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 尚法存礼 B. 尊法敬天 C. 崇德重法 D. 外儒内法
2.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 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 “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3. 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 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 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 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 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4. 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
A. 无为而治 B. 经世致用 C. 再续《春秋》 D. 中体西用
5.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 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 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 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 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6.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共中央把全国划分为一线(沿海)、二线(中部)和三线(西南西北),重点建设三线战略后方,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这一战略旨在( )
A. 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B. 适应外交形势变化 C. 平衡全国工业布局 D. 巩固经济调整成果
7. 如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 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 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 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8. 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 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 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 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 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9. 1251年,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王室自营地哈维尔庄园中,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哈维尔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这说明( )
A. 庄园成为中古英国的基层单位 B. 英国王权复兴的趋势有所逆转
C. 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 D. 普通民众政治参与度逐渐提升
10. 《共产党宣言》提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对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及其实现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反映了( )
A. 阶级斗争的根本目的是夺取政权 B. 解放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使命
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11. 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直流电机,首次把机械能转换成为电能。这一技术迅速被产品化并投入市场,或者将其应用到新的产品中,例如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梯、电气火车等都是西门子公司利用新发明最先投入市场的。这表明当时( )
A. 德国成为科技革命发源地 B. 英国丧失工业优势地位
C. 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 D. 技术进步推动科学产生
12. 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 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 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 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13.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B. “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
C. 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
D. 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
14. 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 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 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 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 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15. 近年来美国退出的国际组织情况表(节选),这在深层次上说明( )
A. “冷战”局面再度出现 B. 美国成为逆全球化推手
C. 美国大行极端利己主义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史 郑和传》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送)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
材料二: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敕奉差诸官员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员,又拨宝船六十三只,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
材料三: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 阅读材料一、二,比较两则史料关于郑和下西洋记载的异同。
(2) 结合史料类型,说明一、二两则史料的价值。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回答梁启超提出的问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谈谈你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列强实现其势力“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指出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
1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期间,他们留下的家书,成为研究那段可歌可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现在说起到达北方,使用(实行)国共合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合(了)许多抗日友军,国家已经和平。
--红军指战员钟士灯致父母(1937年4月)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但愿你虚心学习,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旅菲华侨王雨亭致儿子(1939年6月)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缅甸),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安澜将军致妻子(1942年3月)二月间我们全处在反扫荡中……敌人的残酷依然如故,新的花样就是放毒……因为毒伤,老百姓死了一些人,伤到很多。女县长刘湘屏中毒非常厉害,全身发烂,皮肤掉了三分之二。
--八路军左权将军致妻子(1942年4月)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家书与历史”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其思想特点是以法治国,法教兼重。既重术、势,又重法、教,体现尚法存礼,故选A项;
BCD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贾谊《过秦论》高度赞扬了秦的统一,《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和《后汉书·班固传》高度评价了西汉和东汉的再造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故A正确。
材料体现了秦汉两朝“家天下”,但家国同构模式没有改变,故排除B;
“大一统”的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考生需要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史料的重要作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3.【答案】D
【解析】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突出张姓的地位;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突出赵姓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时代的变迁,而不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故排除A项;
宋朝建立者姓赵,也属于武将出身,材料不能体现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故排除B项;
从唐末到两宋时期,社会流动在日渐加强,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变化,考生需要结合唐宋时期社会变迁、门第观念变化等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社会变化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知,顾炎武反对空谈,非常注重实学,提倡经世致用思想,故B项正确;
A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经世致用思想,而非再续《春秋》,故C项排除;
D项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结合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分析。
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思潮萌发,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
B.题干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
C.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
D.题干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
故选A。
6.【答案】B
【解析】A项“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
依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共中央重点建设三线战略后方,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等信息,结合所学时间可知,当时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中国面临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因此将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故选B;
