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4.1太阳和月球(第1课时) 第 1 课时(总第 64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大小、温度及太阳到地球的距离。2.知道太阳大气层结构。3.知道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4.学会观察现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5.学生增加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太阳活动的类型、周期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形式和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任务单。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1:请学生看书,然后看谁写的又快又多关于太阳的概述。学生归纳:太阳直径:140万千米 太阳表面温度:6000℃ 中心温度:1500万℃ 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活动2:光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两个学生上来写出计算过程。得出:光到地球的时间是8分18秒。(8.31分钟)活动3:探究叶的结构。说明绿叶适应光合作用的原因。为什么说太阳是最终能源呢?太阳和地球的生物生存息息相关呢?叶的含有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有气孔能通过CO2的气体和水蒸气。植物的空间结构也能充分利用阳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都是对光的一种适应。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活动4:请学生看书图4-1。看着从航天站上拍到的太阳照片,说一说感想。请四大组同学各用一段话来表达。提示:看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红红的。很热的感觉,黑点有些恐怖等等看出体积大小温度变化颜色变化的感觉。)太阳的结构:看图4-2,指出太阳的大气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里到外分为3层。平时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的光球层,日核没看到。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分为三层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表面的变化是太阳活动的结果。通常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活动5:学生看书,指出太阳活动的种类和发生部位,看谁说的最好。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 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风――日冕层 太阳黑子――光球层 日珥和耀斑――色球层活动6:看图128,算一算根据太阳黑子的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变化图,两个相邻高峰值年或低峰值年之间的时间。(黑子多是太阳活动的峰年,黑子少时太阳活动的谷年。)(约为11年)活动7:1998年的黑子周期是第几周。规定:1755你是黑子周期的第一周。2009年会是太阳活动的谷年还是峰年呢?(1998-1755)÷11+1=23周。1998+11=2009年为太阳活动的谷年活动8:描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活动9:同学们一起看板书总结。做练习一个一个提问课堂巩固练习1、地球在宇宙中两个最重要的近邻是______和______,其中______是地球的天然卫星。2、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 ( )(A)最外层 (B)色球层 (C)光球层 (D)日冕层3、按照每秒钟行进30万千米的光速计算,太阳光达到地球需要 ( )(A)12分钟 (B)10分钟 (C)8分钟 (D)6分钟4、下列现象中,与太阳活动是否强烈无关的是 ( ) 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受到干扰 (B)发生日食现象(C)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 (D)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洪涝灾害增多5、天文小组通过观测发现太阳表面有许多黑斑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这些黑斑点称做_________,它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___________强弱的标志,它的活动周期为__________。【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提高阅读和记忆能力回忆速度的计算方法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敞开思维,勇于表达。小黑板事先画好太阳黑子的数量变化图。学生还会指出极光,星际航行,指南针指向变化等。学生归纳:太阳风对短波通讯有影响。太阳黑子或耀斑过强的紫外线对皮肤有损伤
【板书设计】4.1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一、太阳1、太阳的简介直径:140万千米;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1500万摄氏度;日地距离:1.5亿千米。2、太阳的结构 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3、太阳活动的形式及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比较容易,感兴趣。
课题 4.1太阳和月球(第2课时) 第 2 课时(总第 65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2.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
教学重点 月球的大小、状况、环形山。
教学难点 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在宇宙中,除了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外,月亮也是地球一个非常重要的近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的天体,我们以前一定听说过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等,还有什么,请同学讲讲。 传说月球上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玉兔,那月球上到底使怎么样的呢?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已经踏上了月球,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月球的秘密。[板书]:1、月球的概括:(1)是地球唯一的卫星.请大家说说月球和地球比,会有哪些不一样?学生回答。[师]:为什么我们称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月球离地球距离多远?[师]:38.443万千米到底是多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距离,你们能想象一下吗?打个比方,假如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个小孩以平时最快的速度从地球出发,步行到月球上去,在步行的过程中还没有时间吃饭、睡觉、休息。大约需要9年的时间。[想一想]: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问]:月球和太阳看上去的大小相似,实际上比太阳小得多。那么,同太阳、地球相比,月球的直径、体积、质量方面有什么区别?[答]: 它的直径约为34764千米,太阳是它的400倍,比起太阳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也只有地球的1/81。[活动1]:在黑板上画出直径为1厘米的圆代表地球,请一位学生画代表太阳(直径109厘米)和月球(直径0.25厘米)的圆[对比]:直径体积质量距离太阳109130万33万地球111月球1/41/491/81月地38.44千米 [板书]:(2)、表面形态[活动2]:交流各位同学观察月球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绘制的月貌示意图,通过幻灯机展示学生作品供大家评价,教师肯定后选出最接近教科书的一幅作品作为“样品”,同时进行表彰,然后就学生亲手所绘制的作品,逐步设疑,进行探究学习。