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1 10:2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一年一度的“两会”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制定和颁布了(  )
A.一国两制、1954年宪法 B.《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C.《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 D.一国两制、1982年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施行,使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回望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据统计,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694项建设项目的厂址分布在91个城市,116个镇,其中6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这样做旨在(  )
A.加强西部大开发 B.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C.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D.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5.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服务一五计划建设的开展
C.促进农村土地改革工作的完成 D.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完成
6.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  )
A. 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手工业
7.根据相关记载,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惊人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值的增长每年分别为3.8%和18.7%,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
A.新中国的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B.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C.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8.下表为“‘一五’计划期间中、英、美三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表”(单位:%)。此表最能说明(  )
国家 工业生产指数 钢 生铁 原煤 发电量
中国 18.0 31.7 25.2 14.4 21.6
英国 4.1 5.7 5.9 下降 7.8
美国 2.8 3.9 5.0 7.8 9.1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我国工业底子薄发展速度快
C.工业不合理布局得到初步改善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成就显著
9.1954年,某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产生了国家机构。该会议的召开,表明我国(  )
A.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通过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型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化工、电力等部门。苏联的这些经济成就属于(  )
A.农业 B.商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11.下图反映 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与该会议相关的史实是(  )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制定了“一五”计划
C.会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通过了土地改革决议
12.下列图片所示建设成就,反映我国(  )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A.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历程 D.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哪一年制定的?它由谁颁布?其性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哪一年制定的?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这部宪法规定的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14.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它
厂矿数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5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如下图
1952—1955年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 1957年比1952年部分工业品产量增长(%)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3)观察材料三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颁布了《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了1954年宪法,故选B,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的政策,故A错误;
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的,故C错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故D错误。
综上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根据所学知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这些“代表们”参加的会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4.【答案】B
【解析】【分析】A.加强西部大开发,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这样分布的目的是促进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不符合题意;
D.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样做的原因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5.【答案】B
【解析】【分析】A.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一五计划,这些举措的施行, 服务一五计划建设的开展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促进农村土地改革工作的完成 ,不符合题意;
D. 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完成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这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分析】A.农业,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党中央进行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轻工业,不符合题意;
D.手工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答案】A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值的增长每年分别为3.8%和18.7%”,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为此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A项符合题意;
题干中未能反映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而不是基本实现,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不大,对材料中的数值进行比较即可作答。
8.【答案】B
【解析】【分析】 A.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在“一五” 期间工业迅速发展,可以从材料得出我国工业底子薄但发展速度很快,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工业不合理布局得到初步改善 ,不符合题意;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成就显著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进行对比数据,再结合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9.【答案】B
【解析】【分析】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不符合题意;
D. 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10.【答案】C
【解析】【分析】据题干“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型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化工、电力等部门”,可知属于重工业的成就。结合课本所学,1928——1937年,苏联先后进行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型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化工、电力等部门,促进了苏联工业产值发展。C正确;
材料的这些企业与农业、伤业、轻工业无关,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11.【答案】A
【解析】【分析】A.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制定了“一五”计划 ,不符合题意;
C. 会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不符合题意;
D. 通过了土地改革决议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2.【答案】D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从1953—1957年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 D符合题意;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故 A 不符合题意;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与题干无关,故B 不符合题意;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标志,国企改革经历了实行两步利改税、落实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一系列以放权让 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过程。在材料中未涉及,故 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成就的相关史实。
13.【答案】(1)1912年;孙中山;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带有革命性和民主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或回答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革命性和民主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2)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孙中山颁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该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故答案为:(1) 1912年;孙中山;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带有革命性和民主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或回答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革命性和民主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2) 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4.【答案】(1)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些城市较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瓦解较早,交通便利。
(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政府为保存经济力量。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基础,也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3)沿海工业发展远远领先于内地,重工业发展迅速。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但造成了工业结构的相对不平衡。
(4)沿海与内地工业要协调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图可知,民族工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 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 这主要和通商口岸的开辟、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交通发展有关。
(2)根据材料“ “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 ”可知工业内迁主要和抗日战争的爆发有关,沿海工业内迁最大的意义就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根据 1952—1955年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 可知特点是 沿海工业发展远远领先于内地,重工业发展迅速。 其影响体现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上。
(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沿海与内地工业要协调发展。
故答案为:(1) 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些城市较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瓦解较早,交通便利。
(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政府为保存经济力量。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基础,也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3) 沿海工业发展远远领先于内地,重工业发展迅速。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但造成了工业结构的相对不平衡。
(4) 沿海与内地工业要协调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