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陋室铭》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陋室铭》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0 11:30: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咀嚼描写所托之物的语句,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2.通过揣摩类比,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字中所隐含的人生希望与态度。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咀嚼描写所托之物的语句,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类比和比读陋室,再次细读文本,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字中所隐含的人生希望与态度。
教学过程
一、品读陋室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陋室铭》。这篇文章写的是刘禹锡在和州的一处居室,他给这方居室取名为“陋室”,这方陋室却因主人的品德而传颂千载。那么,我们首先通过品读陋室来走进刘禹锡。 2.教师提问:本文名为《陋室铭》,这室“陋”还是“不陋”?请关注作者描写陋室的句子,找出文本依据。 答案预设: (1)陋室“陋” 阴暗潮湿: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遍地苔痕,野草丛生) 少有人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少有人至) 陈设简陋:可以调素琴(素琴简朴,不加修饰) (2) 陋室“不陋” 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绿苔青草,无丝竹案牍乱耳劳形,清幽宁静) 友人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相惜,志趣相投,谈笑风生) 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读经抚琴,自得其乐) 3.教师提问:所谓“陋”是从物质环境的角度做的判断,而“不陋”是从精神世界的角度做出的判断。正如刘禹锡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文中所体现的美好品德是什么呢? 答案预设:境遇潦倒却高洁傲岸、生活穷困却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咀嚼描写陋室的语句,分析物质角度的陋室之陋,以及精神角度的陋室不陋,从而理解作者寄寓在陋室中的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二、揣摩类比 环节过渡:除了自己的陋室,刘禹锡在文章最后还提到了别人的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教师提问:写自己的陋室为何要提及别人的陋室呢? 答案预设:这里是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类比。 2.教师提问:那可不可以类比其他人的陋室呢?(作者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类比有何深意?) 教师出示助读材料,具体分析诸葛亮和扬雄的人物形象。 (1)诸葛亮: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扬雄: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 ……於时,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桓谭曰:“今杨子之书文意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明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答案预设:表明自己也具有与他们一样的志趣和抱负。刘禹锡想传达的是,倘若不能兼济天下,也希望自己能独善其身,荣辱不惊,安贫乐道,甘于平淡。但如果有机会,刘禹锡仍然希望自己逢得明主,一展宏图,这是一种满怀希望、积极入世的不屈豪情。安贫乐道之外更隐含着对人生的希望。 3.教师提问:文中不仅将自己的陋室与先贤陋室类比,前面还自比仙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为何要自比仙龙呢?可否做如下修改: 山不在高,有贤则名。水不在深,有鱼则灵。 答案预设:自比仙龙,更能寄寓自身的志向与追求,刘禹锡既是自得其乐的仙客,更是等待机会的卧龙。 【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揣摩类比,咀嚼本文中类比陋室、类比仙龙的语句,深入理解作者隐含于其中的人生希望与态度。 三、教师课堂总结 古人总是托物言志,文外曲致。 初读陋室。它阴暗潮湿、陈设简陋,但在刘禹锡的眼中它环境清幽、情趣高雅,一方陋室的背后是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品德。 再读陋室。作者自比仙龙、自况先贤。可见不得志时刘禹锡虽暂时选择独善其身,可其入世的期望永远都在,一方陋室的背后也是刘禹锡的人生希望。 刘禹锡是在托陋室来言自己的不屈豪情。这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统编版)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陋室铭》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通过咀嚼描写所托之物的语句,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2.通过揣摩类比,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字中所隐含的人生希望与态度。
课前学习任务
1.疏通大意并背诵课文。 2.读读下面《陋室铭》的写作背景,了解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原因。 刘禹锡因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徳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品读陋室 1.本文名为《陋室铭》,这室“陋”还是“不陋”?请关注作者描写陋室的句子,找出文本依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所谓“陋”是从物质环境的角度做的判断,而“不陋”是从精神世界的角度做出的判断。正如刘禹锡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文中所体现的美好品德是什么呢? 【学习任务二】揣摩类比 1.除了自己的陋室,刘禹锡在文章最后还提到了别人的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写自己的陋室为何要提及别人的陋室呢? 2.那可不可以类比其他人的陋室呢?(作者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类比有何深意?) 3.借助助读材料,具体分析诸葛亮和扬雄的人物形象。 (1)诸葛亮: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2)扬雄: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 ……於时,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桓谭曰:“今杨子之书文意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明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4.文中不仅将自己的陋室与先贤陋室类比,前面还自比仙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为何要自比仙龙呢?可否做如下修改: 山不在高,有贤则名。水不在深,有鱼则灵。 【学习任务三】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