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大自然的语言
基础积累
重点字词
méng 发 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
次第 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piān 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yùn 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海棠 落叶乔木。春季开花,花未放时深红色,开后淡红色。
xuán 殊 形容差别大。
xiāo 声 匿迹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 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比喻事物的循环。
花香鸟语 花飘散着清香,鸟唱着悦耳的歌,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多指春光明媚。
草长 莺飞 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答案:萌 翩 孕 悬 销nì yīng
文学常识
1.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
2.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经常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
试题精选
一、积累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 。到处呈现一片shuāi cǎo lián tiān
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根据要求检索上面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
①用音序检字法查“载”: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②用部首检字法查“簌”:先查部首 ,再查 画。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xiāo shēng nì jì
②shuāi cǎo lián tiān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③⑥⑤④①② 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④③①②⑤⑥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A.(1)举例子 (2)引用 (3)列数字、作比较 (4)举例子、作比较
B.(1)引用 (2)打比方 (3)列数字、作比较 (4)举例子、作比较
C.(1)举例子 (2)引用 (3)举例子、作比较 (4)列数字、作比较
D.(1)引用 (2)打比方 (3)举例子、作比较 (4)列数字、作比较
4.下列关于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文章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二、综合性学习
5.“农谚”即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总结了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请同学们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收集两条农谚。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问于一体,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 这要从我们非常熟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两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个子孙后代的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用圭和表测量土地的长度,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7.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 (2分)
8.请根据文中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4分)
【链接材料】
①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②吃了冬至面,一天长(cháng)一线。
(1)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
(2)请说说农谚②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
参考答案
1.(1)①z zɑi(zài) ②竹 11
(2)①销声匿迹 ②衰草连天
2.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基本思路应是:通读--试排--连读--微调。通读语段后,再看四个选择项,或 ③ 开头或 ④ 开头,但第 ④ 有一个“不过”,与首句衔接不紧密,只有第③先列举了一些自然现象,引出本段说明对象“逆温层”,所以可以排除B和D.再观察A和C,第 ④紧承第 ③,出现转折。第 ① 再举事例,第 ② 紧跟第 ①, ⑥⑤ 最后作解释和总结。
故答案为:C
3.B 【解析】(1)句引用农谚“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引用;(2)句把生物比作“活的仪器”,是打比方;(3)句中“十天左右”“五六天”是列数字,并且把1962年、1961年、1960年植物的花期进行比较,是作比较;(4)句举了大连、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盛开的例子,并且作了比较。
4.C 【解析】文章是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不是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
5.示例:①瑞雪兆丰年。②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③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6.D 【解析】A项,根据第⑤段“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可知,此项说法错误。B项,根据第④段“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可知,“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表述错误。C项,根据第⑤段“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两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可知,此项说法错误。
7.总结全文,首尾照应,号召人们学习二十四节气文化。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它指出了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及学习研究的重大价值;从结构上来说,它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文内容。
8.(1)白露 (2)冬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
【解析】(1)根据二十四节气歌“秋处露秋寒霜降”可以判断,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是“白露”。(2)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北半球白昼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到夏至达到最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