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雨(节选)》教案(表格式)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雷雨(节选)》教案(表格式)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0 06:5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雷雨》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雷雨》是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是悲剧作品。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戏剧有初步的了解,可能也在现实中观看过。所以在讲这单元时要给学生以系统的戏剧知识。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从情节入手,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
教学目标 1、了解曹禺和他的《雷雨》及现代戏剧的一般常识。 2、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理清剧情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潜台词 。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对于戏剧基础知识的讲授 2、赏析法:观看片段话剧视频
教具、 参考书 PPT、视频、教材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一、导入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 二、了解戏剧知识。 戏剧: 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法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情节结构: 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让学生来补充) 3、人物语言和动作来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三一律” 是西方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冲突,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的不谐调,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悲剧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到最后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强烈地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三、认识曹禺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完成了处女作多幕剧《雷雨》,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继《雷雨》之后,作家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解放后,有《胆剑篇》、《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剧本。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四、理清人物关系 让他们看注释①,了解雷雨梗概,同时在黑板上画人物关系图共同梳理人物关系。 五、戏剧冲突的概念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 六、看课文片段视频 同时思考本文的戏剧冲突有哪些? 七、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纠葛 周朴园和鲁大海的阶级冲突
板 书 设 计
教 案(2)
授课教师: 授课科目: 语文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课题名称 《雷雨》 课时 2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雷雨》是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是悲剧作品。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戏剧有初步的了解,可能也在现实中观看过。所以在讲这单元时要给学生以系统的戏剧知识。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从情节入手,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富有个性化、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分析典型细节,准确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及其个性特点。、 2、通过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潜台词 。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细节,让学生更易理解; 问答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探究。 课堂讨论法:学生研读教材达成共识。
教具、 参考书 PPT、教材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回顾上节课 上节课讲的两个戏剧矛盾分别是什么? 戏剧语言 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化;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开头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下文做铺垫,也渲染了压抑的气氛。 讨论探究 ①周朴园是怎样认出鲁侍萍的? 学生讨论明确: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和关窗的举止让周产生了怀疑,熟知旧事和旧衬衫让周确认。 ②在这一层中,鲁侍萍起先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既然要隐瞒,为什么周朴园叫她先下去的时候,她“望着朴园,泪要涌出”?鲁侍萍关于绸衬衫的话,很明显是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与前面的隐瞒相矛盾吗? 明确:她不想马上暴露自己的身份,她也没有马上要表明自己身份的渴望。前后也不矛盾。隐瞒自己的身份,是为了要通过自己的口吻沉痛诉说自己三十年来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悲愤交加的情怀。 分析人物心理 相认前:相遇诉旧怨 相认后:相认生新恨 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行为: 责问——试图稳住——哄骗——收买 鲁侍萍被认出后的反应 悲愤——怨愤——软化——撕碎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分析文本,发散思维 周朴园对死去的鲁侍萍和对眼前的鲁侍萍,态度判若两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明确: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后又侍萍因他遗弃而投河自尽,他心中难忘一种罪恶感。再加上他以后的婚姻并不美满(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很不幸福;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去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第三个应当是繁漪,她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他美化死去的侍萍,正是为了求得心理安慰。当他发现侍萍就在眼前时,他“惊愕”“惶恐”,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他本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便无人得知,侍萍的出现给他以精神的打击。他的这种善变正是他虚伪性格的表现。这正是他资本家本质的表现。 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表现了周朴园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概括人物性格 周朴园: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对过去的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对“死去”的侍萍:“于心不忍”,保留家具、熟记生日,供起“遣照”来“纪念”――虚伪。 对面前的侍萍: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彻底决绝――阴险狡猾、冷酷无情。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钱财→残忍、奸诈 鲁侍萍:侍萍是一个正直、善良、刚毅、倔强的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 劳动妇女的形象。 过去的侍萍:上当受骗,听天由命――善良软弱,听天由命。 现在的侍萍:控拆罪行,蔑视金钱,憎恨丑恶――清醒、自尊、坚强。 来自乡下的温柔貌美贤惠的侍女→心地善良、正直 默默承受三十多年的悲惨→刚强 面对周朴园含血带泪地控诉三十年的悲惨遭遇→倔强 撕毁周朴园的支票→骨气和尊严 “命,是不公平的命叫我来的”→尚不知道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对周朴园的生日哄骗心软,不敢当众揭周朴园的底→斗争不坚决
板 书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