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篮球——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体育与健康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上期
课题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教材版本 教材名: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技术中的一项基本技术。从实用性来讲,由于其方法简单实用,具有动作迅速、隐蔽突然、易与其它动作衔接、球转移速度快等特点,是比赛中运用最广泛的传球转移技术;从发展身体素质方面,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手脚的灵敏、协调素质;从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角度,可以通过利用这一技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与队友的协调配合的能力。因此,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具有较强的可学性与可教性。
学情分析 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双手胸前前传接球学习内容虽然相同,但小学以小篮球和游戏形式出现,不要求动作的细化,七年级学生的教学,逐步过渡到技术规范化,强调动作的完整性、连续性。该年龄段学生模仿能力强,也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教学中要采用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参与学生练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运动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传、接球时的动作手型和用力顺序,接球后的缓冲动作。 难点: 传、接球时的身体协调配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传接球技术动作。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与配套练习,提高学生运用传接球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配合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从而促进其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
教学内容 本节微课通过:示范讲解、分解教学、易错点与纠正方法、课后配套练习等教学方法,整体框架按照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进行设计,逐步将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要领及其练习方法引入学生学习思维中,从而达到课程预设目标。
安全措施 课前检查场地是否平整安全。 课前提出练习过程中纪律要求及注意事项。 检查学生服装与尖锐物品。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避免运动损伤。
教学过程 导入课堂:兴趣激发,引入课堂学习内容 学生通过观摩篮球传球相关视频,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主体部分:逐步强化练习 课前常规,基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 2. 在微课中,教师通过完整的动作示范与讲解,让学生建立该技术动作基本概念。 3.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分解动作和慢动作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动作要领。 4. 指出练习过程中易犯错误,并针对易犯错误提出纠正方法。 5. 拓展进阶练习,例如:两人传接球、对墙传接球、三人移动传接球等。 6. 拉伸放松,课末常规。
器材 篮球场一片、篮球40个
练习密度 最高心率:160次/min 平均心率:124次/min 运动密度:45%左右 运动强度:中
课后反思 学生的球感球性仍需提高。 加入游戏提高学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