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表现手法的不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表现手法的不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9 18:3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表现手法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六月末尾的那一天,部队宿在沙漠边沿的小村。
刚一宿营,团参谋长卫毅就紧急地派出二十多个骑兵侦察员,到方圆二十里去找水。
第一营还算机遇不坏,他们驻的村子下面,有一眼小泉子。宿营后,二三十个炊事员,有的抬着大行军锅,有的提着灌水的葫芦,有的提着木桶,在那里等水。泉眼里麻绳粗的一股水往外流着,炊事员们都眼巴巴地瞧着它。啊,这一股清涂宗的细流系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哩!
夜里一点钟,王成德召开了支部大会,大伙儿研究了怎样通过沙漠的行军问题。
开罢会,王成德困得站下就睡着了。
周大勇望着王成德,只见他脸黄瘦,眼里网满血丝。他说:“你瞌睡?给眼里放辣面子吧!”
“真是穷开心,你总有气力!”
周大勇的脸色黑黝黝的,两道粗黑眉毛下的一双大眼睛,闪着渴望猛烈斗争的光。他那钢一样结实的身体里,像是蕴藏着使用不尽的力量。
王成德看看周大勇,劲头又来了,像是周大勇身上的力量传到他身上了。他说:“大勇!来,咱们把水的问题再琢磨琢磨。”
战士们都睡了,炊事班长孙全厚还在烧水。他烧好最后一锅开水,就把战士们的水葫芦收集起来,一个个地灌满水。过后,他又留了两碗水,给周连长跟王指导员送去。连长跟指导员,趴在灶火台上头顶头睡着了。看样子,大约他们是正在商量事情中间睡去的。他们头边放着一盏小小的麻油灯。
灯焰喋晃喋晃地闪着。
老孙把嘴放在周大勇耳朵边,想喊:“连长,起来喝水!”
可是话到口边,又留住了。他一手端水,一手扶住灶火台子,微微弯下身子望着连长,那种老父亲疼爱子女的感情在他心里浮起来。
老孙的眼光落到周大勇那又黑又厚的头发上,只见那头发上有几根很小很小的草棍。这草棍大约是昨天晚上部队行军中大休息的时候,连长躺在路旁睡觉落上的。老孙像拿绣花针似的,把连长头上的小草,一根一根轻轻地取掉。他还想端来一盆水,亲自给连长把头洗一洗。哦,如今哪里能用水洗头?连长喝水还没喝够哩!一想起水,老孙的注意力又移到自己手里端的那碗开水上了。他鼓起很大的决心,叫了连长一声。
周大勇猛一睁眼,只见自己口边有一碗水。他嘴唇都干得浮肿起来了,真想把这碗水一下倒在口里。
周大勇从老孙手里把开水碗接过来,悄悄地说:“别吭声!让指导员好好休息一阵,给他留点水,到他醒来的时候再喝。我喝过几口水了。我这碗水让连部的两个小鬼喝。”
老孙照着灯,只见卫生员三牛和通讯员小成挤在一块睡觉。小成枕着三牛的肚子,睡得可甜啦。卫生员三牛还说些什么梦话。小成的嘴在动弹,莫非他梦见自己正在喝水?老孙心疼起来:“孩儿们准是渴得厉害!”老孙想叫醒他们,可又不忍心打扰他们睡觉;不叫醒他们,又怕他们没喝上水身上出毛病。
天将拂晓的时候,周大勇醒来了,揉了揉眼,身子舒展了一下,走出房子。他双臂放在胸前,抵挡寒冷。多怪呀:白天晒得身上流油,晚上像是数九寒天,冷得抽筋。难怪老乡们说这里气候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抱上火炉吃西瓜。
他巡查了一趟哨岗,回来路过伙房,就顺便走进去。
孙全厚坐在火炉跟前,抱住膝盖睡定了。火光把他油渍渍的灰军服,照得发亮。他一阵一阵打冷颤,轻声慢气的在梦中呻唤。
周大勇蹲下去,左手慢慢地搭在老孙肩上,头挨着头,把全身力量集中在耳朵上,听老孙长一口短一口地呼吸。过了一阵,他又轻轻地摸老孙那枣树皮一样的手,摸那浮肿而烫烧的脚……
(有删改)
文本二:
永恒的忆念——抗美援朝六十周年回忆录(节选)
石晓华
很多人应该都读过小学课本上《一个苹果的故事》,说一个小战士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送上来一个苹果,战士们之间互相谦让,谁都不片吃了这个苹果。最后连长起头咬了一小口,战士们才开始吃,一圈下来,苹果还有大半个。
这个故事并不是书本上杜撰出来的,而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真实发生的。
12军35师104团机枪连战士,是吃到苹果的幸运儿之一。他说:“看到苹果谁不想吃,都想吃,我们已经很久没喝到水了,但是不能吃,必须留给最需要的同志,这就是我们的无产阶级的感情。”
12军34师100团通讯员兼理发员的王德君老人,在坑道里被困了十几天时间,晚年他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两天没喝过水,嘴皮子都干了,嘴都肿起来了,眼睛发昏,睁不开,鼻子发炎、喝点水比吃药都好,饿得心发慌,但是枪一响,脑子会忽然变得很清晰。”
抗美援朝老兵马发泉老人回忆说:“白天打一仗,晚上下点雨,第二天早上醒来,看到坑道前面有个小坑,里面都是血水。有个炊事员看到是血水,就用手兜起来吃……血水里面有蛆虫,但是没办法,胃里面实在是烧得慌,就把蛆虫一起吃下去。”
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当时的环境确实如此恶劣。
1.两个文本都写到了缺水的问题,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
