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1机 械 运 动 (1)
第 1 课时(总第 43 课时)
教学
目标
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 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
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
难点
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课题揭示]二、参照物:
[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 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 ③.水在小河里流动 ;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
[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
2.???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
[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举例]:让学生举出同一物体以某一物体作参照物是运动的,但以另一物体作参照物时是静止的例子。
[概括]:由各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讨论]:1.“一切物体时刻都在运动着”和“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2.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
3.黑板刷在黑板上向右擦时,若以黑板为参照物,刷子怎样运动?若以刷子作参照物,黑板是否运动,向何方向运动?
4.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认为某物体在前进,但同时有人则认为此物是向后退的?举例说明。为什么人们的说法会不同呢?
四、机械运动的分类:
[举例说明]:以打篮球时一个运动员的跑动为例,说明一般情况下运动是复杂的。对于运动员来说,他运动的快慢不断变化,运动方向也不断变化,若把运动员在一场球赛中走过的路线画出来,则极为杂乱。
[读图比较]:读图2-18和2-19,比较汽车的运动和过山车的运动,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不同,一个是直线,一个是曲线。
[读图比较]:读图3-7,比较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相同,但是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变化情况不同,一个是相等,一个是不相等。
[说明]:通过对机械运动的分类,我们知道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在学习《科学》及其他课程中经常要用到。分类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只有揭示事物之间的共用性,才能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类。
【课堂小结】板书内容
【布置作业】p94
[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
[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3.你两次用的参照物是什么?这一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介绍]:介绍地球同步卫星,适当介绍其作用及我国航天技术情况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得出结论]:根据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设计】
3.1机 械 运 动 (1)
1.运动和静止:
⑴.运动: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⑵.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参照物:
具体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设为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⑵.??? 参照物的选择可以任意选择,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情况可能不同。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3.机械运动的分类: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反思
参照物的选择可以任意选择感到有难度
课题
3.2 机 械 运 动 (2)
第 2 课时(总第 44 课时)
教学
目标
[1].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叙述速度的定义
[3].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5].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 均速度。
教学
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意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
[2].根据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其解题注意事项。
教学
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引出。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 首先说明,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个重要问题。赛跑时,谁得冠军,看快慢。汽车、火车、飞机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围绕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进行思考。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
[课题揭示] 问: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何区别?
问: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归纳: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播放动画片---百米赛跑片段。问: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
问: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
教师归纳: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探究实验
1.议一议: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小组交流后得出: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1)比较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较慢。(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运动较慢,反之运动较快。
做一做: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3.想一想: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
4.试一试:每组只给一辆小车,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有关数据。
提问: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三)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v= 。v和t分别是英语单词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
3.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v= 得到的。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问:“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1米/秒=3.6千米/时
教学中要注意纠正有些学生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的习惯。
5.例题教学 分析:(如何通过读图获得解题所要的信息)
汽车在两块指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
平均速度
师: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得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 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严格说来,任何一个平均速度总是对应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离开了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义。
【课堂小结】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3.速度公式的应用。4.平均速度。
【布置作业】
答: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答:只需观察他们哪个在前。
答:测量出100m的距离,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小车A和B,四位同学一小组,利用它们来寻找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思考: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什么缺陷?
5.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问: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读一读:阅读课本图3-9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
讨论: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
【板书设计】
3.2 机 械 运 动 (2)
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v= s/t
3.关于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教学反思
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有定性的比较和定量的比较。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通过只提供一辆小车向学生提出解决两辆小车运动路程和时间不相等的矛盾,为建立速度概念奠定基础。速度公式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用字母来表达数量关系的公式,对此学生可能不太习惯。速度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学生也是第一次见到,教学中要注意强调,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这块知识,速度公式的变形在此可以降低要求。
课题
3.2力的存在( 1 )
第 1 课时(总第 45 课时)
教学
目标
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
重点
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
教学
难点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
准备
木板、铁块、木块、弹簧、重物、皮筋、绳子、气球、弹簧测力计(圆柱形、弹簧形)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有哪些你们还不清楚,把想要知道的问题写下来。(学生交流并记录)学生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不过有些问题你们在小学常识中已经有所了解,有些问题你们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回答。(留2~3分钟时间由学生互问互答)筛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部回答,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的问题。
[课题揭示] 问题:我们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呢?
(二)力的存在
教师:我们根据电灯发光、电热丝发热就能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根据小磁针发生偏转来确认磁场的存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那么对于力的存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呢?
1.【做一做】
⑵投影:树动知风图片,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②???? 手压矿泉水瓶使之变瘪。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也可补充其他具有启发性的实例,如: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手用力弯锯条,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这些都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议一议】
学生讨论:以上实验或事例是通过什么来证明力的存在的?(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展开思考、讨论)教师: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时物体会有什么效果?学生: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教师:有力存在时,物体的形状一定会发生改变吗?我把书本放在桌面上,书本对桌面有压力,我怎么就看不出桌面的形状发生改变了呢?
教师:你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你要事实证据或通过实验来说服我。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微小的肉眼看不清的形状改变让老师看到呢?
3.【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取一只容量为900毫升的扁墨水瓶,罐满染色的水,取带有毛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紧紧地塞住墨水瓶口。
以上实验说明了桌面受到压力时发生了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形变,也说明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问题: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
4.【看一看】指导学生看书本图3-24、图3-25、图3-26,并进行简单讨论。
教师:标枪静止,人给它一个力,标枪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足球被守门员接住,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教师:排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手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做一做】探究实验:两人一组,每组两只相同的吹足气的气球。
⑴如图3-27所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气球相互挤压,两个气球受压压后都发生了形变,请你猜一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产生这种效果?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图3-27所示效果的是
⑵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实验结果发现:用弹簧把锯条拉弯时,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
2.【议一议】通过上面的两个实验,你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4.【看一看】看书本图3-28、图3-29,并讨论导弹的推力来自哪里、汽车为什么会被撞坏?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生活中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还有许多,请你举出几个。(如划船、游泳等)
(四)小结1.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评价与反馈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五、作业布置p102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
①什么是力?
