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课后同步练(word版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课后同步练(word版 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0 15:5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送东阳马生序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加冠(  )     叱咄(  )     媵人(  )
耄老(  ) 冻馁(  ) 负qiè(  )
曳xǐ(  ) jūn(  )裂 qǐ(  )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无从致书以观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弗之怠
(4)走送之
(5)既加冠
(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7)尝趋百里外
(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9)援疑质理
(10)或遇其叱咄
(11)俟其欣悦
(12)主人日再食
(13)腰白玉之环
(14)右备容臭
(15)烨然若神人
(16)犹幸预君子之列
(17)缀公卿之后
(18)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19)流辈甚称其贤
(20)生以乡人子谒余
(21)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尝射于家圃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辟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俟其欣悦 B.腰白玉之环
C.持汤沃灌 D.主人日再食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门人弟子填其室 B.或遇其叱咄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俟其欣悦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何陋之有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复前行,欲穷其林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今诸生学于太学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仓鹰击于殿上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9.填空。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     (朝代)文学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     。
(2)文中写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奢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的句子是:      ,           。
(3)文中描写作者求学时食住方面困顿的句子是:       ,         , 
      。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          ,
           。
(5)文中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4)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6)日侍坐备顾问。
(7)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11.(1)你还知道古人哪些苦中求学的典故 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两例)
(2)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的名言警句各一例。
书:
勤: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2.第2段对“同舍生”的穿戴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13.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它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寄寓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C.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辩解,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D.“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16.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 请简要分析。
17.大部分学生认为读书很苦。当你深谙宋濂之苦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乙]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 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①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 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②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有改动)
  [注] ①稼穑(sè):指农业劳动。②训:教诲,教导。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无冻馁之患矣
(2)假诸人而后见也
(3)余朝京师
(4)是甚可怪
1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两处)
何 四 月 未 满 即 已 告 罄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皆集于此     受地于先王
B.不必若余之手录 此之谓失其本心
C.与之论辨 蹴尔而与之
D.言和而色夷 人不知而不愠
21.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今诸生学于太学”相同的一项是 (  )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帝感其诚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撰长书以为贽。
(2)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
23.甲、乙两文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guān duō yìng mào něi 箧 屣 皲 绮
2.(1)得到。(2)借。(3)懈怠。(4)跑。(5)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6)交往。(7)快步走。(8)请教。(9)引、提出。询问。(10)训斥,呵责。(11)等待。(12)两次。(13)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14)香气。(15)光彩鲜明的样子。(16)参与。(17)跟随。(18)给予,赠送。(19)同辈。(20)拜见。(21)诋毁,毁谤。
3.C 4.C 5.C
6.[解析] A A项,“以”均为连词,译为“来”。B项,第一个“之”,代词,代指抄书;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项,第一个“虽”,连词,虽然;第二个“虽”,连词,即使。D项,第一个“其”,代词,他们的;第二个“其”,代词,那。
7.D 8.D
9.(1)宋濂全集 宋濂 元末明初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寓逆旅 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4)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5)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0.(1)(我)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3)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去请教。
(4)(我)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
(5)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6)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
(7)(他)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
11.(1)示例: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2)示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2.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作者的志趣所在。(或:将“同舍生”的奢华生活与作者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13.求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难。
14.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15.C
16.示例一: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请教问题时态度要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
示例二: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以复”,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其实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抒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7.示例:深谙宋濂之苦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用心读。宋濂到百里之外求师,行走在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18.(1)饥饿。(2)借。(3)朝见。(4)这。
19.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
20.[解析] B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项,“于”分别为“介词,在”“介词,从”的意思;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与”分别为“连词,和、同”“动词,给”的意思;D项,“而”分别为“连词,表并列,不译”“连词,表转折,却”。
21.[解析] C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例句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今诸生于太学学”。A项是判断句;B项是被动句;C项与例句句式相同,正常语序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D项是省略句,应该是“(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22.(1)(他)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2)为什么带去的一千两银钱已经都花完了?
23.甲文: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乙文:希望儿子生活要节俭,学习要刻苦,要有所得。
[参考译文]
[乙] 你自从出国到现在,时间只不过四个月,为什么带去的一千两银钱已经都花完了?这太奇怪了!你这次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你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一千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结余,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已用得一干二净了?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方面奢侈,起居方面摆阔,必定另有花销。你依仗有我的荫庇,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现在你若这样,我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荒废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你,要你努力用功,你怎么就忘了? 光阴极其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