出示月球表面的近照:[问]:月球表面为何有明暗交错?学生讨论后回答。[问]:究竟月面的那些构造和明暗交错直接有关呢 [辅助]:出示在月球上看地球的图片,让学生再一次回到远处感受月面“远景”。[归纳]:月球表面百孔千疮,环形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种圆形低洼地带,被环形降起所包围,明亮的到),阴暗部分是的平原和低地(光线弱或光照不到),这些阴暗的低地曾被称为“海”和“洋”!所以自古人类会对月球有那么多的遐想。[板书]:a、月球的形状——球形 b、月球表面有明暗状况:明——山脉、高原;暗——平原、低地。 c、月球上有环形山。[问]:月球上有生命吗?我们能不能就地迁居到月球上过正常生活?为什么?出示月面景观漫画,让学生把在地球上的生活体验和月球比较,展开想象和讨论,然后交流。图1:一个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跳过4米的高度,打破世界记录。图2:月球上没有大气,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温度达127摄氏度,夜晚温度则只有-183摄氏度。图3: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声音无法传播,再美妙的音乐也无法享受。图4: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宇宙间物体就直接地砸下来。使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陨石坑——环形山。环形山也可能是火山活动的产物。[归纳]:月球上没有空气,无法传播声音,一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寂,没有水,昼夜温差很大,重力变小,物体也变的很轻,也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月球上的“仙桃树”只是代表一种科学的落后,嫦娥奔月只是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板书]:(3)月球上没有大气、水和生命,引力小。[板书]:2、探测月球 [问]:如果人要住到月球上去,可能吗?需要哪些条件支持? [师]:人类很早就有登上月球、、翱游太空的遐想,1969年7月20日,人类终于第一次登上了月球。[阅读]:《人类登月大事记》与《万户与古代火箭》,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播放太阳和月球的影像资料(教示光盘),然后学生自主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用学生熟悉的事件点燃学生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的火花,激发兴趣。[答]: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均为38.443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处死学生更好开动脑筋[归纳]: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太阳的反射光。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既有查漏补缺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有后续学习的空间。[讨论]: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我国现在是否有必要发展登月技术?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对地球的重要性仅次于太阳,能夜间照明.带来潮汐,月球上有的矿产资源,月球的探测对认识地球性质,太阳系的演化,开发宇宙资源有着特殊的意义,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 我国正在开展的“嫦娥计划”登月技术对探索宇宙,开发宇宙空间资源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增强国力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4.1太阳和月球(第2课时)月球的概括:(1)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2)、表面形态:a、月球的形状——球形 b、月球表面有明暗状况:明——山脉、高原;暗——平原、低地。 c、月球上有环形山。(3)月球上没有大气、水和生命,引力小。2、探测月球
教学反思 月球上没有大气产生的一些现象比较重点。
课题 4.2地球的自转 第 课时(总第 66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重点 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
教学难点 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地球仪、火柴杆、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十字方向标或学具2.教学器材:地球仪、火柴杆、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十字方向标、相关投影片3.教学课件:可自制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课件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引入] 活动: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周围围绕若干其他学生,请他们表演中间人看到周围人是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的绕转运动,能有几种表演方式?引入:通过刚才的表演你能解释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吗?[课题揭示] 第1节 地球的自转 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活动一:完成学具中“地球的自转、地球的绕日运动”中地球仪的组装(即组装一)。 (注意:组装完的地球仪应是斜着身子的) 活动二:利用组装完的地球仪试着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演示总结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绕转中心:地轴 2.姿式:斜着身子(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我们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描述的,而说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又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而言的。 (介绍手势判断法,即:右手大拇指代表北极上空,握拳后四指指尖所指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活动三:完成教材提供的“地球自转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并将结论填在书上。(用学具中点燃的小蜡烛代替白纸板,用以表示太阳。注意:火柴与地球仪表面要垂直、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要一致。) 二、昼夜交替 活动一:用手电筒照地球仪,你发现地球仪上的明暗有什么差别?分别粘在正相对经线上的两根火柴分别在亮的半球还是暗的半球? 小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和黑夜之分,这就是昼夜现象。 提问: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重点分析太阳和月球),你能解释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吗? 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的照射 活动二: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此时火柴在明暗半球的位置变化有何规律?(注意:此时可固定手电筒的照射位置) 小结:在宇宙中像太阳这样自身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光的天体是没有昼夜现象的,而像地球这样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不运动也能产生昼夜现象。