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一)化学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嘉定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一)化学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20 15:20:46

文档简介

嘉定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一)
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O-16 Na-23 S-32 Fe-56 Cu-64 Zn-65 Ba-137
一、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根据元素①~⑧所 处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④⑤⑧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元素⑦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元素④⑦的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关系为 (用化学式表示)。
由元素④⑤组成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中含 (填“离子键”、“共价键” 或“离子键和共价键”);将78g该化合物投入98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4.元素②⑦⑧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该酸与元素⑥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5.由元素①③组成的含 和 的分子的电子式分别是 、 。
元素周期表可以用于寻找新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催化剂材料
对氟、氯、硫、磷、砷等元素的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C.在过渡元素中可寻找制造半导体的元素
D.可在第IA、IIA族元素中寻找制造耐高温、耐腐蚀合金的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如图)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这种规律被称为“对角线规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Li在空气中燃烧生成、
B.硼酸是弱酸
C.是离子化合物
D. 是两性氢氧化物
二、卤族元素在性质上具有相似性与递变性。为了验证卤族部分元素递变规律,设计如图装 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8.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根据上述实验操作步骤,为确保“非金属性:氯 溴 碘”的实验结论可靠,你认为做好本实验最关键因素是 。
下列性质的递变规律正确,且能作为卤族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判断依据的是( )
A. 、 、 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B. 、 、 的熔点逐渐升高
C. 、 、 的酸性逐渐减弱 D. 、 、 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 等称之为卤素互化物,、、等称之为拟卤素,它们的化学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请回答下列问题。
氯化碘 能与水发生反应:,该反应 填“是”或“不
是”氧化还原反应; 与 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分子中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
已知某些离子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 。在NaBr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通入(CN)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如图所示,E是用饱和NaCl溶液和淀粉-KI溶液的混合液湿润的滤纸,用石墨做电极,通电后发现乙周围滤纸褪为蓝色,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是阳极,a是阴极 B.a是正极,b是负极
C.乙是正极,甲是负极 D.乙是阳极,甲是阴极
下图是用强光照射广口瓶中新制氯水时传感器所获得数据的图像,下列各项代表纵坐标的物理量,其中与图像不相符的是( )
A.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 B.溶液的 pH
C.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D.溶液的导电能力16.下列变化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
A.液态水变为水蒸气 B.HCl 气体溶于水
C.NaHCO3 受热分解 D.NaCl 熔化
三、如图是硫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部分物质类别的对应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7.X 的浓溶液与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体现了 X 的 性。
仅从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图中只有还原性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
将 H2S 与 SO2 混合可生成淡黄色沉淀。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配平下列反应,并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Na2S+ Na2SO3+ H2SO4= Na2SO4+ S↓+ H2O
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试管内壁残留的硫可用酒精洗涤 B.SO2 的水溶液长期放置,酸性会增强
C.SO2 有毒,不可以做食品添加剂 D.浓硫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小
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mol 铁单质与足量的硫单质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3NA B.常温下,22.4LSO2 与足量的O2 反应,生成的SO3 分子数为NA
C.常温下,将5.6g铁片投入足量的浓硫酸中,铁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
D.1 molNa2O2与足量H2O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为了证明铁和硫反应产物中铁的化合价,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的一部分:
请回答以下问题:
操作②的作用是 ,也可改用 。
混合粉末 A 中硫粉过量的原因是 。
下列溶液中通入 一定不会产生沉淀的是( )
