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孔子、孟子认为,圣王与圣人的内涵基本相同,皆属于德性至善之人。战国晚期的荀子则认为,相比于圣人,圣王更具有王者的权威性,即圣王身为教化者,需要具备使天下万民顺服归往的道德与能力。这一转变反映出先秦儒家思想( )
A.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B. 力图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C. 受到韩非子思想的影响 D. 抛弃了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2. 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 )
A. 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 B.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
C. 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 D. 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
3. 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
A. 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D. 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
4. 乾隆年间设立三通馆,其编修的地理志突破了之前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 )
A. 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 B. 说明了中国版图的奠定
C.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 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
5. 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这表明当时( )
A. 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 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C. 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 D.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
6. 自1918年蔡元培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后,又有不少学者提出“今日政治问题,就是面包问题”“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等主张。这反映当时( )
A. 马克思主义被广泛接受 B. 社会普遍崇尚生产劳动
C. 追求人人平等成为目标 D. 无产阶级力量引起重视
7. 如表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办报情况,这反映了( )
报刊名称 创办时间 地点 备注
《群众》 1937年12月 汉口 宣传共产党抗战方针政策,报道战绩
《新华日报》 1938年1月 武汉 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报道两党抗战事迹
《战时青年》 1938年1月 武汉 报道国内外形势、救亡运动等
A. 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B. 中共主导抗日舆论阵地宣传
C. 中共意在增强民众抗战意识 D. 国共两党抗战路线趋于一致
8.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A. 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 B. 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C. 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及价值取向 D.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9. 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劳动者的素质”这一综合性较强的概念被提出来,并逐步取代改革开放初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表述。这一变化表明中国教育事业( )
A. 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 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C. 逐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D. 促进了科技快速进步
10. 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 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 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 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 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11. 如图反映了1650—1750年早期经济全球化。该图示最适宜用于研究( )
A. 丝绸贸易的盛行 B. 世界白银的流通 C. 三角航程的兴衰 D. 美洲物种的传播
12. 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资本家专注于推销纺织品,凭借庞大的殖民地市场获取丰厚的利润,他们坚信“要么死亡,要么贸易”。然而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新生主导产业却明显迟缓。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传统纺织业足以引领英国的产业革新 B. 必须为过剩的低端产能寻找市场
C. 海外殖民地保障其经济持续领先世界 D. 迷信自由贸易无益于新技术革命
13. 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确认了“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英联邦遂正式形成。之后,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这一演变的历史背景是( )
A. 世界格局出现重大调整 B.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 英国霸主地位完全丧失 D.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4. 如图是苏联1928年印发的一幅海报《工业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图案相当规整,背景的机器、仪表犹如机械制图,工人形象亦如机器人一般。该海报反映了苏联( )
A. 集中力量稳定苏维埃政权 B. 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C. 工业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D. 倡导实施指令性计划体制
15. 21世纪初,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出现很多新兴经济体,如表,新兴经济体的出现( )
名称 英文缩写 代表国
金砖四国 BRICS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基础四国 BASICS 巴西、南非、印度、中国
新钻十一国 Next-11 (N-11) 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
墨西哥、巴基斯坦、尼日利亚、菲律宾、土耳其、
越南
A. 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B. 是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的结果
C. 取决于融入全球化的程度 D. 表明推动世界发展的主体转变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西汉对西域的开拓与治理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年400毫米等值线一般为游牧区与农耕区分界线。突破农耕区的自然界线,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开始于西汉)
材料二 中国的西北边陲古称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地区。这里是一个南北西三面环山的区域,只有东边敞开,向东北可入蒙古草原,向东南沿河西走廊可达甘、青地区和富庶的关中平原。这里的许多古老的部落与民族或来自蒙古草原,或来自河西走廊,在此定居之后都以东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为主要的交流和发展方向。
葱岭以西的中亚河中地区,由一些山间盆地和绿洲组成,居住着一些经商务农的民族,这里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由于其西、北两边是干旱的草原与荒漠,活跃着强悍的游牧民族,南边是高山雪岭,为了经商和获得军事上保护的需要,使得这些部族与民族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为主要外出活动的区域。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汉王朝对西域开拓与治理”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表述成文)
