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六章 生态系统(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六章 生态系统(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4-27 22:1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浙教必修3第六章生态系统单元检测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落叶阔叶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原因不包括(  )。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极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生物替代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3.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www-2-1-cnjy-com
A.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4.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5.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除生产者外还有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另一种生物随之灭绝,这种生物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6.下图是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B.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形成于叶绿体中
C.初级生产量的单位通常用g/m2或J/m2表示
D.地球各地的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8.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9.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昆虫专门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假设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6 kJ,根据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则这部分能量中可以流入这种昆虫体内的约为(  )。21·世纪*教育网
A.0 B.2×106 kJ
C.1×105 kJ D.1×107 kJ
10.某生态系统中,已知2 kg重的鹰要吃10 kg小鸟,0.25 kg小鸟要吃2 kg昆虫,而100 kg昆虫要吃掉1 000 kg绿色植物。若各营养级摄入的食物,除消耗于呼吸等耗能过程外,其余都转化为能量。那么,鹰对绿色植物能量的利用率是多少?(  )
A.10%~20% B.0.1%
C.0.2% D.0.25%
11.“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12.下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约为B的10%
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A具有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
13.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产生温室气体 B.需要能量驱动
C.不依赖于水 D.具有全球性
14.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养化水体中暴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森林生态系统的稳态比草原生态系统更易被破坏
B.人造单纯林易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
C.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生态系统的稳态会被破坏
D.只要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就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16.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2-1-c-n-j-y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17.在自然条件下,下列不符合生态系统正常发展方向的是(  )。
A.物种组成多样 B.营养结构复杂
C.功能完善 D.食物链缩短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个营养级流入第二个营养级
B.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不可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箭头为能量流动的方向,单位是kcal/(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②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5 000+13 200)kcal/(m2·a)
③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传递来的全部能量 ④研究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关系 ⑤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A.①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0.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0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21教育网
时期
碳吸收量/(kgC·a-1)
碳释放量/(kg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www.21-cn-jy.com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22.(10分)下图甲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________。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cnjy*com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______。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死亡,同时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__________________食物关系,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容易受到破坏。【来源:21cnj*y.co*m】
23.(10分)回答下列问题。
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A 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图B 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种群密度变化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_______能力。2·1·c·n·j·y
24.(10分)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单位为106 kJ)。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出处:21教育名师】
(1)流经生态系统的由______所固定的总能量A为______×106 kJ,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 872×106 kJ,则有______×106 kJ的能量未被利用。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全部能量,原因有: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自身的______消耗,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______利用及少量能量被______利用。

参考答案
1. 答案:C
2.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因为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种类就越多,如果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消失,就会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用其他的食物链来代替这一食物链,维持了生态平衡。D项属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不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原因。
答案:D
3.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海洋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数量远多于动物的数量。
答案:C
4.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
答案:D
5.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丙是己唯一的食物来源,故若丙灭绝,必然导致己灭绝。
答案:B
6. 解析: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食物网中的生物类型只有生产者、消费者。
答案:B
7. 解析:初级生产量的单位通常用g/(m2·a)或J/(m2·a)(a代表年)表示,即初级生产量应体现年生产量,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生产量。
答案:C
8. 解析: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9. 答案:A
10. 解析:从这一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可知:这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昆虫→小鸟→鹰,因为2 kg重的鹰要吃10 kg小鸟,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20%,同样0.25 kg小鸟要吃2 kg昆虫,传递效率为12.5%;100 kg昆虫要吃掉1 000 kg绿色植物,传递效率为10%。所以,鹰对绿色植物能量的利用率是10%×12.5%×20%=0.25%。
答案:D
11. 解析:生态系统是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A选项中茶树、猪、人等只有生物没有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故B选项错;该生态系统能充分实现废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投入,但还需要人们不断投入一定的种子、幼猪、茶树、化肥等东西,故答案为C。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C
12. 答案:D
13. 解析: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能量流动关系密切,需要能量驱动。在碳循环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CO2。碳循环过程中,大气中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可通过细胞呼吸返回大气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都依赖于水。
答案:C
14. 解析:能量流动是指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或食物网流动的过程。其特点是单向性和逐渐递减。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蓝藻暴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因此没有能量流动;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
答案:B
15. 解析:稳态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关,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物种类有关。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大,稳态不易被破坏。21cnjy.com
答案:B
16. 答案:B
17. 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方向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21·cn·jy·com
答案:D
18. 解析:当狼捕食兔子,转化为自身有机物时,即同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这部分能量就从第二个营养级(兔子)流入到第三个营养级(狼)。21*cnjy*com
答案:A
19. 解析: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为15 000kcal/(m2·a);占太阳能比例为×100%≈1%;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中会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流动而不能循环,而且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
答案:A
20.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靠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答案:C
21. 解析:(1)生态系统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吸收CO2,而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2)A时期的生态系统碳吸收量与碳释放量相等,应该处于稳定状态。
(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会破坏生态系统内正常的碳循环过程,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CO2增加,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光能的吸收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葡萄糖可经无氧呼吸产生乙醇(酒精)。
答案:(1)光合 呼吸 (2)A 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
(3)碳平衡 CO2 (4)光反应 葡萄糖
22. 解析:以活的生物为食的营养级为消费者,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食物来源的营养级为分解者。甲图中的细菌既可分解藻类及大米草的遗体,又可作为线虫的食物,故既是分解者又作为消费者食物。该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藻类、大米草处于第一营养级,食草虫、线虫、海螺属于第二营养级,沼蟹、蜘蛛属于第三营养级。丙图曲线表明一龄幼虫期食草虫死亡率最高。有机磷杀虫剂最终导致细菌数量增加,为线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进而导致沼蟹数量增加,对大米草根系的破坏加剧,使其数量下降。
答案:(1)细菌 (2)藻类、大米草 食草虫、线虫、海螺21世纪教育网
沼蟹、蜘蛛 (3)一龄幼虫 (4)减少 藻类→线虫→沼 蟹 细菌→线虫→沼蟹(言之有理即可) (5)下降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23. 解析:(1)由题图示食物网可知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因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物,所以沙氏变色蜥与卷尾鬣蜥的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移动,而网蜘蛛的活动位置有所下降,说明生态因素改变后,可使生态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3)由图B可知: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因天敌减少而出现数量增加,随后由于被捕食动物的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现象,最后趋向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1)三或第四 竞争和捕食 (2)垂直结构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 一定的自动调节
24. 解析:(1)(3)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图中生产者(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即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这部分能量除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外,还有3个去向:①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②未被下一营养级所利用的能量;③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根据能量的去向通过计算可知A的总能量为111(即15.0+3.0+41.5+51.5)×106 kJ,则生产者(A)未被利用(未固定)的能量为118 872×106-111×106=118 761×106 kJ。(2)能量的传递效率为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占上一营养级总能量的百分比,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5×106/111×106)×100%≈13.5%,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3.0×106/15.0×106)×100%=20%。
答案:(1)生产者 111 118 761 (2)13.5% 20% (3)呼吸作用 下一个营养级 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