②力是怎样产生的?
③力有哪些种类?
④力的大小怎样测量?
⑤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力?
……
⑴把重物提起来要用力,你在用力时手的肌肉有什么感觉?(肌肉紧张)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例如,用磁铁去靠近小磁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这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⑶请大家动手做一下可以证明有力存在的实验:①?手拉橡皮筋
学生:物体的形状改变得太小了,所以看不出。
学生:将微小形变放大
①先挤压扁平的一面,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②再用力挤压瓶的另一侧面,再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思考与讨论: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3.【试一试】怎样用橡皮筋来做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同样的道理,试试看。
【板书设计】
3.2力的存在( 1 )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按照我们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要以探究性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课题
3.2力的存在( 2 )
第 2 课时(总第 46 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
难点
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
准备
磁铁、钢球、铁钉、气球、毛细管、玻璃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喷雾器、细线、小车、铁夹2只、小镜两面、弹簧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揭示] 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科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牛顿;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牛顿;也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①准备如图所示的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
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 ,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 。
③撤去拉力 ,弹簧将 。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你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牛顿,你同学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牛顿。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人的头发的强度因人而易,与人的年龄、性别而变,一般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弹簧为什么伸长了?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 ,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 。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弹簧秤的量程是: 最小刻度值为: 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 ,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顿。
【板书设计】
3.2力的存在( 2 )
1.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3.练习使用弹簧秤
教学反思
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牛顿的力有多大。教材通过对弹力的研究,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课题
3.2力的存在( 3 )
第 3 课时(总第 47 课时)
教学
目标
描述力的三要素、举例说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实验、分析、讨论)
根据力的图示分析某个力的三要素(分析、举例、说明)
会正确作出力的图示(示范、分析、练习、讲评)
教学
重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教学
难点
力的示意图
教学
准备
皮球、弹簧、小木块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 ]能不能利用皮球来演示一下,力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老师拿出弹簧,问学生)有多少种方法使弹簧发生形变?小组做实验并讨论。总结出力的三要素。
[课题揭示
学生小游戏:在门上不同点开门。问:你们班哪个同学力气最大?你哪个同学力气最小?下面让他们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让男同学在门外用力推门,但手距离门的轴心较近。让女同学在门的里面用力关门,但手放在门的把手上。
2. 请同学们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现在我用10牛的力将黑板擦压在黑板上,如果你要完整描述这个力,你应当如何叙述?
这样描述一个力,非常麻烦。同学们试一试,可不可以用图的形式把这个力画出来?
拿几幅图贴在黑板上,你认为好的图就在上面打个钩。(叫五六个学生上来)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正方形来代表物体。我们也可以用直观的方法描述一个力: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示意图。
学生作图训练,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将学生画的图贴在黑板上。
练习
师:讲解例题:某同学用10牛的力沿斜面向上匀速拉木块,试画出拉力的示意图。
师:出示学生练习1:要求用力的示意图画出以下四幅图 。
物体受到水平向右15牛的拉力
物体受到水平向左30牛的推力
物体受到20牛顿向上的提力
物体受到15牛顿向下的压力
用拉力为80牛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斜向右上方拉小车,用力的图示画出拉力。
师:老师将学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先找图的优点,然后再找缺点。(可以从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三方面找优点和缺点。重点强调水平线用虚线
师:钉子受到条形磁铁水平向右2牛的吸引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书第102页)
2.作业本第三节作业
学生拿皮球演示并说明。
学生动手实验并相互讨论。
学生参与小游戏。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每个学生都尝试用图的形式表示这个力。
学生到黑板前画钩。
【板书设计】
3.2力的存在( 3 )
1.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2.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示意图。
3.力的示意图画法
教学反思
让他们自己实验、探究知识,快乐地学习。这节课上完以后,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本节的知识,学生觉得学的轻松,我自己觉得教的愉快。
课题
3.3重力
第 1 课时(总第 48 课时)
教学
目标
能叙述重力的意义,确认重力的方向,确认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会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能叙述式中g的意义,说出g的数值。
知道重力的测量方法,会用弹簧秤测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学
重点
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
难点
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
准备
1.质量为100g的钩码、量程为3N的弹簧测力计、乒乓球、T形支架、细棉线、三角板等。2.多媒体及相关课件。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 感受性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以下实验:
Ⅰ 乒乓球离开手的下落;Ⅱ 乒乓球在滚离桌面时会落地;
Ⅲ 粉笔头释放后将会竖直下落向;Ⅳ 抛出去的物体总是落回地面上;
Ⅴ 水会往低处流。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重力的符号:G;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
[课题揭示] 1.重力
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知道,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为了正确理解重力的方向,可以做以下实验:
⑴如图甲所示,铁架台放在水平桌面上,重锤静止时观察悬线所处的状态。
⑵如图乙所示,铁架台倾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重锤静止时观察悬线所处的状态。
特别强调,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变化,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始终保持竖直向下。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议一议】
为什么重垂线可以用来检查墙面是否竖直?能用重垂线来制作一个水平仪吗?(出示重垂线、 T字架、三角尺等,请同学用着试试。)步骤:①把重垂线挂在倒T字架的钉子上。②用三角板在T字架上找出表面水平时的位置。
3.重力有大有小,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桶水比一杯水重,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
学生: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教师: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做一做】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探究实验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步骤:用弹簧测力计先后测出4个钩码的重力,并填在下表中:
钩码数/只
质量(千克)
重力(牛顿)
重力跟质量的比值(牛顿/千克)
1
0.10
?
