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北师大长春附属学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52.0分)
1. 中国是世界彩陶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的彩陶文化。如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物。这些文物可用于说明( )
A. 当时跨地域文化交流频繁 B. 当时中国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
C.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D. 早期人民的审美逐渐趋于统一
2. 青铜器龙纹在商代晚期盛行,风格粗犷庄严,形象夸张神秘,指向原始力量。而西周时期的龙纹风格则从雄奇庄重向讲求秩序和实用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 )
A. 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 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发展
C. 早期国家治理的进步 D. 君主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 老子提出“无为”治国,孟子提出“仁政”,墨子倡导“兼爱”,荀子倡导“仁义”“王道”。这些主张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安定 B. 士人消极避世的态度
C. 百姓反对分裂主张统一 D. 诸学派思想—脉相承
4. 秦朝御史大夫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些举措主要功能在于( )
A. 削弱诸侯实力 B. 加强官吏管理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减少决策失误
5.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沉重负担。为此汉武帝( )
A. 谴使西域,开辟丝路 B.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6. 孔庙原为孔氏后裔和孔门弟子祭祀孔子的家庙,但自汉唐以来,孔庙祭祀逐渐官方化,并在全国推广,唐宋以来上升成为国家常祀祭典。历代少数民族政权也非常注重孔庙祭祀。这反映出( )
A. 政权借助儒学塑造正统形象 B.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未受冲击
C. 儒家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 D. 宗法观念影响国家政治行为
7. 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个一体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汉族以其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这主要说明( )
A. 国家分裂局面与民族矛盾紧密相关 B. 民族交融是国家重归统一的重要原因
C. 尚武精神开始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 D. 少数民族文化推动了中原文化的创新
8.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 相权有所分散 B. 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 “外朝”参议要政 D. 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9.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 出现三教并行走向三教合一的趋势 B. 社会经济的繁荣
C. 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D. 佛学诗词的兴盛
10. 在宋代,中央主要的机构是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三大分立的部门。为限制宰相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为限制枢密使权力,又设枢密副使;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这反映出(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宰相的权力不断加强
C. 专制皇权的加强 D. 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11. 唐诗说唐史。王之涣的《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由此可知,唐朝( )
A. 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 B. 有意突显经济交流的重要性
C. 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 D. 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自信
12. 有学者指出,汉唐大一统时期,大漠草原并不是传统华夏族适宜农耕的地区,击败草原游牧民族也只是为了开疆拓土或者维护国家的安全。元朝的建立,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该学者旨在强调( )
A. 汉唐帝国地方独立性较强 B. 元代文化专制政策得到了推广
C. 汉唐以来大一统进程缓慢 D. 元代大一统推动民族交融加强
13.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街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铺等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 北宋开始推行坊市制度 B. 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C. 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D. 汴京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14. 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 )
A. 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B. 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
C.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D. 兼容了佛教和道教的哲学理论
15. 如表是中央政府对某一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这一地区是( )
时期 措施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府
唐朝 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
A. 东北 B. 台湾 C. 西藏 D. 新疆
16.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在农家经营中,栽桑养蚕的比重超过粮食生产的比重。嘉兴府的近镇村坊大都种桑养蚕,以织细为业,“丝衣被天下,大贾鹜集”,“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泞……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农作物分布格局的变化 B. 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C. 农业基础地位发生动摇 D. 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17. 有学者研究认为,鸦片战争后形成了三角贸易关系,“以伦敦的金融市场为媒介,英国的产业资本在支付自身需要的美国棉花的部分价款时,因为美国购进中国茶的缘故,因而购入美国的汇票进行结算”,从而形成中、美、英三国之间的结算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鸦片战争后( )
A. 中国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B. 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瓦解
C. 传统自然经济仍然根深蒂固 D. 中国卷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
18. 太平军所到之处,出现了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主收租的斗争场面,不少地主唉声叹气说,丰收“与我无份”。除此之外,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 凸显小农阶级的局限性 B. 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 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D. 致使清廷统治基础丧失
19. 甲午战败后,严复力图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警醒国人;光绪皇帝“求治颇急”,意识到“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孙中山耻于辱国丧师,希望“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这说明,甲午战败( )
A. 推动了西学广泛传播 B. 夯实了变法图强的社会基础
C. 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D. 证明洋务运动未能富国强兵
20. 1872年12月,李鸿章正式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在这份奏折里李鸿章指出,“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这反映了轮船招商局( )
A. 引进先进技术的渴望 B. 抵制经济侵略的意图
C. 改变经济体制的要求 D. 收回政治权利的目标
21. 对于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认为只要“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只要皇上“杀二品以上阻挠变法大臣一二人”,然后再对王公大臣“厚禄以养之”,则“新法行矣”。这从本质上反映出维新派( )
A. 企图与守旧势力实现政治妥协 B. 认为变法的阻力来自官僚贵族
C. 对守旧势力阻挠缺乏足够重视 D. 缺乏全面领导变法改革的素质