而当地球自转一周时,昼与夜就会更替一次。 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 24小时 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昼夜交替 活动三:边观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演示边读书图“昼半球和夜半球”,你知道如何区分晨线和昏线吗? 小结: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相反是昏线。正是因为地球周期性的昼夜交替,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不致过高也不致过低,为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课堂小结】第135页:1、2【布置作业】 学生边演示老师边纠正,正确的演示方法如下: ①将地球仪底座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②让地球仪上的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即指北)。 ③左手扶稳地球仪底座,右手向身体外侧方向拨动地球仪的球体部分。 ④在转动地球仪的同时,分别从北极、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练习: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在极地投影图中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练习: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用作图法验证当太阳光照射来时,地球一半地方处在亮的半球,另一半地方处在暗的半球。提问: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了吗?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能告诉大家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有多长?提问: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
【板书设计】4.2地球的自转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1.绕转中心:地轴 2.姿式:斜着身子(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二、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的照射 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 24小时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其中的知识,虽然并不是绝对的清楚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也是属于绝对的了解。地球自转是怎么回事,地球自转有那些数据特征,这些都是学生可以自己从一些文字里直接了解的内容。故此,在本节课的内容上,只用了5分钟来介绍这些“重点”知识。为了吸引学生,用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1) 第 1 课时(总第 67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重点 太阳高度角
教学难点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教具: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引入地球自转产生的效应,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各是怎样?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二)探究新知一、观测标影的发现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a.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b.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 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二、地球的公转 1、旗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实验P137】(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得出结论】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2)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实验可证明:正午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进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板书设计】4.3地球的绕日运动(1)1.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2.地球的公转 1、旗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教学反思 1.太阳高度(角)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经动手后易突破。2.由于知识点抽象并需要较强的空间想像力,学生难以正确设计实验。需要教师的引导。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3) 第 3 课时(总第 68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2、了解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重点 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难点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教具: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 冬季:昼短夜长 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9】 3月21日—9月23日 昼长>夜长 夏半年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昼长<夜长 冬半年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这一天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正好相反)五、五带划分 1、春节:哈尔滨人溜冰,看冰灯;广州人看花市,玩狮舞。 【引出】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造成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丰富;阳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热量较少。 2、 (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为什么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为什么还是寒冷?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原因。【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近日点时,太阳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射南半球,南半球获得太阳能超过北半球,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同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圣诞:欧美大部分国家的人……;澳洲人……。【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但是由于太阳入射角很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