?
2
0.20
?
?
3
0.30
?
?
4
0.40
?
?
分析数据: 师: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师: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
师:9.8牛顿/千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投影:1.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2. 重力/质量=9.8牛顿/千克。
重力用G表示,单位是牛(N);质量用m表示,单位是千克(kg);9.8牛顿/千克用g表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G=mg或g=G/m,式中的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在粗略计算中,g常取10牛顿/千克。
【课堂小结】
⑴重力的意义
⑵重力的方向
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
⑷g的数值与意义
【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产生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向下的吸引力。
思考:⑴重力的单位是什么?⑵重力也有三要素吗?(引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无论铁架台是否倾斜,重锤静止时悬线总是处于竖直状态。
你们猜测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器材:2~3人一组,4只质量为100g的钩码、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
生: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生: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为9.8牛顿/千克;
生: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练一练】
例:一袋质量为50千克的水泥受到的重力是多大?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规范,对典型错误作出纠正与评价。
【板书设计】
3.3重力
1.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重力的符号:G
2.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4. 重力/质量=9.8牛顿/千克。
教学反思
教学时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便于学生实验、讨论;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合,互助合作;通过开展课外小制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课题
3.4牛顿第一定律(1)
第 1 课时(总第 48 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3.3、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推理。
教学
重点
1.本节的重点:做好演示实验.
2.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
教学
难点
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
教学
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木块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 在前面几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机械运动和力的有关知识。那么,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分析: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另一个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出问题: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究会是做什么运动呢?
[课题揭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二)新课教学
问:放在桌面上的小车,假如没有别的物体对它们施加力的作用,它们会不会运动?
教师总结: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
问题: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别的物体对它们施加力的作用,它会怎样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科学探究】
1.探究目标: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
2.实验思路:我们很难为运动的物体创造一个“不受力的作用”的实验条件,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实验加推测。
3.本实验人为地控制了实验条件:
相同条件: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静止放手(相同的速度),在平面上作直线运动(相同的方向)。
不同条件:受到的外力大小(采用控制小车运动表面的粗糙程度)
5.探究过程:?⑴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为什么最终会在水平面上停下?
⑵如果水平面辅的材料不同,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的快慢一样吗?
⑶组内讨论:用你所给的器材,怎样检验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⑷在学生交流评价设计方案后,教师集中大家的意见,统一给出一个标准的格式。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作好记录。
材料种类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较大、最小”)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填“短、较长、最长”)
毛巾
?
?
纸板
?
?
玻璃
?
?
⑹推测:假如小车在运动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学时注意:
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求学生明确这个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把实验现象及分析填入表格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实验过程中,要学生把小组实验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大家共同探讨解决。
3.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速度改变越慢)
4.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1) 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写成“和”字。
(2) 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3)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个定律,并知道这个定律的因果关系。
(4) 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简介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教育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有主见,敢于创新,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理想实验这一研究方法。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①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写成“和”字。
②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护匀速直线运动。
③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个定律,并知道这个定律的因果关系。
④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五、评价与反馈 1.试分析“雨天路滑,请慢行”这句话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2.判断: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 )
3.一个在足球场上滚动的足球最终会静止下来,没有保护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与牛顿第一定律是否矛盾?为什么?
4.地面上的一张桌子,当人用力推动它时它会运动起来,但一旦人不推它时就会立即静止下来。由此有人说,要使物体保持运动速度不变就必须要有力。你认为这种说法对还是牛顿第一定律对?产生这种“要保持物体运动速度不变就必须有力,没有力作用物体就要停止运动”认识的错误根源是什么?
5.举出一个物体在平面上滑动起来后,尽管没有人或别的物体一直在推它,但它却能滑得很远的例子,由这个例子你能推想出什么道理??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学生实验1:手用力推动小车,使其前进一段距离。
问题⑴ 小车为什么会运动?⑵ 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学生实验2: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学生回答:不会运动
4.教学准备:每四人一组,每组给1个斜面,1条毛巾,1张纸板,1块玻璃,1辆小车。
⑸实验结果表明,小车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 ,通过的距离越 ,运动时间越 ,速度减小越 。
5.问题1:若运动物体的速度为v,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0)上将如何运动?
推理:若阻力变得很小很小(小到0)时,物体运动的距离将很长很长(一直运动下去),速度改变将很慢很慢(速度将会不变,即为“匀速”)。
问题2:若物体的运动速度为0,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上会处于什么状态?
