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选择、填空题)-上海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高频考点汇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选择、填空题)-上海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高频考点汇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3-21 15:09:0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选择、填空题)-上海市2023年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高频考点汇编
1.(2022春·上海杨浦·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已知,,增加下列条件:①;②;③;④.其中能使≌的条件有( )
A.个 B.个 C.个 D.个
2.(2022春·上海·七年级校考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截得的同旁内角互补
B.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高是它的对称轴
C.联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D.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内角及一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2022春·上海普陀·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在中,,,,点是的中点,两边,分别交,于点,,当在内绕顶点旋转时(点不与、重合),以下四个结论:①;②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④.其中一定正确的结论有( ).
A.个 B.个 C.个 D.个
4.(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BE与CD相交于点O,如果已知∠ABC=∠ACB,那么还不能判定△ABE≌△ACD,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E≌△ACD的是(  )
A.AD=AE B.BE=CD C.OB=OC D.∠BDC=∠CEB
5.(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MANC,MBND,且MB=ND,则△MAB≌△NCD的理由是(  )
A.SSS B.SAS C.AAS D.ASA
6.(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的是( )
A. B. C. D.
7.(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AO平分∠DAE,AD=AE,AB=AC,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8.(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点B、C、E在一直线上,、都是等边三角形,联结和,与相交于点F,与相交于点G,下列说法不一定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下列条件不能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
A.三条边对应相等
B.两条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
C.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D.两个角及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
10.(2022春·上海普陀·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已知∠ABC=∠DCB,下列所给条件不能证明△ABC≌△DCB的是( )
A.∠A=∠D B.AB=DC C.∠ACB=∠DBC D.AC=BD
11.(2022春·上海杨浦·七年级校考期末)在等边三角形中,,与相交于点,,垂足为,则______.
12.(2022春·上海·七年级校考期末)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联结,将线段绕着点旋转度,点落在点的位置,则的坐标为______.
13.(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在中,和分别为和的角平分线,若的周长为22,那么线段的长为________.
14.(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ACB=90°,AC=BC,BE⊥CE于点E,AD⊥CE于点D,AD=3cm,BE=1cm,那么DE=___cm.
15.(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得,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
16.(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如图,有两根钢条、,在中点处以小转轴连在一起做成工具(卡错),可测量工件内槽的宽.如果测量,那么工件内槽的宽______cm.
17.(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在△ABC中,∠ABC=48°,点D在BC边上,且满足∠BAD=18°,DC=AB,则∠CAD=_____度.
18.(2022春·上海·七年级期末)如图,在△ABC和△DEF中,已知CB=DF,∠C=∠D,要使△ABC≌△EFD,还需添加一个条件,那么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
参考答案:
1.B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逐一判断即可解答.
【详解】解:①,,,
和不一定全等,
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
≌,
故②符合题意;
③,


,,
≌,
故③符合题意;
④,,,
≌,
故④符合题意;
所以,增加上列条件,其中能使≌的条件有个,
故选:.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C
【分析】利用平行线,轴对称,垂线段,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依次判断即可.
【详解】解:A、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截得的同旁内角互补,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等腰三角形的高是线段,对称轴是直线,底边上的高不是对称轴,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垂线段最短,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边的位置未确定,有两个内角及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轴对称,垂线段,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相关知识是求解本题的关键.
3.C
【分析】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求出,证≌,推出,,,求出,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中,,,是中点,
,,,


在和中,

≌(ASA),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正确;正确;



