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名师导学
学习目标
1.能从词语的“家族”和“系统”出发,关注生活中出现的新词语,不断丰富熟语积累,自觉积累词语。
2.了解常见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不同,能结合典型例句理解词义演变的常见类型和常用多义词词义之间的关系。
3.学会从词义、色彩等角度辨析具体语境中词义的细微差异,学会梳理、探究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艺术。
学习活动
汉语的词语数量巨大,而词义又不断发展变化,给我们的阅读与表达增添丰富性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障碍。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掌握其中的规律,就能防止以今律古、望文生义,也可以增强我们语言的表现力。为此,“中国字词大会”第一季第二期将主题定为“感古韵新腔,探词义演变”,将带领大家辨析古今词义,探究词义演变规律,提升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活动一
下面是“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第三期“诗词中的节气”的主持人开场白,请以此为参照,用心揣摩,围绕“感古韵新腔,探词义演变”的主题,为“中国字词大会”第一季第二期节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开场白,简单介绍这期活动的意义、价值。可以参考教材该单元“学习资源”中的相关文章。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它不仅是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一颗敬畏之心。
而无论是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是大寒须遣酒争豪,大自然的变化也催生了一代代诗人的诗情。
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花开四季的舞台上,再一次感受寒来暑往之间,诗和季节的相互成就所绽放出的文化的光芒。
活动二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抓住了义项间的联系,就能更好地理解多义词。
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词义间的联系。
1.以“伐”字为例。《汉语大词典》中“伐”的解释有:砍头;败坏;砍斫;自夸;击刺;攻打;平毁;记功;敲击;为自己记功;批评。这些义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结合下图进行说明。
2.从本册教材里的文言文中寻找一个有多个义项的字词,梳理出这些义项之间的关系,并参照上图绘制思维导图。结合这幅图,将该字词的词义演变解说给同学听。
活动三
一词多义是词义演变的结果,而如果比较古义与今义,则会发现不同的词词义演变的结果并不相同,大略可分四类:一类是“词义扩大”,一类是“词义缩小”,一类是“词义转移”,还有一类是“感彩变化”。请选手判断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词义演变分别属于哪种情况。如果你是评委,请你做好对这道题目和选手回答进行点评的准备。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③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⑦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
⑧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
⑩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⑾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项羽本纪》)
⑿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活动四
“中国字词大会”同“中国诗词大会”一样也设计了与选手对抗的“百人团”,请你参加这场招募,完成下面题目。
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请结合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原义,说说使用不当的原因。
①这篇文章内容粗俗,空有华丽的辞藻,竟然在报刊上发表,简直是不刊之论。
②黄秋园先生身后画名如日中天。谁能想象得到他生前在画坛不名一文,只是南昌市银行的一位普通员工呢?
③尽管他在这次比赛中表现出色,但教练不仅不赞一词,还总铁青着脸,这使他感到很是意外和失望。
④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⑤对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有的同学不以为然,从长远的观点看,是要吃大亏的。
⑥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球场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⑦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⑧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⑨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⑩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活动五
请你围绕“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这个活动主题,编制一道题,可以属于上述已有环节,也可自创一个比赛环节,供组委会选择。
梳理探究
1.人的名字中往往包含着一定的寓意,请选择自己或同学名字中的一个字,运用“建图索义”的方法,了解其词义的演变,最后揭示名字里的美好寓意。
示例
假设有一位同学的名字是“宋绝然”,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绝”字来结合例句探索词义演变。
例句 词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运用比喻,描写箫声如丝线般绵长不断。此处用本义“断丝”。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绝”所带宾语为两国的友好关系(“秦赵之欢”),由本义“断丝”引申为“断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由于断绝而无连接,因此必须横越而渡,因此引申为“横越”。
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由“横越”义引申为“穿过”,从道路、河流、云气上横穿过去。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断绝则穷尽,引申为“极”。
综上分析,“宋绝然”寄托着父母希望绝然同学刚毅果断、超绝独立的心愿。
2.列出本册教材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然后将这些古今异义词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分为四类。各小组分类完成相关任务,然后全班交流。
3.下列句子出自本册教材古文,请选出加点词的古今义没有明显变化的一项( )
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白露横江(《赤壁赋》)
③于是饮酒乐甚(《赤壁赋》)
④学不可以已(《劝学》)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
⑧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⑨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琵琶行并序》)
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终年不闻丝竹声(《琵琶行并序》)
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
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并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A.⑥⑦⑩
B.⑥⑨
C.⑦
D.④⑨
4.成语中有些字词仍保持着古义,请解释下列成语中的划线字。
①无可适从( ) ⑩尸位素餐( )
②以己度人( ) 不学无术( )
③质疑问难( ) 如释重负( )
④登峰造极( ) 不速之客( )
⑤怨天尤人( ) 不期而遇( )
⑥缘木求鱼( ) 文过饰非( )
⑦引吭高歌( ) 出类拔萃( )
⑧寡廉鲜耻( ) 蔚为大观( )
⑨家徒四壁( ) 寄人篱下( )
5.有些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被误用,请搜集这类成语,分小组进行讨论(可按成语首字的音序划分任务),然后全班交流:这些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如何避免误用?
