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从封面、封底等处介绍《少年读史记》,大概了解本书内容。文言文与白话文交融的特点,淡化原著的语言艰涩。
通过《鸿门宴》一个故事,分析刘邦、项羽人物形象,积累书中的成语、歇后语等。
激发学生阅读此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分析刘邦、项羽人物形象,积累书中的成语、歇后语等。
激发学生阅读此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 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描述。老师在五年级的学生阅读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被圈于教材学习中,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阅读量少,盲目选择,篇目单一, 特别是对古代历史经典文化缺乏了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别提阅读兴趣,读写能力差,知识建构不够宏观,写起作文来干瘪苍白。同时《史记》原文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艰深难懂,所以老师选择了台湾作家张骅编写的通俗易懂的适合少儿学情的《少年读史记》这本书。希望从中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名作。刻画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人以鲜活之感。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又有“妇人这仁”。这种性格最终导致他的失败。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网络查找资料 人物图片 《鸿门宴》影视作品 梳理人物关系图
教学过程:
一、以《将相和》中的文言文引入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这篇历史故事,出自于《史记》。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现代文译写的文篇,其实《史记》的原著是文言文。什么是文言文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原著(PPT)这段文言文就是书中所写的“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而且它还包含了一个成语“刎颈之交”。《史记》中所叙述的故事都是采用文言文。文言文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代历来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句话,文言文比较艰深难懂,很多人就会放弃阅读这样一本如鲁迅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经典著作。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老师今天带来的一套书——《少年读史记》。大家肯定会爱读。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史记》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PPT)所以这套书精选了其中一些名家故事,编册成书,共 5 本。那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以前老师说过,了解一本书,可以封面、封底、目录等地方了解,我们一起看它的封面,它是由台湾作家张嘉骅编著的,该书获得了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封底介绍其编写特点,它用孩子的语言,现代的视角,集史学、文学、哲学、国家一次到位,让孩子尽早接触鲜活的历史,奠定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石。同时,书内选用了部分原著,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的精妙。这样一本好书,里面不仅包含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典故,还有很多出自《史记》的歇后语故事如“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其中有一个叫樊哙的人说了一句话,后来演变为一个八字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什么意思呢?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那谁是刀和砧板,谁又是砧板上的鱼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被很多知名导演拍成的电影《鸿门宴》这个故事去看一看,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宴会值得被历史铭记。
二、走近《鸿门宴》,理清故事脉络
默读《项王之怒》,弄清项羽杀刘邦缘由。
师:好,现在请大家翻开老师所发的从书本中所印的纸张《项王之怒》, 利用第二单元学习的快速默读方法,带着问题,默读此章,思考:项羽为什么要杀刘邦?对于项羽的决定,亚父范增是认为如何?
生:………
师:看来呀,这次刘邦是死定了呀!他才区区十万兵,怎敌项羽的四十万驻扎在鸿门的大军呀!何况,他们刚才在巨鹿之战中打完胜仗, 士气很高,这可怎么办?刘邦的军师张良在何处?难道就没有收到一点消息吗?请大家继续看第 2 张《张良的应变之计》
阅读《张良的应变之计》,分析刘邦人物形象师:张良收到消息了吗?
生:收到了……
师:是谁告诉他的?
生:项伯。
师:项伯何许人也?
生:项羽之堂叔。(引导学生用文言文“之”)师:项伯为何而来?
生:因为张良之前对他有救命之恩。
师:哦,项伯为了报恩,为了一个“义”字,冒死前来相告张良快逃, 那张良逃了吗?
生:没有。
师:没逃。他的应变之计是什么 ? 生:请项伯。
师:让谁请项伯? 生:让刘邦请项伯。
师:刘邦请项伯前来有何目的?
生:巴结关系(结儿女亲家)让项伯替他说好话。师:刘邦还用了一番说辞,怎么说的?
生:…….
