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晋代《襄阳耆旧记》记载“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宜城市发现了楚皇城遗址。2010年,清华大学刊布的出土竹简中有(楚居》一篇,明确记载了楚国23处建都之地,其中三个都邑的位置与今天的宜城市密切相关。这表明( )
A. 历史研究需找多重证据 B. 出土文献比传世文献更可靠
C. 资料须经考古证实 D. 楚国建都之地至今莫衷一是
2. 荀子入秦国,语秦相范雎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人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这反映了秦国( )
A. 民俗雅然 B. 古朴自然 C. 秩序肃然 D. 礼乐蔚然
3. 唐代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胡式面食)、奶酪、黄油等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使节大量来唐 B. 政府政策的引导 C. 大运河的开通 D. 民族交融的加深
4. 一位同学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件明代文物(如图),其上的文字勾连不断,较难辨认。唯有“画”“中见(间)人”“代书”字样及某些姓名可以辨认。纸上面还盖有四五个红色的印鉴。这件文物最有可能是( )
A. 政府张榜的公告 B. 文人收藏的字画 C. 民间交易的契约 D. 官府诉讼的文书
5.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江南制造总局编印的《西国近事汇编》逐周汇述各国重要时事,其中还以大量的篇幅介绍过1871年的巴黎公社、西方的工人运动,还有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和美国的“康密尼党”(共产主义者)。这一现象( )
A. 适应了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 B. 反映了部分国人的开放视野
C. 为中共的建立作了一定准备 D. 体现中国工人运动走向世界
6. 1930年7月,红三军团一举攻下长沙,震惊全国。但之后遭到围攻,损失惨重,被迫撤退。随后,红一、红三军团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再次攻打长沙,结果仍以失败告终。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 红军斗争的盲目性 B. 战略失误的严重性 C. 革命道路的分歧性 D. 武装割据的艰巨性
7. 1921年,《新青年》刊登的《社会主义与中国》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都是拿产业发达的国家底(的)材料做根据的;所以他有些话,不能适用于产业幼稚的国家。”当时这一观点的提出( )
A. 旨在激励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B. 助长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C. 引发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D.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化
8. 如图所示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9. 公元前370年前后,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部分城邦组成阿卡迪亚同盟,同盟内各城邦公民共享同盟公民权,同盟官员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并设立一位执政将军享有统兵大权。由此可知,古希腊地区( )
A. 城邦体制走向终结 B. 战争促进了国家意识的形成
C. 公民权具有普遍性 D. 出现了地区联合的有益尝试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颁布了新的发明创造奖励条例,鼓励技术革新,奖励发明创造。条例规定,可以按发明创造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奖金额最高可达10万卢布。该条例的颁布( )
A.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灵活性 D. 优化了国民经济的结构
11. 英国学者约翰 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的背景是西欧( )
A. 货币紧缩政策暂时退隐 B. 国家退出对经济的干预
C. 财政赤字政策大行其道 D. 凯恩斯主义已普遍推行
12. 有学者指出:“一切比较现代的特点都是由以前的特点变革而来的。特别是对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国家来说,这些变革更有可能是在旧的形式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的结果,而不是由旧到新的直接变化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 B. 追求现代化不能忽视民族特殊性
C. 渐进发展是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D. 后发国家要摒弃西方现代化模式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顾炎武认为偏僻地区征赋用银,致使“谷日贱而民日穷,民日穷而赋日诎,通欠则年多一年,人丁则岁减一岁”。顾炎武把“倚银而富国”比喻为“恃酒而充饥”。王夫之说用银使人“弃本务”,还说开采银矿造成“贪惰之民皆舍其穑事”。
——摘编自钟祥财《对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货币思想之我见》
材料二白银流入的意义除了财政白银化之外,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因为农民缴税不能缴实物,而要到市场上把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卖掉,换成银子。在古代中国,市场则被国家作为其组织财政的工具。以征收货币来强化国家的财政储备,以及灵活开支,是财政市场由以建立的一个方面;以专利制度(引者按:如盐铁专卖)来弥补税人之不足,则是财政市场由以建立的另一个方面。
——摘编自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古罗马钱币的材料主要是金、银、青铜和纯度不高的紫铜。除了极为个别用手工雕成的母线以外,硬币的制作无非是浇铸和冲压两种。古罗马钱币的基本单位是阿斯,阿斯本是当地人的计重单位,相当于 12盎司,即1拉丁磅,一定重量的金属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和我国古代货币中的半两、五铢相同。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铸币和冲压币正面常是罗马诸神,后面则是舰船、马匹、驰骋的武士等等,没有文字;罗马帝国的钱币造型大致相同,正面是当代皇帝的头像,周围是一圈文字形式颇像现代硬币,背面图案多种多样。
——摘编自王传晋《丰富多彩的古罗马钱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思想家反对用银的理由,并简要评价。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钱币的特点。
(3) 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货币发行和流通的主要因素。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 史料或论述
关晓红 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
左玉河 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实乃将近代学位制度与现代文官制度混在一起,实际上是“学而优则仕”观念之延续。
房列曙 孙中山为了纠正西方“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等弊端,……他在“五权宪法”中指出,考试院的职权是“选拔公务员与公职候选人”。只有将考试和选举结合起来,通过考试辨其才,由选举判断其品德,这样才能挑选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李里峰 据1931年调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的公务员为46266人,有人据此估计,“如果把各省综合计算,其数目恐将十倍于此”,也就是46万人左右,考试及格人员不到总数的1/40。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材料,阐述合理。)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要求严守12000万公顷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300多万公顷。国家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6000万公顷,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近1500万公顷加强建设东北稻谷,玉米,大豆优势产业带,形成黄淮海平原小麦,专用玉米和高蛋白大豆规模生产优势区。各级政府大力研发和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8.8%,37.8%,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国家还搭建了规范统一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形成以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为中心,省(区,市)粮食交易平台为支撑的国家粮食交易体系。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粮食安全改革的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粮食安全改革的影响。