参考答案
【活动一】
略
【活动二】
1.“伐”的本义是“砍头”,由“砍头”引申出“砍斫”“击刺”“敲击”,这几个义项存在相关性,前后关系相当明显,是链条式引申。再由“击刺”这一具体动作,引申为“攻打”和“批评”,“击刺”与“批评”之间存在相似性,“击刺”与“攻打”之间存在相关性。而“攻打”会对人或物造成破坏性,因而引申出“败坏”“平毁”之义。攻打成功,就由朝廷“记功”,再由“记功”引出“为自己记功”,再扩大范围,即“自夸”。相关例句如下:
砍斫: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
攻打、讨伐: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打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
功业: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史记·项羽本纪》)
自夸:不伐己功,不矜己能。(《史记·淮阴候列传》)
2.略
【活动三】
1.(1)词义扩大
例句 古义 今义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内外亲属 专指外亲,不含家庭成员
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中原地区 中国,包括中原地区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项羽本纪》) 长江 所有的江
(2)词义缩小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金属 黄金
⑦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 气味,味道 难闻的味道
⑧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妻子和儿女 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
例句 古义 今义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容貌 色彩
③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热水,沸水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⑩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受到感触而振奋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4)感彩变化
例句 古义 今义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爪子和牙齿,中性 坏人的党羽,贬义
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 活泼可爱,褒义 流氓,无理取闹,贬义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褒义 用尽心机,贬义
【活动四】
①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不刊是说不可更改。例句将其误解为:水平低而不能刊登的言论。
②不名一文,连一文钱也没有,形容极为贫困。名:占有。例句将其误解为:不出名,没有名声。
③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赞:添加。例句误将“赞”理解成“赞扬”。
④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训:准则。例句将其误解为:不足以成为教训。
⑤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多含轻视意。例句将其误解为:不在意。
⑥不孚众望,指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例句将其误解为:不辜负众人的期望。
⑦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褒义词。例句将其误解为:散布危险言论,做危险之事。
⑧文不加点,是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例句将其误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⑨无出其右,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例句将其误解为:没有比他更坏的。
⑩细大不捐,指兼收并蓄,小的大的都不舍弃。细:小;捐:舍弃。例句将其误解为:什么都不捐献。
【活动五】
略
梳理与探究
1.略
2.略
3.C
4.①无可适从(去,往) ⑩尸位素餐(白)
②以己度人(推测) 不学无术(本领)
③质疑问难(询问) 如释重负(放下)
④登峰造极(至) 不速之客(邀请)
⑤怨天尤人(责怪) 不期而遇(约定)
⑥缘木求鱼(攀援) 文过饰非(掩饰)
⑦引吭高歌(拉长) 出类拔萃(超出)
⑧寡廉鲜耻(少) 蔚为大观(景象)
⑨家徒四壁(只有) 寄人篱下(依附〉
5.略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