【板书设计】4.3地球的绕日运动(3)1.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 冬季:昼短夜长 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9】 3月21日—9月23日 昼长>夜长 夏半年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昼长<夜长 冬半年2.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原因。【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变化的重要原因。
教学反思 地球的绕日运动引起的一些自然现象不能很好的理解,由于知识点抽象并需要较强的空间想像力,学生难以正确设计实验。需要教师的引导
课 题 1-3节练习 第 1 课时(总第 69 课时)
教 学 预 设
1.关于地球自转,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自东向西自转 B.绕太阳自转 C.绕地轴自转 D.自转方向要发生变化的2.地球自转方向是 (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3.地球自转1周需要 ( )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36小时 4.地球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是个发光体 D.太阳不运动5.一天中的正午,杆影朝着什么方向时,杆影最短( ) A.东西 B.南北 C.东南 D.西北6.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A.0° B.45° C. 90° D.180°7.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太阳东升西落 D.人为因素8.太阳直射点可能会在以下哪个带出现( )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寒带9.一年四季中,正午太阳高度(中纬度地区)最高是在( ) A.春分日 B.秋分日 C.冬至日 D.夏至日10.关于“白昼长24小时,黑夜长0小时”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是( ) A.肯定在两极地区 B.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C.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D.北极为极夜、南极为极昼11.北半球的夏半年是( ) A.春分日至秋分日 B.夏至日至冬至日 C.冬至日至春分日 D.秋分日至春分日12.有阳光直射的带在(: )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寒带 13.6月21日或22日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14.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 ). A.白昼和黑夜 B.昼夜交替 C.四季变化 D.昼夜长短的变化15.下列不属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特点的是( ). A.地球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B.公转一周约需365天 C.公转过程中,地球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D.地球从东向西绕太阳公转16.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最南处是在( ).A.北纬23.5°线上 B.赤道上 C.南纬23.5°线上 D.南纬66.5°线上17.地球表面白昼与黑夜的分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在__________,从黑夜转到白昼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从白昼转到黑夜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18.杆影的长度与__________—有关。19.地球公转1周所需时间约为__________天,公转方向是__________。20.北纬30°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约为__________度,冬至日约为__________度。21.当某地所在纬度的纬线处于昼半球的部分比处于夜半球的部分长时,该地就__________。22.每天太阳升起的时间是否一致 每天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否一致 请简要分析。23.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 ) A.光球层 日冕层 色球层 B.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C.色球层 日冕层 光球层 D.色球层 光球层 日冕层24.发生在太阳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 ( ) A、太阳黑子 B、日珥 C、耀斑 D、太阳风25.下列关于太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高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B、耀斑的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C、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不大。D、太阳光到达地球上所需的时间约为8分钟。26.太阳活动对下列地球上的现象影响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是( ) A.产生潮汐 B.引起台风 C.火山爆发 D.短波通信受到干扰27.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 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叫 ,黑子数较少的叫 。28.按照每秒钟行进30万千米的光速计算,太阳光达到地球需要 ( ) (A)12分钟 (B)10分钟 (C)8分钟 (D)6分钟29.下列现象中,与太阳活动是否强烈无关的是 ( )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受到干扰 (B)发生日食现象(C)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 (D)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洪涝灾害增多30.天文小组通过观测发现太阳表面有许多黑 ( http: / / www.21cnjy.com )斑点,这些黑斑点称做_________,它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___________强弱的标志,它的活动周期为__________。31. 月球的直径约为太阳的1/400,但看上去大小却相似,原因是 ( )(A) 月球和太阳的亮度相似 (B) 月球和太阳离地球都太遥远了(C) 月球离地球比太阳近多了 (D) 月球和太阳都是球体32.月球景观和地球景观相似的是 ( ) (A)有风、云、雨等天气现象 (B)有平原、高原、山脉(C)有碧海蓝天 (D)有日光、彩虹和风33.在月球表面物体会变的很轻,这是由于 ( ) (A)月球的质量小,体积小 (B)月球上没有大气 (C)月球距离太阳近 (D)月球表面不断受到陨石撞击34.月球表面环行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月球表面隆起 (B)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 (C)雨水冲刷形成 (D)河流不断冲刷侵蚀而形成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月球距太阳较近时,温度高达127℃,较远时温度则降到-183℃太阳中心的温度约为6000℃月球质量比地球小,故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是轻飘飘的月球上看到是天空比地球上的更蓝一些分析作业本