这一战略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严峻的外交形势,并非平衡工业布局,故不选C;
经济调整主要是针对农轻重比例失调,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加强农业发展,故D项不对。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信息联系国际背景作答。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
7.【答案】B
【解析】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与1978年相比,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结构中,公有制属性的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私有制得到发展,民众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形式多样,引起了零售额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完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
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因此计划管理调控的作用在下降,排除C项;
通过零售额占比情况无法得出当时经济结构调整完成进度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条条大路通罗马”“处处有路透长安”都体现了罗马和长安的重要性,换而言之,罗马和长安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的中心,D项正确;
长安城的设计和罗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鉴关系,排除A项;
两句谚语无法看出当时两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
条条大路不等于是商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和罗马统治,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和罗马统治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和罗马统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哈维尔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表明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西欧庄园,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
10.【答案】B
【解析】题干没有体现“根本目的”的相关知识,排除A;
依据材料“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解放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使命,故B正确;
题干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答案】C
【解析】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故排除A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英国仍没有完全丧失世界工业优势地位,故排除B项;
由材料可知,科技发明与市场紧密结合,故C项正确;
17世纪,牛顿的经典力学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故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工业革命的特点,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苏俄领导人之所以在三年国内战争后仍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因为想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材料中的观点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D项正确;
材料中的学者并没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表观点,看不出该学者在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
事实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本来就不是战时应急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直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和经济危机,苏俄领导人才改用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
“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和经济危机,而材料中的学者发表的观点正符合这一背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材料“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A正确;
B项错在“根本”,排除;
欧元纸币和硬币在2002年1月1日零时正式启用,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
D项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战后西欧和日本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由所学可知,康有为通过发表《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借用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而材料中湖南巡抚陈宝箴“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不赞成“民权平等之说”,因此陈宝箴出于自身阶级立场仍在维护封建统治,否定资产阶级改良道路,D项正确;
新旧势力相互对立,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
陈宝箴否定西学,维护中学,并未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
陈宝箴实则在阻挠变法,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要求考生掌握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陈宝箴的阶级立场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近年来美国退出的国际组织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他国家力量的崛起,对美国形成了冲击,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在苏联解体后,就已结束,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深层次的因素是多极化,并不是全球化,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己主义仅是表象,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需要结合多极化趋势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相同:郑和受朝廷派遣出使西洋;政治目的为主;远航船队的规模大,航程远。
不同:《明史》指出寻找建文帝下落为郑和下西洋目之一;家谱主要宣扬教化于海外。《明史》注重对郑和功绩的表述,家谱对郑和的才能有更多的赞扬。《明史》记录了出发路线等,家谱主要记载了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小题2】史料价值:《明史》属于文献史料中的官修史书,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路线、人员、规模等,具有权威性,史实记述较为准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
《郑和家谱》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族谱,能够印证正史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补充正史中的缺失和细节。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小题3】回答:欧洲人航海的深层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的对金银财富、市场等的不断追求,其航海探险具有持久性。郑和远航是为了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等,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解析】(1)本题考查了两则史料中关于郑和下西洋记载的异同点,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记录郑和下西洋的史料的价值,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本题考查了中欧之间远洋航行的差异,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西远洋航行的对比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
认识:文明交往的形式包括武力扩张与和平商贸往来等多种形式,和平的商贸往来在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小题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
【小题3】手段:军事和经济掠夺双。结果: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矛盾:西方列强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解析】(1)本题考查了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共同特点以及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本题考查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扩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本题以四则抗战家书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家书与历史'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获取信息、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可以从“抗战家书是什么“、“抗战家书有怎样的历史价值“等方面来谈认识。
故答案为:
家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抗战家书是1931年至1945年抗战时期所写的、内容与抗战有关的私人书信。
抗战家书内容真实可信,成为抗战历史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可以作为研究抗战史的第一手史料,拓展历史研究的范聘,成为正史的重要补充和据。如红军指战员钟士灯致父母的家书可以用来了解当时第二次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形势;旅菲华侨王雨亭致儿子的家书可以用来说明抗日战争是一场真正的全民族抗战;戴安澜将军致妻子的家书坷以用来了解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古保卫战的战况,充分说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路军左权将军致妻子的家书可以作为日本实施击毒气战的证据,说明日本对华犯下的罪行。抗战家书是带有情感的史料,反映了写信人的内心世界,可用于研究抗战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历史情感,更易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抗战家书还使抗战历中更加鲜活生动和丰富。
总之,抗战家书为我们回顾抗战历史、恢复抗战记忆提供新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个人化、私人化的视角。从家书的视角看抗战,更能看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更能体现广大同胞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更能反映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正义、心系祖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特点,解读题干的材料,需要结合家书这类史料的作用作答。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