【板书设计】
3.4牛顿第一定律(1)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在实验的基础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宜采用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运动物体速度变小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课题
3.4牛顿第一定律(2)
第 2 课时(总第 49 课时)
教学
目标
1.?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并能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
重点
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教学
难点
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教学
准备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 ? 复习提问:
? 1. 请叙述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 2. 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又将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 教师阐述: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物体的许多性质,也发现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即原来静止的就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就叫做物体的惯性。
[课题揭示]?? (二)新课教学
? 1. 物体的惯性
???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小到电子、原子,大到宇宙中的星球都有惯性;无生命的物体和有生命的物体都有惯性)。
???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意思是说,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物体就能够保持静止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
??? 指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内在的性质,不受外力时有惯性,受外力仍然具有惯性。
? 2. 惯性现象
演示一:教师演示惯性球。请同学分析小球为什么不随纸板运动,而停在正下方的凹碗中?(演示时提醒学生主要注意小球,不要集中注意于飞出的纸片)。
??? 演示二:尺打棋子。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还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于是落在正下方(棋子宜选用厚些的且表面光滑的,尺子要薄些)
??? 演示三:向后倒与向前倾
??? 甲: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由于惯性向后倒。
乙:小车遇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由于惯性向前倾倒。
??? 提问:请解释,为什么当汽车起动时乘客向后倾斜;汽车刹车时乘客向前倾斜,而转弯时则向外倾斜?(以站在车上的乘客为例)
??? 教师在学生对上述问题解释后,应使学生认识到:乘客的脚部由于跟汽车地板之间有摩擦而随车起动、随车减速(刹车时)、随车转弯,但身体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起动时)、保持刹车开始的较大速度,保持转弯开始时速度的方向,所以当汽车起动时乘客的上身向后倾斜,刹车时上身向前倾斜,而转弯时则向外倾斜。
? 3. 惯性的应用
??? 知道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就可以利用惯性给生活和生产带来方便和好处;也可以估计到惯性可能带来的危害而设法加以防止。
??? 教师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惯性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好处的例子以及惯性有可能带来危害的例子都各举二、三例)。但每举一例,应使学生明确在所举例子中惯性体现在何处,学生举出好的事例时应随即予以肯定的鼓励;对举出的未能正确体现惯性的例子,教师也应随即指出其问题所在。
?????? 经过几分钟的相互讨论后,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到:由于惯性,任何运动着的物体即使受到很大的阻力也不可能立刻停止运动,总要再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在阻力的大小一定的情况下,车辆速度越快,刹车时向前运动的距离越长(这一事实,学生们根据自己骑车的体验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这是因为速度越大车辆的惯性越大所致。)
??? 教师继续提问:根据上述事实,如果某同学在马路上骑车的速度太快,当发现前面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如从路旁家中跑出的小孩)时,为什么非常容易撞到障碍物上?
???(三)巩固新课
? 1. 让学生复述什么叫做惯性?
? 2. 对教科书第109页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让学生议论并解答。
? 3. 在匀速行驶的列车的顶棚(天花板)上用细线悬吊一小球,当细线突然断裂时,小球将下落到车厢地板上的什么位置?是仍落在原来悬线的正下方,还是超前或落后些?
???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10页练习题。
??? 阅读课文和教科书第109页《车速不同的停车距离》。
学生正确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物体为什么总“想”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学生很可能一时不知怎样回答)
问题讨论:为什么开快车(或骑快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现象跟惯性有什么关系?
问题讨论到这里,学生就会从惯性概念上了解为什么开快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板书设计】
3.4牛顿第一定律(2)
1. 物体的惯性
???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小到电子、原子,大到宇宙中的星球都有惯性;无生命的物体和有生命的物体都有惯性)。
2.?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意思是说,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物体就能够保持静止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
3. 惯性的应用
??? 利用惯性带来的好处(例如,汽车到站前,可提前关闭发动机以节省汽油,汽车仍可利用惯性行驶到站。)防止惯性可能带来的危害(例如,开车不可超速,驾驶员带上安全带等。)
教学反思
有些关于惯性的错误认识一时难以使学生完全纠正。例如,认为只有静止时才有惯性,运动起来就没有惯性了(认为克服了惯性才由静止变成运动的);有的则认为运动速度越大时惯性也越大;还有则认为只有不受力时才有惯性,受外力时就没有惯性了(认为外力打破了惯性)…。
这节课是第一次学习惯性。能够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惯性概念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课? 题
3.5牛顿第一定律(3)
第 3 课时(总第 50 课时)
教 学 活动
一、选择题
1.下面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B.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2.关于惯性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C.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开始运动,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
D.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才有惯性
3.关于惯性的大小,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让它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
C.两个物体只要质量相同,那么惯性就一定相同
D.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
4.火车在长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原处,这是因为[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人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火车一起运动
C.人跳起后,车继续前进,所以人落下必然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的距离不易观察出来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5.下面的实例属于惯性表现的是[ ]
A.滑冰运动员停止用力后,仍能在冰上滑行一段距离
B.人在水平路面上骑自行车,为维持匀速直线运动,必须用力蹬自行车的脚踏板
C.奔跑的人脚被障碍物绊住就会摔倒
D.从枪口射出的子弹在空中运动
6.关于物体的惯性定律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惯性就是惯性定律
B.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是无条件的,而惯性定律是在一定条件下物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
C.物体运动遵循牛顿第一定律,是因为物体有惯性
D.惯性定律不但指明了物体有惯性,还指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7.如图所示,劈形物体M的各表面光滑,上表面水平,放在固定的斜面上.在M的水平上表面放一光滑小球m,后释放M,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 ]
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
B.竖直向下的直线
C.无规则的曲线
D.抛物线
二、填空题
8.行驶中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不会立即停止运动,是因为____,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停下来是因为____。
9.????????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证明了:
A. 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作用,没在力作用的物体将静止;
B. 要物体静止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的物体就运动;
C.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物静止状态;
D.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10.???? 下列关于惯性大小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 物体的质量很小,惯性却很大;
C. 物体所受合力越大,惯性越大;D.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11.???? 下列现象不存在的有:
A. 物体的速度很大而惯性很小;
B. 物体的质量很小而惯性很大;
C. 物体体积小但惯性大;
D.物体所受外力大,但惯性小。
12.???? 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惯性即是指物体原来静止的总有保持静止,原来运动总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B. 静止的火车起动时速度变化缓慢是因为物体静止时惯性大;
C. 一个同学看见某人推不动原来静止的小车,于是他说,这是因为小车的惯性太大的缘故;
D.在宇宙飞船内的物体不存在惯性
13.???? 某人用力推一直原来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小车便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维持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 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
B.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4.???? 所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正确理解是:
A. 仅指速度大小的改变;
B. 可能为指速度方向的改变;
C. 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D.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物体的初始运动状态有关。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物体原来以10m/s的速度运动,后来速度变为8m/s,则其惯性减小了;
B. 已知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的1/6,故一个物体从地球移到月球上时的惯性就减小为1/6。
C. 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改变,故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课后
反思
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了基本知识
课题
3.5二力平衡
第 1 课时(总第 5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学
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
难点
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
准备
教师用:演示用弹簧秤,铁架台,滑轮组;
学生用:每组(四人)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
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所示),一把剪刀。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电脑演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同学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实验过程,并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电脑演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用电脑显示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回答:此时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板书3]:“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三、巩固小结
本节课整体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
1.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顿,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
2.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
1.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2.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课本第112页练习
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并在投影片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学生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思考:根据学过的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板书设计】
3.5二力平衡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3.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教学反思
学起来感觉较好
课题
3.6摩擦力(1)
第 1 课时(总第 5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通过辩论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不但固体会产生摩擦力,而且气体和液体也会产生摩擦力。能通过想象描述没有摩擦的世界将会出现的情景。
2.探究摩擦力大小因素
教学
重点
摩擦力是普遍存在
教学
难点
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
准备
木块,纸杯,筷子,米,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 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
教师:演示右图中做法的同时问学生,为何一本书能“粘”起另一本书呢?
