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9 21:4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如表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存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 河姆渡文化 B. 红山文化 C. 良渚文化 D. 陶寺文化
2. 如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4. 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 孔孟思想 B. 黄老学说 C. 两汉经学 D. 宋明理学
5.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  )
A. 地为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B. 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
C. 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 D. 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6.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 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 B. 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7. 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
A. 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 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8. 民国初期有传单上写道“……我等含冤受辱,忍痛被垢于日本人之密约危条,以及朝夕祈祷之山东问题,青岛归还问题……噩耗传来,天暗无色。背公理而逞强权……非公理,非正义也……”据此推断,该传单最有可能会出现在(  )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B. 义和团运动期间
C. 五四运动期间 D.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9. 在“学习党史”活动中,某班同学搜集资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行专题研究,制作了如下展板,这一展板的主题应是(  )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C. 人民军队的建军历程 D. 人民军队名称的沿革
10. 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1912年为民国元年)。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

A. 局部抗战时期民众抗争 B. 台儿庄战役产生的影响
C. 敌后战场儿童关心国事 D. 抗战胜利时民众的心态
11. 1937年8月25日,朱德与彭德怀发表就职通电:“部队现已改编完毕,东进杀敌。德等愿竭至诚,拥护蒋委员长,追随全国友军之后,效命疆场,誓驱日寇,收复失地,为中国之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到底。”电文中的“部队”指(  )
A.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B.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C.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D. 西北野战军
12.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乡(村)、区人民代表会议成为乡(村)、区两级正式的最高权力机关,乡(村)、区人民代表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这些举措(  )
A. 是对民主革命纲领的调整 B. 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实践基础 D. 践行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 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从该年度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共中央实行该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
A. 巩固”大跃进”运动成果 B. 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
C. 纠正工作中“左”倾错误 D. 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
14. 1954 年 6 月 29 日,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了前一日中印总理会谈中中国提出的外交“五项原则”。下列项中不属于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确认的“五项原则”的有(  )
A.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 平等互利
C. 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 D. 和平共处
15. 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筹办,并成立外汇调剂中心;随后,厦门等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也相继成立外汇调剂中心。1986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深圳进行扩大外汇调剂范围的试点。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证券交易市场正式形成
C. 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D.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16. 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 小篆 B. 楷书 C. 行书 D. 草书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7. 儒家的治国理念对中国的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 据材料二,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的国家哲学内涵及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3)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门德尔斯1969年首次提出原始工业化理论,1972年将其扩展为“主要分布在农村中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中国明清江南工业是“超轻结构”,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在对整个江南地区棉布产量的估算中,“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
——摘编自李伯重的《江南的近代化》
材料二: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三: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辛亥革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很难否定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正如同盟会会员、杰出的教育家雷沛鸣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单纯的朝代更替,反之,它是政治革命,依之,即以创造新政治秩序,辛亥革命“虽以破坏为方法,却以建设为鹄的”。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秩序,但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新秩序的建立。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史上一块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意义和功绩不容抹杀。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距今5000年。良渚文化处于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符合题意,故C正确。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与题干“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不符,故A错误。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不符合“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故B错误。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不符合“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结合良渚文化所处的时期、地点以及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良渚文化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核,故①错误;
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尚书省执行,故②错误;
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③④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合,故A错误。
B.传统农业衰退不符合唐宋历史,应该是传统农业发展,故B错误。
C.材料中“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说明茶叶、桑蚕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唐宋时期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C正确。
D.材料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与D项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诗是出自朱熹的哲理诗《观书有感》,后两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使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才能达到新境界。这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相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即所谓的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故 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了解儒家思想发展的演变过程和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注意区别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注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内容。
5.【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东南各省与列强达成协议而坐视朝廷危机,说明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是清政府中央权威大大下降的表现,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政府权威的下降,不能说明地方督抚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排除A项;
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部分督抚对清廷的反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清华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D正确;
