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师大版生物7,21章检测题
一、单选题
1.(2020七下·重庆期末)“人猿相揖别”的重要标志是 ( )
A.火的使用 B.制造工具 C.直立行走 D.语言的产生
2.(2017八下·河北期中)下列植物中,最低等到的是( )
A.裸子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
3.(2022·盘锦)雪兔有随季节更替的“换装”行为,从进化角度分析,雪兔保护色形成的原因是( )
A.定向变异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基因突变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4.(2017八下·太仓期中)人类的祖先是( )
A.猩猩 B.猴子 C.类人猿 D.森林古猿
5.“露西”少女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前,它不可能具有的本领是( )
A.下地生活 B.直立行走
C.使用树枝、石块等工具 D.语言能力
6.(2018八下·沭阳月考)下列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 ( )
A. 鱼 B. 狗 C. 大猩猩 D.鸽子
7.(2018八上·溧水期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 )
A.后肢粗壮 B.奔跑飞快 C.脑容量增加 D.群居生活
8.(2016七下·咸阳期中)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长臂猿 B.北京猿人 C.森林古猿 D.黑猩猩
9.秋天,当你步入公园时,你会看到艳丽多姿的菊花在开放,品种可谓是多种多样,请问这么多的菊花品种是由下列哪种因素形成的( )
A.自然选择 B.人工选择
C.菊花的内部斗争 D.菊花适应不同的环境
10.(2017八下·龙华月考)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生物进化的原因观点是( )
A.生存环境变化 B.自然选择
C.生物变异 D.弱肉强食
11.(2018八上·兴化期末)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B.生存斗争只可能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C.环境条件定向选择生物
D.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2.通过对马化石的研究,了解到马的进化过程为( )
A.始祖马→三趾马→现代马 B.始祖马→四趾马→现代马
C.四趾马→三趾马→单趾马 D.四趾马→三趾马→现代马
13.(2019八下·龙岩月考)根据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分布规律可推测: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 )
A.越高等 B.结构越简单
C.体型越大 D.陆生种类越少
14.(2022八下·济南开学考)根据如表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判断下列哪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
鸭 0
响尾蛇 17 0
海龟 7 22 0
金枪鱼 17 26 18 0
蛾 27 31 28 32 0
鸭 响尾蛇 海龟 金枪鱼 蛾
A.海龟和鸭 B.蛾和金枪鱼
C.海龟和响尾蛇 D.响尾蛇和金枪鱼
15.(2017八下·阜阳期中)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不合理的( )
A.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B.体形小的生物→体形大的生物
C.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D.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16.(2016八上·东台期末)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C.在越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D.在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17.(2022八下·歙县期中)下列哪项不是伴随人类祖先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A.产生语言 B.大脑发达 C.直立行走 D.人类社会
18.(2019八下·潮阳期中)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长臂猿 B.北京猿人 C.森林古猿 D.黑猩猩
19.(2017八下·成都月考)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先发展的是( )
A.使用工具 B.使用语言 C.两足行走 D.大脑发达
20.(2022·邵阳)十八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林木葱茏,空气清新,当地森林中生活着大量浅色的桦尺蛾。100年以后,曼彻斯特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在工业污染地区,深色的桦尺蛾变成了常见类型,而浅色的桦尺蛾却成了少数,原因是( )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食物改变 D.定向变异
二、读图理解题
21.(2022八上·青岛期末)“进化树”可简明地表示生物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原始生命,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进化成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其分类单位是 。
(2)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是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 ](填图中字母)类的典型证据之一。
(3)图中的C和E分别所属的生物类群分别是 。
(4)从图中可知,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 。
(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 在不断进化。
三、资料分析题
22.(2022七上·英德期中)你听说过捕蝇草吗?捕蝇草分布在美洲,它的茎很短,叶片的构造十分奇特。在靠近茎的部分,叶片呈绿色,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叶端变成了肉质的,像一个可以随意开合的贝壳,并且每半个叶片的边缘上还生长有10多根又长又硬的刚毛。平时,“贝壳”向外张开,叶缘蜜腺中散发出甜蜜的气味,同时发出紫外光。苍蝇对紫外光特别敏感,当它飞过去,一旦触动了刚毛,“贝壳”就在极短的时间里闭合,将猎物禁闭在“牢笼”里。当捕蝇草捕获到猎物以后,那个像贝壳似的捕猎器又变成了它的“胃”,能及时地分泌出消化液,将猎物慢慢地消化。几天后,当猎物被完全消化干净了,叶子便再次张开,等待下一只猎物的落网。请分析上述材料回答:
(1)捕蝇草很特别,体现了生物界物种的 ,使自然界生机勃勃。这是自然界生物长期 的结果。
(2)捕蝇草的刚毛特别敏感,体现了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
(3)捕蝇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体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 现象。
(4)分析上述材料,材料文字中并没有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四、实验探究题
23.(2019八上·偃师期中)下图是生命起源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 。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特点是不含 。
(2)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 ,为其提供能量。
(3)加热形成沸水主要是为了产生 ,实验后可检测到B装置中含有多种 。
(4)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中,从 生成有机小分子是完全可能的。
五、综合题
24.(2018八下·沭阳月考)下图事实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 的原始藻类植物。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 和C 。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它包括D 和E ,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的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可见,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人类的进化历程,难度一般,熟记: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有几件重大事件: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其中,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的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
