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雷雨》节选自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课文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 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学习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处于本单元的中间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雷雨》以简练的语言,把夏季时节雷雨景象描写的细致逼真。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以“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为主线, 生动的再现了夏天雷雨的场景,激起了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索大自然美丽的热情.经过上前期的识字学习,以及朗读训练学生已初步学会对课文分段以及朗读。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课文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目前此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识字认读能力,而且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提高,但是在阅读理解能力上对“把握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以及整体感知能力还是有一点欠缺。 本文描述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雷雨并不陌生,并且也有很多生活体验, 二年级学生针对语言生动,内容丰富的能够介绍自然奥秘的短文有一定的好奇心,他们迫切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主旨,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去引导学生在情感上的体验,通过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朗读去了解课文内容。抓住学生心理需求更容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会认“压,蝉”等 5 个生字,会写“雷,乌”等 8 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 8
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全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能够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够在语境中体会到“压 垂 挂”等词语的妙处。并且能够表述出自己所见到的下雨时景象。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难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能够使用思维导图方法梳理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与手段:
生字提示卡,多媒体课件,雷声录音 手段: 合作与探究 思维导图介入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压,蝉”等五个生字,会写“雷,乌”等八个生字,会写“雷雨,乌云”8 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能描述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3.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妙处,并且能练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观看带有音频的雷雨图片,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雷雨这种现象,你能说一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评价学生的阐述后,揭示课题,一起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通读课文。
读法:朗读或者默读。要求:读准字音,圈画生字和词语,标注自然段。
2.识记生字。
出示课件,首先让学生们观察这些生字的特点。前后桌或同桌之间分享识记生字的方法。 老师讲解重难点易错字记忆方法:如,用动作记忆“压,垂,扑”字,用图片展示记忆“蝉, 乌”字,用偏旁换一换记忆“雷,黑”字。(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喜欢展示自己,而且思维比较活跃让同桌之间分享自己的学习小窍门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而且此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根据老师提供的识字技巧摸索出更多的识字方法。)
3.读准字音。
(1)老师范读一遍,让同桌之间互读生字,及时纠正读音错误。
(2)小组之间开火车方式来认读词语,重点强调“户”在“窗户”中要读轻声。(设计意 图:班级中有少许同学对前后鼻音以及平翘舌音掌握不牢固,发音有偏差,通过老师范读以及同桌之间相互诵读能够及时纠正读音,开火车朗读词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 朗读能力。)
4.巩固识字。
采用生字结构归纳游戏方法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生字。如,快速写出独体字,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的生字,看谁写的又快又准确。(设计意图:游戏的插入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生字。)
5.写字指导。
(1)出示课件,学生观察生字。交流易错之处。
(2)老师范写,带领学生展笔顺。
重点讲解疑难易错生字,进行书写指导,如:半包围结构的生字“迎,压”字。“迎” 在书写过程中先写里面再写外面,“卬”左部分不能多一点或者一横。让学生观察两字的易错之处。指导书写独体字“乌,垂,户”以熟字比较,展笔顺等方法识记生字。(设计意图:学生的字体一直以来也是我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重点,通过疑难易错生字讲解,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书写练习
学生在配套爱写字练习册上临写一个,对照总结后在临写一个,老师巡视及时点评纠 正错误。展示优秀作品以及有问题的作品,点评之后再次书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雷雨景象?分别在那几个自然段标记出来。(2)通过朗读用自己的语言联合课文插图,描述出雷雨前的景象。
2.老师引读,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朗读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三个部分,小组分段朗读课文用心体会和感悟雷雨前后的景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本课生字和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联系语境,体会“压,垂,挂,坐”等词语运用的妙处。 3. 通过朗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雷雨前中后的景色变化。
4,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老师报听写:学生比赛式检测生字识记效果。(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二.品读感悟
1.了解雷雨前的景象
(1)大声朗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圈画出本部分所描写的景象。师生交流:我们在雷雨前看到了什么景象?
