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教 学 内 容: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 型:新授课
【核心目标】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预习案
课前导学
阅读教材第一课,完成下列内容。
1.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的筹备会议___________________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规定我们国家的性质是___________的国家,《共同纲领》起了___________的作用,也是中央政府的___________方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___________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3._______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___________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尝试练习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 )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新中国的首都是南京。( )
3.标志着新中国成立的事件是开国大典的举行。( )
4.周恩来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成立。( )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新中国的国歌是《我爱你祖国》。( )
学习案
知识点拨
从这一节开始学习的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从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来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根据历史发展的情况,新中国成立至今五十多年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 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本节讲述的是第一阶段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转折和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课内训练
一、筹建新中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时间: ;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政协会议通过了哪些主要内容?
(1)制定了:
(2)选举产生了:
(3)还确定了:
二、开国大典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有何内容?
2.朗读体会开国大典的盛况。
3.理解记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1.解放西藏的方针: ;2.解放时间:
3.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还有香港、澳门、台湾、澎湖列岛等没解放)。
四、材料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宣告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材料二: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阳光灿烂,古老的天安门城楼焕然一新。首都30万军民,沉浸在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中。
(1)材料一建立的国家名称和国家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建立的国家名称和国家性质是什么?
(3)两次建国时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名称各是什么?
(4)两次民主革命的根本相同点是什么?
反馈案
基础训练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右图邮票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而发
行的。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这是因为它( )
A.确立了国家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重要的意义是( )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
C.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D.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4.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B.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C.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D.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5.“新中国”能由理想变成现实,最重要的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C.国际友好力量的同情支持 D.统一战线集合了革命力量
6.下列各项,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拓展提高
1949年,在由毛泽东亲自召集的座谈会上讨论了国歌确定问题,徐悲鸿先生提出了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的想法,周恩来立即响应。当时又有人认为,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应改掉。毛泽东一锤定音:我看就这样定下来,歌词不要改。这样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简要回顾《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2)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为什么要以这首歌作为代国歌?
(3)时代在变,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唱着心中不变的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进!”
第2课时
一 备 教 师:倪冰
教 学 内 容: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课 型:新授课
【核心目标】1.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预习案
课前导学
阅读教材第2课,完成下列内容。
1.建国初期,为巩固新中国而进行的斗争有稳定物价之战、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制度,消灭了___________阶级;___________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___________,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4.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___________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1953年7月,在中朝人民军队的顽强抗击下,美国侵略军被迫签订《___________》。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尝试练习
1.人民政府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结果?
2.中国政府为什么要组织军队入朝作战?(为什么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为此进行了哪些活动?
学习案
知识点拨
1.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这28年的时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农村进行斗争,她到底能不能成功地管理城市?这是建国后很多工商界人士的担心,也是许多投机分子想借机大捞一笔的利益,更是许多敌对分子反对新生政权的机会所在。中国共产党能否经受住这一考验?
2.在共产党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中,农民为革命的成功付出极大的牺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国以后,农民的处境会有根本改变吗?
1950年中央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魏魏在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说:“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步骤一:根据材料,走近历史上“最可爱的人”
(1)建国初期,谁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想一想,为什么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上,他们发扬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支持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同时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步骤二:再现情景,感悟“最可爱的人”的品质
(2)“最可爱的人”的背景发生在哪次战争中?想一想,他们有哪些高贵的优秀品质?
抗美援朝战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步骤三:联系生活,感受现实中“最可爱的人”
(3)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抗洪救险的“勇士”、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 抗震救灾的“子弟兵” 。。。。。。他们被誉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想一想,他们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有哪些相似之处?面对生活中的“最可爱的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将来报效祖国等。
课内训练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的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 ——摘自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请回答:(1)信中所述的史实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2)土地改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信中反映了农民的什么心情?
