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平均分》表格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平均分》表格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3-20 11:0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平均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来源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均分》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探索乘法和除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除法。(p18)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数的运算教学应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感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境中,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感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落实的核心素养: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数据意识、应用意识。 2.教学启示: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分享能力。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具有差异性。教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亲历探索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 主体的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属于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具体到本单元,以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们正在聚会为情境,共4个信息窗。教材编排分为两段: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2.课时分析: (1)本课的地位: 本单元安排了4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认识平均分,第二个信息窗是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第三个信息窗是除法的意义,第四个信息窗是有有关0的除法。 (2)本课的内容: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做游戏的情境。通过解决小动物提出“我们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和“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的问题,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份个数平均分)。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种子课。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学生已有的基础是,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借助分东西的经验,已经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平均分”意义的理解需要构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板,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目标 会分: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能按照不同份数正确进行平均分。 会说:能说清楚是怎么平均分的,即:把( )平均分成( )组,每组( )个。
教学重难点 1.能按照不同份数正确进行平均分。 2.能说清楚是怎么平均分的。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12只小熊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落实目标) 活动要求: 1. 分一分:借助小圆片摆一摆,进行平均分; 2. 说一说:说出你是怎么分的。 评价标准: 1、能借助小圆片正确进行平均分的,得一颗星; 2、能说清楚你是怎么分的,再得一颗星。 评价任务二:16只松鼠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落实目标) 活动要求: 1. 画一画:用画图的方式,画出平均分的示意图; 2. 分一分:按照不同份数进行平均分; 3. 说一说:说出你是怎么分的。 评价标准: 1、能用画图的方式,画出平均分的示意图,得一颗星; 2、能按照不同份数进行平均分,再得一颗星; 3、能说清楚你是怎么分的,再得一颗星。
教具学具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ppt课件、学习任务单、小圆片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课前给学生分发任务单、小圆片等。 师:有没有同学观察到,老师刚才在干什么?对,分东西,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如:新学期分班;老师给我们分书、分座位等。你分过东西(学生回答)吗?“分”东西其实与我们的数学是有关系的,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分东西与我们的数学有什么关系。
环节二: 自主研究,引导建构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信息图) 2.谈话:森林里可热闹了,看他们在干什么?———小动物们在开联欢会呢,有小熊,小松鼠 ,找出相关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1)12只小熊,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2)16只松鼠,每组只数相同,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需要的问题。对于像“小熊和松鼠一共多少只?”简单的问题及时口头解决。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索“按照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情况 1.小组讨论,动手操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先在小组内讨论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发现有些同学用小棒在摆) 谈话:有些同学真会想办法,遇到问题会想到用手中的学具帮忙,真会学习。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要求边摆边说分法,教师指导并搜集分法。 预设:孩子可能将12分成2份、3份、4份、5份、6份 ,在摆的过程中发现12不能平均分成5份,因而否定了这种分法。 2.集体交流,梳理分法 (1)找几组同学上台演示,边摆边说分法。 预设: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4只。 12只小熊平均分成4组,每组3只。 12只小熊平均分成2组,每组6只。 12只小熊平均分成6组,每组2只。 学生在演示每种分法时,教师追问:你是几个几个分的?每组都一样多吗?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如“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是4只。” 谈话:你为什么能很快知道12分成3组,每组是4个?而不把它分成5组呢? 预设: 生1:根据口诀“三四十二”而没有五几十二或几五十二的。 生2: 12不能平均分成5份。 (2)课件完整演示几种分法 3.小结分法,理解本质 结合演示的几种分法,教师指板书小结“按照份数进行平均分” 谈话:12能平均分成2,3,4,6份而不能分成5份或7份,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份数×每份个数=12 谈话: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份数、每份个数和总数之间居然有这样的关系!(师指板书和同学一起验证)他们为什么都是平均分?(组内每份分的一样多)不论用那种分法,最后每份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4.针对小练,灵活运用 课件出示:10个草莓可以平均分给几人?每人分几个?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教师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探索“按照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情况 1.动手操作,自主迁移 谈话:同学们真厉害,大家一起替小熊解决了平均分组的问题。小松鼠也着急了,赶快用学到的本领帮帮它吧! 学生自主探究,会主动迁移“按照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在纸上画一画,圈一圈,教师巡视发现素材。 2.交流 让学生到台前演示,同样要注意孩子是否用规范而完整的语言表达过程和结果,比如“16只松鼠,每2只一组,可以分成8组”,有的学生在稿纸上画一画,圈一圈,及时肯定孩子的想法。 (教师适时板书) 谈话:根据分法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己体会份数和每份的个数的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每份个数×份数=16) 3.小结对比 与分小熊的方法作对比。谈话:不论用那种分法,最后每份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均分:按照份数平均分,按照每份的个数平均分(师指两种分法并板书课题:平均分的方法) 评价标准: 1、能借助小圆片正确进行平均分的,得一颗星; 2、能说清楚你是怎么分的,再得一颗星。 评价标准: 1、能用画图的方式,画出平均分的示意图,得一颗星; 2、能按照不同份数进行平均分,再得一颗星; 3、能说清楚你是怎么分的,再得一颗星。
环节三: 联系实际,感悟数学 师:同学们,你现在了解平均分的两种分法了吗?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总结:平均分的两种分法为: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份个数平均分。 完成自主练习,并纠正。
环节四: 回顾过程,总结梳理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发言,说自己的收获。 回顾过程,总结梳理。
板书设计 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