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基础训练(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基础训练(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0 12:2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基础训练
1.依据下列笔记,可以判断该国文明位于
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原始社会与早期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 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每个部落都可以处理自己内部的所有地方行政问题; 被征服的部落必须进贡,比如粮食、宝石等; 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A.非洲 B.美洲 C.亚洲 D.欧洲
2.据考古发现,在远古埃及的坟墓中见到织布机的图样,它可能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考古学家在苏丹北部还发现了古埃及的亚麻残片和公元5世纪的棉布碎片;在西非的尼日利亚,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9世纪的织造纤维残段。由此可知
A.非洲具有悠久的纺织工艺史 B.丝绸是中非间贸易的最早商品
C.非洲的纺织品形式比较单一 D.中非贸易促进非洲纺织业发展
3.在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中,达到辉煌的巅峰却神秘地消失,被誉为“美洲的希腊”的是
A.玛雅文明 B.亚述文明 C.印加文明 D.阿兹特克文明
4.关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学者们曾经提出各种假设:是美洲土生土长的:是马来亚一波利尼西亚人种横渡南太平洋而来;来自亚洲大陆:来自俄国中南部。目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来自亚利大陆的说法。这些不同的说法反映了( )
A.普遍接受的说法等于历史真实 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是由历史解释决定的 D.历史真相不可能被后世揭示
5.据如表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班图人迁徙概况
西线 西迁后建立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南线 抵达南非,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东线 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促使西非文明呈现混合型特点 B.促进非洲文明朝多样性演进
C.确立了桑海在东非的霸主地位 D.导致了南非地区的四分五裂
6.桑海帝国一度成为西非的霸主,以下属于其巩固统治措施的是( )
①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②扩大对外贸易
③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④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10—15世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界的贸易与交流主要集中在
A.东非沿海 B.南非沿海 C.西非沿海 D.整个非洲沿海
8.“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托尔特克、阿兹特克……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段描述可能出自
A.《古代两河文明研究》 B.《亚历山大远征记》
C.《探寻古罗马文明》 D.《追踪美洲古代文明》
9.“这个地方交通虽不便利,但有许多鸟类和鱼类资源,而且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从湖底挖出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淤泥非常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部分园地一年可以收获7次。”材料中描述的是
A.阿兹特克文明 B.玛雅文明 C.印加帝国 D.班图人的生活
10.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因红海贸易的发展而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但自7世纪开始,阿克苏姆王国逐渐走向衰落,其主要客观因素是(  )
A.王室内部内讧不断 B.努比亚文明的冲击
C.阿拉伯人势力扩张 D.农牧业生产的落后
11.美洲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四面环水,市内河道纵横,湖区众多。于是阿兹特克人在浅滩、洼地堆积污泥和水草,形成岛田;在浅湖区域,开凿深沟,排除积水,形成隆起的台地;在深湖区,固定木排堆积淤泥,形成浮动园地。这说明,阿兹特克人
A.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 B.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
C.追求独特的田园经济 D.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12.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阅读下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区域 名称 发展历程 主要成就
中美洲 玛雅文明 公元前4世纪前后兴起, 3~15世纪兴盛, 15世纪中期衰落。 城市建筑宏伟,陶器制作精美, 数学和天文历法先进。
阿兹特克 文明 14世纪兴起, 16世纪初达到鼎盛。 农业经济发达,都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南美洲 印加文明 12~13世纪兴起, 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到鼎盛。 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道路系统发达。
A.美洲文明与西方文明差距明显 B.自然环境决定美洲文明的独特性
C.美洲文明具有多源共生的特点 D.美洲文明因缺乏内部交流而衰落
13.他靠向北非出口食盐、黄金和奴隶而帮助帝国进入巅峰期;他凭借西非最庞大的常备军,享有了“众王之王”的尊号,而挥金如土的排场,令他被外国人称为“金矿之王”。材料中的“他”生活在
A.津巴布韦 B.马里帝国 C.阿克苏姆 D.桑海帝国
14.《全球通史》中写道,“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是因为玛雅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在两三年内便耗尽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驻地”。据此可以判断
A.玛雅人尚未建立起最初的国家 B.古代美洲没有出现战争和军队
C.玛雅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D.古代美洲畜牧业占有较大比重
15.中古时期,西欧社会一度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自治;而俄罗斯则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中央集权国家;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亚洲的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这反映出欧亚大陆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民族冲突的常态化 D.经济基础的统一性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
(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摩洛哥】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
材料二 中国瓷器
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
材料三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盆地周围其他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屏障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
……沿尼罗河上游的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说明14世纪摩加迪沙的经济状况。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难以接近”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玛雅世界”以奇琴伊察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2004年,它与中国长城等一起被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奇琴伊察现在开放参观的是以库库尔坎金字塔为中心的建筑群。库库尔坎玛雅语意为“羽蛇神”,为玛雅人所崇奉的重要神祗。金字塔高30米,最上层的平台建有6米高的形神庙。塔四周各有通向顶端的梯道,每个梯道为91级台阶,总共为364级,加上最上层的平台,正好是一年365日的数字。塔身雄伟,梯道陡峭,每个台阶近30公分高,却只有10多公分宽,只有四肢并用,才能伏阶而上。可以想见,这座金字塔当年是如何征服成千上万玛雅民众的心灵的。登高下望,东边不远处有蒸汽浴室和市场遗址,西边有赛球场和豹神庙,南边有可以精确计算出星辰角度的观象台,北边有地位显要的北极星神庙以及用于农田灌溉、饮用和求雨的“圣井”。这真是一幅古代玛雅人社会生活的全景图。
——摘编自林被甸《探访“玛雅”——尤卡坦半岛考察报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库库尔坎金字塔的特征和重要功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玛雅文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参考答案:
1.B2.A3.A4.B5.B6.C7.A8.D9.A10.C11.B12.C13.B14.C15.B
16.(1)城市规模宏大;手工业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繁荣。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对较少;但该地区亦非完全与世隔绝,该地与埃及等地的贸易外来比较频繁,而且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
17.(1)特征:规模宏大;充满神秘色彩。重要功能:举行宗教祭祀活动;观测气象。
(2)社会状况:农耕经济发达;手工业、建筑技术高超;城市文明兴起;神权色彩浓厚;生活较为丰富多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