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共85张PPT)+教学设计+导读检测卷(原卷版+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共85张PPT)+教学设计+导读检测卷(原卷版+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9 19:58:3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教学设计
导读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2.掌握“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什么是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新发现的书;
经典作品是那些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这本书名为《经典常谈》,其中的“经典”包含哪些内容呢?
本书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作者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作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新知认知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原名自华,后改为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并致力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8年8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不久因病去世。
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与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作为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二)创作背景
我国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特别是从幼童时期就开始这样的训练,学生食而不化,既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也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继承。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唯一训练项目的局面,同时也规定了初、高中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培养“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方面的要求。
但当时,我国的经典,大部分还是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只能敬而远之。同时因为离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间不长,给这类经典分段、标点、注释,用白话文翻译等工作都还没人来得及深入、具体地做,只有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然而这套书离理想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
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及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他希望自己的这部书,能被读者当作一条船,凭着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三)作品简介
写于1942年,出版于1946年。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是传统文化经典入门必读书,更是普及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朱自清先生的初衷,希望这本书成为一艘把读者载入经典的航船。
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
三、整体感知
(一)正文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二)篇目梗概
1.《说文解字》
要想读懂国学经典书籍,就得懂“小学”,也就是文字学。
《经典常谈》从仓颉造字说起,相传仓颉有四只眼睛,他见地上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动造成了文字。
秦始皇时期,终于让文字形成了统一。东汉和帝时,许慎作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他将历史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到这部书里,足足有九千字。
这部书的作用是要帮助人们通读古书,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2.《周易》
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也有说是上天所赐的。与八卦相伴而生的是占卜,古时候的人们看见数字整齐而有变化,认为是神奇而有魔力的东西,比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在太极八卦中,一横来表示阳,两横表示阴,分别配出八个卦,名称分别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间两两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简而言之,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而《周易》这部书,就是把那时候人们占卜的卦辞按着一定的顺序编辑起来的。
后来,儒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3.《尚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书法沿革等历史原因,在西汉时期流传着《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两个版本,也造就了西汉《尚书》“古今之争”这一经学大史迹。之后一番战乱《古文尚书》便失传了,但三国时期出了一位孔安国又伪造了一部《古文尚书》,冒名顶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们彻底识破。
4.《诗经》
《诗经》是在五经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后来有了文字,人们便将歌谣记录下来,形成最初的诗。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失传,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诗经》。
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话概括“诗三百”,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成为儒家五经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义”上,即所谓的“风、雅、颂、赋、比、兴”。
5.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根本是“礼治”,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儒家说每个人一味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定出森严的等级制度、长幼次序,是所谓“天地君亲师”等,这便是礼治主义。由此引申出一切日常生活都有了一套程序和规矩。甚至王道不外乎人情,礼也是王道的一部分。
此外,从来礼乐并称,但其实乐附属于礼,是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的,因为乐可以让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
6.《春秋》三传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而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
《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7.“四书”
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旧时科举私塾里,学生入学,便是从四书读起的。
《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奋斗理念;
《论语》是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语的,传达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
《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编定的,说“仁”兼说“义”,提出要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8.《战国策》
《战国策》缘起于战国时代,春秋末年列国纷争,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
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9.《史记》《汉书》
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且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
虽然《史记》《汉书》的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
10.诸子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在战国,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定下了君臣父子的社会秩序。孔子之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施“仁政”、“王政”,即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圣王的威权,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反对侵略打仗,他们只帮助弱小国家做防卫工作,这就是他们的“非攻”主义;天下的祸端都起源于相互争斗,人们应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这就是他们的“兼爱”主义。
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因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
老子留下一部《道德经》,他认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叫做“常”的公律,其核心是物极必反,所以具体应用就是排除一切制度,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自然就是“道”。
庄子则更进一步,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荀学、老学为基础,从实际政治出发,将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的趋势加以理论化,以至于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
以驺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学说出自于古代方士,研究五行之德: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这样“终始”不息。
到了战国末期,人们感受到了统一思想的重要性,秦相吕不韦便做了第一个尝试统一的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以道家为基调,将诸子书统一了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借着社会大统的东风,董仲舒成功地实现了全社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全新局面。
11.辞赋
辞赋起源于《楚辞》,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屈原的《离骚》。朱自清先生称《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候所作。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拨弄着。他高唱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头万绪,无人可诉,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就是“别愁” 或“遭忧”的意思。他用了许多神话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了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 ,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到了汉代,出现了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一大批模仿《离骚》的文人,汉人称这些作品为“辞”,一并纳入了《楚辞》一书。荀子的《赋篇》是最早称“赋”。因为汉武帝好辞赋,所以繁荣一时;发展到唐初,称为“俳体”的赋;后来宋代不再注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赋便称为“文体”的
赋。
总体来看,赋虽然有韵,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诗。
12.诗
汉武帝设计了乐府这个机构,专门采集古时的歌谣和乐谱,后来乐谱渐渐失传只留下歌词,便形成了乐府诗。这些诗以叙事为主,多写社会故事和风俗,是五言诗的源头。
