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复习历史专题训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苏州草鞋山遗址中的马家浜文化层有距今约7 000年的水稻田灌溉体系遗迹,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粳稻遗迹。大致与这些遗迹同时的稻作文明,我们还可以在下列哪个遗址中看到(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2年春晚节目中,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中还原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出土文物造型,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古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这些考古发现( )
A.确定了中华文化的新起源 B.动摇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地位
C.印证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3.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这些神话与传说共同彰显了古代先民( )
A.坚强不屈、愈挫愈勇的抗争精神
B.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
C.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D.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4.相传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全身心投入,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水患,被民众尊称为“大禹”。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禹具有( )
①创新精神 ②无私奉献精神 ③敬业精神 ④社会责任感
⑤乐于助人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下列主张与“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相符合的是( )
A.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不下比”
6.植根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诚
信”“友善”,其思想精髓是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
A.墨家的“兼爱”、法家的“以法治国”
B.儒家的“仁”“信”、墨家的“兼爱”“非攻”
C.儒家的“仁”“信”、法家的“以法治国”
D.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而治”
7.从下表中三位古代思想家的哲学思想中可知,他们( )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哲学思想 仁爱、性相近 民贵君轻、性善论 君舟民水、性恶论
A.是不同学派的代表 B.思想主张完全一致
C.主张以法治国 D.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
8.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次改革:它使偏居西部边陲一隅、文化荒芜的破败之国一跃成为令天下瞩目的强盛之国,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次改革是( )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
9.改革是除旧布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要成功,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顺应新生事物的需求。在著名的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当时新型经济发展需求的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奖励军功,废除世袭贵族特权
C.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0.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短短的一句话震撼人心,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 )
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D.张骞
11.下列与典故“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是( )
A.卫青北击匈奴 B.班超出使西域
C.苻坚南征东晋 D.祖逖北伐中原
12.东汉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传》中称赞某一历史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所称赞的历史著作是( )
A.《论语》 B.《齐民要术》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13.诗词不仅能够抒发作者胸臆,还能使人了解历史。下列诗句能使人感受到唐朝中
外交往景象的是( )
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
B.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14.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河南南阳张仲景祠时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下面对我国古代医学家及其著作和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佗——《黄帝内经》——发明针刺、按摩
B.扁鹊——《黄帝内经》——发明“麻沸散”
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发展“治未病”思想
D.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15.班固曾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体现了
《史记》的写作特点是( )
A.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B.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C.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 D.内容准确无误
16.下表中所示的文件书写概况可以用来佐证( )
维也纳大学(奥地利)博物馆陈列的719—1009年间的文件书写概况统计
时间 719—815年 913—1009年
书写概况 36件全部写在纸草片上 9件写在纸草片上 77件写在中国纸上
A.印刷术的推广 B.火药的应用
C.造纸术的传播 D.指南针的发明
17.《齐民要术》中强调观察田地情况,干湿得当。秋收后,先耕种荞麦的地,后耕其余的地。一定要耕深耕细,不能贪多。根据干湿情况,随时盖磨使土壤切实以保墒。据此可知,《齐民要术》体现了( )
A.生态农业思想 B.以农为本思想
C.因地制宜原则 D.遵循自然规律
18.《诸蕃志》中记载:“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
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这一现象说明了指南针( )
A.常用于风水观测 B.对于航海的重要性
C.首先用于航海事业 D.促进了新航路开辟
19.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明代边贡的诗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20.中国传统节日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某学校七年级(1)班开展“走近传统节日 感受民族文化”的主题班会活动,下面是李华同学展示的活动资料,从中反映出( )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既有寄托思念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祈盼丰收和幸福之意,是我国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
A.传统习俗的变化 B.中华民族传承的价值观
C.传统节日的起源 D.社会习俗具有的娱乐性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创作《史记》,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在写作过程中,他采取以下三种途径收集史料。
途径一 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到会稽山探访大禹居住过的洞穴,到山东曲阜参观孔子当年活动的遗迹
途径二 参考了《左传》《战国策》等典籍,同时参考朝廷的文书档案
途径三 司马迁重视收集相关历史人物的民间传闻和神话传说
材料二 司马迁20岁南游江淮,后又奉命出使巴蜀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许多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都来源于自己的感受。他的调查包括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人物遗事等。司马迁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其后代有直接接触,并从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了很多信息。
——摘编自吕昕娱《试析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来源》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司马迁通过这三种途径获得的史料分别是哪些类型的史料。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具有史学家的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据载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张仲景刻苦学习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传世医学巨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基本原则。他做长沙太守时为方便百姓看病,每月初一、十五开堂坐诊。
材料二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军阀混战,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华佗十分同情深受苦难的劳动人民,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位医学家的主要贡献。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张仲景和华佗共同的精神品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它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组织修建都江堰的杰出历史人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
1-5DDAAA 6-10BDBAC 11-15DCDCA 16-20CCBCB
21、(1)途径一:实物史料。途径二:文献史料。途径三:口述史料。
(2)重视证据,勤劳认真,不辞辛苦。
22、(1)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还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等。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发明“麻沸散”,能实施外科手术;编制“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2)都本着医者仁心的品格,用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都关心民众疾苦,致力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都提倡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
23、(1)李冰。
(2)观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论述:都江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它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综上所述,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