17. 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乡村建设和合作社运动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转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日益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基础。此时农村经济也出现了种种衰退迹象,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从最高统治者到民间舆论都发出了“乡村建设”、“农村复兴”的呼声。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兴起了一个从国民政府到民间的农村合作社和乡村建设运动,试图在不改变旧有土地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组合方式变革,来应对农村现状。在政府的引导下,乡村建设运动和合作社运动展开并形成潮流。
推行效果较好的是国民党为军事等需要在豫鄂皖三省推行的“农村合作预备社”,其中安徽六安县在1933年入社农民占全县人口的0.71%,这个比例高出其他一般地区。信用合作社成为全部合作社的主体,在1933年农民各类借贷来源中,合作社只占1.3%;1934年农民余款各种存放处所中,合作社占0.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毫无变化,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新土地政策,再次得到农民认同。
——摘编自虞和平《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经济卷 1900-1949》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和合作社运动。
18. 工业布局对于各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工业总产值地区变异系数变动趋势图(1952-2008年)
注:地区经济发展变异系数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数值越大,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材料二 各时期沿海与内地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单位:%)
甲 各时期沿海与内地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单位:%)
地区 “一五”
时期 “二五”
时期 1963-
1965年 “三五”
时期 “四五”
时期 “五五”
时期 “六五”
时期
沿海 36.9 38.4 34.9 26.9 35.5 42.2 47.7
内地 46.8 56.0 58.3 64.7 54.4 50.0 46.5
注:由于全国统计购置的机车车辆、船舶、飞机等投资,未划到地区内,因此沿海
与内地投资比重之和小于100%。
——陆大道等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乙 东中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比较(单位:%)
年份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8 18.08 28.61 6.17 5.83
1996 31.02 46.29 9.71 11.40
2004 57.95 87.99 11.85 12.85
——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
提取材料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现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发展趋势进行阐释。
19. 有学者认为一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由扩张主义回归到孤立主义传统;也有学者认为美国一直在奉行扩张主义的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战后美国的外交:孤立主义还是扩张主义?
材料一 1900-1938年主要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
1900年 1913年 1928年 1938年
英国 18.5 13.6 9.9 10.7
美国 23.6 32.0 39.3 31.4
德国 13.2 14.8 11.6 12.7
法国 6.8 6.1 6.0 4.8
俄国 8.8 8.2 5.3 9.0
意大利 2.5 2.4 2.7 2.8
——摘编自[美]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漫画:一战后的美国外交
材料三 美国外交政策词典(部分)
●孤立主义:孤立主义是美国开国元勋规定的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基本原则,即利用地理上与欧洲隔绝的位置,保护美国的利益,避免同欧洲订立永久同盟,并避免卷入欧洲的纠纷。
●实用主义:又称实效主义、实验主义、工具主义,指不受教条约束,从实际出发,根据每件事的具体情况作决定的一种思想方法。实用主义的经典表述是“有用即真理”“真理即工具”。美国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故乡。
请你对一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判断,写一份简要报告。(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条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孔子、孟子认为,圣王与圣人的内涵基本相同,皆属于德性至善之人。战国晚期的荀子则认为,相比于圣人,圣王更具有王者的权威性,即圣王身为教化者,需要具备使天下万民顺服归往的道德与能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晚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兼并战争,局部实现统一后有利于整体的统一,集权趋势增强,面对重建政治秩序的时代课题,荀子诉诸于集道德权威和政治权威于一体的圣王。圣王作为道德权威一方面通过其身行实践或话语来影响群臣百姓,并在此一过程中产生对秩序的实现,另一方面则通过获得民众的内心信赖和从服的方式来保证秩序的稳定。而作为政治权威的圣王则主要依靠隶属于政治权力的政治措施来完成对政治秩序的实现。由于德位一体的特殊结构,圣王在秩序实现方面的关键意义在于,他可以使原本“应当”所为之事变成人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圣王权力的权威化使得即便是出于“君主”个人的主观意志之好恶的“命令”也获得了合法性和正当性,这顺应了建立集权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韩非子对荀子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
D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信息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孔子、孟子认为,圣王与圣人的内涵基本相同,皆属于德性至善之人。战国晚期的荀子则认为,相比于圣人,圣王更具有王者的权威性,即圣王身为教化者,需要具备使天下万民顺服归往的道德与能力”和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分析。
本题侧重于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可知,使职差遣制的盛行,提升了君主对官员任用的主观性,使得低品级官员更容易管理重要事务,拓展了庶族地主的上升通道,因此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A项正确;
使职差遣制是在朝堂官员中进行职务的重新安排,而不是对选官制度的重大调整,排除B项;
使职差遣制度有利于专人专办、特事特办,提升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
使职差遣制提升了君主的用人的主观性,加强了君权,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的统治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统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概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解答】
A.依据图片信息可知,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这有利于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故A正确。
BCD.此三项示意图信息不能体现,故排除BCD。
故选A。
4.【答案】A
【解析】乾隆年间即清朝前期,官修地理志不再采用以中原为核心的旧体系,改为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是为了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A项正确;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国版图的奠定,排除B项;地理志编写体系的变化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发展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结合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招股及股票价格上涨,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其经营形式创新有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重重,“完全消失”说法绝对化,故C项错误;