到了建安年间,出了曹植这个大诗人,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基础的,则是魏代的阮籍,他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晋代的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渐渐千篇一律,但正是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
到了唐,李白政治不能得志,纵情山水间,人称“天上谪仙人”,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高,也因此而影响到两宋时代。宋诗有了散文化的倾向,到了苏轼最为明显,他将禅学大量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
13.文
现存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也就是一种官文书。后来到了春秋的时候,外交的言语也称为“辞”,孔子说辞的要义在“达”,也就说说明白。到了战国,辩士们的说辞可谓天花乱坠,可以成为议论文。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春秋左氏传》是写事的丰碑,《史记》是写人的丰碑。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汉、魏之际,排偶更甚。真正开了文体宗派的,是唐代韩愈。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参参差差的。他的标准是“气”,就是然的语气,并且有意将白话的自然音节引到语言中去。成为了新体的“古文”、宋代所成的“散文”的创立者。之后经过欧阳修与苏轼的发扬,古文成了正宗。
唐代发展出的新文体“传奇”,到了宋代有了“话本”,也就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演化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直到《红楼梦》成为了白话小说集大成者。
从明代开始用八股文取士一直到清末,可谓盛极一时。可是因“古文不宜说理”,八股文逐渐没落。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但也未能长久。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胡适之等人提倡的白话文搭上中国现代化的马车,一直驶近了新中国。
四、艺术特色
1.见解精辟,文笔优美。
《经典常谈》不是“国学概论”,它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深入浅出,不故作玄虚。其也可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2.提纲挈领,通俗易懂。
这本书提纲挈领,通俗易懂,是了解国学知识和文艺理论最好的入门读本,对当代文艺、国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该书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采择近人新说,亲切自然,全面地呈现了作者在文艺和国学经典通俗化方面的见解与体悟,对当今中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五、本课小结
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史书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作者以经典本身为主,以书为主,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以亲切自然、切实浅明的语言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
六、随堂练习
1. 关于《经典常谈》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D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国学经典的著作。
B.《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让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
D.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粹,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2.关于《说文解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说文解字》作者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仓颉。
B.《说文解字》属于“小学”,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C.“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
3.八卦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其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与之有关的国学名著是( A )
A.《周易》 B.《战国策》 C.《春秋》 D.《尚书》
4.______B____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其中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A.《周易》 B.《尚书》 C.《春秋》 D.《战国策》
5.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是( B )
A.《周易》 B.《战国策》 C.《春秋》 D.《尚书》
6. 有一本国学名著,其主要内涵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本国学名著是( C )
A.《周易》 B.《战国策》 C.《春秋》 D.《尚书》
7.《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又称( C )
A.《民歌》 B.《诗歌》 C.《诗》 D.《诗两百》
8.《诗经》中描写地方民间风俗的是那一部分( A )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9.《诗经》中主要是宗庙乐歌的是哪一部分( C )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10.《诗经》全书收录了自( C )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A.夏朝 B.商朝 C.西周初年 D.东周初年
11.我们所说的“三礼”不包括( C )
A.《周礼》 B.《仪礼》 C.《礼乐》 D.《礼记》
12.下面对“四书”包括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尚书》《中庸》《论语》《孟子》
C.《易经》《孔子》《论语》《孟子》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时间的脚步总是匆匆,斯人已去,经典永存。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经典常谈》,通过开展专题探究活动,来感受经典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
二、读书方法指导
(一)选择性阅读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读书而来说,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想、目的密不可分。
(二)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1.根据兴趣进行选择。
阅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读《〈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
2.根据问题进行选择。
我们平时在读书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要选择与我们思考的问题有关的内容来读,抛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这样,越往后读,记忆的负担就会越来越轻,思想却愈加深邃。我们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就可以带着问题去深入探究,如作者创作这部书的目的、撰写的原则,这部书的文学价值等。
3.根据目的进行选择。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就需要我们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想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的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
4.根据方法进行选择。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办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而理解、记忆性阅读则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5.浏览目录。
要想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是浏览目录。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我们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了。如果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就需要我们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
(三)选择性阅读
自学课本上的“读书方法指导”,开始进行选择性阅读。
(四)选择示范
读《经典常谈》,如同读一些文学导读或鉴赏类的书,我们可能第一遍读的时候会觉得它比较深奥,不太好懂。那么,我们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集中精力去读我们想读的内容。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等名著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怎样进行圈点批注。请同学们在阅读时勤动手,圈点批注吧!
批注可从不同角度入手,如:
概括:概括内容、中心思想,划分文章结构;
赏析:从用词、人物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评价:对文中人物、情节等进行评价、联想、质疑等。
●阅读内容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卡片一
阅读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选择关注的类别 诗文( )历史( )汉字(√)经书( )
选择批注的方式 赏析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 )质疑式批注( )概括式批注(√)
我的批注 选段讲的是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开篇,作者综合了散见于一些古书(《荀子》《吕氏春秋》及《世本》等)的零星传说,主要根据《淮南子·本经训》的记载和高诱的注,有选择地把古史记载化解为了流畅的白话文字。其后,又以这个故事出现的时间、《易·系辞》的说法,对其真实性、合理性提出质疑。紧接着,解释了“仓颉造字说”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介绍了“仓颉”这个人可能的来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对于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一说,作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阅读内容二:
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卡片二
阅读篇目 《史记》《汉书》第九
选择关注的类别 诗文( )历史(√)汉字( )经书( )
选择批注的方式 赏析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 )质疑式批注( )概括式批注( )
我的批注 朱自清先生仅用了340余字,就简明清晰地指出《史记》《汉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这一论点,足见其高明之处。可见,深入浅出的写作理想只有和驾轻就熟的学识底蕴相结合,才有可能创作出超凡脱俗的“学术美文”。
三、专题探究
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比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谈你对经典的新认识。
示例一:
《经典常谈》读书报告
何谓经典?朱自清先生言,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朱自清先生用夹叙夹议的行文,以清隽沉郁的文风、洗练秀丽的文笔,从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原因、内容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娓娓道来,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这本书既可看作学术散文集,亦可看作教科书,完全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经典常谈》,在这样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中,朱自清先生以大智慧,在平和的幽默中将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处是其简练质朴的文笔。
《经典常谈》,可以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将其引到经典的大路上,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
读完此书后,我对于“经典”也有了新的认识:经典之美,美在气势雄壮,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经典之美,美在灵动秀丽,诗词歌赋中都在吟哦着悲欢离合的传奇;经典之美,美在它既见证了历史,又升华了历史;经典之美,还美在它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之美,美不胜收!