2.【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解: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是最低等的一个植物类群,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这三种植物都不结种子,但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故选:B
【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属于孢子植物且由简单到复杂.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达尔文认为,这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雪兔有随季节更替的“换装”行为,从进化角度分析,雪兔保护色形成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4.【答案】D
【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解析】【解答】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选:D
【分析】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
5.【答案】D
【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解析】【解答】“露西”时代的古人类能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的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是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露西”少女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前,它不可能具有的本领是语言能力,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露西”时代的古人类能使用工具,“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能制造工具.可以从古人类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阶段和化石方面来解答.
6.【答案】C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人和类人猿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类人猿没有尾巴、颊囊和屁股上的胼胝,常见的四种类人猿是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所以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大猩猩,而鱼属于鱼类;狗属于哺乳动物;鸽子属于鸟类,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类人猿,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类人猿的特点,掌握常见的四种类人猿: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
7.【答案】C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改造使用工具,推动了发展,劳动在进化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早期,人类使用天然工具,在后期也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脑容量增加,相应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最显著变化是脑容量增加,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从古猿到人的过渡中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这是重点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8.【答案】C
【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解析】【解答】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类和类人猿的祖先的知识,据此答题.
9.【答案】B
【知识点】人工选择
【解析】【解答】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菊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花瓣呈舌状或筒状.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达三千余种.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所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菊花品种众多,有些并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工选择及其意义.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是所选择的形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10.【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即适者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即不适者被淘汰.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根本原因(外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弱肉强食即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 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物种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故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故选:B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报货四个含义: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A、生物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定向的,可见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争斗,生物之间的争斗包括生物种内的争斗和生物种间的斗争,B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
C、生物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定向的,可见C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选择的含义,为基础题,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12.【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根据化石材料可以知道,对马化石的研究发现,马的进化过程是始祖马→三趾马→现代马;
故选:A.
【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有力的证据,根据化石材料所了解的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整个发展过程,分析解答即可,马的进化过程是始祖马→三趾马→现代马.
13.【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所以,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14.【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别就越小,反之则越大。通过比较表中的数据可知:海龟和鸭的细胞色素C差别为7,蛾和金枪鱼的细胞色素C差别为32,海龟和响尾的细胞色素C差别为22,响尾蛇和金枪鱼的细胞色素C差别为26。所以亲缘关系最近的是海龟和鸭。
故答案为:A。
【分析】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序列差异,能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
15.【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解:ACD、“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结构简单→结构复杂”、“低等生物→高等生物”,都是生物进化的趋势;
B、高等生物也有体型较小的如蜂鸟,因此“体形小的生物→体形大的生物”不是生物进化的趋势.
