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0 14:0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核弹(原子弹、氢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时间 成就
1964年
1966年
1967年
1970年
1999年
2003年
2008年
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第一次飞行试验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仓任务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工程(太空漫步)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承诺在核武领域给予中国一定的援助,1960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突然便扭头不认账,要撤走全部的在华专家,两个月后,在中国的200多名前苏联核武专家被全部撤回国,所有的研发资料和设备也都带回了前苏联。之后,赫鲁晓夫公然宣称:“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再过三十年也不可能研制出原子弹的”。
材料二: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
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中国的国家安全当时面临严重的威胁。中国为加强自身的国防力量,捍卫国家安全,同时面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威胁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法国总统在法国国防机构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地位。 ——《邓稼先传》
中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有何意义?
①“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
我国国际地位。
材料一:作为“第一个在英国获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物理学家彭恒武被问到为
什么要回来时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
材料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决定以探亲名义回国,却被无理拘禁,失去人身自由长
达5年之久┄┄ ——《邓稼先传》
材料三:当时邓稼先34岁,他回家告诉妻子:“我要调动工作,明天就走。”妻子问
他:“你要去哪儿?你要去做什么?你要去多久?”他回答:“不能说,不能
说,不能说。”从此,他从妻子、两个孩子和所有熟悉他的人当中消失了。这
一消失就是整整28年。回来的时候,他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于1986年病逝
从他们身上,我么们可以感受和学习科学家们的哪些精神?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精神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时间 人物 成就 影响
20世纪70年代 袁隆平
屠呦呦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发现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开创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国际农业最高奖
世界粮食奖
屠呦呦领奖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2019年9月30日,袁隆平、屠呦呦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
时间 1956-1978年 1978年以后
类别 长篇小说
话剧
舞蹈
电影
报告文学
风格
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
《红岩》
《青春之歌》
《茶馆》
《东方红》
《英雄儿女》
《林则徐》
《平凡的世界》
《丝路花雨》
《大决战》
《哥德巴赫猜想》
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长篇小说《红岩》
话剧《茶馆》
东方红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合作探究】分析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及启示
①国家独立
②党和政府的重视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富国
②大力发展科技,增强综合国力
③作为学生应好好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原因:
启示:
原子弹、氢弹
导弹、东方红
一号卫星
“两弹一星”
神舟系列飞船
漫步太空
籼型杂交水稻、
青蒿素
农业、医学
莫言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
文化
科技文化成就
当堂小结
当堂测评
1、[2019·辽阳中考]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当时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实力,我国决定( )
A.研制“两弹一星”   B.创建人民海军
C.研制航空母舰 D.创建人民空军
2、[2020·泰州中考]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发射成功,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全面建成。1970年,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3、[2020·绥化中考]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 )
A.苜蓿  B.麻沸散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青蒿素 
A
C
D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太空漫步,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屠呦呦的青蒿素,认识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国为民乐于奉献的品质。 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我们应该牢记先辈的事迹,尽管前方任重道远,但我们初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