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9 20:3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科主要讲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其带来的影响。初中课本关于本部分内容涉及较少,该部分属于高中统编教材中的新增内容。 因为该课知识本身线索比较清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剖析殖民过程的特点与本质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图片、精选史料,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增进有效学习。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 2.联系两次工业革命,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 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的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双重影响。 5.以糖为基本线索,对该段历史做出多元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重构历史的能力。
重点 难点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特点及影响,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小组合作探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导入】 出示图片:给同学们看一些好吃的,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味道?学生回答:甜。 因为制糖业的发达,现在的我们很容易就能吃到甜。但糖背后的历史却很不简单。 引出史料:“糖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背后,竟然隐藏着一部十分复杂的、十分具体生动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季羡林《糖史》 “蔗糖在18世纪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就如钢铁在19世纪,石油在20世纪所占据的地位一样。”——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时间:1分钟
过渡: 毫不夸张地说,近现代历史与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就以糖作为线索,来学习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这种“旅行的食物”,出示PPT,同时讲解: 印度是最早制成蔗糖的国家,之后传到了周边的中国、波斯和阿拉伯。中国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学到了制糖技术,到宋朝时糖已经非常普及了。 与此相比,欧洲人吃到糖却是一个务必艰难的过程:公元800年前后,甘蔗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入欧洲,但维度偏高的欧洲并不适合甘蔗生长,只能在地中海沿岸少量种植。因此,蔗糖在欧洲很稀缺很珍贵。成为了一种奢侈品,甚至是专门用来炫富的装饰品。(欧洲贵族乐于用大量的白砂糖堆成像石膏一样的东西,并雕刻成艺术品,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重要的节日集中地去挥霍它,以此凸显自己的身价。这种集中挥霍糖的习惯也流传到了今天——过生日时要定一个生日蛋糕)。 由于糖价值不菲,蔗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财富,欧洲人迫切需要找到能够大量种植甘蔗的新土地。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甘蔗被带到了拉丁美洲。自此,糖与殖民地的故事就开始了。 【一、拉美的殖民地化——糖与新大陆的相遇】 首先,我们回到课本,回答问题:第一个在拉美建立殖民地的是哪个国家?之后又有哪些国家紧随其后?殖民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控制和剥削殖民地? 学生回答。 以拉美的安的列斯岛为例,这个岛原有300万印第安人,1514年仅剩1.4万人。 出示图片:波托西银矿,曾有800万人死于该银矿繁重的劳役之中,巴巴多斯岛上有大量的甘蔗种植园。通过以上的学习,列强在拉美的殖民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同学们可以猜一下,开采金银矿和甘蔗种植园这两种殖民掠夺的手段,哪个获利更多呢?学生回答。我们看一则史料来求证。出示材料: 由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源源不断,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种植园逐渐发展起来,每年从这里出口蔗糖2万吨……虽然巴西一度发现了金矿,但很快就枯竭了,巴西种植园生产的甘蔗是葡萄牙的主要财富来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得出结论:种植园经济为殖民者带来巨大财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材料中还提到了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源源不断,我们具体看一下这种需求的增长。出示材料: 在18世纪的前40年,英国的蔗糖消费增长了4倍以上,之后的40年又翻了两番。从1663年到1775年,英格兰的糖消费增长了将近20倍。 ——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提问:为什么糖的需求量会急剧增加?学生回答。 再来看一则材料求证: 在17世纪初,茶传入英国,起初人们觉得它味道苦涩,但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了……红茶和糖逐渐普及到下层居民之中,英国形成了下午茶的习俗。 ——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学生依据材料再次回答。 时间:8分钟以内
过渡:那么,茶的故乡在哪里?学生回答。 我们就跟随茶叶与糖的邂逅,把视线移至亚洲。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糖与茶的邂逅】 首先我们结合课本,看图回答: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亚洲殖民活动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思考:为什么无法像在拉丁美洲那样占领广阔的殖民地呢? 学生回答。(此处需要引导学生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实力差距上思考) 我们再来看两张地图,19世纪末与16世纪相比,列强在亚洲的殖民活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结合一则材料,启发一下。 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流行喝下午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与此相应,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茶歇”——在工作期间喝茶休息。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体力,让人身心愉悦,这样工厂主可以将工人工作的时间延长出更多。 ——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学生回答。 由此再来回答变化的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实力大增。 这种变化在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对落后生产力的胜利,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时间:6分钟以内
过渡:跟随者糖与茶的邂逅,我们学习了列强在亚洲的殖民活动。 我们再回来看蔗糖产业。(材料)糖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大规模的种植又要去哪里寻找足够的劳动力呢?→黑奴贸易。
