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达标训练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建议完成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每题3分,共18分)
1.给语段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午后的桃林里一个人影都没有,四周静谧( )。抬头望去,枝头的桃花有的开得正盛,似乎把zhù( )蓄了一个冬天的颜色全拿出来了;有的还是个花bāo( ),好像还在酝酿( )着开放的姿态。
A.mì 储 苞 liàng B.mì 贮 苞 niàng
C.bì 贮 包 niàng D.bì 储 包 lià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天到了,开得花枝招展的杏花、桃花吸引了人们驻足观赏。
B.面对别人无理的指责,我们既不要咄咄逼人,也不要逆来顺受。
C.大家争先恐后地购买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纪念品,以行动支持、参与北京冬奥会。
D.雾霭渐渐散去,鸟儿从树枝间探出头来,呼朋引伴,整个树林沉浸在一片欢闹的气氛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主题教育学习,使老师们认识到“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的重要意义。
B.为了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C.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推广与研究,他为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
D.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是无数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与忘我付出的结果。
4.校文学社准备编辑《八桂党史故事》,小记者宋以明需要采访老党员王爷爷,下列语境中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
A.见面时,宋以明询问王爷爷的年龄,说:“王爷爷,您今年多大了?”
B.交谈时,宋以明想表达能来采访的高兴心情,于是他说:“今天能来寒舍采访您,我倍感荣幸!”
C.临别时,王爷爷赠书一本,宋以明说:“您的拙作我一定认真拜读,谢谢您!”
D.采访后,宋以明感到自己受益匪浅,想向王爷爷表示感谢,说:“听了您的故事,我深受鼓舞,谢谢您!”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手写汉字是汉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用功能逐渐弱化。可以想见,在快节奏、高频率的信息表达时代,_____。其实,________,就像空气和水。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______。问题是,________,正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忽视空气和水的存在一样,国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亟待提高。
①越是基础的,很可能越重要 ②越是基础的,就越容易被忽视 ③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都相当于空气和水 ④手写汉字已经被忽视到了何种地步
A.④①③②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其代表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子夜》。
C.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灵动、美丽。《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作者刘湛秋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四季之雨,体会雨的情致和风韵。
D.“上”“下”“左”“右”等方位名词,大多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面,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二、默写与书写(第7题每空1分,第8题1分,共10分)
7.按要求默写填空。
(1)建安年间,曹操登临碣石山,饱览沧海壮景,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水波荡漾、海岛屹立的画面。(曹操《观沧海》)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潮水涨满,江面开阔,好风相送,正适合扬帆向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春》)
(5)“___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_________________,他生长着。(朱自清《春》)
8.请用正楷字在田字格内书写下列句子。(注意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三、古诗鉴赏(共9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9.诗的前两句通过对“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这两种意象的描写,既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_____________,又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4分)
10.下列诗句描绘的景象与本诗所写景象属同一时节的一项是( )(2分)
A.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为什么要寄“愁心与明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共9分
12.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请你参加学校组织的“感受二十四节气”活动。根据材料,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其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二十四节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的10月23号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关于霜降的描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时,各地有不同的习俗,如打霜降、吃柿子、登高、赏菊、赏红叶等。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说的是霜降节气是进补的关键时刻。
(摘编自中国气象网)
(1)写出下列诗句中描述的节气。(2分)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②邯郸驿里逢冬至,拘膝灯前影伴身。( )
结合材料二,填写霜降时的习俗,再另选一个节气,写出对应的两个习俗。(3分)
霜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向同学们发出“学习二十四节气”的倡议。请你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在当今社会学习二十四节气仍有意义的依据。(写出两个)(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第(一)题9分,第(二)题15分,共24分]
(一)春(节选)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3.选段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两幅图画,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填空。(2分)
第①段:________ 图;第②段:___________图。
14.请为文中第①段画线句子标出要重读的词句,并分析重读的原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点内容的表达效果。(3分)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夏
梁衡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润,而是在署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勃,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选自《名家精美诗文》,略有删改)
16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夏”有哪些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想象下列句子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在第⑤自然段中写道:“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朗诵本文,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和语调语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50分)
21.刚上初中的你,来到新的校园,走进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对这些新的老师和同学,你一定还记得认识他们的过程。请以《我就这样认识了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
第一单元达标训练参考答案
一、(每题3分,共18分)
1.B(谧-mì;zhù一贮;bāo-苞;酿-niàng)
2.A(“花枝招展”用来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不适用于花朵)
3.B(A.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C.语序不当,改成“研究、应用与推广”;D.句式杂糅,删去“的结果”)
4.D(A.询问长者的年龄,要使用敬辞“贵庚”;B.“寒舍”属于谦辞,是对他人称自己的家,这里对象适用错误;C.“拙作”属于谦辞,用于对他人称自己的作品,这里应该用敬辞“大作”)
5.A(语段阐述的是手写汉字的困境。第一空前后应是对“弱化”的阐释,因为弱化所以容易忽视其作用,所以此处应填第④句;第二空结合后面的“就像空气和水”,其特点就是“基础”“重要”,应该填第①句;第三空前面的“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后面讲的是其作用,且“空气和水”承接上文,所以此处应填第③句;第四空前面的“问题是”与后文“生活中经常忽视空气和水的存在”表明,基础性的东西也容易被忽视,故应填第②句)
6.B(《茶馆》是话剧;《子夜》是茅盾的作品)
二、(第7题每空1分,第8题1分,共10分)
7.(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3)断肠人在天涯(4)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5)一年之计在于春(6)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8.(1分)书写略,根据书写好(美观)、中(工整)、差(潦草)的情况评分。
三、(共9分)
9.(4分)杨花 子规 暮春 悲凉感伤
10.(2分)A(A.描绘的是暮春的景象;B.描绘的是夏天的景象;C.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D,描绘的是冬天的景象)
11.(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诗人听闻友人被贬,内心悲愁无法排遣,无人理解,只好把心中情感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让它带给远方的友人,借此抒发对友人的担心、思念和关切之情。
四、(共9分)
12.(9分)(1)(2分)①清明 ②冬至(2)(3分)打霜降、吃柿子、登高、赏菊、赏红叶等。 另选节气及习俗示例:清明 扫墓、踏青等。(3)(4分)①指导农业生产及相关实践活动;②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第(一)题9分,第(二)题15分,共24分]
(一)13.(2分)春风 春雨
14.(4分)重音: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香。这些词语重读,起强调作用,让人从嗅觉上感受春雨带来的美感。
15.(3分)连用三个比喻,通过印象的叠加,加点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的特点,强化了表达效果。
(二)16.(2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
17.(4分)“扑打”,扑倒敲击;“涌”,由下向上冒出。加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浪随风高低起伏,不断翻滚,蔓延向远方的情形,营造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富于动感美,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由衷喜爱和赞美之情。
18.(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生长时“旺盛的活力”,表现出夏天蓬勃的生机。
19.(3分)因为夏季“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虽然人们忙着劳作,忙着收割麦子,给秋苗追肥、浇水等,“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但也收获了劳动的果实,播种着新的希望。
20.(3分)情感基调:充满赞美和喜爱。语调语速:稍显高昂、欢乐、明快。
六、(共50分)
21.(50分)【写作指导】本题可以激发起大家对老师、同学的回忆,所以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大家也会有话可说。但要注意:切忌流水账式写作,或只停留在“认识”的字面含义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