反馈案
基础训练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 )
A.“煤铁之争” B.“米棉之争” C.“米铁之争” D.“日常生活用品之争”
2.新中国成立之初后,党和人民政府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不包括( )
A.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开展抗美援朝 C.稳定物价之战 D.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3.建国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明确规定“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含义是土地归( )
A.集体所有 B.国家所有 C.农民所有 D.乡镇所有
4.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5.在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农村发生的变化是( )
A.农民连同土地牲畜都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B.农民的土地都属于人民公社所有
C.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6.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
的历史人物可不包括( )
A.彭德怀 B.黄继光 C.邱少云 D.叶挺
7.1950年, 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里的“邻人”是指( )
A.日本 B.越南 C.朝鲜 D.蒙古
8.“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有力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拓展提高
材料一:历史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材料二:“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2)列举材料一“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例子。
(3)“打败美帝野心狼”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3课时
一 备 教 师:倪冰
教 学 内 容:第3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课 型:新授课
【核心目标】1.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宪法》的意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预习案
课前导学
阅读教材第3课,完成下列内容。
1.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 的宪法,它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国家性质是
2. 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 (国家) 政府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包括 、 、
、 、 。
3. 年4月,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我国政府派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 举行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 等问题。
尝试练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对世界的一大贡献,50多年来,我国一直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然而,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着领土主权的纷争,如钓鱼岛、南沙西沙的一些岛屿以及中印、中俄边界等地。
请你回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倡导,并在哪年最早提出的?
????????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 (3)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将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管用吗?
学习案
知识点拨
1. 每年春天,全国人大代表就带着人民的重托,赴首都开会,共商国是,那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如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呢?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对世界的一大贡献,50多年来,我国一直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然而,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着领土主权的纷争,如钓鱼岛、南沙西沙的一些岛屿以及中印、中俄边界等地。
课内训练
1.材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想一想:材料中宪法是哪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规定了我国国家性质是什么?
2.议一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历史短剧——万隆会议(旁白:时间:1955年;地点:万隆;人物:亚非国家会议代表)
镜头一(代表1):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中国是在搞邻国的“颠覆活动”。
镜头二(代表2):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镜头三(代表3 )“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猜一猜: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议一议:针对会议中出现的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反馈案
基础训练
1.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外交史智者的游戏,外交史妥协的艺术,外交史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求同存异原则 B.互不侵犯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是因为周恩来提出了( )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团结反帝方针 D.求同存异方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一事件中最早提出来的?(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B.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C.1953年周恩来同印度代表谈判时提出的
D.1955年亚非会议上
5.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l953年起,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这里“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指的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推行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通过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
拓展提高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成为万隆会议的原则,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你知道“求同存异”的“同”、“异”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4课时
一 备 教 师:倪冰
教 学 内 容:第4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课 型:新授课
【核心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预习案
课前导学
阅读教材第4课,完成下列内容。
1._______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内容简称为“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指____________,“三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规定:_______~_______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____,建立国家_______化和_______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________、_______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_______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______________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实行了“_____________”的政策。到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____________的高潮。
4.到_______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标志着______________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练习
1.“一化三改”指的什么?
2. “三大改造” 指的什么?
学习案
知识点拨
1.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我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巩固新生政权的?(学生回忆回答)那么,在巩固新政权之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旧中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我们手中资金有限,但各个经济部门都需要发展,工业基础建设需要资金,农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点投入。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当时经济建设的策划者,你们会怎么办?
2.新中国成立后,是一个过渡时期,根据我国的实际,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我们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它包括两重任务,即“一化三改”,同学们要明白这两重任务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即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既然实现了这种转变,那么过渡时期就当然结束了,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课内训练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制造。”
参考右图请你回答:
(1)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工业面貌,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该计划决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什么工业?
(2)参考上图联系课本知识,你认为上述计划的完成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什么?
(3)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我国政府决定有步骤地进行“三大改造”。请问“三大改造”是指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反馈案
基础训练
1.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是在??????????????????????? A. 新中国成立后?????????????????? B.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 “大跃进”运动之后
2.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A、新中国建立时期???????????????? B、解放前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劳动者互助合作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 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 实行股份制C. 组织生产合作社?????????????????? D. 实行公私合营
5.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6.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初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拓展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取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业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第一届人大上的发言
材料二: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杨树浦到南码头,沿着黄浦江一带是各国的码头,一长串的外国军舰挂着各式各样的国旗,人们走过这里,会不知道这是哪国的土地。我自己是搞码头企业的,常常站在码头上摇头。如今,这一带码头上,都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个看过上海滩50年变迁的中国人,他心中会不高兴吗?……共产党能推动企事业发展,能使中国变成工业化的国家,这是我50年的梦想,我为什么不拥护她? ——资本家刘鸣生
(1)材料一中,“这样一种和平方法”指什么?怎样评价它?