【三、非洲的殖民地化——糖与黑奴的大西洋之旅】 黑奴贸易又称三角贸易。请学生给大家说说什么是黑奴贸易? 学生回答。 在1500至1880年间,约有1000万非洲人被贩运到美洲,这些黑奴中绝大多数被卖到甘蔗园工作,(出示材料)黑人历史学家威廉斯曾说:哪里有蔗糖,哪里就有奴隶。 这张图是工作时的黑奴,他们的为什么带着铁皮面具?(为了防止他们偷吃糖)黑奴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他们的生存条件极差,有统计称每一吨蔗糖的生产都是以一个人的生命为代价的。 我们通过两张地图来看一下列强入侵非洲的进程。思考回答:列强为什么于19世纪后期加快了瓜分非洲的步伐? 学生思考。 看一则材料,从中寻找答案。学生回答。 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列强各有各的计划,彼此之间产生了矛盾怎么办? 学生回答。 1884年欧洲列强在柏林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规则,即有效占领原则。什么叫有效占领原则?学生回答。 出示图片:观察地图,图中的非洲国家的分界线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这是为什么?(看漫画)回答:会议决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因此,柏林会议是一次“地图上作业”的会议。 所以,柏林会议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确定了“有效占领”原则,二是“地图上作业”,划定列强势力范围。 时间:10分钟左右
过渡:在柏林会议之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影响——甜蜜与苦涩】 世界殖民体系何时最终形成?学生回答。 出示图片:看图:西方国家殖民世界进程图1492-1914。 亚非拉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已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我们再来结合几段材料,分析世界殖民体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使用学案,共五段材料,分为3组,每组处理1-2则材料。 材料一:在拉美的甘蔗种植园中,黑人奴隶过着悲惨的日子……非洲和美洲为了满足欧洲人的快乐而遍体鳞伤,这无疑是一种“甜蜜的悲哀”。 ——艾周昌、郑家馨《非洲通史·近代卷》 材料二:英国的工业品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为英国生产原料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继发生,如中国。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欧洲取代了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四:英国人在印度修建铁路和兴修水利,开办近代教育推行英语教育,禁止印度旧社会恶俗,还废除了残存的奴隶制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回答,教师进行引导。 时间:10分钟左右
【总结升华】 我们总结一下:可以把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看思维导图)……它的形成过程对应的也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种不同的经济指导思想。 世界殖民体系的历史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糖作为第一批具有世界意义的商品,它原产亚洲、非洲人工、美洲种植、欧洲消费,它其实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缩影,也是世界殖民体系的一个缩影。它有甜蜜的一面,也有苦涩的一面。 我还有一段话要分享给大家:出示材料,带学生阅读。 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一个文明的产生就像是点燃一支蜡烛,其光亮有限,也很容易熄灭。但如果许多蜡烛同时点燃,就会连成一片文明之光,就会在其他人类群体中引起连锁反应……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单一的人类群体都不可能创造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某一种文明。 ——钱乘旦《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教师继续总结:糖在人类历史上的影响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光明的是它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塑造如今的世界贡献了一份力量。阴暗的是它导致了战争、死亡和奴役…… 资本主义文明确实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传播开来,连成了一片文明之光,但其传播的方式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是很值得商榷的。 冲突是交融的一种形式,但冲突不是迫害、不是杀戮、不是讲其他民族视为异己、不是将其他文明赶尽杀绝!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值得我们每一个学过历史的人深思……以史为鉴,引以为戒,不让悲剧重演,纵使有一天我们成为了那根“新燃的蜡烛”。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时间:5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拉美的殖民地化——糖与新大陆的相遇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糖与茶的邂逅 三、非洲的殖民地化——糖与黑奴的大西洋之旅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影响——甜蜜与苦涩
教学反思: 一、我谈一下自己认为本课的优点。 我用“糖”为本课重建了一个线索,这样的教学立意是在培养学生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同时,力图培养一些学生重构历史知识的能力,即跳出原有叙事,在新的情境下合理、科学地解读历史。 同时因为是新教材,我尊重了课本上原本的四个子目录的顺序,只是将黑奴贸易一部分挪到了非洲殖民地化的内容中去讲。此外,课件中选到了非常合适的地图,比如《葡萄牙与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16世纪中叶)》《列强入侵非洲(15世纪—19世纪中叶)》也是让我比较满意的。 结尾的总结升华部分,是我希望学生们也能通过学习历史而心怀“温情的敬意”与“理解之同情”。 最后,我最满意的是:下课时看到了学生们脸上带着笑容离开的课堂,这节课或许会让他们对历史课的认识更加多元。 二、我再说一下本课的遗憾: 以“糖”为线索,使得备课的过程中也给自己增添了许多麻烦,为了这个线索,为原本就内容量较大的这一课又人为的增添了不少材料和阅读量。 课堂节奏有些不好,个人表现还是有些紧,没有在最佳状态。 以上都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最后的超时。 此外,本节课在不断的追问和思考中推进,一些历史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疲惫。 最后,本节课汇聚了备课组老师的集体智慧,我很感谢大家。备课-试讲-展示的过程让我受到了历练,收获很多,成长不少,我也很感谢这次展示的机会,也希望这节课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研讨的素材。
【附学案】
结合以下材料,概括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材料一:在拉美的甘蔗种植园中,黑人奴隶过着悲惨的日子……非洲和美洲为了满足欧洲人的快乐而遍体鳞伤,这无疑是一种“甜蜜的悲哀”。
——艾周昌、郑家馨《非洲通史·近代卷》
材料二:英国的工业品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为英国生产原料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继发生,如中国。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欧洲取代了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四:英国人在印度修建铁路和兴修水利,开办近代教育推行英语教育,禁止印度旧社会恶俗,还废除了残存的奴隶制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