甲午战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洋务运动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今日政治问题,就是面包问题”“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可知蔡元培认识到劳工的价值、尊重劳工的进步思想的提出体现了其对无产阶级力量的重视,D项正确;
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排除A项;
社会普遍崇尚生产劳动,“普遍”一词说法错误,排除B项;
先进的中国人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需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通过办报纸宣传抗日主张,意在增强民众的抗战意识,故C项正确;
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中共主导抗日舆论阵地宣传,故B项错误;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不一致,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抗战背景从民族意识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外交政策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中国和印度以及国际社会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可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各国共同的利益以及价值取向,C是最根本的原因;ABD选项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学生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由所学可知,劳动者素质是指从事劳动或者能够从事劳动的人的体力因素、智力因素和品德因素的有机结合,强调“劳动者的素质”这一综合性较强的概念,逐步取代以前的教育培养目标,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劳动者,B项正确;
教育工作的新概念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
“逐步适应”“促进了”都是客观结果的表达方式,CD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运用所学劳动者素质这一概念的含义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等信息可知,城市以法律的形式获得了自治权,适应当时王权加强的需要,B项正确。
封君封臣制产生于中世纪早期,排除A项;
12、13世纪,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
12、13世纪还未产生新型生产方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城市自治,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城市自治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城市自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即贸易范围扩大,贸易种类增多等,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世界联系更加密切,各国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这些都加强了白银在世界范围的流通,B项正确;图片所示新航路并非丝绸之路,排除A项;兴衰是动态变化,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动态发展情况,排除C项;美洲作物传播与题干中“最适宜”限定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资本家专注于推销纺织品,凭借庞大的殖民地市场获取丰厚的利润”“然而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新生主导产业却明显迟缓”可知,当时英国重视在殖民地或其他国家市场的自由贸易,而忽视了新技术革命,导致新生主导产业发展迟缓,D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传统纺织业没有引领英国的产业革新,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当时英国低端产能过剩,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其经济持续领先世界,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帝国各个自治领的独立趋势逐渐加强,开始由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变。联系所学知识,英国在一战中实力大为削弱,随着英国实力的下降,其殖民地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由此,1931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不得不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上拥有独立地位,故D选项正确。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A选项错误;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B选项错误;
“完全”一词与史实不符,此时英国综合国力相对来说仍十分强大,C选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
本题主要通过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历史解释等素养。
14.【答案】C
【解析】1928年,苏维埃政权已经稳定,排除A;
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刚起步,尚未建成,排除B;
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通过展示工厂中规整的机器、精密的仪表和规范操作的工人,宣传工业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反映了工业化建设得到工人阶级支持,苏联工业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故C正确;
倡导实施指令性计划体制与《工业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主题不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工业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图片信息结合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21世纪初,新兴经济体的出现和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制约霸权、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关系中民主化进程,A项正确;
金砖四国、基础四国和新钻是一国等经济体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排除B项;
C项的“取决于”表述绝对,排除C项;
D项与事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全球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西汉王朝对西域开拓与治理:从开拓西域的背景分析,得出必要性,西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重要性。从气候、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即可。从秦汉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国家实力、杰出人物雄才大略等角度分析,得出西域开拓与治理的可能性。
开拓与治理,依据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知识分析,得出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控制河西走廊,张骞出使西域。从对西域的治理分析,得出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移民和军屯等。
影响与评价,从中央集权角度分析,得出加强中央集权;从民族关系分析,得出有利于民族交融;从安全角度分析,得出保障农耕地区安全;从边疆的开发角度分析,得出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从经济的交流分析,得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题目:西汉王朝对西域开拓与治理。
阐释:背景:必要性:西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重要性。可能性:秦汉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国家实力、杰出人物雄才大略等。