课题 4.4月相 第 1 课时(总第 70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2、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2、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教学准备 把乒乓球用铅笔把一半涂黑做月球。课件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上课前播放“水调歌头”的FLASH,创设学习月相的情境。上课前,我们听了一首关于月亮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MTV,里面有句话“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大家先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一、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我们知道月球是圆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会产生月相?)这几位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假设都很不错。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已经学习了太阳和月球,那我们先来看看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看课件】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能看到的月球只是其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分,哪部分?——太阳照到的一半;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哪里?——太阳的反射光线。 现在请这两位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月球绕地球转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不同,我们看到的月相也不一样。比较黑板上老师贴的和学生贴的,问:为什么这两个会不同呢?——视角不同,人是在地球上看的。接下来我们也要一起从地球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月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学生活动】 下面每两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所以要朝向哪里呢?——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右边)然后我两位同学要合作来进行探究。【学生活动】观察月相,老师下去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 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较。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并把正确的月相贴到黑板上。下面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把画的月相和书上的月相图用字母对应起来。 下面,我们就用课件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课件演示】说明: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上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归纳: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2、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有规律的变化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月球时全黑的,我们把它叫做新月(朔,黑板上写出)。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叫做峨嵋月。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我们知道星空中的方位是左东右西,所以右边亮的我们把它叫做上弦月。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我们把它叫做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们把它叫做满月(望,黑板上写出)。二、月相变化的规律:课件演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提醒学生看位置变化和月相形态)新月(初一) → 上弦月(初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新月(初一)上上上西西: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西边半个亮下下下东东:下弦月、下半月、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东边半个亮【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画月亮的形状。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月球形态是不一样的,【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小组代表发言——(所有假设都成立)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跑。那方向怎么样的呢?——都是逆时针的。【学生活动】演示月球绕地运动,过程中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月球亮的一面始终要朝向太阳光(学生的右边),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四个位置的月相。然后当月球的同学分别站到1、2、3、4四个点上,当地球的同学观察一个位置,然后把看到的相应的月相贴到黑板上。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再转过1/ ( http: / / www.21cnjy.com )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但还是凸出来的,叫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我们叫做下弦月。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又变成了峨嵋月,但是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区别开来,我们把它叫做残月。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新月。
【板书设计】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2、月相变化的原因: 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是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的相对运动而造成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 3、月相变化的规律: 新月(初一) 上弦月(初七、初八) 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满月(十五、十六)新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月居中 上弦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月相变化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 满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地居中下弦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
教学反思 月相变化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不能很好的理解
课题 4.5日食和月食(第一课时) 第 1 课时(总第 71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类型。2、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差异,认识日食和月食是很普通的天文现象。3、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日食和月食的区别