示例二:
和朱自清一起“谈”《战国策》
《〈战国策〉第八》篇在全书中篇幅最小,仅以两千四百字介绍约十二万字(十二万这个字数在古籍里不算少了)的《战国策》、二百余年的战国时代,其简明扼要程度可想而知。
作者一开头就以“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写出当时的大背景。接着讲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然后就是秦、楚的崛起,“七雄”的确立。封建制度崩坏,诸国“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各国连年征战不休,死人无数。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说客(游说之士、策士)应运而生。他们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出入宫廷、外交场合,替君王出谋划策,在列国间纵横捭阖,左右一国命运,一时风光无两。
这些人“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心思缜密、巧舌如簧,“因人、因地进言”,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战国策》就是记载这些人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的一本书。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它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说客苏代代表燕国前往赵国交涉的故事。面对赵惠文王,苏代并没有讲燕国如何打不得,只虚构了一个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相持不下,结果让窥伺一旁的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地捉走,两败俱伤的故事。赵王当然不笨,在权衡利弊之后,马上答应苏代停止伐燕。
我们之前读到的这个故事,可能只是寓言故事本身,而没有燕赵相争、苏代斡旋的实际背景。在读过《〈战国策〉第八》,对当时的历史大势、国际关系、说客谋臣的特点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再面对这类故事,我们心里可能会对那个波澜起伏、变幻莫测的年代,那群谈笑风生、举重若轻的人心生向往,也许还会想跻身其间露一小手呢。
细细读完《〈战国策〉第八》,再看看译注版《战国策》,对我来说十分受用。我发现,在朱自清先生的引领下,曾经以为的大部头天书,开始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书中的历史事件,开始不再让人头痛;活跃在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仿佛在对我挥手问好;书中的义理人情,逐渐让人感到亲近……
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入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研读的经典。
示例一:
《经典常谈》中第一篇便介绍了《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做。这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九千多个。
在第一篇里,朱自清介绍了文字的起源。据说,我们的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一个叫仓颉的人造出来的。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人们结绳记事,确实很不方便。后来,仓颉在看到兽蹄、鸟爪的印迹后,突发灵感,便仿照这些,记录为文字。这或许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吧。
有了文字,人们自然可以借此表达心意、记载事物。这也让人类的文明,朝前迈进了一大步。
读完该书第一篇对《说文解字》的介绍后,我对文字的产生、发展、构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搜集了各种相关资料,并认真阅读了《说文解字》一书,深入了解了有关文字的知识。
示例二:介绍《诗第十二》
《诗第十二》篇幅不长,却是一篇清晰明了的古典诗歌演变史,从汉代乐府诗到五言、七言诗的形成,从古体到近体,各家代表、各派诗风等无不备述,但又重点突出,要言不烦。作者在本篇中特别喜用“结论性”话语,将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关键要素一一点出,其“推崇式”的用词予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
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
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他(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
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
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的讲究诗的技巧的人。
这些论断简洁明快,掷地有声,于诗歌发展史来说,可谓精到,于读者来讲,能够极容易从这些文字中把握要领,这是学者兼诗人的朱自清的高妙之处。正如其学生、著名文学史家王瑶所说:“朱先生是诗人,中国诗,从《诗经》到现代,他都有深湛的研究。‘诗选’是他多少年来所担任的课程;陶、谢、李贺,他都做过详审的行年考证。”(《念朱自清先生》)因情深而为诗歌,因审慎而为学术,二者完美交融在一起,才能写出这样一些精准而独到的见解。《诗第十二》篇简明扼要,娓娓道来,立论精警,新见迭出,引人入胜,启人深思,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十分适合作为进入《经典常谈》全书乃至传统文化经典的切入点。
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读经典的意义
经典是不可被重复的,它也永远不会重复自己以前的经典。经典永远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拒绝相互重复带来的审美疲劳,给人以永久的新鲜感。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经典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应是对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经典更像是对人生、对自己、对社会的探讨,看得越多,对这个社会就了解得越清楚、透彻。
阅读经典,帮助我们开阔视野。
知识的海洋十分浩瀚,我们通过阅读,走进经典中的大千世界。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视野越来越宽广,了解历史,通达知识。
阅读经典,帮助我们提高表达能力。
对经典的每一遍阅读,都是一次感知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阅读,我们的诵读水平会不断提高,个人的理解体会也会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阅读经典,帮助我们提升修养。
经典作品久经考验,内容精深,蕴含着许多富有哲理的道理。这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阅读经典,帮助我们提升素质。
阅读经典有利于我们夯实文化底蕴。经典作品拥有丰富的内容、精练的文字。通过阅读经典,我们不仅增加了阅读量,夯实了文化基础,还培养了思考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经典名著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优秀的经典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更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堂练习
(一)基础题
1.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解析】许慎是东汉人。故选A项。
2.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解析】《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并不是史书。
3.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表格。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1)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2)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答案】(1)《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
(2)D 【解析】《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
4.下面是某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第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有两处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大体依《春秋》而作。
(2)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
(3)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它们都是实学。
(4)《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春秋时代至楚汉兴起,共二百零二年。
【答案】(1)将“纪传体”改为“编年体”(3)将“小学”和“大学”调换位置
(二)综合题
1.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
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答案】C 【解析】C项中的“江”“河”是形声字,“氵”是形旁,“工”“可”是声符。
(2)下面是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答案】(2)A.日 B.月 C.山 D.龟
2.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①”“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注释】①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1)小诗发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她将二者对照以增进理解,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①“时习”: ,不亦说乎?