22. 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首先在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表明当时( )
A. 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清晰 B. 三民主义已成普遍共识
C. 现代民族主义的开始形成 D. 民族平等理念走向成熟
23.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仅仅在这一个多月前,同盟会还坚决抵制内阁制,主张总统制,但随着临时参议院改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立即改弦更张主张内阁制。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 国会只是党派争权的工具 B.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 革命派没有得到美国支持 D. 同盟会缺乏统一的领导
24. 如图所示为1915-1922年日本向青岛输入棉纱曲线图(单位:千担)。其中1916-1919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D.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支持
25. 1915年小说《婚姻鉴》中描述:一日,稚平谓其妻曰:“此间昨来一摄影者,艺甚精明,日当邀之至家,摄一合家欢聚之图。若须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与斯盛。”杨氏然曰:“妖镜摄影,必损我子之目光,余死不愿。”稚平闻言,笑允之曰:“诺。”这反映了( )
A. 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 摄影技术的广泛推广
C.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社会生活的富足安逸
26. 袁世凯死后,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英美支持下,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的张作霖也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各军阀之间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等军阀的混战。这反映了当时( )
A. 日本在中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B. 北洋各军阀在实力上处于势均力敌
C.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 北洋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已名存实亡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7. 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却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这种变易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指出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举例说明洋务派基于这种新世界观所作的努力。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文人结社风气浓厚,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 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明代末年朝内政要“援社为重”,朝外社团则“丐党为荣”。复社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已任,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摘编自张涛《明清之际文人社团发展的历史转向》等材料二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提出“合群救国”“合力求知”的思想主张,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从京师到地方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其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也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如上海的务农会、地图公会、浙江的化学公会,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研究专门知识或新学,力图在知识与技术方面,促进社会进步;还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戊戌时期的学会一般都有公开的章程,明确规定其宗旨、活动内容、会员入会条件、会务管理制度等。上海强学会章程里规定学会要举办的各项事务,“每事各有详细章程,举办以后,随时集议”。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
--摘编自彭平一、曾杰《论戊戌学会的现代社团特征》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文人社团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2) 根据材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是世界彩陶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的彩陶文化。如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彩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在中国各处文化遗址中的展现了不同的风采和特点,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文化交流频繁”,排除A项;
材料未将中国与世界对比,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中华各地人民的审美存在一定差异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青铜器龙纹在商代晚期盛行......庄重向讲求秩序和实用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青铜器花纹注重秩序实用反映了新的政治制度的确立,早期国家治理的进步,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商周时期青铜器花纹的变化,“社会生产力水平”、“青铜冶炼铸造技术”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商朝和周朝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商朝和周朝政治制度的特征解答。
本题考查商朝和周朝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的背景下,诸子百家提出“无为”、“仁政”、“兼爱”、“仁义”共同反映出人民渴望安定,A项正确;
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态度是积极入世,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百姓思想,排除C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结合百家争鸣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御史大夫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使,或简称郡监”可知,秦朝设立御史以负责监督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工作,有利于加强官吏管理,B项正确;
秦朝没有分封诸侯,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
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加强官吏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材料“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沉重负担”中强调汉武帝时期财政负担重,显然选项中只有“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符合题意,“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能增加政府收入,D项正确;
“谴使西域,开辟丝路”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对付匈奴,不符题意,排除A项;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一般是初建王朝为了恢复经济采取的措施,不符题意,排除B项;
C项是属于汉武帝在思想领域的统一措施,不符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自汉唐以来,孔庙祭祀逐渐官方化,并在全国推广,唐宋以来上升成为国家常祀祭典。历代少数民族政权也非常注重孔庙祭祀。”可见孔庙从家庙上升到国家层面,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而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其政权,需要儒家思想速战正统形象,A项正确;
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
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学复兴,要求学生结合儒学复兴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学复兴,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根据“魏晋南北朝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个一体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汉族以其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并建立了众多的政权,在与汉族政权及中原封建文化的相互碰撞之中,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学习汉文化,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日后的国家统一,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隋唐盛世,排除A项;