教学准备 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学生自制的大圆和小圆;这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比看课件来的更好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观看一段日食的过程录象。讲述:日食趣闻:全球流行一个古老的传说:“天狼食日”。你认为日食是怎么回事?展示日食的照片。一、日食的形成原理和日食的类型 引出:日食的概念:地球上某些区域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提问:那么日食的形成原理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事先准备一大一小的两只球,大球是小球直径的4倍。分别位于图中三个不同位置时,分别观察。大、小球直径比4:1 用单眼观察 A、C时两球一线 调节好眼与球的距离记录三次的图形,引导学生从模拟实验转化到实际日食形成过程,将大球、小球和人眼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转化到日、月、地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师总结:(1)月球挡住了全部的太阳光时,发生日全食。 (2)月球挡住了部分的太阳光时,发生日偏食。(3)月球挡住了中间的太阳光时,发生日环食。让学生自己总结日食的形成原理。 (日食形成原理图,略) 3、日食过程做上述实验,大球为太阳不动,小球为月球由右向左移:月球由西向东,对照日全食图。教师提醒学生眼睛始终要注意大球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圆圈里。 4、日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应处于怎样的位置?日食会不会每天都会发生?日食应发生在农历的哪一天,当天的月相如何?推测日偏食的过程。提示日偏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应处于怎样的位置?学生利用大圆和小圆演示日偏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圆圈里。推测日环食的过程。提示日环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应处于怎样的位置?学生利用大圆和小圆演示日环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圆圈里。 为什么日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观测日食时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可用涂黑的玻璃或曝光过的黑白胶片作为滤光镜。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圆圈里。 为什么日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观测日食时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可用涂黑的玻璃或曝光过的黑白胶片作为滤光镜。日全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发生日食时,为什么太阳被地球遮挡是从日轮的西缘开始,东缘结束?为什么日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讨论。学生猜测。根据要求做实验。并得出结论:A.大球完全被掩盖 (日全食) B.大球的一部分被掩盖 (日偏食)C.大球的中间部分被掩盖 (日环食)由于地球和月球都是不发光的球体,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必然发生黑影。由于月球遮蔽太阳光,使月球背光一侧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成长长的阴影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做日食形成实验,并得出日食亏损的规律。学生实验记录下的大球被遮掩的过程图,并加以展示和交流。让同学们之间进行评价。太阳被月球遮掩时从日轮西缘开始,东缘结束。 日食:先亏西回答:日 月 地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初一(朔 新月)日 月 地三者接近于一条直线上。月球偏上或偏下。日 月 地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月球的距离靠近太阳一些。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有一个5o的左右的夹角,因此……
【板书设计】4.5日食和月食(第一课时)日食的种类(1)月球挡住了全部的太阳光时,发生日全食。(2)月球挡住了部分的太阳光时,发生日偏食。(3)月球挡住了中间的太阳光时,发生日环食。日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应处于在同一条直线上。发生日食时,太阳被地球遮挡是从日轮的西缘开始,东缘结束.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知识背景,因此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实验模拟和演示来让学生观察,理解日食的成因和过程。但是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还是感到学习的困难。推测日环食和日偏食是一个拓展性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日食的过程。
课题 4.5日食和月食(第二课时) 第 2 课时(总第 72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类型。2、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差异,认识日食和月食是很普通的天文现象。3、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日食和月食的区别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日食和月食的区别
教学准备 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学生自制的大圆和小圆;这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比看课件来的更好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展示月食的图片月食也是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月食是怎样发生的?是否想许多人想象的“天狗吃了月亮”?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月食现象。 讲述: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现象的时间可长达一个多小时(日食:几分钟)。由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古铜色”。(日食:可以看到外面的日冕)月食是怎样发生的?你能根据日食形成的原因,推想月食是怎么形成的? 演示实验:取大小两个球,把两个球和灯置于同一直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把小球绕另一球做基本水平的圆周运动,并使小球部分或全部穿过大球的阴影区,观察小球穿过阴影区时发生的现象,并记录下小球光亮部分形状的变化,要求学生画在书上空白的圆圈里。引导学生从模拟实验转化到实际月食形成的过程。讨论月食的成因月球本身不发光,由于地球遮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阳光,在地球的背光一侧形成长长的阴影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区,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一条直线时,太阳光被地球遮挡,不能射到月球上,就产生了月食现象。总结总结月食形状变化的规律。总结:月食始于东缘,结束与西缘。发生月食时,日、月、地三者之间处于怎样的位置?那么,月食在农历的哪一天可能发生呢,当天的月相如何?展示书上的月食形成示意图。 3、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本影区)和月偏食(半影区)有无月环食?为什么?月食和月相有何异同点?月食和月相变化是不同的天文现象。但月食的形成同样反应了日、月、地三者的联系。讨论1:月全食过程图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2:为什么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讨论3:当发生月食或日食时,地球上能观测到月食地区和能观测到日食的地区有什么不同?三、日食和月食比较 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地球上的可见范围发生的时间地球上可以看见持续的时间先亏的方向类型看到的样子日食日月地地月日部分地区初一新月几分钟先亏西三种旁边有日冕月食日地月月地日半个地球以上十五满月一个多小时先亏东二种暗弱的古铜色 知道了什么是日食现象。日食的形成原理观看。猜测及发表意见。学生讨论。总结:可以想象到月球的左边(东缘)先亏了。日 地 月十五、十六(望 满月)观看图形地球的阴影区比月球要大得多,所以不可能产生月环食。学生归纳。学生讨论。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有一个5o的左右的夹角,因此……由于月食中的观测对象月轮是自身隐没在地球的阴影区中,所以,月食的见食区可达半个地球以上,而且所有观测月食情况可以说完全一致。 而日食发生时,日轮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被“他人”遮掩的。好比,剧场中,一个总在晃动的大个子(月球)挡住了其身后某一部分观众(地球上的观测者)投自舞台(太阳)的视线。日食见食区是一条狭窄的带状日食区。发生日食时,并不是地球上所有处于白昼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日食。日食发生时,在日全食见食区附近同时也发生日偏食现象。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4.5日食和月食(第二课时)日食和月食比较 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地球上的可见范围发生的时间地球上可以看见持续的时间先亏的方向类型看到的样子日食日月地地月日部分地区初一新月几分钟先亏西三种旁边有日冕月食日地月月地日半个地球以上十五满月一个多小时先亏东二种暗弱的古铜色