②“义利”: ,于我如浮云。
③“择善”: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 。
④“仁”:得道者多助, 。
【答案】①学而时习之
②不义而富且贵
③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失道者寡助
(2)请你根据上面材料,说一说儒家学说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示例:
在学习方面,告诫我们要经常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在交往方面,告诫我们要宽以待人,对人忠诚,讲求义气;
在做人方面,告诫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理想、有志向,培养自身正气。(任答两个方面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1)文段体现了杜甫作品写实的几个方面,请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杜甫诗的写实手法。
(2)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上面语段和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示例:《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2)示例:杜甫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悲剧,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且杜甫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4.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楚辞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 。
(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
【答案】(1)屈原
(2)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解析】根据文段中“他将怀王比作美人”进行分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屈原担心美人迟,其实就是担心楚怀王步人衰残的暮年,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希望自己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效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1)《江雪》的体裁是( )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2)《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
(2)示例:《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6.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列古籍的阐述,挑选一本古籍进行深入阅读,并说明原因。
《尚书》《诗经》《战国策》《汉书》
示例:我选《诗经》。《经典常谈》中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7.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示例:
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
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
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8.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2)
【答案】(1)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
(2)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四、板书设计
选择感兴趣的方面
阅读方法:选择性阅
带具体目的去阅读
阅读启示:开拓视野,丰富思想,收获启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5张PPT)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新课导入
什么是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新发现的书;
经典作品是那些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本书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作者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作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这本书名为《经典常谈》,其中的“经典”包含哪些内容呢?
关注书名
名著导读
八年级下册
部编语文
《经典常谈》
第一课时
掌握“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素养)
1.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导读目标
新知认知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原名自华,后改为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并致力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8年8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不久因病去世。
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与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作为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作者介绍】
我国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特别是从幼童时期就开始这样的训练,学生食而不化,既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也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继承。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唯一训练项目的局面,同时也规定了初、高中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培养“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方面的要求。
但当时,我国的经典,大部分还是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只能敬而远之。同时因为离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间不长,给这类经典分段、标点、注释,用白话文翻译等工作都还没人来得及深入、具体地做,只有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然而这套书离理想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
【创作背景】
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及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他希望自己的这部书,能被读者当作一条船,凭着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作品简介】
写于1942年,出版于1946年。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是传统文化经典入门必读书,更是普及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朱自清先生的初衷,希望这本书成为一艘把读者载入经典的航船。
“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
书中自序中说:
《经典常谈》
正文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整体感知
要想读懂国学经典书籍,就得懂“小学”,也就是文字学。
《经典常谈》从仓颉造字说起,相传仓颉有四只眼睛,他见地上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动造成了文字。
秦始皇时期,终于让文字形成了统一。东汉和
帝时,许慎作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
字书。他将历史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
到这部书里,足足有九千字。
这部书的作用是要帮助人们通读古书,它是文
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一)《说文解字》
【篇目梗概】
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也有说是上天所赐的。与八卦相伴而生的是占卜,古时候的人们看见数字整齐而有变化,认为是神奇而有魔力的东西,比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在太极八卦中,一横来表示阳,两横表示阴,分别配出八个卦,名称分别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间两两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简而言之,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而《周易》这部书,就是把那时候人们占卜的卦辞按着一定的顺序编辑起来的。
后来,儒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二)《周易》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书法沿革等历史原因,在西汉时期流传着《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两个版本,也造就了西汉《尚书》“古今之争”这一经学大史迹。之后一番战乱《古文尚书》便失传了,但三国时期出了一位孔安国又伪造了一部《古文尚书》,冒名顶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们彻底识破。
(三)《尚书》
《诗经》是在五经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后来有了文字,人们便将歌谣记录下来,形成最初的诗。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失传,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诗经》。
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话概括“诗三百”,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成为儒家五经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义”上,即所谓的“风、雅、颂、赋、比、兴”。
(四)《诗经》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根本是“礼治”,
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
根本。儒家说每个人一味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定出森严的等级制度、长幼次序,是所谓“天地君亲师”等,这便是礼治主义。由此引申出一切日常生活都有了一套程序和规矩。甚至王道不外乎人情,礼也是王道的一部分。
此外,从来礼乐并称,但其实乐附属于礼,是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的,因为乐可以让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
(五)三《礼》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而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
《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六)《春秋》三传
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旧时科举私塾里,学生入学,便是从四书读起的。
《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奋斗理念;
《论语》是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语的,传达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
《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编定的,说“仁”
兼说“义”,提出要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
的“浩然之气”;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不偏’叫
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
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七)“四书”
《战国策》缘起于战国时代,春秋末年列国纷争,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
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八)《战国策》
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
正史的源头,且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
(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
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
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九)《史记》《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
虽然《史记》《汉书》的内容不同,
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
