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背影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28 14: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背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的心灵。
4、培养学生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学习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 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知识博览
一.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情景,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近几年来”,再次转入对家庭境况的回忆,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着自然地进入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字里行间充满淡淡的哀愁。家境的衰落并非是父亲的无能,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而是当时社会衰败、民不聊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境遇每况愈下的一个缩影。从父亲的老境中可以看见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千百万知识分子困顿的身影。然后写父亲老年性格的变化。
如果深究一下父亲的性格为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会变得这样呢 这是家境和社会状况日益恶化在父亲身上的反映,这里所要说明的并非是父爱的减退,而是表现生活对父亲的压力和磨难。这里所写的对父亲的理解,比“我”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
行文至此,作者用“但”字一转,写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的心情由郁闷怒怨到“终于忘却”,“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并非是父亲的心境已经变好,“只是”一词就深刻地表明,父亲对前途、对社会已经绝望,只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孙子身上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再写接读父亲的来信。父亲来信中的这句话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触发点。“我身体平安”是怕儿子不放心的安慰的话,“大去之期不远”才是真实的情况。按照常理,“膀子疼痛”与“大去”之间相去甚远,但父亲由膀子疼痛就想到了死,这是老境颓唐的表现,是对生活绝望的反映。“我”由父亲的这句话,想起了父亲坎坷的一生,想起了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不由得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背影》。
  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这对学习课文前面的内容是有帮助的。
●自主学习
1、正音释词。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丧,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另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sù) 赋(fù)闲
游逛(guàng) 栅(zhà)栏
举 (zhù)
●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本课所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请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最好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为: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3)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
三、 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这是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2、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明确: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作了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使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所以,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3、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 第一次“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开篇点题,不仅是采用破题法,而且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厚的真挚的爱。一个副词“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极。
② 第二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望父买橘时的背影。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③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惜别时的背影。父亲离开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表现出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④第四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泪光中再现背影。迭印在结尾的大特写,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篇。
作者以背影为线索,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巧妙的抒发了。
4、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
明确:
第一次是到徐州见着交卸了差使的父亲,满院狼藉,去世的祖母,“眼泪”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第二次看见父亲吃力地翻过铁栏,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感受到父亲在自身处境极为困顿的情况下对儿子的厚爱,“眼泪”是对父亲深深的理解。
第三次看见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泪”是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依恋。
第四次读信时的“眼泪”是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的悲叹,更是深切回忆。
课文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5、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课文第2、3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四、重点语段品读。
本文4、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应认真阅读、体会。
(一)研读第四、五段
1. 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明确:课文4、5两段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
① 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
② 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
③ 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④ 嘱咐 “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⑤ 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感人肺腑。
2. 第四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照理父亲可以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作者很细致地叙述了父亲在送与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送上的犹疑不决。这一过程表面看好像是多余之笔,其实恰好极其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说定不送”则“再三嘱咐茶房”;“终于不放心”,踌躇之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也无济于事。“我”已经二十岁了,其实用不着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
3.“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4.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父亲年纪大了,本可一切让儿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去做。但他不,却事必躬亲。先是“照看行李”,后是“忙着讲价钱”,再是“嘱咐路上小心”“不要受凉”等。做这些看来对于一个成人儿子的多余的事,已经足以使人感受到爱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里笑他“迂”、事后又自责等一系列的叙述,就更反衬出父亲爱子之“执着”。作者两处责怪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写得也真是太高明了。
4、5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着重写了父亲的动作行为和语言。作者的叙述,毫不修饰,唯其朴实,始觉真切。表面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那里向友人述说那次父亲送别的情景,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实际上,作者的述说却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个细节都渗透了父亲年老颓唐、境遇不佳而对儿女却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现。
(二)研读第六段。
1.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这一段是分几层来写的?