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挺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备受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急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经过她和哥哥姐姐们精心校对编辑,《误诊记》出版了。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抗日英雄赵一曼:留给儿子的遗书令人泪目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黑龙江珠河县小北门外被日寇杀害,将一腔热血回报给了生养自己的祖国大地。
临刑前,赵一曼在被押送行刑的火车上留给儿子(宁儿)一封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遗书只有短短几句话,让人不禁泪目。
赵一曼与其丈夫陈达邦于1928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结婚,后来赵一曼回国工作,陈达邦则留在苏联继续深造,深造后又被共产国际派到法国工作。
赵一曼的儿子出生于1929年1月,取小名叫“宁儿”,但因为时局混乱,赵一曼又有党的任务在身,她没有办法好好照顾她的“宁儿”,只好把幼小的儿子寄养在武汉她丈夫的大哥家中。
赵一曼深知母子一别不知何时再见,去东北临行前她抱着儿子去当地的照相馆照了相,一份照片夹在信中寄给了丈夫陈达邦,另一份照片常伴她的身侧,是她每每想念儿子时的情感寄托。但她一直以来的工作和信念都是反满抗日,她想实现她诗中所写的愿望——“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5年底,赵一曼在战斗中组织战友撤退被俘,几个月后英勇就义,最终没能与儿子再见。这份遗书,一直到1956年,才辗转被陈达邦和儿子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见到。
(摘编自“网易号·历史栏目”有删改)
2.两个文本都写道父母对子女的爱,由于文体不同,其表现手法也有差异。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又是遍野槐花香
李培禹
近几年,有几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是和李迪在永和黄河湾度过的。山西永和—-掩藏在晋陕大峡谷深处的一片热土。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的是咱永和的乾坤湾。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霏霏细雨中,顾不上放下行李,我们便沿山路蜿蜒而上,当站在半山腰的观光平台上俯瞰乾坤湾第一眼时,一下被她的神奇、美丽、壮观震撼了。四月一过,黄土高原吹过来的硬风便软了下来、不经意间便形成了缕缕春风:不急不缓、不大不小的春雨,也适时撒落。而这一切都是在春的氤氲中迎接着五月的到来。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白色、紫色的槐花儿,相间相连,开得热烈,一眼望不到边。
李迪一下爱上了这里,我们回京后,他只身一人留了下来。这是山西省最小的一个县,全县只有六万多人口。不大的县城,一个陌生人,一口京腔的红衣老头,见天个出现在街头村口,慢慢地人们称他李老师,县里的干部则尊称他“迪老”。
这“迪老”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他和街上的修车师傅成了朋友,小马扎上一坐,一聊就是一天,第二天,他又来聊了聊。俩人都当过兵,李迪觉得“成了”(采访素材足够了),他便起身告辞。70岁的“迪老”,向这个名叫李永宁的修车师傅立正举手,啪!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修车老兵也赶紧起身,立正举手,还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庄严一幕的后面,是一个老兵靠一手修车的绝活实现脱贫的动人故事——“老李修车”,已收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永和人家的故事》一书中。
记得也是五月槐花开的时节,一大早儿,我就接到他从永和打来的电话:“培禹兄,打扰了。你听啊,我给你学两句……”听筒那边传来他学着永和人的叫卖声:“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我笑了,问:“迪老是不是又抓到好故事了?是不是又成了?”他兴奋地说,糖角角就是糖三角。卖热馍馍花卷儿糖三角的老汉,跟咱俩一个姓,也姓李,叫李发杲,他卖这三样面食卖了十七年!自己做,自己卖,风里雨里天天喊,天天卖。十七年前做的馍多大,现在还是多大。“培禹兄啊……”李迪声音有点哽咽,“李老汉靠卖馍供三个女儿都上了大学啊……”
快递姐冯琴、卖粉条的大个儿、点豆腐的刘三、养驴的海云、唱道情的刘老汉……李迪五下永和,在这里“深扎”68天,一个个永和普通人在脱贫路上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
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的烂漫春天。
走出高铁霍州站,来接我的竟是迪老。他身边跟着两员干将——永和县文联主席马毅杰和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馆长张步军。两人笑眯眯地迎接我。我知道,迪老的根已深深地扎在这里了。