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在战国,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十)诸子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施“仁政”、“王政”,即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圣王的威权,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反对侵略打仗,他们只帮助弱小国家做防卫工作,这就是他们的“非攻”主义;天下的祸端都起源于相互争斗,人们应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这就是他们的“兼爱”主义。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定下了君臣父子的社会秩序。孔子之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因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
老子留下一部《道德经》,他认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叫做“常”的公律,其核心是物极必反,所以具体应用就是排除一切制度,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自然就是“道”。
庄子则更进一步,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荀学、老学为基础,从实际政治出发,将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的趋势加以理论化,以至于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
到了战国末期,人们感受到了统一思想的重要性,秦相吕不韦便做了第一个尝试统一的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以道家为基调,将诸子书统一了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借着社会大统的东风,董仲舒成功地实现了全社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全新局面。
以驺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学说出自于古代方士,研究
五行之德: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这样“终始”不息。
辞赋起源于《楚辞》,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屈原的《离骚》。朱自清先生称《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候所作。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拨弄着。他高唱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头万绪,无人可诉,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就是“别愁” 或“遭忧”的意思。他用了许多神话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了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 ,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十一)辞赋
到了汉代,出现了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一大批模仿《离骚》的文人,汉人称这些作品为“辞”,一并纳入了《楚辞》一书。荀子的《赋篇》是最早称“赋”。因为汉武帝好辞赋,所以繁荣一时;发展到唐初,称为“俳体”的赋;后来宋代不再注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赋便称为“文体”的
赋。
总体来看,赋虽然有韵,
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诗。
汉武帝设计了乐府这个机构,专门采集古时的歌谣和乐谱,后来乐谱渐渐失传只留下歌词,便形成了乐府诗。这些诗以叙事为主,多写社会故事和风俗,是五言诗的源头。
到了建安年间,出了曹植这个大诗人,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基础的,则是魏代的阮籍,他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晋代的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渐渐千篇一律,但正是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
到了唐,李白政治不能得志,纵情山水间,人称“天上谪仙人”,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高,也因此而影响到两宋时代。宋诗有了散文化的倾向,到了苏轼最为明显,他将禅学大量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
(十二)诗
现存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也就是一种官文书。后来到了春秋的时候,外交的言语也称为“辞”,孔子说辞的要义在“达”,也就说说明白。到了战国,辩士们的说辞可谓天花乱坠,可以成为议论文。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春秋左氏传》是写事的丰碑,《史记》是写人的丰碑。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汉、魏之际,排偶更甚。真正开了文体宗派的,是唐代韩愈。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参参差差的。他的标准是“气”,就是然的语气,并且有意将白话的自然音节引到语言中去。成为了新体的“古文”、宋代所成的“散文”的创立者。之后经过欧阳修与苏轼的发扬,古文成了正宗。
(十三)文
唐代发展出的新文体“传奇”,到了宋代有了“话本”,也就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演化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直到《红楼梦》成为了白话小说集大成者。
从明代开始用八股文取士一直
到清末,可谓盛极一时。可是因
“古文不宜说理”,八股文逐渐没
落。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
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但也未能长
久。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胡适之
等人提倡的白话文搭上中国现代化的马车,一直驶近了新中国。
1.见解精辟,文笔优美。
《经典常谈》不是“国学概论”,它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深入浅出,不故作玄虚。其也可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艺术特色
2.提纲挈领,通俗易懂。
这本书提纲挈领,通俗易懂,是了解国学知识和文艺理论最好的入门读本,对当代文艺、国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该书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采择近人新说,亲切自然,全面地呈现了作者在文艺和国学经典通俗化方面的见解与体悟,对当今中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本课小结
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史书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作者以经典本身为主,以书为主,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以亲切自然、切实浅明的语言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
1. 关于《经典常谈》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国学经典的著作。
B.《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让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
D.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粹,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2.关于《说文解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作者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仓颉。
B.《说文解字》属于“小学”,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C.“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
D
A
随堂练习
3.八卦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其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与之有关的国学名著是( )
A.《周易》 B.《战国策》 C.《春秋》 D.《尚书》
A
4.__________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其中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A.《周易》 B.《尚书》 C.《春秋》 D.《战国策》
B
5.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是( )
A.《周易》 B.《战国策》 C.《春秋》 D.《尚书》
B
7.《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又称( )
A.《民歌》 B.《诗歌》 C.《诗》 D.《诗两百》
8.《诗经》中描写地方民间风俗的是那一部分( )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9.《诗经》中主要是宗庙乐歌的是哪一部分( )
A.风 B.小雅 C.颂 D.大雅
C
A
C
6. 有一本国学名著,其主要内涵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本国学名著是( )
A.《周易》 B.《战国策》 C.《春秋》 D.《尚书》
C
10.《诗经》全书收录了自( )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A.夏朝 B.商朝
C.西周初年 D.东周初年
11.我们所说的“三礼”不包括( )
A.《周礼》 B.《仪礼》
C.《礼乐》 D.《礼记》
C
C
12.下面对“四书”包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尚书》《中庸》《论语》《孟子》
C.《易经》《孔子》《论语》《孟子》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
名著导读
八年级下册
部编语文
《经典常谈》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时间的脚步总是匆匆,斯人已去,经典永存。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经典常谈》,通过开展专题探究活动,来感受经典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
选择性阅读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读书而来说,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想、目的密不可分。
阅读方法
读书方法指导
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1.根据兴趣进行选择。
阅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读《〈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
2.根据问题进行选择。
我们平时在读书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要选择与我们思考的问题有关的内容来读,抛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这样,越往后读,记忆的负担就会越来越轻,思想却愈加深邃。我们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就可以带着问题去深入探究,如作者创作这部书的目的、撰写的原则,这部书的文学价值等。
3.根据目的进行选择。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就需要我们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想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的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
4.根据方法进行选择。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办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而理解、记忆性阅读则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5.浏览目录。
要想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是浏览目录。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我们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了。如果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就需要我们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
选择性阅读
自学课本上的“读书方法指导”,开始进行选择性阅读。
选择的角度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选择感兴趣的部分
带着具体目的去阅读
古代文学:诗文
历史:《史记》《汉书》
文字:《说文解字》
开展读书交流会
开展汉字主题活动
选择示范
读《经典常谈》,如同读一些文学导读或鉴赏类的书,我们可能第一遍读的时候会觉得它比较深奥,不太好懂。那么,我们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集中精力去读我们想读的内容。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等名著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怎样进行圈点批注。请同学们在阅读时勤动手,圈点批注吧!