师:哎呀,你看这个刘邦,把自己想做关中王的心思掩饰得干干净净, 成功说服了项伯替他卖命求情,从中看出刘邦是个怎样的人呀?(虚情假意,老奸巨滑)
师:项伯回去也用了刘帮的那番说辞,跟项羽如实相告,别人刘邦哪有背叛之心啊,别人把城门封起来怕贼来,把户籍、珠宝登记在册, 就等着你来直接得现成的。你杀了别人,那就是“不义”。果然项羽中计了,刚刚还怒气冲天的,听了项伯的一番话,就改主意了,不打了,从中你觉得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PPT)张良此计,堪称妙计啊。接着故事的高潮《鸿门宴》来了。这场鸿门宴的饭局可不是简单的双方领导聚餐啊,那是一场暗藏杀机的鸿门宴。刘邦很清楚此番前去,凶险万分,可是不得不赴宴啊,毕竟现在咱也不是他的对手啊, 那项羽此时还有之前的怒气,非得处死刘邦不可吗?请大家观看一段电影视频。
观看视频,感受鸿门宴上的刘邦和项羽之人物性格
师:好,看完视频,请大家拿第 3 张纸,《鸿门宴上的杀机》。老师给大家的是一段书中节选的文言文,宴会就座以后,在洒宴中,范增对项羽使了好几次眼色,让他杀了刘邦,可是项羽竟无动于衷,他对刘邦的鸿门说辞深信不疑,没办法,范增把项羽的堂弟项庄找来,让他以敬酒助兴,借舞剑之机杀了刘邦,于是“项庄拔剑起舞……庄不得击。”
师:谁能说一说这段文言文的意思? 生:……
师:看来,文言文也不是很难呀!这后来也成为了一个有名的歇后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PPT)不知大家发现没有,电影中有些细节是书中并未写出来的,如项羽的迟疑不决时的神态动作等,编剧却给了他一个特写的镜头,说明编剧对文本的解读可在原创的基础上, 加入自己的元素,进行更加具体化的想象,(板书),使项羽的优柔寡断的形易县更加丰满。那大家也来当一回小编剧,做个大胆的预测(板书),现在项庄,项伯舞剑僵持不下,刘邦是否能脱险?谁会助他脱险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樊哙。(前面文言文中有提示……项羽的妇人之仁,放过刘邦) 师:对,大家观察敏锐,能够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并积极思考,为你们点赞。现在请大家拿出樊哙《抢救刘邦》这部分,快速默读,樊哙是用武力解决还是说辞?
生:说辞。
师:怎样的一番说辞? 生:……
师“哎呀,没想到樊哙一介屠狗的武夫,居然也能说出此番说辞,而且跟刘邦的说辞如此一辙呀,就是一个意思,你杀了刘邦就是不义, 那项羽此时该怎么想呢?生:不能杀了刘邦.
(PPT)项伯 不义 樊哙 不义天下人岂不都说“籍不义”?
生:不行,不行,为了“义”,我岂能杀了沛公?
师:是呀,就是这个“义”字,项羽被牢牢地套在这个“义”字里了, 完全没想到刘邦的虛情假“义”,于是刘邦借上厕所之机想开溜,又怕得罪项羽要去告辞了再走,樊哙急了,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PPT)这是什么意思呢?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的鱼肉,还辞什么别啊?赶紧逃命吧!这句话后来演变为了一个成语不拘小节,以及一个八字成语,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听了这话,刘邦抄近路跑了。留下张良献礼给项羽和范增, 项羽乐呵呵地接过了礼物,范增看此状,气得把玉斗砍烂,并预言将来夺取天下的必是刘邦。刘帮回到霸上,立刻诛杀了曹无伤。
三、总结故事,推荐学生续读《少年读史记》
师:同学们,纵观整个《鸿门宴》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刘邦的老奸巨滑,项羽在关键时刻却放弃了诛杀对手的最好时机,没有认识到他们由以前共同攻打秦国的盟友,现在已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的格局之变,真真是一个只有莽夫之勇却无智者的聪慧的人啊,一个词,有勇无谋,再加上一个词妇人之仁,正是这样的性格特征,也为后面项羽“乌江自刎”的悲情结局埋下了伏笔,作者也说鸿门宴是”一场项羽错过未来的宴会”,请大家共同期待下一个故事“英雄末日——项羽四面楚歌的故事”。(PPT)
四、作业:
买书阅读后,梳理“项羽、刘邦”两个军事集团的人物关系图。
搜索观看《国史演义》栏目,了解故事背景及情节,编排历史情景剧《鸿门宴》,再塑经典。
编排建议:丰富故事的情节,适当添加人物的对话。
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堂课结束后,听课的老师进行了如下评价,他们认为梳理主 要人物关系,为后文学习作有效承接,是关键一环,在此基础上再理 清文章结构,即宴前、宴中、宴后。这样一来,教学的思路便明晰了。整本书的导读,荐读的点很重要。这堂课的落脚在哪里:内容?语言? 人物?情节?不必面面俱倒,可以以点带面。《鸿门宴》中情节曲折, 步步惊心,加之极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条 有效途径。要利用宴前、宴中、宴后这条结构线将情节发展和人物命 运紧密结合起来,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冲突中层层深入将故事推到高 潮,不动声色地诱发学生的阅读意愿。最后再度回归:在你的心中,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宴会?千人千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见解越独到,对原著的兴趣就越浓 ,此时不失时机地推出《史记》,荐读的目的就水到渠成了。
这些评价与建议,我觉得非常中肯,很有借鉴意义。《鸿门宴》课文特别长,逐字逐句知识点落实,实在太枯燥了,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发了几张关于本课的古今文译照的纸张,因学生之前也没接受过小古文阅读的训练,虽然译成了现代文,有些句子学生还是不太能理解, 学生也是兴趣逐渐减弱。当播放影视作品《鸿门宴》的片断时,学生们一下子兴趣提起来了,对整个事情的脉络也了更清晰感知。但是整堂课下来,感学自己没有带好学生赴这场“鸿门宴”。而同行老师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今后对于这类集悠久历史与语言文化于一体的读物荐读时,心中有了答案,那就是教师荐读之前,自己一定要通读原作,读熟读透,才能拿捏有度,掐准文心,成功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