教学反思 同时也没有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通过模拟实验,自己总结月食是如何产生的。月食形成的光直线传播示意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强调了月球处于地球阴影区位置不同,产生的月食类型不同。
课题 4.6 太阳系 第 1 课时(总第 73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2、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的形状,大小。
教学重点 太阳系的组成,可以从离太阳远近,形状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太阳系的组成,可以从离太阳远近,形状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资料收集,课件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太阳系:P148太阳系组成 太阳,行星(大行星、小行星),卫星, ( http: / / www.21cnjy.com )彗星等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太阳系。这些天体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排列有序的,有规律运动的。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2、八大行星。与太阳由近及远:水 金 地 火 木 土 天 海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 他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土星还是卫星最多的行星) 木星上有大红斑(木星赤道南侧有大红斑,由气体激烈运动形成的旋涡) 思考:土星上的光环是什么?P151图4-43 【看八大行星的课件资料】 3、彗星 推着尾巴的星星(彗核、彗发、彗尾) 彗核:是冰物质,包括(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冰)形成的大冰球。 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彗尾: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发中的部分被吹成彗尾。 彗星运动:绕太阳自东向西转,(画图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键是彗尾的朝向始终背对着太阳),遇到太阳风,离太阳越近,彗尾越强。也就是说,扫帚尾巴越明显,说明太阳风越强,说明太阳活动越频繁(黑子数量多),旱涝灾害言重。 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 大约76年一次(用软件模拟) 4、流星体 流星体:太阳系中有许多绕太阳公转的固体小块,叫流星体。 流星:流星体在靠近地球轨道时,有些被地球引力场俘获,在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产生一划而过的发光现象,叫“流星”。 流星群:很多分散的流星体聚集在一起。 流星雨:聚集的流星群冲入大气层燃烧的过程。 陨星:流星或流星雨没有烧尽的部分落到地球表面。 陨石:陨星中,主要由岩石构成的叫陨石,其它还有陨铁。※ 彗星和流星都是普通的天文现象:阅读,讨论:恐龙灭绝、外星生命【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绕土星运转的碎块和微粒组成
【板书设计】4.6 太阳系1、太阳,行星(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太阳系。2、八大行星。与太阳由近及远:水 金 地 火 木 土 天 海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 他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土星还是卫星最多的行星)3、彗星 推着尾巴的星星(彗核、彗发、彗尾)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 大约76年一次 4、流星体 流星体:太阳系中有许多绕太阳公转的固体小块,叫流星体。
教学反思 看更多的宇宙的视频,更生动的认识
课题 4.7 探索宇宙 第 1 课时(总第 74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2.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3.初步认识著名星座和恒星4.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5.如何找北极星
教学重点 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形象的认识十二星座,学会寻找北极星
教学难点 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三位概念。形象的认识十二星座,学会寻找北极星
教学准备 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一、星座入并演示:全天的运动星图提问::大家先想一下,当你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晴朗的夜空举头仰望星空的时候,漫天的星星令人眼花缭亮乱,亮的、暗的、红的、蓝的。那么,那时候你都会想到些什么呢?或者会有什么问题浮现在脑海中呢?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做及时的分析。所以,我们不可能一颗颗的去识别它们,那么我们该怎么样来认识会方便一点呢?板书:&4 观测太空讲述:我们把星空分成很多个星座,这样,就能更简单的去认识星空了。下面,我们就带着上面问题一起来学习星座。讲述:在划分星座前,我们先把星空分成了两个,一个北天星空,一个是南天星空。那么,我们是怎么分的呢,大家一起来看看上面星空图。演示:看以赤道在中间的全视野星空图板书:2、南北星空的划分演示:放大星空图老师: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地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红色的标记,就是我们地球的视角。我们规定,以地球上的赤道为界限,然后向星空无限延伸,就把整个星空分成了南北两个。演示:慢慢放大老师:赤道以上的,叫北天星空,赤道以下的,叫做南天星空。其实星空就象一个西瓜一样,我们在中间一切,就变成了两个了演示:点出赤道经纬线老师:现在我们把赤道经纬线拿出来,就看的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楚了,上面经线的会聚点,就是星空的北极,同样道理,下面经线的会聚点就是星空的南极。现在我们把星空转过来,来看看南天星空。演示:把星空转到南天星空老师:大家看,现在这条红色的赤道线以内的,就是南天星空。现在这个角度就是和我们书上的南天星空是一样的,这颗最亮的星星叫什么?——好,现在我们慢慢的把视角转向北天星空。演示:把星空转到北天星空老师:大家看,现在这条红色的赤道线以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就是北天星空,星空的北极在哪里啊,原来在上面,现在到中间了。这个角度和我们书上的北天星空是一样的。演示:织女星,0.1,牛郎星,0.9……很多同学都以为北极星最亮了,其实不是。我们一般晚上视野能见的都是6等星以下的。银河系和宇宙1.银河系讲解: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构成: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大小:天文学上用“光年”表示各恒星之间的距离(光年是指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距离)。