批注可从不同角度入手,如:
概括:概括内容、中心思想,划分文章结构;
赏析:从用词、人物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评价:对文中人物、情节等进行评价、联想、质疑等。
阅读内容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
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
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卡片一
阅读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选择关注的类别 诗文( )历史( )汉字(√)经书( )
选择批注的方式 赏析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 )质疑式批注( )
概括式批注(√)
我的批注 选段讲的是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开篇,作者综合了散见于一些古书(《荀子》《吕氏春秋》及《世本》等)的零星传说,主要根据《淮南子·本经训》的记载和高诱的注,有选择地把古史记载化解为了流畅的白话文字。其后,又以这个故事出现的时间、《易·系辞》的说法,对其真实性、合理性提出质疑。紧接着,解释了“仓颉造字说”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介绍了“仓颉”这个人可能的来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对于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一说,作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阅读内容二:
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
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阅读篇目 《史记》《汉书》第九
选择关注的类别 诗文( )历史(√)汉字( )经书( )
选择批注的方式 赏析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质疑式批注( )
概括式批注( )
我的批注 朱自清先生仅用了340余字,就简明清晰地指出《史记》《汉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这一论点,足见其高明之处。可见,深入浅出的写作理想只有和驾轻就熟的学识底蕴相结合,才有可能创作出超凡脱俗的“学术美文”。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卡片二
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比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谈你对经典的新认识。
专题探究
示例一:
《经典常谈》读书报告
何谓经典?朱自清先生言,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朱自清先生用夹叙夹议的行文,以清隽沉郁的文风、洗练秀丽的文笔,从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原因、内容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娓娓道来,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这本书既可看作学术散文
集,亦可看作教科书,完全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经典常谈》,在这样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中,朱自清先生以大智慧,在平和的幽默中将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处是其简练质朴的文笔。
《经典常谈》,可以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将其引到经典的大路上,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
读完此书后,我对于“经典”也有了新的认识:经典之美,美在气势雄壮,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经典之美,美在灵动秀丽,诗词歌赋中都在吟哦着悲欢离合的传奇;经典之美,美在它既见证了历史,又升华了历史;经典之美,还美在它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之美,美不胜收!
示例二:和朱自清一起“谈”《战国策》
《〈战国策〉第八》篇在全书中篇幅最小,仅以两千四百字介绍约十二万字(十二万这个字数在古籍里不算少了)的《战国策》、二百余年的战国时代,其简明扼要程度可想而知。
作者一开头就以“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写出当时的大背景。接着讲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然后就是秦、楚的崛起,“七雄”的确立。封建制度崩坏,诸国“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各国连年征战不休,死人无数。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说客(游说之士、策士)应运而生。
他们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出入宫廷、外交场合,替君王出谋划策,在列国间纵横捭阖,左右一国命运,一时风光无两。
这些人“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心思缜密、巧舌如簧,“因人、因地进言”,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战国策》就是记载这些人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的一本书。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它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说客苏代代表燕国前往赵国交涉的故事。面对赵惠文王,苏代并没有讲燕国如何打不得,只虚构了一个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相持不下,结果让窥伺一旁的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地捉走,两败俱伤的故事。赵王当然不笨,在权衡利弊之后,马上答应苏代停止伐燕。
我们之前读到的这个故事,可能只是寓言故事本身,而没有燕赵相争、苏代斡旋的实际背景。在读过《〈战国策〉第八》,对当时的历史大势、国际关系、说客谋臣的特点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再面对这类故事,我们心里可能会对那个波澜起伏、变幻莫测的年代,那群谈笑风生、举重若轻的人心生向往,也许还会想跻身其间露一小手呢。
细细读完《〈战国策〉第八》,再看看译注版《战国策》,对我来说十分受用。我发现,在朱自清先生的引领下,曾经以为的大部头天书,开始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书中的历史事件,开始不再让人头痛;活跃在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仿佛在对我挥手问好;书中的义理人情,逐渐让人感到亲近……
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入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研读的经典。
示例一:
《经典常谈》中第一篇便介绍了《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做。这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九千多个。
在第一篇里,朱自清介绍了文字的起源。据说,我们的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一个叫仓颉的人造出来的。在没有文
字的远古时代,人们结绳记事,确实很不方便。后来,仓颉在看到兽蹄、鸟爪的印迹后,突发灵感,便仿照这些,记录为文字。这或许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吧。
有了文字,人们自然可以借此表达心意、记载事物。这也让人类的文明,朝前迈进了一大步。
读完该书第一篇对《说文解字》的介绍后,我对文字的产生、发展、构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搜集了各种相关资料,并认真阅读了《说文解字》一书,深入了解了有关文字的知识。
示例二:介绍《诗第十二》
《诗第十二》篇幅不长,却是一篇清晰明了的古典诗歌演变史,从汉代乐府诗到五言、七言诗的形成,从古体到近体,各家代表、各派诗风等无不备述,但又重点突出,要言不烦。作者在本篇中特别喜用“结论性”话语,将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关键要素一一点出,其“推崇式”的用词予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
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
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他(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
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
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的讲究诗的技巧的人。
这些论断简洁明快,掷地有声,于诗歌发展史来说,可谓精到,于读者来讲,能够极容易从这些文字中把握要领,这是学者兼诗人的朱自清的高妙之处。正如其学生、著名文学史家王瑶所说:“朱先生是诗人,中国诗,从《诗经》到现代,他都有深湛的研究。‘诗选’是他多少年来所担任的课程;陶、谢、李贺,他都做过详审的行年考证。”(《念朱自清先生》)因情深
而为诗歌,因审慎而为学术,二者完美交融在一起,才能写出这样一些精准而独到的见解。《诗第十二》篇简明扼要,娓娓道来,立论精警,新见迭出,引人入胜,启人深思,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十分适合作为进入《经典常谈》全书乃至传统文化经典的切入点。
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读经典的意义
经典是不可被重复的,它也永远不会重复自己以前的经典。经典永远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拒绝相互重复带来的审美疲劳,给人以永久的新鲜感。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经典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应是对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经典更像是对人生、对自己、对社会的探讨,看得
越多,对这个社会就了解得越清楚、透彻。
阅读经典,帮助我们开阔视野。
知识的海洋十分浩瀚,我们通过阅读,走进经典中的大千世界。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视野越来越宽广,了解历史,通达知识。
阅读经典,帮助我们提高表达能力。
对经典的每一遍阅读,都是一次感知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阅读,我们的诵读水平会不断提高,个人的理解体会也会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阅读经典,帮助我们提升修养。
经典作品久经考验,内容精深,蕴含着许多富有哲理的道理。这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阅读经典,帮助我们提升素质。
阅读经典有利于我们夯实文化底蕴。经典作品拥有丰富的内容、精练的文字。通过阅读经典,我们不仅增加了阅读量,夯实了文化基础,还培养了思考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经典名著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优秀的经典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更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A
【解析】许慎是东汉人。故选A项。
随堂练习(基础题)
2.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C
【解析】《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并不是史书。
(1)《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
(2)D 【解析】《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
3.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表格。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1)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4.下面是某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第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有两处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大体依《春秋》而作。