2020年的五月来了,山西永和黄河湾的槐花依旧盛开。我先是接到县委宣传部的电话,问迪老哪天到永和?不日,县长、县委书记的电话也来了,问迪老哪天来永和?永和的父老乡亲你们怎会想到,此时,远在北京的三零一医院的病床上,迪老正在被病魔折磨着,而他也像战士一样做着最后的冲刺!他从湘西十八洞村采访归来便病倒了。此时,近30万字的《永和人家故事》作为作家出版社脱贫攻坚的重点图书,即将付梓。身体已十分虚弱的迪老,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封面一定要用农家妇女刘林翠的剪纸,她是永和剪纸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辰辰含泪连声答应:“迪老放心,一定用这幅剪纸做封面,一定署上作者的名字刘林翠!”迪老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他轻声哼道:“春天槐花儿开,秋天枣儿红,美好的日子刚刚开始……我累了,睡一会儿,准备完成十八洞村的书稿……”
6月29日9时38分,“一团火”燃尽了;迪老永远地睡着了……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
2021年5月23日,李迪塑像安放暨李迪事迹陈列室落成揭牌仪式在山西省永和县举行,这天,恰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9周年的日子。
黄河涌波浪,遍野槐花香。
(作者:李培禹,系《北京日报》高级编辑,有删改)
文本二:
那天下午,天落着小雨,本来安排他到一个较远的地方采访,考虑到山高路滑,临时改为就近采访民间剪纸艺人刘林翠。
刘林翠,一位中年农家妇女,不善言辞。
迪老走进她家的剪纸展览馆,被那满屋子的剪纸作品震撼了。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迪老坐下来,想好好听听她的剪纸人生。
一开始,刘林翠似乎真没啥可说的,问一句,说一句。不问,不说。不到十分钟便“冷场”了。这是迪老万万没想到的。
迪老毕竟是迪老。这下,他不问剪纸艺术了,剑走偏锋,问起了她家建造这座漂亮小楼房的经过。这样一来,刘林翠的话匣子打开了。
此时的迪老,大脑中思索的已不是这次采访,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能将刘林翠的剪纸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欣赏,从而走上大雅之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迪老忙乎开了。
他举起手机,不停地拍摄墙壁上那一幅幅或憨态可掬,或精巧灵动的剪纸作品。回到住处,他连外衣也顾不得脱,便和《中国艺术报》联系,力推刘林翠的作品。因手机拍摄效果不佳,他又请当地的摄影师到她家重新拍摄一遍,第一时间发往北京,真是不厌其烦。拿迪老的话说,我能帮上的就一定要帮。后来,刘林翠的剪纸作品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
(摘自马毅杰《听迪老讲永和人家的故事》)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写到迪老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事,二者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各有何侧重?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文本一是在现实基础上通过文学加工的结果,而文本二则是对战争写实性的回顾。②文本一表现手法更为丰富,重在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而文本二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回忆来再现当时艰苦的场景,手法相对单一。
2.(1)文本结构方面:文本一情节设置较为曲折,运用插叙,铺垫等手法,如文章开头直接写她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通过母亲的回忆,插叙父母三十年前痛失骨肉的故事,交代她受宠的缘由,使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她的出生做了铺垫;文本二以遗书为中心展开,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平实的叙述交待事实,内容较简约。(2)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神态描写,还有环境(盛开的梨花)的烘托表现父母之爱;文本二以遗书等史实来表现母爱,没有环境方面的烘托渲染。(3)表达方式上:文本一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表情达意,语言生动传神;文本二以记述为主,采用实录笔法,情感融含在叙事中,语言平实简洁。
3.①文本一侧重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具体细致地描写迪老临终前嘱托编辑宋辰辰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情形。
②文本二侧重通过作者马毅杰的叙述,较完整地呈现迪老向《中国艺术报》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