(2)材料二中,为什么“用和平方法”能得到广大资本家的理解和拥护?
(3)包括工商业在内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什么意义?
第5课时
一 备 教 师:倪冰
教 学 内 容:第5课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课 型:新授课
【核心目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预习案
课前导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域广阔,生活着许多民族,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民族差别不是在短时期内消除的。所以,我国在民族地方实行: ( )
A.民族自决 ??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联邦???? D.民族特区
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由_____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 (? )
A.汉族 ?????? B.藏族??? C.少数民族??? D.西部地区
3.“相对集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说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 )
A.大杂居,小聚居? B.集中居住? C.分散居住? D.没有一定规律,比较混乱
4.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域是: (? )
A.内蒙古 ?? B.新疆?? C.宁夏??? D.西藏
5.1958年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依据____________建立的。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D.《国务院关于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决定》
6.所有民族自治区域的建立,民族自治区域法律法规的制定,都必须遵守 的规定。(?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国共产党章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D.民族风俗习惯
7.他们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他们能歌善舞,每年的“火把节”是最盛大的节日;红军长征时,刘伯承元帅曾经与他们的首领歃血为盟,这个民族是: (? )
A.藏族 ??? B.蒙古族? C.回族??? D.彝族
8.飘香的奶茶、甘甜的奶食、鲜美的烤全羊,悠扬的马头琴声,高亢的民歌,广阔的草原,孕育了________族人民豪迈奔放的性格。 A.藏族 ???? B.蒙古族??? C.回族????? D.彝族
尝试练习
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坚持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型民族关系。
学习案
知识点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秦王扫六合”到唐朝的“和同为一家”,再到清朝的“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尽显统治者的雄才伟略。到了近代,为了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华民族奋勇抗击外来侵略者,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如今,我国各族人民幸福的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实现祖国统一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与探究”课,旨在通过演讲活动,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制度之一,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结合。它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保障国家统一和独立、抵御外来侵略发挥了巨大作用。
课内训练
观察下图
请回答:
(1)?请说出A、B、C、D分别属于哪些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那些省(区)?
(2)?从图片上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在文化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反馈案
基础训练
阅读图片
请回答:
(1)?上面三图所示文物现在分别位于哪些省区?从中你可以发现它们都反映了什么信息?
(2)?关于这个信息,在中国历史上你还了解哪些?(举三例即可)
(3)?说说在对待少数民族(汉族)同学时你应该怎么做?
拓展提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政策,效法南朝,改定官制、礼仪,更律令,严法制,提倡务农积谷,考核官吏。颁布均田令,改革租调力役制;积极倡导和推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缓和了社会矛盾。
材料二 1894年8月14日凌晨,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左宝贵率奉军驻守城北的牡丹台、玄武门一线。开始时“宝贵自至城上指挥,我军力御之,倭人伤无数”。但由于敌我兵力相差悬殊,在日军步炮夹击下,逐渐不支。玄武门外五处堡垒及牡丹台相继失守。左宝贵“知势已瓦解,志必死”,于是按照民族礼节,进行沐浴,穿戴上御赐朝服,登陴督战,并亲自点燃大炮,部下士卒备受鼓舞,拼死抵御,击退敌军多次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9月15日,左宝贵不幸被敌炮击中,壮烈殉国。其忠骸留朝鲜。追赐太子少保衔,谥号忠壮。
材料三? “神女”刘三姐,传说她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每年的“三月三”就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所以又叫歌仙节。
(1)?材料一、二、三中出现的分别是哪些民族的杰出人物?
(2)?几千年来,涌现出的各族英才如满天星光,他们现在并不专属于某一个特定的民族,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这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