活动的机构叫市舶司。
(3)根据所学可知,郑和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根据所学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酞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故答案为:(1)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等。
(2)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市舶司。
(3)郑和。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宋朝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2.【答案】(1)隋朝大运河
(2)涿郡;余杭;永济渠;江南河
(3)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原因:开通隋朝大运河。【答案一】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答案二】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朝开通大运河,消耗民力,加重百姓负担,致使民怨沸腾,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
(4)有关系;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了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
【知识点】“贞观之治”;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
(2)结合所学可知,A是大运河的最北端涿郡;B是大运河的最南端余杭;C段是永济渠;F段是江南河。
(3)结合所学可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诗中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开通隋朝大运河;对于该观点可从两个方面论述。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朝开通大运河,消耗民力,加重百姓负担,致使民怨沸腾,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
(4)根据材料三“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dú)武(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可知, 隋朝的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了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
故答案为:(1)隋朝大运河。
(2)第1空、涿郡 第2空、余杭 第3空、永济渠 第4空、江南河
(3)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原因:开通隋朝大运河。【答案一】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答案二】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朝开通大运河,消耗民力,加重百姓负担,致使民怨沸腾,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
(4)有关系;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了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朝灭亡、贞观之治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插图,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3.【答案】(1)背景:安史之乱爆发。
(2)安史之乱中差役强来征兵的情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叛军内部的内讧;唐朝大将的积极平叛;借助外地节度使的力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百姓的反抗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1)结合材料一“公元759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石壕吏》。”可知,杜甫创作这篇诗作的背景是安史之乱爆发。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目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内容主要描写了当时的安史之乱中差役强来征兵的情景。诗歌表达的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从材料二可知,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叛军内部的内讧;唐朝大将的积极平叛;借助外地节度使的力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百姓的反抗等。
故答案为:(1)背景:安史之乱爆发。
(2)安史之乱中差役强来征兵的情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叛军内部的内讧;唐朝大将的积极平叛;借助外地节度使的力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百姓的反抗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1)科举制。
(2)曲辕型、筒车。
(3)小说。
(4)启示: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先进科技;重视文化教育:坚持改革开放,等等。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经济的繁荣;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 ( 1)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进士、举人、状元等称号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获得的。
(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カ显著提高的标志。唐朝历史上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的例子是曲辕犁、筒车。
(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诗歌, 到了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小说。
( 4)通过对上述史实学习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如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先进科技;重视文化教育;坚持改革开放等。
故答案为:
( 1)科举制;
( 2)曲辕犁、筒车。
( 3)小说
( 4) 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先进科技;重视文化教育:坚持改革开放,等等。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答案】(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大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3)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要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等等。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中提示词“开皇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期,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使隋朝出现了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经济繁荣,史称“开皇之治”。
(2)根据图片“巡游江都、开凿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每年都征发大批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三次征辽东,迫使大世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隋炀帝的残暴腐朽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开放性设问,根据材料和问题中隋文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和隋炀帝统治的衰亡,结合实际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依据前面隋文帝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而隋炀帝时期残暴腐朽统治,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影响经济发展,人民不断起来反抗,由此得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经济的发展,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维护人民的利益;耍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社会发展等。
故答案为:
(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大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3)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要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等。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开皇之治、隋炀帝暴政的表现等知识 ,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6.【答案】(1)科举制
(2)行省制度
(3)军机处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朝开始确立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制;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元朝实行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是行省制度;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朝时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
故答案为:(1)科举制;
(2)行省制度;
(3)军机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的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
17.【答案】(1)隋文帝或杨坚
(2)唐高祖或李潮
(3)宋太祖或赵匡胤
(4)明太祖或朱元璋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朝的建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或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18年,李渊称帝,建立或唐高祖唐朝,定都长安;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或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68,朱元璋或明太祖称帝,建立明朝;
故答案为:(1) 隋文帝或杨坚
(2) 唐高祖或李渊;
(3) 宋太祖或赵匡胤
(4) 明太祖或朱元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的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
18.【答案】曲辕犁;唐三彩;莫高窟;北汉;通判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唐朝发明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的生产工具是曲辕犁;
②唐朝闻名中外,造型精美,色彩亮丽的陶瓷是唐三彩;
③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的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④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割据太原的是北汉;
⑤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故答案为:曲辕犁;唐三彩;莫高窟;北汉;通判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五代十国、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19.【答案】(1)新罗
(2)天竺
(3)日本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新罗的音乐的传入中国,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国家,即玄奘西行天竺,即今天的印度;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派大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故答案为:(1)新罗;
(2)天竺;
(3)日本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中的提示,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轻松回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