  ——分四层:第一层写父亲执意自己去买橘子;第二层写父亲过铁路买橘;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第四层写依依惜别。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3. 作者从背影描写父亲的外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生动而又饱含父子深情的词语?你能揣摩出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的感受和心情吗?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这是全文的精华,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胖、穿黑布马褂)、然后不惜笔墨详细写了父亲的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词语表现出父亲行动艰难。写他平地走路,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像;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爬法写得更细致。“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又点出爬的困难。动作描写,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细腻而简练。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家境衰落的颓状;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4.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淡淡的描写,却十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逼真地发掘出父亲完成自己的心愿后的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尽管这轻松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的慈爱是多么感人,多么崇高!
5. 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这正是一个父亲临别前最重要的嘱咐;而走了几步又回头,叫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更显出老人关怀留恋之情。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6. 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总结中心意思。
  前面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情节线索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重点语句,处处都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是有体会的。现在的训练主要是语言的概括,要求简洁、准确。
  中心意思:这篇散文记叙了几年前在浦口车站父亲送别“我”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每课一得
见面背景:祖母死了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睹家境 想祖母 见父亲)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惜别之泪(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四写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五句话: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忍悲痛宽慰儿子)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口渴,体贴入微)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儿行千里父担忧)
“进去吧,里头没人。”(担心行李的安全)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挑战自我
一. 语言运用
1. 根据词义填写原词,并加注拼音。
(1)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原词是( ),拼音( ) 。
(2)纷纷落下的样子。原词是( ),拼音 ( ) 。
(3)细小而繁多的事。原词是( ) ,拼音( )。
(4)乱七八糟的样子。原词是( ) ,拼音( ) 。
2. 填写下列词中缺少的字,并解释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
(1)变卖典 ( ): 。
(2)不能自 ( ): 。
(3)触目伤 ( ): 。
(4)情 ( )于中: 。
3.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造句,使之表义不同于原句。
(1)现在想想,我那里真是太聪明了!
表义( )。造句 。
(2)他终于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
表义( )。造句 。
4. 判断正误。
(1)《背影》写于1925年,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散文。( )
(2)《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3)《背影》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由于当时作者的家境不好,所以文章表现出的思想是低沉的、消极的。( )
(4)《背影》一文以“背影”为题,并以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线索贯穿全篇,父亲心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 )
二. 文段阅读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了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1. 为什么说“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 我为什么“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怎样的感情?
3. 当时父亲的处境如何?
4. 父亲讲的那句话表现了什么?
(二) ①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④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路,须跳下去又爬上去。⑤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⑤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⑦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⑧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⑨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⑩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11)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12)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1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14)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5)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6)过一会说:“A___”我望着他走出去。(17)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B__”(18)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回答问题。
父亲的体形特征是___;穿戴的服饰是____;走路时的身形特点是____;表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___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句应该放在文中的___处;请说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 __
3. “进去吧,里边没人。”一句应该放在文中的___处;请说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4. 对第(15)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扑扑衣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泥土表明当时车站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说自己并不累。
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只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答案:
一.
1.(1)蹒跚 pánshān (2)簌簌 sù sù
(3)琐屑 suǒ xiè (4)狼藉 lánɡ jí
2.(1)质 抵押 (2)已 停止(控制) (3)怀 心 (4)郁 聚积
3.(1)句中的“聪明”是褒词贬用,意思是幼稚无知,太不懂事。造句略
(2)“踌躇”句中是犹豫的意思。还可作得意的样子讲。造句略
4.(1)√ (2)√ (3)× (4)√
二. 文段阅读
(一)1.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2. 看到因为父亲失业而满院狼藉、家境衰败,又想到祖母的去世,所以流下眼泪。这是悲哀的感情。
3. 家庭和工作都发生不幸的事,处境困难。
4. 安慰儿子,怕儿子太伤感,表现了父亲爱子之情。
(二)1. 肥胖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 蹒跚、缩、倾、攀
2. A希望尽早得到儿子的平安家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
3. B里面没人看护行李,怕儿子的行李丢失,怕给儿子的旅途造成不便,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
4. D