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安塞腰鼓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安塞腰鼓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0 15:44: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安塞腰鼓
基础积累
重点字词
tóng 仁 眼珠。
tián 静 安静;宁静。
亢奋 极度兴奋。
huìàn 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束 fù ①捆绑。②使受到约束限制。
jī bàn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闭塞 交通不便;偏僻;风气不开。
rǒng 杂 繁杂。
严 jùn 严厉;严肃。
zhèn hàn 震动;摇撼。滚滚春雷。
pánɡ bó (气势)盛大,雄伟。
Fú 射 由场源发出的电磁能量中一部分脱离场源向远处传播,而后不再返回场源的现象。
miǎo 远 遥远。
大彻大悟 彻底觉悟或 。
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 。
戛然而止 声音突然中止。
答案:瞳 恬kàng 晦暗 缚 羁绊 sè 冗 峻 震撼 磅礴 辐 渺 醒悟 极点 jiá
文学常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其中《安塞腰鼓》入选八年级人教版下册3课、六年级冀教版29课、六年级苏教版14课及七年级沪教版17课。
试题精选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sài) 晦暗(huì) 冗杂(rǒng) 羁绊(jī)
B.烧灼(shuó) 闭塞(sè) 磅礴(páng) 亢奋(kàng)
C.戛然(jiá) 恬静(tián) 骤雨(zhòu) 沉稳(wěn)
D.思绪(xù) 震撼(hàn) 淋漓(lí) 飞溅(j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狂舞 沉稳 戛然而止 B.羁绊 辐射 惊心动魄
C.震撼 躁热 元气淋漓 D.磅礴 渺远 大彻大悟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比喻)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排比)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反复)
4.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请你认真阅读语段中的文字,为它拟一个标题。(10字以内)

(2)请你比较课文和本文的语言,用一段话概括其不同特点。(80字左右)



二、综合性学习
5.班级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明确主题、烘托气氛,请你在黑板上写一组对偶句做标语。
(2)语文老师让你去邀请教历史的王老师来参加明天的班会活动,你打算怎样向王老师说?
(3)老师给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分配的任务是搜索家乡的“吆喝”文化,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把你们的思路按顺序写出来。
(4)假如由你来向教历史的王老师提两个关于“吆喝”的问题,你打算提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B 【解析】“灼”应读zhuó。
2.C
【解析】ABD没有错别字。C“躁热”应为“燥热”。
故答案为:C
3.A 【解析】A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1)示例:安塞腰鼓的起源(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一般考试中拟写的标题都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中主要的说明对象是安塞腰鼓,从内容看是讲安塞腰鼓的起源。
示例:《安塞腰鼓》的语言多用描写手法,富有文学色彩,生动形象,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本文的语言是说明性的,富有科学精神,准确简洁,逻辑性强。 
【解析】此题考查对描写和说明两种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从语言特点入手,对比着写,在答题时要抓住明显的区别,比如“文学”和“科学”。
5.(1)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2)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3)①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②小组成员分头走街串巷实地研究当地的吆喝;③上网搜集关于吆喝的影像资料或文献资料;④到图书馆查阅关于当地“吆喝”风俗的记载;⑤由组长将各位组员查找的资料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
(4)①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淘汰了“吆喝”这种传统的宣传手段?②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吆喝”这种方法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