(2)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
(3)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它们都是实学。
(4)《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春秋时代至楚汉兴起,共二百零二年。
(1)将“纪传体”改为“编年体”(3)将“小学”和“大学”调换位置
随堂练习(综合题)
1.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C
C 【解析】C项中的“江”“河”是形声字,“氵”是形旁,“工”“可”是声符。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
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1.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2)A.日 B.月
C.山 D.龟
(2)下面是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2.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①”“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注释】①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①学而时习之
②不义而富且贵
③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失道者寡助
(1)小诗发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她将二者对照以增进理解,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①“时习”: ,不亦说乎?
②“义利”: ,于我如浮云。
③“择善”: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
④“仁”:得道者多助, 。
2.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①”“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注释】①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示例:
在学习方面,告诫我们要经常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在交往方面,告诫我们要宽以待人,对人忠诚,讲求义气;
在做人方面,告诫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理想、有志向,培养自身正气。(任答两个方面即可)
(2)请你根据上面材料,说一说儒家学说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1)文段体现了杜甫作品写实的几个方面,请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杜甫诗的写实手法。
(2)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上面语段和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示例:《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2)示例:杜甫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悲剧,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且杜甫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4.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屈原
(2)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解析】根据文段中“他将怀王比作美人”进行分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屈原担心美人迟,其实就是担心楚怀王步人衰残的暮年,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希望自己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效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 。
(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
楚辞经典 《经典常谈》
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5.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A
(2)示例:《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1)《江雪》的体裁是( )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2)《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6.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列古籍的阐述,挑选一本古籍进行深入阅读,并说明原因。
《尚书》《诗经》
《战国策》《汉书》
示例:我选《诗经》。《经典常谈》中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7.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示例:
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
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
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1)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
(2)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8.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1)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2)
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
选择感兴趣的方面
带具体目的去阅读
阅读启示:开拓视野,丰富思想,收获启迪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经典常谈》名著导读检测卷
(满分:80分 时间:60分钟)
一、填空题(19分)
1.运用你积累的知识,完成填空。(14分)
(1)《经典常谈》是________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_______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顺序按照传统的 排列的。《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 ”,《离骚》《九章》属于“ ”,《墨子》《吕氏春秋》属于“ ”。
(3)最早的歌谣分为徒歌和______歌,前者是______唱,后者是随着____________唱。
(4)儒家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战国"的名称最初出自刘向的《___________》,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_________,下至楚汉兴起202年的历史。
经典和诗人 “谈”经典和诗人的创作特点
①《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②    他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③《   》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
④__________ 他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⑤《_______》 文段: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填写表格。(5分)
二、选择题(15分)
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 ."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等事情。
D .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2.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3.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
B.“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
D.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4.学习《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5.下面关于《诸子第十》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B.荀子说人性是善的,孟子说人性是恶的。
C.老子以为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
D. 《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
三、简答题(8分)
1.学习完《经典常谈》,班级举办读书分享会,你们小组分到了《〈史记〉〈汉书〉第九》一章。分享会上,请你向大家简要介绍《汉书》这一部国学经典。(4分)
2.通过《经典常谈》,我们大体了解了《诗经》的“六义”。本学期我们也学习了《关雎》,请你结合《经典常谈》和链接材料的内容,分析《关雎》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4分)
链接材料:
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关雎》兼用比和兴,共
四、活动题(12分)
1.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任务一:读楚辞】
楚辞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1分)
(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2分)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3)《江雪》的体裁是( )(1分)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4)《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3分)
2.班级正开展《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5分)
(1)“《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诸子第十》篇回答。(2分)
(2)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史记》。原因是什么?(3分)
五、材料题(26分)
1.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4分)
【文段一】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毋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
【文段二】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
(1)【文段一】中始皇将文字统一为 ,而《史籀篇》里的文字被称为 。(2分)
(2)能体现书体“演变的方向是简易”的,除了正书简化为行书、草书外,还有哪些变化?(2分)
2.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6分)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地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
(1)《尚书》有两种,一种是秦朝博士 所藏的《今文尚书》,一种是 在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
(2)《尚书》中,除了“誓”“诰”,还有“命”“谟”。请你根据选段所在篇章的内容,把这四种名称准确地填入下面横线上。
一般号令叫“ ”,军事号令叫“ ”,君告臣的话多称为“ ”,臣告君的话有的称为“ ”。
3.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4分)
【文段一】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1899)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
【文段二】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骨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
文段中的“甲骨”中的“甲”是 ,“骨”是 ;“刻在甲骨上”的字叫作 ,这种断定吉凶的方法叫作 。