结论:说明两书接触处有摩擦。
教师提问:有摩擦好不好?
教师总结:摩擦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我们应当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
[课题揭示]
一、新课教学:
1.摩擦力
【做一做】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到的桌面阻碍它们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想一想】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那么两个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摩擦力?
实验(4) 筷子提米 问:筷子能将杯子提起,靠的是什么力?
这种摩擦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吗?请举几个例子。
问:上面的例子中的摩擦力都是固体间产生的。那么,液体、气体间会有摩擦吗?
投影:⑴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坠入大气层时因摩擦烧毁的情景图。
⑵船在水中高速航行时的情景图。
讨论得出结论:气体、液体也会产生摩擦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活动1:(1)将小车反扣在桌面上推一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发生什么变化?
(2)将小车正放在桌面上再推一下,注意观察小车的 运动有什么变化?
探究活动:
方案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数据记录:
1
没有放钩玛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 牛
2
放两个50克钩玛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2= 牛
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
方案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数据记录:
1
较光滑一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 牛
2
较粗糙一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2= 牛
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也越大。
方案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数据记录:
1
平放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 牛
2
侧放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2= 牛
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二、巩固小结:
三、课堂练习:书本
四、作业布置:作业本
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实验,探求可行方案。
学生讨论。用事实说明摩擦有时好,有时不好。
实验(1) 用力将橡皮擦在写有铅笔字迹的纸上滑动,有什么感觉?用不同大小的力试几次,感觉一样吗?
实验(2) 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慢慢地拖动,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3) 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科学书做匀速直线运动。
为了使学生对气体的摩擦有多大有一个概念,可以补充一个例子:子弹不受空气阻力时可以射到40千米远,子弹实际只能射到4千米远。
活动2: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慢慢地拉动手,使它在桌面上滑动。手掌有什么感觉?当手掌对桌面的压力增大一些再一次慢慢地拉动手,感觉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3.6摩擦力(1)
1.摩擦力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到的桌面阻碍它们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气体、液体也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也越大。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此外,还能培养学生谦逊有礼、文明待人的气质和风格,在意见对立的情况下也能气定神闲、保持自身良好的风度,同时,能对各种突发状况做出较好的对应。
课题
3.6摩擦力(2)
第 3 课时(总第 53 课时)
教学
目标
能用事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能说出摩擦力的利与弊,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具体方法。
教学
重点
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具体方法。
教学
难点
能说出摩擦力的利与弊,
教学
准备
气垫,鞋子,自行车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 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
教师:演示右图中做法的同时问学生,为何一本书能“粘”起另一本书呢?
结论:说明两书接触处有摩擦。
教师提问:有摩擦好不好?
教师总结:摩擦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我们应当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
[课题揭示] 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为了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摩擦:
1.摩擦力
【做一做】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到的桌面阻碍它们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想一想】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那么两个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摩擦力?
实验(4) 筷子提米 问:筷子能将杯子提起,靠的是什么力?
这种摩擦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吗?请举几个例子。
问:上面的例子中的摩擦力都是固体间产生的。那么,液体、气体间会有摩擦吗?
投影:⑴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坠入大气层时因摩擦烧毁的情景图。
⑵船在水中高速航行时的情景图。
为了使学生对气体的摩擦有多大有一个概念,可以补充一个例子:子弹不受空气阻力时可以射到40千米远,子弹实际只能射到4千米远。
讨论得出结论:气体、液体也会产生摩擦力。
2.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问:增大有益摩擦可采取哪些方法?
生答,师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a、增大压力 b、使物体接触面变粗糙
师提问: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实验方案如下:将直尺用手压在桌面上,尺的一端露出桌沿。用另一只手拉动直尺,可以发现,手对尺的压力越大,越难将尺抽出。
增大压力:自行车下坡,用力捏刹车,使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增大,从而增大刹车皮与钢圈间的摩擦力,使车轮不再滚动;将传送带的皮带张紧等。
使接触表面变粗糙:天平的调节螺母刻有条纹;刀柄刻有花纹;钢丝钳口刻有花纹;冬天结冰的时候,汽车运动加防滑链等。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摩擦毫不例外地也存在有害的一面,说到摩擦有害,也是害人非浅。因为摩擦,使衣服摩破了,鞋底薄了,刀子钝了,机器的轴磨损了……,每年成千上万吨钢材、塑料等白白地消耗掉,在这些有害的场合,就要减小摩擦。
师问: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呢?
师问:就这两种方法吗?在实际中都行得通吗?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师问:你们找到了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了吗?