“开始”一说绝对,早在魏晋南北朝前,中华民族就存在尚武精神,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文化创新,而是强调民族交融是国家重归统一重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题干中“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并结合所学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
B.题干信息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B错误。
C.结合所学可知,“内朝”“外朝”是西汉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中“唐代”不符,C项错误。
D.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封建社会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D错误。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李白以仙人自诩........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可见唐代文坛上诗仙、诗圣和诗佛并行,反映当时出现三教并行,走向三教合一的趋势,A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政治制度日益完善,排除C项;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当时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并非是佛学诗词的兴盛,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唐诗,需要结合唐诗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唐诗,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宋代,中央主要的机构是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三大分立的部门”及所学可知,宋代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权力,又对各机构长官增设副职而形成制约,反映了宋代专制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反映分割宰相的权力,排除B项;
材料反映出政府行政效率的降低,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北宋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可知,诗句表达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突厥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材料体现了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自信,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唐朝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自信,未涉及经济交流的重要性,排除B项;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的建......深入人心”可知,材料是在强调元朝的建立促使大一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真正建立,各民族间的融合真正实现“天下一家”的局面,这突出的是民族交融的作用,D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说汉唐帝国地方独立性较强,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材料中体现不出元代实行文化专制,而是体现一种民族文化间的交融,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大一统的进程,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的统一,需要结合元朝统一的特征和影响解答。
本题考查元朝的统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城内街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铺等随处可见”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显示汴京城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商品交易的地点随处可见,打破了坊市制度的空间限制,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商品交易市场打破时间限制,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局面,而非混乱局面,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A.汉朝经由董仲舒改造儒学和汉武帝采取措施推广儒学,确立了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故A项错误;
B.明确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
C.材料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故C项正确;
D.材料中的文字看不出儒学兼容了佛教和道教的哲学理论,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宋明理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A.材料所述地区并非是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
B.材料所述地区并非是台湾地区,故B项错误;
C.材料所述地区并非是西藏地区,故C项错误;
D.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唐朝加强与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因此材料中的这一地区是新疆,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各朝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各朝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丝衣被天下,大贾鹜集”、“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泞……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可知,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在农家经营中,栽桑养蚕的比重超过粮食生产的比重;且嘉兴府的近镇村坊大都种桑养蚕,以织细为业,这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农作物分布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栽桑养蚕的比重超过粮食生产的比重,排除A项;
“栽桑养蚕的比重超过粮食生产的比重”仍然是农业发展的状况,未涉及农业基础地位发生动摇,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材料“有学者研究认为,鸦片战争后形成了三角贸......从而形成中、美、英三国之间的结算关系”显示出该学者研究认为鸦片战争后形成中、美、英三国之间的结算关系,可知是关于国际贸易与金融的内容,所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证明中国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朝贡体系,排除B项;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需要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主收租的斗争场面”、“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可知,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与地主的斗争以及把土地分给没有土地耕种的农民,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B项正确;
A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排除C项;
D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可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等信息,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严复、光绪皇帝和孙中山提出了不同的挽救民族危机的主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C项正确;
材料突出三人要挽救民族危机,未强调西学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
当时变法图强的社会基础薄弱,排除B项;
材料强调甲午战败后的多方反应,与洋务运动的作用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需要结合甲午战争的特征解答。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庶使我内江外海......实非浅鲜”可知,李鸿章认为兴办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经济侵略,B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轮船招商局抵制经济侵略的意图,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洋务运动并没有要求改变经济体制,排除C项;
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为了抵制经济侵略,而不是收回政治权利,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结合洋务运动的特征和影响解答。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A.材料中的内容本质上说明维新派缺乏全面领导变法改革的素质,不能说明他们企图与守旧势力妥协,故A项错误;
B.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变法阻力的来源,故B项错误;