4.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4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的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5.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4分)
【文段一】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
【文段二】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A,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A指出。
【文段一】中的《书》就是“五经”中的《 》,其中,伏生的《书》被后世称为《 》,鲁恭王找到的《书》则被称为《 》;【文段二】中的A是 (人名)。
6.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4分)
【文段一】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文段二】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1)【文段一】中的“他”是 (填人名);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 》。
(2)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经典常谈》名著导读检测卷
(满分:80分 时间:60分钟)
一、填空题(19分)
1.运用你积累的知识,完成填空。(14分)
(1)《经典常谈》是________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_______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顺序按照传统的 排列的。《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 ”,《离骚》《九章》属于“ ”,《墨子》《吕氏春秋》属于“ ”。
(3)最早的歌谣分为徒歌和______歌,前者是______唱,后者是随着____________唱。
(4)儒家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战国"的名称最初出自刘向的《___________》,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_________,下至楚汉兴起202年的历史。
【答案】(1)朱自清 仓颇 说文解字 (2)经史子集 经 集 子 (3)乐 随口 乐器 (4)宗教仪式 社会风俗习惯(5)战国策 春秋
经典和诗人 “谈”经典和诗人的创作特点
①《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②    他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③《   》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
④__________ 他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⑤《_______》 文段: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填写表格。(5分)
【答案】①春秋 ②陆游 ③孟子 ④杜甫 ⑤诗经
二、选择题(15分)
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 ."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等事情。
D .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2.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3.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
B.“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
D.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4.学习《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5.下面关于《诸子第十》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B.荀子说人性是善的,孟子说人性是恶的。
C.老子以为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
D. 《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
【答案】
1. C 【解析】通过《三礼第五》中的"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可知, C 项中"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表述有误。
2.C【解析】《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并不是史书。
3. B A项中,“《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C项中,“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D项中,“唐代出现了‘话本’”有误,应是宋代出现“话本”。
4.B 解析:B.“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故选B。
5.B解析:B.孟子说人性是善的,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故选B。
三、简答题(8分)
1.学习完《经典常谈》,班级举办读书分享会,你们小组分到了《〈史记〉〈汉书〉第九》一章。分享会上,请你向大家简要介绍《汉书》这一部国学经典。(4分)
示例:①《汉书》,班固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②《汉书》断代述史,断代述史是班固的创见,对后世影响很大。③《汉书》体例起源《史记》,但略有改变:世家一体并入了列传,将“书”改为了“志”,增加了《艺文志》等篇目。④《汉书》成于四人之手: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史记后传》作底本;表、志由班昭和马续补成。(需要包含“历史地位”“断代述史”“体例”“作者”等内容)
2.通过《经典常谈》,我们大体了解了《诗经》的“六义”。本学期我们也学习了《关雎》,请你结合《经典常谈》和链接材料的内容,分析《关雎》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4分)
链接材料:
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关雎》兼用比和兴,共【答案】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鸟的行为来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第二章以水中左右飘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关雎》比兴手法的运用是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四、活动题(12分)
1.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任务一:读楚辞】
楚辞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1分)
(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2分)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3)《江雪》的体裁是( )(1分)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4)《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1)屈原
(2)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解析】根据文段中“他将怀王比作美人”进行分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屈原担心美人迟,其实就是担心楚怀王步人衰残的暮年,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希望自己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效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A
(4)示例:《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2.班级正开展《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5分)
(1)“《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诸子第十》篇回答。(2分)
(2)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史记》。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1)因为墨家坚守“非攻”主义,反对侵略的打仗,只帮助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
(2)在文辞上,《汉书》比《史记》更华丽整齐。唐代以前的人崇尚骈文,唐代以后崇尚散文,所以才有了这种现象。(大意对即可)
五、材料题(26分)
1.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4分)
【文段一】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毋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
【文段二】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
(1)【文段一】中始皇将文字统一为 ,而《史籀篇》里的文字被称为 。(2分)
(2)能体现书体“演变的方向是简易”的,除了正书简化为行书、草书外,还有哪些变化?(2分)
【答案】(1)小篆 大篆(或籀文)(2)小篆简化为隶书,隶书简化为楷书。
2.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6分)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地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
(1)《尚书》有两种,一种是秦朝博士 所藏的《今文尚书》,一种是 在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
(2)《尚书》中,除了“誓”“诰”,还有“命”“谟”。请你根据选段所在篇章的内容,把这四种名称准确地填入下面横线上。
一般号令叫“ ”,军事号令叫“ ”,君告臣的话多称为“ ”,臣告君的话有的称为“ ”。
【答案】(1)伏生 鲁恭王 (2)诰 誓 命 谟
3.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4分)
【文段一】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1899)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
【文段二】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骨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
文段中的“甲骨”中的“甲”是 ,“骨”是 ;“刻在甲骨上”的字叫作 ,这种断定吉凶的方法叫作 。
【答案】龟甲(龟的腹甲) 牛骨(牛胛骨) 甲骨文(或卜辞) 卜法
4.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4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的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答案】诗经 重章叠句 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5.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4分)
【文段一】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
【文段二】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A,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A指出。
【文段一】中的《书》就是“五经”中的《 》,其中,伏生的《书》被后世称为《 》,鲁恭王找到的《书》则被称为《 》;【文段二】中的A是 (人名)。
【答案】尚书 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 王肃
6.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4分)
【文段一】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文段二】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1)【文段一】中的“他”是 (填人名);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 》。
(2)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答案】(1)孔子 毛传
(2)因为孔子之后解释《诗经》的儒生都接受了孔子对《诗经》的见解,和毛氏一样断章取义地来解释《诗经》,以诗证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