学生答,师总结。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a、用滚动代替滑动。 b、减小压力。
c、给接触面加上润滑油。 d、气垫的方法。
如机器的转轴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各个转动部分加润滑油就是这个目的。
减小压力,使物体表面变光滑是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如,推木箱推不动,可卸下一些物体,减小压力,就能推动了;火箭头部造得很光滑是减小火箭与空气的摩擦。不过这两种方法,由于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有时是行不通的。如在旱冰场上溜冰,要求旱冰鞋与地面的摩擦越小越好,但就不能采用减小压力的方法;机器转轴间摩擦太大,就不能采用将轴与轴间接触面刨光的方法减小摩擦。所以生产实际中,通常用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剂两种方法。
演示课本图2-61,学生观察总结出:利用气垫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
教师简单地介绍气垫船的原理。水翼船虽然与气垫的原理有所不同,但当高速行驶时,利用水翼来提高船身位置,减小船体与水的接触面,同样可以达到减小水的摩擦力的目的。
四、评价与反馈
1、清朝建造皇宫时,有一块巨大的汉玉重有450吨。当时恰遇大寒天,要从100多里外山脚运进皇宫,那时没有汽车、火车,要将这块巨石完整地运走,实在不容易,于是负责修建的官员召集了许多人讨论搬运办法,提出了以下四种方案,你认为哪个最佳?说出根据。
①开一条运河到皇宫。 ②造一辆特大马车拉。
③用几百根圆木滚动。 ④在冬天路上反厚泼水结厚冰。
2、课后练习
回家观察自行车。要求指出:哪些地方利用摩擦?哪些地方减小摩擦?分别利用了
什么方法??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实验,探求可行方案。
学生讨论。用事实说明摩擦有时好,有时不好。
实验(1) 用力将橡皮擦在写有铅笔字迹的纸上滑动,有什么感觉?用不同大小的力试几次,感觉一样吗?
实验(2) 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慢慢地拖动,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3) 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科学书做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有益摩擦吗?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点评。(如果学生有困难,实验方案可以由教师给出,再让学生亲手做一下)
除了书上例子,你们能说出一些增大有益摩擦的例子吗?(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答: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
【板书设计】
3.6摩擦力(2)
1.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a、用滚动代替滑动。 b、减小压力。
c、给接触面加上润滑油。 d、气垫的方法。
2.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a、增大压力
b、使物体接触面变粗糙
c.用滑动代替滚动
教学反思
摩擦有利有弊,但学生开始容易认为摩擦因为阻碍物体运动总是有害的。教学时可先问学生,有摩擦好不好?如果学生有困难,实验方案可以由教师给出,再让学生亲手做一下。气垫船是利用气垫减小摩擦的典型应用,学生可能不太理解,教学时可以简单地介绍气垫船的原理。
课? 题
3.6摩擦的利和弊(3)
第 3 课时(总第 54 课时)
教 学 活动
一、选择题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压力不变,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压力不变,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接触面不变,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 ]
A.与压力成正比B.等于水平拉力
C.小于滑动摩擦力
D.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
3、(2005扬州市)下列作法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
A.锁生锈不好开时,可将少量食油注入锁孔就易打开
B.拉链不好拉时,可在拉链上抹一点石蜡,就好拉了
C.搬运笨重货箱时,可在地上铺几根圆木就容易搬动
D.冬天马路上结冰,可在冰面上撒些细沙,就更安全
4、(2005湘潭市)下列事例中,增大摩擦的措施是( )
A.为了容易推动很重的木箱,在木箱下面垫上几根圆木
B.在汽车轮胎上做成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C.在机器的传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
D:在衣服的拉链上涂些蜡
二、填空题
6.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木块重5N,把木块水平桌面上,弹簧秤水平地向右拉木块.
(1)当弹簧秤读数为1N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 方向向______.
(2)当弹簧秤的读数是2.1N时,木块刚好开始移动,此时木块受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 方向向______.
(3)开始运动后,使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读数变为2N,此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 大小是______,
(4)若使弹簧秤在拉动木块运动中读数变为3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
(5)木块离开弹簧秤继续滑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
7.如图3所示,用力F将质量为1kg的物体压在竖直墙上,F=50N.方向垂直于墙,若物体匀速下滑,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三,分析作业本
课后
反思
课题
3.7压强(1)
第 1 课时(总第 55 课时)
教学
目标
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②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③了解压强公式中各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意义和由来。
教学
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
难点
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
准备
压力小桌、沙子、钩码,塑料水槽。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关于小孩在沙滩上和水泥地留下是足迹。
提问: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师:请同学们分析图片,图手指按瓶子,图压路机压地面,图钳子夹核桃 。
生:压路机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瓶内的洗手液取出,手对挤压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师:钳子对山核桃的作用力是怎样的?
生:作用力指向山核桃。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结论: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三、课堂小结: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不是重力。 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压强:公式:P=F/S 。
四、课堂练习
1.关于压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压力都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
B.压力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C.压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压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受力物体的表面
2.取一支一头削尖的铅笔,用左右手指顶着铅笔的两端,下列关于铅笔两端对左右手指的压力和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两端对左右手指的压力和压强的大小都相等
B.铅笔两端对左右手指的压力和压强的大小都不相等
C.铅笔两端对左右手指的压力相等,压强不相等
D.铅笔两端对左右手指的压力不相等,压强相等
3.初冬,某人行走在结冰的河面上,突然发现脚下薄冰将要裂开,他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
A.急速向岸边跑 B.呆立不动C.单脚站立不动 D.立即爬伏冰面,慢慢向岸边挪动
【布置作业】p122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水泥地上,对水泥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沙滩上有下陷脚印,而水泥地没有?