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形状:侧视: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俯视:像个大漩涡,四条悬臂从中心伸出。(展示银河系示意图——侧视和俯视)太阳系位置: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用银河系示意图中的光点说明)2.宇宙宇宙 1、宇宙的解释 宇:空间 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50亿 光年 宙:时间 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00多 亿年2、宇宙包括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2000多亿 个恒星系之一):其他行星系 地月星系:月球 (可以结合生命体的结构层次来从小到大的联想)地球三、银河系 由恒星(像太阳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和星际物质组成。 1光年=94 608亿千米(距离单位) 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 读图(课件):俯视图、侧视图分别像什么? 宇宙是无限的、均匀的,同时又是有层次的。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 四、探索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探测器)——载人航天器 旧阶段(地球上) 新阶段(走出地球) 2、探索宇宙的目的,利用宇宙的 (1)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宇航衣,银白),失重状态 (例如太空种子,果实大,但只能种一年) (2)太阳能资源 (3)矿产资源(如月球) 3、负面影响——太空垃圾 处理:(1)推到其他地方 (2)回收【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回答预计的问题:(1) 天上星星有多少呢,天上的星星会消失吗?(2)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星星会一样吗?(3)牛郎织女的故事(4)看星星识别方向(5)星星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的(6) 杂志上看到的12星座,天空中只有这么几个星座吗?学生:把星星划分成一个个的星座讲述:这里我们有一个标准,就是星星也是有等级的,等级越低的,星星就越亮。那我们现在就分别来看一下我们刚才提到过的5颗星星的等级。
【板书设计】4.7 探索宇宙星座星等,北极星寻找方法3.银河系: 构成、大小、形状、太阳系位置4.宇宙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三者的关系
教学反思
课 题 第四章复习 第 1 课时(总第 75 课时)
课程资源的准备 PPT
教 学 预 设
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复习提纲2、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绕地轴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向东旋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天(约24小时)。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不断交替;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现象: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昼夜交替现象: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晨昏圈:白昼、黑夜的分界线3、地球公转运动太阳高度:太阳光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夹角大,太阳高度大;夹角小,太阳高度小。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的公转周期:365.2422天。太阳高度与季节的关系: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一种效应,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自秋分日至春分日,昼短夜长,冬至白昼最短;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平分。极昼现象:极地地区某些时候太阳整日不落,称之为极昼。极夜现象:极地地区某些时候太阳整日不出,称之为极夜。五带的划分:不同纬度地区,由于太阳高度不同,地面所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根据地面所获得的太阳能量不同,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
课后反思
课 题 第四章练习(1) 第 1 课时(总第 76 课时)
课程资源的准备 PPT
教 学 预 设
1、讨论我国民间有哪些节日是根据农历确定的?并画出当天的月相。生:如春节(正月初一)、端午(农历五月初五)、重阳老人节(农历九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初九)、元宵节(正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二月二、七月七等。2、日、月、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是,分别是什么月相?3、回答下列关于月相的问题: A B C D (1)A表示 月,发生在农历 ;B表示 月,发生在农历 。(2)按每月时间排列,顺序为 - - - - (用字母表示)(3)月相为A、B时,日地月三者 ;为C、D时,日地月三者 。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________天,称为_________.月相变化规律即从新月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到新月,周而复始.我国农历中月份是根据_____确定的.4、春节、中秋节都是根据_____历确定的节日,春节的月相是________。
1.将下图中所示日、地、月三者位置按朔望月顺序排列的是( )A.①②④③ B.④②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5、小明说:“正月十五的傍晚看到一轮弯弯的月亮在西边天空的树梢上“。你觉得他说的可信吗?为什么?6/读图,回答:绘制出新月的月相图 ;重阳节的晚上出现的月相是图中的 位置;小明说春节看到了月食现象,小强说看到了日食现象,他们两人中谁的话可信? 。7、小民和小强打算在农历除夕晚上用小民新买的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上的环形山,他们能观测到吗?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观测建议?8/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在 线; (2)这天是 月 日前后; (3)南极圈以南地区昼夜情况是 ; (4)赤道上的昼夜状况是 ; (5)这段时期北半球是 季,白昼 ,黑 夜 ,南半球是 季,昼夜长短相反.9、夏至日时北极圈以北出现 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 现象。10、地球上各地都有昼夜更替现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是由 而引起的;而地球上各地在一年中,每天的昼长都不相同,它是由 引起的。 11、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始终指向 附近。12、阅读太阳直射点变化示意图,完成表格. 太阳直射点 日期节气(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A B C D13、识图题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度,B: 星. (2)在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移动,使地球上产生了 的更替. (3)如果A角度为600,则回归线为 度. (4)在图中方框内填出地球自转方向.
课后反思
课题 第 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周期(29.53)天
宇宙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地球
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