所以生物进化趋势的表述中,不合理的是体形小的生物→体形大的生物.
故选:B.
【分析】(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2)生物进化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16.【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根据化石形成的原因,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A不符合题意.
B、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B符合题意.
C、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C不符合题意.
D、越晚近的地层分较浅,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17.【答案】C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体质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肢更适于直立行走,脑量逐渐增大,终于萌发了意识,产生了语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久而久之,人类祖先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产生了语言和意识,逐渐形成了社会。就这样,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类。但是它们并不是和现代人一样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目的研究发明了各种工具,也就是直立行走不是伴随人类祖先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故答案为:C。
【分析】森林古猿以栖生活为主,不会直立行走;而人类的前肢解放出来,会直立行走.可见它们的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在丛林中采摘果子等为食,不会制造工具;而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因此它们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不同。由于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不会制造工具,手和脑得不到锻炼,因此这种简单的树栖生活不利于脑的发育;而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了脑的发达,且知道用火烧烤食物来吃,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可见脑的发育程度也不同。此外猿无语言能力,而人有思维语言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解析】【解答】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进化的过程:
19.【答案】C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由于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使人类的大脑更发达,在劳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语言。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进化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由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最关键的一步是直立行走。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的标志。
20.【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蛾和黑桦尺蛾。十八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林木葱茏,空气清新,当地森林中生活着大量浅色的桦尺蛾,少数黑色桦尺蛾,因而浅色桦尺蛾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建工业区多年后,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色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黑桦尺蛾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达尔文认为,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不同,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B。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1.【答案】(1)界
(2)B
(3)两栖动物、被子植物
(4)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
(5)生存斗争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A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为含有叶绿体的藻类植物。在分类上,该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植物界和动物界。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因此,始祖鸟化石是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B爬行动物的证据。
(3)对比两图发现:图中A是原始生命,B爬行类,C两栖类,D软体动物,E被子植物。
(4)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分析】(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植物的进化进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3)图中:A是原始生命,B爬行类,C两栖类,D软体动物。
22.【答案】(1)多样性;进化
(2)应激性
(3)新陈代谢
(4)生长与繁殖;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所以,捕蝇草很特别,体现了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使自然界生机勃勃。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故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2)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是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所以,捕蝇草的刚毛特别敏感,体现了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特征是应激性。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所以,捕蝇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体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4)捕蝇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能将捕获的猎物消化,说明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也说明捕蝇草营养方式较特别:既能进行自养也能进行异养,这属于生物的新陈代谢;触动捕蝇草的刚毛,“贝壳”会闭合以及苍蝇能感知气味和紫外光,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分析上述材料,结合分析可知,材料文字中并没有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长与繁殖;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分析】(1)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3.【答案】(1)原始大气;氧气
(2)闪电
(3)水蒸气;有机小分子
(4)无机小分子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解:(1)、(2)美国青年学者用如图的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米勒实验装置中的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正负电机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里的闪电,为合成有机物提供能量。(3)加热形成沸水主要是为了产生水蒸气,B装置模拟的是原始海洋,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4)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24.【答案】(1)叶绿素
(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1)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自养和异养,自养的生物大多为植物,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体内细胞内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为异养的生物,最原始的自养型的植物是原始的藻类植物,体内含有叶绿体。
(2)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都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靠种子繁殖后代,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从而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故答案为:(1)叶绿体,(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植物进化的历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的分类及植物进化的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生物的特征,原始的藻类植物是最早出现的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慢慢的像陆地上过渡,但是靠孢子繁殖后代,离不开水的限制,一部分厥类植物慢慢进化为种子植物,靠种子繁殖,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适应了干旱的陆地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