国民政府出现于1927年,材料也未涉及女性的所有权利,排除A;
近代社会中,男女地位并未实现平等,排除B;
民主共和观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要求学生结合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民国二十五年是1936年,此时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故C正确;
A是晚清时期,排除;
B是1914-1918年,时间与材料不符合,排除;
D是1937年以后,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场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已不仅是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民国初期”“忍痛被垢于日本人之密约危条,以及朝夕祈祷之山东问题,青岛归还问题”可知,这里描述的应当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因此该传单最有可能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C项正确;
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后,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864年结束的,三者都在民国之前,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材料中“起义军,三湾改编,工农革命武装,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都是关于人民军队发展历程的史实,故C项正确。井冈山根据地和秋收起义,古田会议等,与国民革命运动直接关系不明显,故A项错误;古田会议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无关,故B项错误;古田会议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与军队名称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人民军队的建设过程。
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民国27年可以看出应该是1938年。当时应该是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而不是局部抗战时期,故A项错误。1938年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所以出现材料中我军大捷的消息,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长沙街头,当时并不是敌后,故C项错误。1938年抗战还没有胜利,故D项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战的表现来分析。
11.【答案】B
【解析】1937年8月是两党合作抗战前夕,朱德与彭德怀关于部队改编指的是将中共所属的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项正确;
A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部队番号,排除A项;
新四军位于长江流域,与材料中“东进杀敌”不符,排除C项;
西北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番号,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乡(村)、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这些举措保障了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巩固了解放区民主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建设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实践基础,积累了经验,C项正确;
解放区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是具体政策的调整而非民主革命纲领的改变,排除A项;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代表会议有利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非此时才建立,也并非仅仅靠某一项制度或措施就能马上建立起来,排除B项;
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解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A.61年之所以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是由于三面红旗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不是为了巩固大跃进的成果。
B.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已经完成。
C.八字方针并没有完全纠正左倾错误。
D.由于三面红旗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三年困难,所以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了八字方针。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要求学生结合国民经济调整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三面红旗引起的危害,还要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特征。
14.【答案】A
【解析】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故A正确;
依据教材,此前中印两国总理已经将“平等互惠”,修改为“平等互利”,故B项不符合题意;
“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提出后,就一直没有更改过,属于“五项原则”内容,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15.【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汇市场进行改革调整,扩大了利用外资的范围,这说明当时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证券交易市场”和“市场调节”,故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要求学生结合对外开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对外开放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由所学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可知,楷书的特点用四个字说就是“方正端严”。楷书定型在唐代,故说楷书,常指的就是“唐楷”。而颜真卿以远见卓识开创了“法外求法”的新路,依仗篆隶的家学根底,正视现实的好尚转变,创出了最能代表唐代楷书的规范,所以材料中米芾对唐代某位书法家的评价中用“甲胄”“硬弩”“项羽”“樊哙”等意象表达的是对颜真卿楷书的赞扬,B项正确;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而令李斯创制的文字,这种字体的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排除A项;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排除C项;
草书具有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的特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要求考生掌握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历程及小篆、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特点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理念:以德治国。
理由:道德是政治的源头,孔子意图通过恢复“礼”来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统治的稳定。
【小题2】内涵: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发展: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完成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
【小题3】积极影响:形成了大一统和稳定的统治秩序,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尊崇文化的心理,培养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消极影响:高下尊卑的社会等级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文化方面出现了僵化和保守;导致许多封建糟粕的出现。
【解析】1.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第一问的治国理念,根据材料“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分析概括;理由根据材料“‘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分析概括;
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第二问,内涵根据材料“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分析概括;发展结合二程的思想特点解答;
本题考查理学的内涵和二程的思想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第三问的影响,结合儒家思想的双重影响解答。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双重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以纺织业为代表;手工纺织产量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的发展);分工明确;出现专业化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在南方;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江南;棉花种植得到推广;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习俗的影响。
【小题2】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鸦片战争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特点: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
【小题3】阻碍因素:国内市场的狭小;农业落后和农村经济的凋敝;政治制度落后;近代经济制度缺乏;外国经济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制约。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及其原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9.【答案】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
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逐步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代理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此步入了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新阶段。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分析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习俗和观念的变化,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解答时要具体结合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变化的特点来进行论述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