(2)老师范读,指名读
出示图片:黑沉沉的乌云笼盖四野,抬头望去,黑沉沉的压下来。此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出示“压下来”词语让学生体会“压”字运用奇妙之处。并用动作做出“压”,请你把这样的感觉放进去读一读。再指名读。
老师引导:① 这时的天空:(乌云密布)
②闷热的天气,没有一丝风: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③忽然一阵大风: 树枝乱摆(学生加动作模拟树枝乱摆的情景,加深理解),蜘蛛垂下来逃走了。(图片展示蜘蛛逃走情景,用图片区别“垂”和“掉”的不同,结合语境联系生活体会该字的巧妙。)
④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播放课件配音和插图,让学生体会闪电和雷声的到来:(闪电像一条白色的巨龙,划破整个天空,愈来愈响的雷声,震耳欲聋)
越来越 (两个“越来越”写出了闪电和雷声逐渐变得厉害。)(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穿针引线,让同学参与其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语境,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雷雨前的景象。男生女生赛读再次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老师及时点评。
(4)老师归纳总结:此时的乌云笼盖四野,狂风呼啸而至,电闪雷鸣,空气潮湿闷热, 这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征兆。让我们一起去迎接暴风雨把。
(5)板书设计:(思维导图框架构建)
2.了解雷雨中的景象
(1)老师引导:
①听:哗 哗 哗 雨下起来了。(使用拟声词哗哗哗 描述出大雨倾盆的声音, 表现出当时雨下得又大又急,声音响。)
②看: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学生接: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老师补充:雨下的真大啊!此时的雨像断了线的珠子,像倾泻的瀑布,像链条一样抽打着玻璃窗.....
③渐渐地,渐渐地,(学生接: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问:这麽大的雨是一下子变小的吗?(两个“渐渐地”写出了雷声和雨声慢慢变小的过程。)老师范读此句,让学生体会后再读此句。
(2)老师小结:这场雨下得真是痛快啊!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窗前目睹了刚才下雨的场景你会怎么说?
(3)让我们再一次通过自由朗读来感受一下刚才大雨的情景。
(4)板书设计:(思维导图框架构建)
3.了解雷雨后的景象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三部分,感受一下雷雨之后的景象,说一说雷雨之后感受。
(2)老师引导:
①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学生接: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此时的感受和雷雨前的感受一样吗?(乌云散去,天亮起来,推开窗户空气也变得清新了,让人心情非常愉悦。)
②雨停了:出示图片 彩虹,蝉,池塘,青蛙。通过朗读想象和这些图片的观察你能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根据语境和图片感受“挂,坐”两字的妙处。
③根据生活经验雨后还有那些变化,同桌之间交流分享一下。(设计意图:同桌之间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讨论:雷雨前和雷雨后自己的感受有什么变化?动物们的表现有哪些变化?
(4)男生女生齐读第 7,8 自然段,感受雨后景物的变化。
(5)板书设计:(思维导图框架构建)三.思维导图,回归整体
1.根据板书,以导图思维梳理课文脉络,说一说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 阐述,先小组之间交流,再指名给全班同学阐述。(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式教学一直以来深受我班同学喜欢,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清晰的把课文脉络梳理清楚,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同时对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有一定能够帮助让学生借助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雷雨前后景象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师生合作,背诵全文。四.课后练习
读一读,说一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尝试说一说或者写一下 例:毛毛雨. 阵雨 .雷阵雨. 暴风雨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执教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差异以及学习方式差异。这节课的重点是在识记本课生字和词语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语境提取主 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一种理念,该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从多方面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来进行学习,在初步感知课文时,通过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再找出易错疑难生字,并说出理由,(意在让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在说出理由的时候也加深了对这些生字的记忆)。在讲解生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的方法来观察和记忆这些生字,并且跟同学分享记忆方法,再分享过程中训练了学生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这种合作 探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本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所以在课文讲解中鼓励学生多读,大声的朗读,赛读,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增加学生的语感,同时也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使用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入课文学习,通过通 读课文先解决字词关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图文,语境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针对提升学生语感加强了朗读训练。但是课时的分配有点不均匀,在第二课时时时间有点紧凑,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做更多的分享。但总的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比较好。在分享课文理解时,学生们还发挥想象增加了雨前雨后很多景象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