16. 材料:为了鼓舞中国抗战和促进中美合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建立战争信息署(简称“美新处”)。美新处相继在中国建立了多个地方办事处,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在国统区和沦陷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和对日心理战。20世纪40年代,美新处制定了详细的对华宣传计划,短期内旨在推动对日战争进程、促进中美合作,长期内向中国灌输美式理念与制度。美新处不光使用正面材料,偶尔也会将美国人批评时政的文章投给中文报社,展现美国的言论“自由”。为了避免中国人对美国产生负面看法,美新处对华宣传刻意掩盖了国内社会弊端,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贫富分化等,只将黑人、妇女、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光鲜亮丽的一面纳入镜头,制造了一个“完美社会”的假象。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进行简要评价。
17. 材料徐寿( 1818-1884),江苏无锡人。无锡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徐寿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1855年,徐寿在上海读到了英国在华传教医师编译的《博物新编》,书中论述了蒸汽机原理、哥白尼天文学等。回到无锡,他就按照书中所论自制器具,验证书中理论。1861年,曾国藩举荐徐寿进入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底,徐寿等人自主研制出一艘明轮式的木质蒸汽船,即“黄鹄”号,开创了我国的近代造船业。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成立,徐寿先后与西方学者傅兰雅合作翻译了近30种科技著作,其中有《化学鉴原》《汽机发轫》《西艺知新》等,他所创造的钠、钙、锰等中文译名,一直沿用至今。1874年,徐寿等人在上海创建了格致书院,开设矿物、电务、制造等课目。同年,徐寿等创办发行了中国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格致汇编》。徐寿爱好研究乐律之学,他通过实验的方式发现了丁铎尔《声学》中的错误。西方《自然》杂志于1881年3月10日以《声学在中国》为题,高度赞扬了徐寿的研究。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整理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徐寿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寿科技成就的历史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晋代《襄阳耆旧记》、楚皇城遗址、土竹简中有《楚居》一篇等内容都证实了与宜城相关的历史,说明历史研究需找多重证据,A正确;
BCD说法均绝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结合史料的重要作用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荀子入秦应是秦国商鞅变法数十年后的事情,商鞅虽死,其法未灭,变法最为深彻。包括对百姓治理和官僚队伍管理,都极其严格,并对违反规定者实行残酷的惩处,秦国就是通过严刑峻法,以保证国家意志的贯彻,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文中民顺官公的风尚,C正确;
AB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唐代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胡式面食)、奶酪、黄油等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可知,此时饮食风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的加深,D项正确;
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
唐朝的开放政策是饮食风俗变化的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与材料主旨“西域美食传人中国“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唯有‘画’、‘中见(间)人’、‘代书’字样及某些姓名可以辨认。纸上面还盖有四五个红色的印鉴。”可知,“中见人”(即中间人)是关键,可以判断其为交易契约。“代书”应是交易双方请来的执笔人,而“画”即画押的意思,交易双方不识字者就在其上画个标记,以示认可;纸上的印鉴是各方加盖表达认可,也有防伪作用,C正确;
AB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洋务运动时期;依据材料“其中还以大量的篇幅介绍过1871年的巴黎公社西方的工人运动,还有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和美国的‘康密尼党’(共产主义者)”可知,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洋务派不光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对西方的时事也有所关注,说明部分国人世界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
材料与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无关,故A项错误;
该现象与促进维新思想传播无关,而且维新思想传播是在19世纪末,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中体西用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其中还以大量的篇幅介绍过1871年的巴黎公社西方的工人运动,还有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和美国的‘康密尼党’(共产主义者)”的主旨,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1930年毛泽东早已开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而红军却反复攻打大城市长沙,体现了当时革命道路的分歧性,C正确;
红军斗争目的很明确,只不过不符合国情,排除A;
当时毛泽东等人已经走出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不能一概而论战略失误,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城市中心论的失败,并没有强调武装割据,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要求学生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部分理论不能用于落后国家,中国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这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观点不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是反对全部照搬马克思主义,目的并不是为了激励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对全部照搬马克思主义,不等于支持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因而不能说这一观点助长了非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涉及问题与主义之争的信息表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B项正确;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中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A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是1984年,排除C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21世纪初,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南方谈话,结合题干“发展才是硬道理”及南方谈话的意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南方谈话,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各城邦公民共享同盟公民权,同盟官员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并设立一位执政将军享有统兵大权”可知,该同盟内部公民权和治理权共享是对城邦制度的突破,是向更大范围的地区联合做出的有益尝试,D项正确;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取得了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城邦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
