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丰富词语积累》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导入
01
02
03
目录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04
了解汉语词语的基本特点;关注和理解词汇的系统性。
增强积累意识,构建积累方法。
教学目标
探究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第二课时
丰富熟语积累 让语言多姿多彩
活动一:自主学习,活动探究
1.活动说明
大家分五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一个问题的活动探究,并分别派代表讲解,其他组可作适当补充。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第一小组:查阅资料,梳理以往学过的一些成语,探究成语的来源。
第二小组:小组内讨论并以《成语中的________文化》为题,分类整理成语并探究成语中蕴含的文化现象。
第三小组:搜集意思相近和相反的成语。
第四小组:搜集惯用语和歇后语。
2.活动设计
第五小组:针对下面词语,总结成语在语音、语义、语法方面的特点。
暴虎冯河 被发文身 博闻强识
不刊之论 赴汤蹈火 休戚相关 短兵相接
星罗棋布 闭月羞花 时不我待
山花烂漫 英译:Mountain flowers are growing everywhere
活动二:活动展示,预设生成
1.第一小组成果展示
成语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的来源
一种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形成成语。如“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来源于古代文献
这又分两种情况:
另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形成成语。如“瓜田李下”出自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2.第二小组成果展示
(1)成语中的酒文化
我国带“酒”的成语不胜枚举。
这些成语,有的反映“酒之礼”,如“斗酒只鸡”“只鸡絮酒”。
有的表现“酒之交”,如“醉酒饱德”“醴酒不设”。
有的则状“酒之乐”,如“酒酣耳热”“对酒当歌”。
有的则写“酒之醉”,如“酩酊大醉”“我醉欲眠”。
还有的指出“酒之误”,如“花天酒地”“醇酒妇人”。
而更多的则以酒设喻,如“乞浆得酒”是形容得到的比期望的还要多要好;“以酒解醒”是比喻治病或除弊的方法不对,反使弊病加深。
有的成语表面上虽然不带“酒”字,但暗地里却是“酒气袭人”。
有的因与酿酒之物有关而使人想到了酒,如“糟糠之妻”;
有的通过动作、状态表示了酒,如“浅斟低唱”;
还有的以美好的形式来指称酒,如“交杯换盏”“移樽就教”等。
(2)成语中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例如:搜肠润吻、茶余饭后、茶饭无心、三茶六礼、三茶六饭,等等。
(3)成语中的玉文化
玉也是人才和道德的象征。例如:“亭亭玉立”“美如冠玉”“冰肌玉骨”“粉妆玉琢”“璞玉浑金”“冰清玉洁”“怀瑾握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被褐怀玉”“金友玉昆” 等等。
玉还是和平的象征,如“玉石俱焚”“化干戈为玉帛”等。
(4)成语中的植物文化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成语中,蕴藏着数不尽的植物文化。植物在成语中常常带有一些特有的意象,这和古诗词中是相似的。比如“桃李春风”“桃李满天下”,其中的“桃李”就指被栽培的后辈、门生。
相传汉朝时有一个叫子质的大臣,得势时保荐提拔了很多人,可他后来遇危难,却没有一个人来帮助他。简子听了之后笑着对子质说:他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因此,“桃李”被用来指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这是基于桃子、李子本身的特点再加以引申得来的。
除植物特有意象以外,植物本身特点也足以表现出成语含义,如“水性杨花”。
江河日下、星罗棋布、五风十雨、高山流水、满城风雨、泰山北斗、七月流火、风雨如晦、如坐春风、石破天惊……
(6)成语中的天文地理
(7)成语中的政治法律
海晏河清、道路以目、金科玉律、罪不容诛、城下之盟、明火执仗、罚不当罪……
(8)成语中的文学艺术
粉墨登场、行云流水、登堂入室、信笔涂鸦、舞文弄墨、惟妙惟肖、绘声绘色、栩栩如生、下里巴人、朝歌夜弦……
(9)成语中的衣食住行
恶衣恶食、钟鸣鼎食、美轮美奂、登山临水、觥筹交错、安步当车、风尘仆仆、空中楼阁、空谷足音、灯红酒绿……
(10)成语中的动植物
趋之若鹜、龙飞凤舞、目无全牛、良莠不齐、不稂不莠、芝兰玉树、明日黄花、鱼目混珠、鱼龙混杂、过江之鲫……
3.第三小组成果展示
4.第四小组成果展示
(1)惯用语
③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例:这份计划书让智慧旅游唱主角,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激励产业创新。
④破天荒:指事物第一次出现。例:在校庆科学报告会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下面这一幕,大学一年级学生作研究古文字的学术报告,这在该校前所未有。
(2)歇后语
①芝麻掉到针眼里——巧上加巧。例:这口古井的发现经过颇有趣味,用当地群众的话说是芝麻掉到针眼里——巧上加巧。
③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例:面对兵变,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此时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只能忍痛舍爱。
②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例:那家私塾的老师只让学生念念背背,不讲解,大家都不懂,难怪人家要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④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例:生活中,为什么有很多人感慨“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呢?为什么有些人只是举手之劳就可以让别人感激涕零呢?