A. B.澄清石灰水 C. D.
区别浓 和稀 ,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是( )
A.各取少许溶液分别放入铜片 B.分别与石蕊试液作用C.用玻璃棒各蘸少许液涂在纸上 D.观察溶液的颜色
四、数字化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小组将电导率传感器插入20.00mL 0.1mol·L-1
溶液中,向溶液中匀速滴入等浓度的 溶液,电导率与溶液体积图像如图所示。
(已知溶液导电性越强,电导率值越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按物质分类, 属于 (选填“强电解质”或“弱电解质”)。
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溶液的导电性由 决定。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图中 a→b 段曲线变化的原因 。
对 b、c 两处溶液的进行比较,b c(选填“>”或“=”或“<”),
说明原因 。
31.用等浓度的 溶液替换 溶液,则电导率最低点与图中 b 点的位置关系为( )
A.在 b 上方 B.与 b 重合 C.在 b 下方 D.无法确定
向 0.1 mol·L-1 氨水中,匀速滴入等浓度的醋酸溶液,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在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NO、Cl-、Na+、Ca2+ B.Ag+、NO 、OH-、Na+
C.Mg2+、MnO 、K+、I- D.HCO 、OH-、Ca2+、Na+
下列物质的溶液不能将Al(OH)3 溶解的是( )
A.NaOH B.NaCl C.H2SO4 D.HCl
五、实验小组同学欲探究的性质并测定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装置E的作用是 。
装置B用于检验的漂白性,其中所盛试剂为 ; 装置D用于验证的 性。
装置C中的现象是 ;若将等物质的量SO2与Cl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现象为 。
如果用硫酸溶液和固体反应制取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导管的
作用是 ;所用硫酸为70%浓硫酸,不用稀硫酸的原因是 。 40.拟用以下方案测定空气中含量(假设空气中无其他还原性气体)。
空气 溶液 固体 mg
实验中若通过空气的体积为33.6L(标准状况下),最终所得固体质量为0.233g,通过计算确定该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是 。(结果精确到0.00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某无色溶液滴加氯水后,再加入 CCl4,下层呈紫红色,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I- B.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颜色不变,则食盐中一定无添加碘酸钾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一定含 Na+,无K+
D.加入稀盐酸酸化的BaCl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SO
将一块锌片投入到100mL18.5mol·L-1 浓H2SO4 中,使之充分反应,观察到锌片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33.6L(标准状况下)。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L,测得溶液中c(H+)为0.1mol·L-1,求:消耗的锌的质量 ;气体A的成分以及含量 。嘉定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一)
化学试卷
答案
一、(20分)
(2分)
2. ( 3分 )
3. 离子键和共价键 50% (4分)
4. (3分)
5. (4分)
6. B (2分)
7. C (2分)
二、(20分)
8. (2分)
9. 氯气通入少适量 (2分)
10. AD (2分)
11. 不是; (3分)
12. C原子与N原子电子层数相等,核电荷数N大于C,原子半径N小于C,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N大于C,非金属性N大于C (3分)
13. 2SCN-+(CN)2=(SCN)2+2CN- (2分)
D (2分)
B (2分)
A (2分)
三、(22分)
17. 强氧化 (1分)
18. H2S、Na2S (2分)
19. 2:1 (2分)
20. 2Na2S+1Na2SO3+3H2SO4=3Na2SO4+3S↓+3H2O 4e- (4分)
B (2分)
D (2分)
除去混合物中的硫粉;CS2 (3分)
防止过量的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干扰实验结果判断 (2分)
D (2分)
C (2分)
四、(16分)
27. 强电解质 (1分)
28. 离子浓度大小 (2分)
29. SO+Ba2+=BaSO4↓ (2分)
30. > 过量的BaCl2溶液中的水使溶液中的H+浓度减小 (3分)
31. C (2分)
32. B (2分)
33. A (2分)
34. B (2分)
五、(22分)
35. (2分)
36. 吸收多余的,防止倒吸 (2分)
37. 品红溶液;氧化 (2分)
38. 溴水褪色 ;溶液变红 (4分)
39. 平衡分液漏斗和蒸馏烧瓶间的压强,使液体顺利流下; (2分)
硫酸浓度过高,氢离子浓度小,反应慢;硫酸浓度过低,易溶于水,难以获得。
(2分)
40. 0.067% (2分)
41. A (2分)
42. 97.5 g ; SO2:0.3 mol,H2:1.2 mol (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