生:取洗手液时候。手对挤压处有垂直于挤压面的作用力。
生:不论是对地面、挤压面的力还是对山核桃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挤压面(接触面)上。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1)先将沙子装在一个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将沙面摊平。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a)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教学反思
压强的科学意义,受力面积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题
3.7压强(2)
第 2 课时(总第 56 课时)
教学
目标
压强公式的应用。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
教学
重点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
难点
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动手做一做:用手指顶住铅笔尖和铅笔尾。
提问:两手指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吗?压强一样?为什么?如何计算压强大小呢?
二、新课教学
【例题】质量为60千克的人,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96厘米2。(1)当他站在地面上时,脚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少?(2)当他站在地面上时,脚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3)当他走在地面上时,脚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问]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骆驼在沙漠中行动自如,而马不行?
[师问]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问]请同学们看教材P16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问]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答]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问]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答]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三、课堂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四、课堂练习:
1.改变压强的方法是:(1)在压力不能减小的情况下,用 来减小压强。(2)在不宜增大压力的情况下,用 来增大压强。(3)在受力面积不能改变的情况下,用 来增大压强。
刀斧的锋刃要磨的很薄属于 。要使装饰板胶合在桌面上,需用重物压在装饰板上属于 ,枪托宽而平属于 ,枪尖做得很尖属于 ,做衣服时手指套上针箍是属于 。(选填,1,2,3)。
2.当卡车的车胎发生漏气时,卡车对地面的压强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布置作业】
P123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生答]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生答]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答]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3.将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块沿竖直方向劈为相等的两半,那么对其中的半块木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木块对地面的压强变为原来的一半;
C质量为原来的一半,但密度、压强都不变;????
D质量、密度和压强都变为原来的一半。
【板书设计】
3.7压强(2)
增大压强:F大或S小
?改变压强的方法
??? 减小压强:F小或S大
教学反思
时间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
课题
3.7压强(3)
第 3 课时(总第 57 课时)
教学
目标
①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有压强。
②认识液体内部在同一深度上各方向压强的关系。
③认识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学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
难点
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教学
准备
①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学生每小组一套)。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一:堂亚·斯图特,世界上最好的女自由潜水者,她能把 “无限潜水”的纪录提高到122米,在潜水过程中,心跳会降至每分钟10次,他们的肺缩小到平常的1/6,她的肺压缩成橘子大小 。
情境二:出示装有谁的塑料袋,装有水的塑料袋为什么周围和底部是鼓鼓的。
【追问】: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会产生压强,水的内部也存在压强吗?(回顾书本上约翰墨累实验)你们有没有生活体验可以说明水的内部确实存在压强?
学生举例:那么,水内部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水内部压强的特点:
【程序】:
1、提出问题:你认为水内部的压强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进行猜想):水的深度、方向、密度,容器的形状等因素。
▲介绍压强计
怎么样比较水的压强大小呢?——压强计
(1)构造:装有红色液体的U形管,刻度板,装有橡皮膜的金属盒,连接U形管和金属盒的橡皮管。(主要详细解释U形管、金属盒)
(2)原理介绍:
【演示】:
a、观察U形管左右液面——液面相平
b、用大拇指压一下金属盒的橡皮膜,观察压强计U形管左右液面变化——出现高度差
c、用手指加重压橡皮膜,看U形管又有什么变化?——高度差明显
解释:当压强计一端金属盒上橡皮膜受到挤压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两边高度差也越大。
【延伸】:手给予金属盒的压强用水的压强来替代。
简述工作原理: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也越大。
【讨论】让学生说说压强计对探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3、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表格(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先组内设计,再组际交流,并要提供实验操作过程,最后采用最佳方案……运用控制变量法)
序号
液体
金属盒所在深度/厘米
橡皮膜朝向
压强计U形管内液面差/厘米
1
水
10
朝下
2
水
10
朝上
3
水
10
朝侧面
4
水
15
朝下
5
水
20
朝下
6
盐水
10
朝下
4、操作、观察和记录:
序号
液体
金属盒所在深度/厘米
橡皮膜朝向
压强计U形管内液面差/厘米
1
水
10
朝下
4
水
15
朝下
5
水
20
朝下
(1)探究水的深度:分析表中的1、4、5三组,可以得出结论:水的内部存在压强,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所谓深度,与我们平常所说的高度是相反的,它是从液面开始往下计算,而高度是从下往上计算,也就是说越高的地方是深度越浅,越深的地方位置越低。)
序号
液体
金属盒所在深度/厘米
橡皮膜朝向
压强计U形管内液面差/厘米
1
水
10
朝下
2
水
10
朝上
3
水
10
朝侧面
探究橡皮膜朝向:分析表中的1、2、3三组,可以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通过实验(1)和(2)可以说明水的压强跟深度有关,与方向无关。
【推广】:由水到一般液体,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一切液体内部都有压强,且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演示】:教师演示,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学生观察现象到本质。
探究液体的密度:分析表中的1、6两组,可以得出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总结】:以水为例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或者说规律:
一切液体的内部都有压强,且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三、课堂小结:
1.一切液体内部都有压强,且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四、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课本P123第4题。
作业:作业本和同步练习。
以学生实验为主,五人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获得科学的结论。
实验: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变化(出现高度差),从而说明压强计的橡皮膜同样也受到了类似手指的挤压。说明水的压强越大,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深化】:如果是两种液体,同深度、同方向,效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讨论:如何探究?基本程序是什么样的呢?重在理论。
提出问题(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建立假设(不同液体同深度,密度大的液体,压强大)---实验方案与操作----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3.7压强(3)
1、提出问题:你认为水内部的压强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进行猜想):水的深度、方向、密度,容器的形状等因素。
▲介绍压强计
(1)构造: U形管,刻度板,金属盒,橡皮膜。
(2)原理介绍: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也越大。