⑤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例:一位好心人上前去解围,不料被其中一个抢白:“谁要你管,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弄得这个人十分尴尬。
(3)互换练习,体会不同类型俗语的表达效果。
①成语与歇后语互换
成语 歇后语
忐忑不安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或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集思广益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强人所难
赶鸭子上架
得过且过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一目了然
独眼龙看书
解甲归田
乌龟变黄鳝
痴心妄想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②成语与惯用语互换
成语 惯用语
置若罔闻
耳边风
阿谀奉承
拍马屁
李代桃僵
替罪羊
点拨:两组词语意义相同,趣味却相差很远。由此可见,歇后语前半部分“引子”的重要性,缺少了它,歇后语就可能变为一般性的陈述。
正确地使用熟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熟语的意思;
(2)不少熟语也带有鲜明感彩,熟语大多是用来调侃人的,用于批评坏人坏事,讽刺不良现象居多;
(3)注重熟语的使用场合、语言环境;
(4)熟语使用允许语言重复。
5.第五小组成果展示
(1)“暴虎冯河”的“冯”,“被发文身”的“被”,“博闻强识”的“识”都是通假字,要按照本字的音来读。
(2)“不刊之论”的“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赴汤蹈火”的“汤”:热水;
“休戚相关”的“休”:喜悦;
“短兵相接”的“兵”:兵器。
(3)“星罗棋布”的“星”和“棋”是名词作状语;“闭月羞花”的“闭”“羞”是使动用法;
“时不我待”是宾语前置。
(4)按照英语的翻译,汉语固有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表现出成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非常简练、简洁的结构,非常有表现力。
活动三:成语的规范应用
成语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因其精练传神、通俗易懂成为汉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规范地使用成语也便成了公民的一项重要素质。那么,正确使用成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以下六个方面应该特别地引起重视。
(一)注意整体意义
每个成语都有其固定的整体意义,使用时要注意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不要将成语的每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思维习惯去理解。
示例: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分析:“下里巴人”是战国时民间的歌曲,典故出自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来泛指通俗文艺,与“阳春白雪”相对。误例错将“下里巴人”理解为乡下人。
有些成语,构成语素十分相近,但所表达的意义却差别很大。
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参差不齐
良莠不齐
一发而不可收
一发而不可收拾
还有一些语素的词义后来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也用,当这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例如: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分析:“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义便复活了,不再具有贬义,因此此句成语使用正确。
(二)防止对象误用
成语的词义是有所侧重的,这就决定了一些成语的使用对象和范围。
美轮
美奂
形容房屋建筑宏伟壮丽,不能用来形容人或其他的事物很美丽;
巧夺
天工
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不能用来形容自然景观。
(三)切忌色彩不明
大多数成语都具有一定的感彩,褒贬分明,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成语的感彩,才能恰当运用。
方兴
未艾
褒义词,不能形容错误的事;
始作
俑者
比喻某项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显然是贬义词,不能形容好事的创始人。
有时在一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表意效果,会出现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现象。
(四)注意语法逻辑
成语是一种结构固定的短语,有的是名词性短语,有的是动词性短语,有的是形容词性短语。因其自身的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使用时应加以准确把握。
正例: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回到家乡,终于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分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成语意思是泛指家庭的种种乐趣。从语法功能上看,“天伦之乐”是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了宾语,成语使用是恰当的。
误例: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分析:“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同样不能带宾语,只能说现象或事情司空见惯。
(五)轻重不能失度
有的成语词义较轻,有的则较重,使用时需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适当的成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误用。
示例1:人世间,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赞美的,对语无伦次、言而无信的人是深恶痛绝的。
示例2: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分析:示例1中的“深恶痛绝”是指厌恶、痛恨到极点。“语无伦次”指讲话或写文章颠三倒四、没有条理,这样的人显然不会让人深恶痛绝,所以该词用重了。
示例2中明说“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显然用轻了,该用“无可厚非”(不可多加责难)。
(六)防止谦敬错位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经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迹。
有的是谦辞,只能对己,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敝帚自珍”等;
有的是敬辞,只能对人,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如果造成混淆,就可能误用。
以上所讲的六点内容,是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总之,成语作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如果运用恰当,则会妙笔生花,四两拨千斤;如果运用不当,会使语言苍白,甚至弄巧成拙。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规范地使用它。
活动四:活动总结,拓展提升
因为成语在汉语言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语言积累首先应该从积累成语方面寻找突破口。成语的积累方案如下。
1.收集含有十二生肖的成语,并按顺序写出。
2.收集与数字有关的成语。
3.收集与“风、霜、雨、雪、云、雾、雷、电”相关的成语。
4.收集与“金、木、水、火、土”相关的成语。
5.收集与“江、湖、河、海、日、月、山、川”相关的成语。
6.收集与“妖、魔、鬼、怪,生、老、病、死”相关的成语。
7.收集八个字或十个字的成语。
8.整理出“AABB型、AABC型、ABAC型”成语。
9.收集含有典故的成语。
(一)归类学成语,记忆变轻松
(二)活动中学成语,兴趣日益浓
1.成语接龙游戏。
2.成语故事会。
3.小组对抗赛:以组为单位,把全班按纵向分为四个大组,四个大组之间进行竞赛对抗。
4.给成语注音活动。
5.改正成语运用中常见的错别字活动。
(三)日常强化,学以致用
实际运用是学知识的终极目标,运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强化记忆,因此,应特别重视成语的实际运用,通过日常训练强化所积累的成语。平时口语训练时,能使用成语的地方,要大胆使用成语:作文、周记、日记等日常练笔,也要尽量使用成语;平时还可以相互比较,看谁的词汇最丰富,表意最简练准确。
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包罗万象,内蕴丰富。通过成语可以以小见大,可以洞察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大家可从不同角度探究,不必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