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希腊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希腊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颁布了新的发明创造奖励条例,鼓励技术革新,奖励发明创造。条例规定,可以按发明创造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奖金额最高可达10万卢布。”明显可以看出世界科技创新发明的奖励,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一措施体现了经济政策的灵活性,C正确;
AB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需要结合苏联经济建设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全球化”、“民营化”可以看出是强调国家对经济又有一定的干预,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财政赤字政策大行其道,C正确;
AB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需要结合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根据“一切比较现代的特点都是由以前的特点变革而来的”“这些变革更有可能是在旧的形式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的结果”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化不能完全抛弃传统,应该结合本国的民族特殊性,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也无法体现后发国家要摒弃西方现代化模式,排除AD项;
材料强调现代化要依据本国的民族特殊性,并非强调现代化的路径,排除C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3.【答案】【小题1】理由:用银导致粮价下降,百姓致贫,赋税收入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下降,用银不利于农业发展。用银加剧社会弊病,影响社会风气。评价: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体现了明清思想家关注民间疾苦,关注社会现实的责任感,但不符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小题2】特点:制造材料多样,以金属为主;制造工艺精致,币值规范,用重量衡定价值;造型具有时代性,影响深远。
【小题3】主要因素:国家政策,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社会观念、个人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
【解析】(1)本题考查了明清思想家反对用银的理由,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古罗马钱币的特点,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本题考查了影响货币发行和流通的主要因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和古罗马时期货币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论题:根据“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可得出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阐述:结合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内容韩都概括,可得出,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再列举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教育、清末新政中的教育等内容进行概括。最后总结得出,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期间,一批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新的学制,鼓励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了传统教授四书五经的书院和私孰模式。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留学生选官制度也逐步确立,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淘汰。
总之,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示例二:
论题:孙中山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探索。
阐述:孙中山在流亡国外的过程中,既观察到西方文官制度优点,也看到西方政务官选举中出现的“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以及官员德才缺失等现象。他吸取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传统选拔人才的“中央统一考试”和“德才兼备”原则,创造性地将人才选拔融入“五权宪法”体系中,强调官吏是国民公仆;注重文官通才素养和专业化素养;将选举与考试相结合。
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中国文官制度近代化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但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主张才以法律形式基本确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小题1】主要内容:保证粮食自给自足;划定耕地红线、划定粮食生产保护区;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优势发展农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国家农业电子交易平台。
【小题2】影响:确定新型粮食安全观;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促进粮食生产的产业化和集约化;加强粮食生产和交易的联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与食品安全。第一问结合“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分析;第二问结合“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归纳。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与食品安全,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6.【答案】【小题1】特点;国家重视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宣传手段和形式多样;宣传涉及领域广泛;与抗战结合带有隐蔽性;着重宣传美国正面形象、掩盖负面形象。
【小题2】评价;增进了中国群众对美国的了解;促进了中美合作交流;强化抗战信心、有利于中国抗战的顺利进行局限性在于宣传内容缺乏全面客观性;宣传深层次目的在于灌输美国价值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太平洋战争,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的特点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的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太平洋战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当地良好的工艺制造氛围;西方科技的影响;曾国藩等人的支持;洋务运动的推动;徐寿个人的努力。(任答4点即可)
【小题2】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了科技人才,为洋务运动提供支持;有助于提升中国近代科技的世界声誉;为近代以来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任答3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技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技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