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古诗词诵读》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古诗词诵读》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0 12:2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名师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群知能对标
专题分布 能力素养 命题热点
1.探究姓名里的文化 2.词语追根溯源 3.分析鉴赏不同语境、不同语体色彩中词语使用的差别 1.总结姓名中的内在关联,探究文化内涵 2.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 3.在对比阅读中体会不同词语运用的差别,鉴赏不同词语在音韵、语义、搭配、情感等方面的不同效果 1.语文基础知识中词语的辨析 2.阅读与写作,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对词语的词义、感彩等的理解是新考纲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的焦点,在写作中准确理解题干中重点词的语义,提高写作时的运用能力
学习任务群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姓名字号”的文化现象,探究姓名命名方式或方法。
2.明确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词义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词义发展过程中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发展过程,掌握并运用通过语言现象追溯古义的方法。
3.能有条理地归纳并呈现阅读成果,形成一定的词语辨析与运用的方法体系。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了解并预设学情,完成阅读活动方案设计。
(2)完成展示课件,备好相关的文档资料。
2.学生准备
以古代著名人物的“姓名字号”入手,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任务群活动实践
一、教学导入
教学策略:由名字和热播节目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设计较多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尽量自主活动,自我评价。
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官员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号”。可以这样讲,古代的“姓名字号”本身就是种文化现象。其实,现在我们的姓名也是一种典型的现象。我们不妨就“语言微处探世界,姓名里面见乾坤”这个小专题,来研究和挖掘姓名中的文化内涵。
词义的古今差异是我们学习文言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好在现代汉语词汇和古代汉语词汇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汉字部首中有所体现,虽然词语古今异义,但是部首里面见玄机。
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古诗词热,许多书店把诗词类书籍摆在了最醒目的位置。不过,面对众多诗词选集,很多市民都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且,各个出版社出版的诗词选集质量参差不齐,《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李教授就不无担忧地表示:一方面,现在很多古诗词选集都是东抄西抄,粗制滥造的情况着实不少;另一方面,因为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其间也许因为作者推敲日久,使得不同稿本并存,出现字句各不相同的现象;也许因为载入各个时代不同版本与抄本的别集、总集、选集,再经纪事评论、考证等典籍引用,其间辗转传讹,或经后人臆改,也会出现一些字词使用的不同,这些情况,都给人们选择版本带来了难度。那么,究竟哪种版本更好?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作具体的调整,“与我有关”是能激发思考和兴趣的关键点,聚焦真实的生活情境,合理分配一定的学习任务,在生活化的语境中进行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
二、教学精讲
(一)探究姓名里的文化内涵
活动一:观察全班同学姓名,归纳常见的命名方式从内容上看:一是生命祝福型,如嘉、佳、慧、杰等:二是经典深蕴型,如一舟、雨桐等;三是自然风物型,如海、天、辉、雯等;四是时地印记型,如宁、越、晨等;五是生肖五行型,如骐、森、鑫等。
从技巧上看:一有词语组合型,二有谐音寄意型,三有字词分拆型,四有虚实相生型,五有家族字辈型。
活动二:姓名探微。根据姓名阐释样本,分小组从不同角度探究姓名文化内涵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发言。
教学策略:本环节通过有趣的活动,强化能力生成。以姓名为媒介,对字音、字义、内涵、传承、时代特征进行深挖,训练了综合学习能力。
1.历史时代角度
名字是时代的印记:名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社会变迁,成为社会“大事记”的载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庆”“建国”“建华”“爱国”等名字比较常见,是因为那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于成长期,这些名字寄托了老百姓对国家的期望。调查显示,“60后”“70后”男名中“军”“勇”“伟”,女名中“英”“丽”“艳”排在前列。改革开放以后,名字开始更多地倾注了个人的感情和关怀,家长们开始寻找更动听悦耳的表达。于是“80后”“90后”男名中,“磊”“超”“涛”,女名中“静”“婷”“娟”等被广泛采用。
而在现代这个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知、体验越来越渴望,越来越多的家长崇尚自由个性,希望给孩子取有文化、有内涵、有韵味而且彰显个性的名字,“00后”“10后”中男名“轩”“浩”“宇”,女名中“涵”“梓”“萱”都很常见。有的起名更加大胆、富有创意,带有字母生僻字甚至取四个字的名字也已经见惯不怪。取名的变化其实是时代变化的缩影,不同时期国人的名字折射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体现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中,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价值追求的提升。
