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9 21:3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将军白发为苍生
——《渔家傲·秋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感悟情感基调。
2.品析意象与典故。
3.对比阅读,认识边塞诗的多种情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他的政治宣言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1040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延州为西夏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落城中。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创作背景
朗 读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诵读,词中字句的字面意思有障碍的可以提出来。
①“燕然未勒”:这是出自于“燕然勒功”的典故,东汉大将窦宪率兵击退匈奴,且出塞追击三千里,后返回途中,经过燕然山,刻功于石上。而“燕然未勒”即是指功业未成。
②“浊酒”: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守陋巷,教养子孙......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可见“浊酒”是指家乡的土酒,可以延伸为家居的普通生活。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
西北边疆秋来风景与中原不同,大雁南飞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号角一同响起,崇山峻岭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夜深不能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
2.男生、女生齐读,请学生点评。
朗读的节奏明显,
有感伤、忧愁、悲壮、沉重
品 读
词中你读到了哪些意象或典故,并感悟到怎样的意境或情感?
示例:
在“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中,我读到“衡阳雁”这个意象。
脑海中似乎浮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词人立于茫茫荒漠间,抬头仰望所看见的是排排大雁振翅南飞,而那也是词人家的方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情感)
词中你读到了哪些意象或典故,并感悟到怎样的意境或情感?
①“无留意”烘托出一种怎样的环境特点?
②“连角起”点明当时一种怎样的状况?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④“孤城闭”暗示当时边塞处于什么状况之下?
⑤“浊酒”“燕然未勒”寄寓了哪些情感?
⑥“羌管”有何作用?
比 读
1.都是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呢?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创作背景:在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经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朝的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将士们都希望可以打败边疆的敌族,使天下太平,并且在这个时代立下战功,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于是王昌龄就写出了《从军行》来表达边塞将士的宏伟壮志。
《渔家傲·秋思》
《从军行》
都表现战争形势的危急以及抒发了将士们杀敌卫国的壮志
相同点:
不同点:
更侧重于表达出处战争状态中将士们最真实的心理与情感
更侧重于表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与乐观,弥漫地是以身许国、马革裹尸的壮志与豪情
宋朝积贫积弱,边患重重,范仲淹更是临危受命,镇守边塞,身上所扛起的是保家卫国的重担;现实残酷,他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深切地知道战争的的残酷。
而唐代国力强盛,对士人来说,建立军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选择,以身许国更是彰显人生意义的高远追求;故而他们身处边塞,往往会淡化军旅生活中的艰辛,强化主体理想主义色彩,也就增添了诗歌浪漫传奇的魅力。
原因:
边塞诗的情感:
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
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边塞诗的意象: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拓 展
诵读展示
致敬词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1、背诵《渔家傲·秋思》
2、当你读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一封“家书”,如果请你写一封回信,你想说点什么呢?(字数200-300字)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