3、设计实验方案
4、操作、观察和记录
(1)探究水的深度:分析表中的1、4、5三组,可以得出结论:水的内部存在压强,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2)探究橡皮膜朝向:分析表中的1、2、3三组,可以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探究液体的密度:分析表中的1、6两组,可以得出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归纳】一切液体的内部都有压强,且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教学反思
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深度的理解。
课? 题
第3章复习提要
第 1 课时(总第 58 课时)
教 学 活动
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先选择一个 作为标准,所选取的标准不同,对物体判断的结果 (填“相同/不同”)。
2、在空中水平飞行的飞机,如果以空中的云彩为参照物,它相对于云彩是 的,如果以给它进行空中加油的飞机为参照物,它相对于加油机是 的。
3、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 运动和 运动,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运动快慢保持不变的 运动和运动快慢发生变化的 运动。
4、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叫做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 或 来描述,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单位符号 ,读作 ,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 ,单位符号 ,读作 ,1米/秒= 千米/小时。
5、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文字表示式): ,(符号表示式):
。
6、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 ;二是
。跑步比赛中,是用相同 下比较 的方法来比较快慢,决出胜负。
7、力有两种作用效果一是 ;二是 。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 、 和 有关,这三个因素叫做 。10、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的同时,脚也感到痛,这一现象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脚感到痛是因为 对脚有力的作用。
8、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叫做 ,物体的形变越大, 也越大。
9、力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 ,实验室常用 来测量力的大小,该测量工具使用前必须先检查
是否对准 ;为了不使该工具受损,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其 。
10、在科学上常用一根 来力的各个要素,这种表示方法叫做 。具体地说,就是用 表示力的作用点, 表示力的大小,
表示力的方向。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的方法叫 。
11、物体由于 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重力的方向总是
,利用这一特点可制成 。
12、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 成正比,可以用公式 来表示,公式中G表示 ,单位是 ,m表示 ,单位是 ,g = ,g表示的意思是 。
13、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发生了相对运动时,在接触处会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的力,这个力就叫 。摩擦力的作用是 。固体、 和
都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可分为 、 、 。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和 有关。
14、我们在水平路面上行走不打滑,是因为受到路面对鞋底的 作用。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 、 等,有时我们需要减小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 、 、 等。
15、自行车轮胎上刻有凹 凸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增加 从而 摩擦,给机器加润滑油,是为了 摩擦,汽车紧急刹车是利用 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的。
16、一切物体在不受 作用时,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这个结论称为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 定律,这个规律是用 方法获得的。20、按时间顺序把为牛顿第一定律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写出来: 、 、 。
17、一切物体都具有 性质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无论是 、 或气体,无论物体是 还是 ,都具有惯性。
18、在航天飞行器中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其身体 惯性(填“没有”或“仍具有”)。
19、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由于 的缘故,最后还是停下来,这是因为 的结果。
20、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 状态或 状态,就说着两个力是平衡的。
21、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 、 、
并作用在 。
2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 力和 力 作用,这两个力单位施力物体是 和 ,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
23、重为5牛的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根据 可知,桌面对瓶子的支持力是 牛,方向 。
课后
反思
课? 题
练习(1)
第 1 课时(总第 59 课时)
教学活动
一、选择题(共24分,每题2分)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马路边的电线杆相对太阳是运动的
B.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
C.房屋相对于运动的汽车是静止的
D.任何物体都可选作参照物
2.下列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分子的运动 B.树木的生长
C.月球绕地球转 D.空气的流动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在空中飞行的飞行员,伸手到窗外,竞轻易抓住了一颗敌人射来的高速飞行的子弹,这是因为这颗子弹( ).
A.相对于飞机是静止的 B.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相对于飞机和地球是静止的 D.相对于宇宙是静止的
4.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每秒通过的路程均为1米,则( ).
A.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足球守门员将足球踢飞后,感觉脚有点疼,使脚疼的原因是( ).
A.运动员踢球的力 B.球给运动员的力
C.运动员受地面对他向上的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一个大磁铁吸引了一个小铁钉,给铁钉一个力的作用,而铁钉对磁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铁钉对磁铁没有力的作用,因为铁钉没有磁性
B.铁钉对磁铁有力的作用,但铁钉对磁铁的吸引力小于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
C.铁钉对磁铁有力的作用,且铁钉对磁铁的吸引力等于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几倍,因此物体的质量就是物体的重力
B.一吨棉花和一吨铁块相比,铁块受的重力大
C.质量为9.8千克的物体,所受重力为1牛
D.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质的多少成正比
8.在远离地球的宇宙飞船上,下列测量能正常运行的是( ).
A.用弹簧秤测一金属块的质量 B.用天平测一金属块的质量
C.用刻度尺测笔记本的长度 D.将烧杯中的水倒进量筒测体积
9.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保持绳断时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C.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运动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人要从行驶的车中跳到地面上,为了避免摔倒,跳车人应该( ).
A.向车行的反方向跳
B.向上跳
C.向与车行驶的垂直方向跳
D.向车行的方向跳,着地后立即向车行的方向跑几步
11.天花板上吊一盏灯,吊线的重力忽略不计,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灯受到的重力和吊线对灯的拉力
B.灯对吊线的拉力和吊线对灯的拉力
C.天花板对吊线的拉力和吊线对灯的拉力
D.天花板对吊线的拉力和吊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12.体育课有爬绳和爬杆两种运动,某同学先后以相同的姿势顺着绳和杆匀速向上爬,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爬绳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为绳子粗糙些
B.爬杆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为爬杆时手握杆的力要大些
C.爬绳和爬杆受到的摩擦力一样大
D.若爬杆和爬绳的速度不一样,则速度大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