学习策略:通过对每个不同时代的命名规律的探究,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2.审美趣味角度
审美观的变化:从乡土气息到文化内涵,从直白浅近到含蓄蕴藉,皓、昊、子轩这类带有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汉字崛起,晟、熙、铠等字也在年轻家庭逐步走热名字给人带来的大气儒雅、刚柔并济越来越多地成为大众化的审美追求。
名字的音韵美:姓名在音节组合上的特点表现为追求整齐美和参差美。基本是要求音节和谐,不绕口,此外还比较注重叫起来是否响亮,发音是否困难等问题。
3.传统文化角度
姓名是家风赋予个体应该有的担当、勇气、魄力和精神,其中凝结的家族智慧、向善向好的力量使社会风清气正,国家致远有成。
4.心理诉求角度
一般来说,父母总是希望通过名字来约束子女的言行,使之朝着父母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经常有人会说某人“人如其名”,这是因为父母在给孩子取名字时都寄予某种期望,并把这种期望寓于名字之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把这种期望告知孩子。同时,名字也会对孩子有一定的提醒作用和心理定式,指明暗示孩子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中国很多古人一生都在践行自己名字中的美好观念,比如屈原。又比例如《说岳全传》上说,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的母亲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他取名岳飞,字鹏举,希望他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鹏程万里。
设计意图:活动一由身边入手总结命名规律,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感知名字蕴含的文化。活动二从四个方面,不同角度探究名字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语言的建构。
(二)从部首总结古今异义词
教学策略:通过对几组同部首字的整理,掌握并运用通过语言现象追溯古义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活动一:找到5-8组同部首字可能存在的关联:
(1)同部首字可能与哪些意思相关;
(2)这些意思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
(3)用简单的结构图式标明逻辑关系。
此处引导学生关注同部首字,并调动储备,推测同部首字之间有什么关联,进而关注部首本身的意思。例如:“提土旁”的字有“坛”“地”“块”“坦”“坤”“场”,均与“土”有关。“地”“块”“坤”与土地、土壤直接相关,“坛”“场”与建筑物、场所相关,“坦”与土地特征相关。在分类时,可以用组词法、列举法来推知字的意思,并找出不同意思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如包含关系、并列关系、引申关系等。如“土地”“土壤”与“场所”“建筑”之间就是引申关系,因此“场所”“建筑”相关的意思是在寻找同一部首不同意思之间的关联。
以小组的形式将无法推测的字例集中整理备用,如下所示。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已婚的妇女。母,“牧也。一曰,象乳子也”,养育孩子的妇女。妪,“母也”,年老的妇女。媪,“女老称也”,年老的妇女。姊,“女兄也”,年长与自己的女子。妹,“女弟也”,年幼于自己的女子。婢,“女之卑者”,婢女。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女子嫁入婆家。嫁,“女适人也”,女子结婚。娶,“取妇也”,迎娶女子。
“妇”“母”“妪”“媪”“姊”“妹”“婢”所具有的共同义素是“女子”,“女子”可以看作是这些字所记录词的中心义素,而其中“已婚的”“养育孩子的”“年老的”和“年长(幼)于自己的”则是表示这些字的区别义素,是对不同类型女子的修饰和限定,即限定义素。
要进一步探寻部首本义,需要给几种不同类的推测补充丰富的字例,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以部首查字法补充同一部首的字,将它们归属到已有的推测中,或产生新的推测。这个过程不需要穷尽所有的同部首汉字,选取其中常用的、有特点的补充即可。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针对考试必考点,重点训练。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的素养,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味不同古诗词的不同版本
教学策略:步骤一的任务是探究姓名里的文化内涵,相对比较生活化;步骤二主要研究同部首字的意义关联,难度不大;而步骤三的任务是品味古诗词的不同版本,虽然所选的古诗词源于课内,但难度不小,比较有深度,考验师生“咬文嚼字”的功底。
分析《归园田居》的不同版本
少无适俗韵 少无适俗愿
一去三十年 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 羁鸟眷旧林
开荒南野际 开荒南亩际
“韵”与“愿”:“韵”本指和谐之声音,引申义为情趣、风度、风雅、气韵、神情,乃褒义,或与有褒义之形容词相关联,而“愿”则是中性词。故“少无适俗”与“愿”搭配,却与“韵”大相冲突,说“适俗韵”是一种逻辑悖谬的表述。且“韵”乃天然生成,故有“天韵”之说。而“愿”则偏于个人之希望,“适”亦是主观所持的态度。“性本爱丘山”之“性”,方为天然之本性也。上下两句分别从态度与本性两方面落笔,错落有致。因此,从词语本义、情感色彩和前后文脉上来说,应该用“愿”而非“韵”。可见,通行本未必都“行得通”。
“三十年”与“十三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眷”与“恋”:“半”与“目”联合起来表示“把眼睛开合度从全开改变到半开”。这是人类集中目力观察事物时的习惯性眼部动作,表示“全神贯注”的意思。本义就是眯眼看。《说文》训“眷”为“顾”,后引申为“留恋,思慕”。也就是说“眷”本是表动作的,而“恋”从“心”,从构字法上能看到“恋”更贴近内心的想法,更直接地表达出鸟儿对“旧林”的留恋和诗人从心底里自然而然涌动的想要皈依自然的情感。
“野”与“亩”:“野”古字形由土及地上的树木组成,表现出野外的风景。引申为旷野、田野、偏僻之地、边境等,再引申为质朴之意。“亩”字起源于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在先秦一些重要文献中,“亩”往往是对“私田”的称呼。既然是开荒,南野与之更搭配,也更能表现作者对质朴自然生活的追求。
设计意图:在步骤三中,不仅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整个活动向学生传递了一种“咬文嚼字”的钻研精神,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能力,培育了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的素养。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