C.材料中的内容本质上说明维新派缺乏全面领导变法改革的素质,不能说明对守旧势力阻挠缺乏足够重视,故C项错误;
D.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维新派缺乏成熟的政治能力,一味依赖皇帝,缺乏全面领导改革必备的素质,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维新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的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对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逐渐清晰,A项正确;
材料不是强调三民主义,而且“普遍共识”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
在辛亥革命之前,现代民族主义就已经形成,“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
当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仍然具有狭隘性,在新三民主义时期,民族理念才走向成熟,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需要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仅仅在这一个多月前,同盟会还坚决抵制内阁制,主张总统制,但随着临时参议院改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立即改弦更张主张内阁制”可知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前同盟会主张实行总统制,但随着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巩固民主制度,同盟会主张实行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权力,这反映出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B项正确;
题干体现的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同盟会主张政体的变化,并非党派争权,排除A项;
题干并未体现革命派与美国的关系,排除C项;
同盟会主张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袁世凯要就任临时大总统,并非缺乏统一的领导,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要求学生结合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1915-1922年日本向青岛输入棉纱曲线图”内容可知,1916年以后日本向青岛输入的棉纱数量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对日本的棉纱起到了抵制作用,C项正确;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是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排除A项;
1915年清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都已经不复存在,排除B、D两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此间昨来一摄影者,艺甚精明,日当邀之至家,摄一合家欢聚之图。若须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与斯盛。”可知,1915年的小说,描绘的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部分人开始接受新鲜的外来事物,但仍有部分人对新事物不接受,材料说明了近来以来人们生活的变迁,C项正确;
A与材料无关,排除;
摄影技术的广泛推广,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富足安逸,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要求学生结合近现代物质生活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袁世凯死后,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英美支持下,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的张作霖也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各军阀之间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等军阀的混战”可知,北洋各军阀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代言人,他们之间的纷争也是列强在中国竞争的外在表现,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在华势力强弱对比,排除A项;
北洋军阀之间存在着一定实力差距,B项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翻了北洋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的统治,需要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的统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变化:从重血缘到重文明。
积极作用: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抵御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促进夷蛮融入华夏族,推动周边民族的文明进步,使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
【小题2】特点:“夷狄”不再是周边少数民族,更多指向外国侵略者;承认“夷狄”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要求向“夷狄”(西方)学习。
努力:引进外国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举办近代学校,选送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等。
【解析】1.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及积极作用。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2.
本题考查洋务思想。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洋务思想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洋务思想,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28.【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可以得出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复社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已任,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可以得出从重视科举研究转向重视社会政治参与。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明朝教育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西方思想影响、明朝后期政治状况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的特征,依据材料二“合群救国”可以得出以实现救亡图存为目标;“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可以得出以近代知识分子为基础;“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可以得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可以得出改良目标多样化;“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可以得出学会内部关系体现平等和民主原则;组织日益完善。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促进社会精英的团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变化: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从重视科举研究转向重视社会政治参与。
原因:教育的发展壮大了文人队伍;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士人观念的转变;明代后期政治腐败,党派斗争的影响;儒学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2)特征:以近代知识分子为基础;以实现救亡图存为目标;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改良目标多样化;学会内部关系体现平等和民主原则;组织日益完善。
影响:促进了社会精英的团结;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社团的发展。(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逐句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逐句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对政治、经济、思想、社会阶层以及近代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对明代中后期文人社团和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答案】【小题1】指导思想:三民主义。贡献: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促进政治近代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经济近代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变了社会的风俗习惯,促进了思想的近代化。
【小题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后期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第一小问要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