开拓与治理:开拓: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控制河西走廊,张骞出使西域。治理: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移民和军屯等。
影响与评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民族交融;保障农耕地区安全;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西汉边疆治理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学生提取信息,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提取信息:根据材料中的“自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转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日益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背景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中的“此时农村经济也出现了种种衰退迹象,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可得出背景是“农村的衰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中的“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兴起了一个从国民政府到民间的农村合作社和乡村建设运动”可得出特点是“国民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中的“信用合作社成为全部合作社的主体”可得出特点是“信用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主体”;根据材料中的“国民党为军事等需要在豫鄂皖三省推行的‘农村合作预备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特点是“与‘围剿’革命根据地相配合,重点在革命根据地及周边地区进行”;根据材料中的“其中安徽六安县在1933年入社农民占全县人口的0.71%,这个比例高出其他一般地区”可得出效果是“参加人数比例低”;根据材料中的“在1933年农民各类借贷来源中,合作社只占1.3%;1934年农民余款各种存放处所中,合作社占0.7%”可得出效果是“农民借贷和存款主要不依靠合作社等”;评述:学生在评述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和合作社运动可从国民党角度、与中共土地政策进行对比这两个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评析即可;国民党的角度可从目的,具体实施的内容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评析;在与中共土地政策比较这一方面,可从两党实施的具体内容以及两党的性质等角度进行评析。
故答案为:
信息提取:
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农村的衰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
特点:国民政府主导;信用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主体;与“围剿”革命根据地相配合,重点在革命根据地及周边地区进行。
效果:参加人数比例低;农民借贷和存款主要不依靠合作社等。
评析角度:
角度1:国民党方面。
目的:维护专制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对抗,争夺农民;复兴农村,保证财政收入。
策略:僵化,不能因时而变。
结果:参加人数少,农民不信任,不能从恨本工群伏代得问题。
角度2:与中共土地政策比较。
中共的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赢得农民支持,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需要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措施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中国工业总产值地区变异系数变动趋势图(1952——2008年)“可以看出,1952——2008年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地区变异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态势,中国工业布局总体上经历了“均衡——非均衡——趋向均衡的变迁过程。
历史阐释:根据材料二“各时期沿海与内地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变化的角度,理解工业布局从均衡到非均衡。根据材料二表格信息,从国家经济政策的角度,结合“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理解工业布局趋于均衡。根据材料二“东中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比较”的表格信息,从地区的开放程度、区域发展条件的角度,即从东部地区区位优势、开放度高,产业集聚,能源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提升等角度,理解工业布局趋势平衡。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体制的变化、政策的调整、对外开放度、市场化程度及劳动力状况都是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要坚持改革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完善区域经济政策,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故答案为:
发展趋势:1952——2008年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地区变异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态势,中国工业布局总体上经历了“均衡——非均衡——趋向均衡“的变迁过程。
历史阐释:从经济体制变化的角度,即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再到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理解工业布局从均衡到非均衡。从国家经济政策的角度,结合“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理解工业布局趋于均衡。从地区的开放程度、区域发展条件的角度,即从东部地区区位优势、开放度高,产业集聚,能源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提升等角度,理解工业布局趋势平衡。认识:经济体制的变化、政策的调整、对外开放度、市场化程度及劳动力状况都是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要坚持改革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完善区域经济政策,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工业布局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开放性,难度偏高。
19.【答案】依据材料“一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由扩张主义回归到孤立主义传统;也有学者认为美国一直在奉行扩张主义的政策”,得出观点:回归孤立主义,或继续推行扩张主义,或奉行实用主义。
选择观点:回归孤立主义。
从巴黎和会角度分析,得出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从国联分析,得出没有参加国际联盟等
选择观点:继续推行扩张主义。
从巴黎和会分析,得出十四点原则提出,巴黎和会;从门户开放角度分析,得出召开华盛顿会议,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等。
选择观点:奉行实用主义。
依据材料“称实效主义、实验主义、工具主义,指不受教条约束,从实际出发,根据每件事的具体情况作决定的一种思想方法。”,得出美国推行实用主义的观点。
最后针对所选择的观点,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
判断及史
实证据 判断观点:观点明确,
言之成理即可。 判断证据 论述层次
观点1:回归孤立主义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没有参加国际联盟等有利于说明观点的史实证据 层次3:能全面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历史背景,基本史实正确,能史论结合,能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多角度分析评论。
层次2:能提取部分有效信息,能结合历史背景,基本史实正确,能史论结合,能从两个以上角度进行评价。
层次1:不能提取有效信息,不能结合历史背景和具体史实进行分析,没有历史评价。
观点2:继续推行扩张
主义 十四点原则提出,巴黎和会;召开华盛顿会议,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等有利于说明观点的史实证据
观点3:奉行实用主义 综合各种有利于说明观点的史实证据
……
多视角分析推行此种政策的原因 角度:美国的对外政策历史;美国的国家实力;国际局势及各方博弈:个人因素等。
对此种外交政策的评价 指出此种政策的结果: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需要结合美国外交政策的特征和影像来解答。
本题考查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