正确;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的中点,

是动点,
,故错误;
即正确的有个.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性质进行推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这些性质做题.
4.B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各个选项中的条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以得到哪个选项中的条件,不能判定△ABE≌△ACD,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解:∵∠ABC=∠ACB,
∴AB=AC,
∵∠BAE=∠CAD,
∴补充条件AD=AE时,△ABE≌△ACD(SAS),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补充条件BE=CD,无法判断△ABE≌△ACD,故选项B符合题意;
补充条件OB=OC时,则∠OBC=∠OCB,故∠ABE=∠ACD,则△ABE≌△ACD(ASA),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补充条件∠BDC=∠CEB时,则∠AEB=∠ADC,则△ABE≌△ACD(AAS),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5.C
【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根据已知与判定方法,用排除法进行分析.
【详解】解:由,可得,∠A=∠DCN,∠ABM=∠D,
又∵MB=ND,
∴此时的条件是两角一边,且角为一边的对角,符合AAS判定.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C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一判定.
【详解】解:,,
当时,根据ASA可判定,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当时,根据SAS可判定,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当时,不能判定,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当时,可得,根据AAS可判定,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和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D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以写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本题得以解决.
【详解】解:∵AO平分∠DAE,
∴∠1=∠2,
在△AOD和△AOE中,,
∴△AOD≌△AOE(SAS),
∴∠D=∠E,OD=OE;
在△AOC和△AOB中,,
△AOC≌△AOB(SAS);
在△COD和△BOE中,,
∴△COD≌△BOE(ASA);
在△DAB和△EAC中,,
∴△DAB≌△EAC(SAS);
由上可得,图中全等三角形有4对,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8.B
【分析】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SAS”证明可得A选项;可利用“ASA”证明可得C、D选项,利用排除法求解即可.
【详解】解:∵、都是等边三角形,
∴,=60°,,
∴∠ACB+∠ACD=∠ECD+∠ACD,即∠ACE=∠BCD,
∴(SAS),
∴BD=AE,(故A正确);
∴∠AEC=∠BDC,又,,
∴(ASA),
∴EG=FD,(故C正确),
FC=GC,(故D正确)
由于B项不能由已知条件得到,故B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答的关键.
9.B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SAS、AAS对以下选项进行一一分析,并作出判断.
【详解】A、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可以证得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SSA不可以证得两个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可以证得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可以证得两个角及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熟记定理并掌握各种判定方法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0.D
【详解】A.添加∠A=∠D可利用AAS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B.添加AB=DC可利用SAS定理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C.添加∠ACB=∠DBC可利用ASA定理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D.添加AC=BD不能判定△ABC≌△DCB,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1.##120度
【分析】由“”可证≌,可得,即可求解.
【详解】解:是等边三角形,
,,
在和中,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12.或##或
【分析】过点作轴于点,轴于点,则,证明即可求解.
【详解】解:如图,过点作轴于点,轴于点,则
①将线段绕着点顺时针旋转度时,
∵将线段绕着点旋转度,点落在点的位置,
∴,,
又,
∴,
所以
∵,
∴,,
∴,,
∴,
同理可得,将线段绕着点逆时针旋转度时,的坐标为,
综上,的坐标为或.
故答案为:或.
【点睛】本题考查了绕原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坐标的特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13.9
【分析】如图:在上截取,连接,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再证可得,再结合可得,进一步可得即;再说明,最后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及等量代换即可解答.
【详解】解:在上截取,连接,
∵平分,
∴,
在和中,

∴,
∴,
∵,
∴,
∵,
∴,
∴,
∵平分,
∴,
∵,
∴,
∴,
∵周长
∵,
∴,
∴.
故答案为:9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灵活应用相关知识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14.2
【分析】∠ACB=90°,BE⊥CE于点E,AD⊥CE于点D,可得∠CAD=∠BCE,再利用AAS证得△CDA≌△BEC,从而得到CD=BE,CE=AD,再由DE=CE-CD,得DE=AD-BE,即可求解.
【详解】解:∵∠ACB=90°,BE⊥CE于点E,AD⊥CE于点D,
∴∠ACD+∠BCE=90°,∠ACD+∠CAD=90°,
∴∠CAD=∠BCE,
在△CDA与△BEC中,

∴△CDA≌△BEC(AAS),
∴CD=BE,CE=AD,
∵DE=CE-CD,
∴DE=AD-BE,
∵AD=3cm,BE=1cm,
∴DE=3-1=2(cm),
故答案为:2.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利用AAS证出△CDA≌△BEC是解题的关键.
15.BC=EC
【分析】添加BC=EC,由等式的性质可得∴∠1+∠ACD=∠2+∠ACD,进而可得∠ACB=∠ECD,然后利用SAS判定△ABC≌△DEC即可.
【详解】解:添加BC=EC,
∵∠1=∠2,
∴∠1+∠ACD=∠2+∠ACD,
即∠ACB=∠ECD,
在△ABC和△DEC中,

∴△ABC≌△DEC(SAS),
故答案为:BC=E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16.2
【分析】利用SAS证明,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由题意得:在△BOD和△AOC中,

∴,
∴,
故答案为:2.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实际应用,正确理解题意证明是解题的关键.
17.66
【分析】作辅助线,构建等腰三角形ABE,证明AB=BE,再证明△ABD≌△ACE,得∠CAE=∠BAD=18°,根据角的和可得结论.
【详解】解:如图,在线段CD上取一点E,使CE=BD,连接AE,
∴CE+DE=BD+DE,
即CD=BE,
∵CD=AB,
∴AB=BE,
∴∠BAE=∠BEA,
∵∠B=48°,
∴∠BAE=∠BEA=66°,
∵∠B=48°,∠BAD=18°,
∴∠ADE=66°=∠AED,
∴AD=AE,∠ADB=∠AEC,
在△ABD和△ACE中,

∴△ABD≌△ACE(SAS),
∴∠EAC=∠BAD=18°,
∴∠CAD=∠CAE+∠DAE=∠BAD+∠DAE=66°.
故答案为:66.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正确作辅助线,构建等腰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
18.AC=ED或∠A=∠FED或∠ABC=∠F.
【分析】要使△ABC≌△EFD,已知CB=DF,∠C=∠D,具备了一组边和一组角对应相等,还缺少边或角对应相等的条件,结合判定方法及图形进行选择即可.
【详解】解:要使△ABC≌△EFD,已知CB=DF,∠C=∠D,
则可以添加AC=ED,运用SAS来判定其全等;
也可添加一组角∠A=∠FED或∠ABC=∠F运用AAS来判定其全等.
故答案为:AC=ED或∠A=∠FED或∠ABC=∠F.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添加条件使两个三角形全等,熟记判定定理并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运用是解此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